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0 ,大小:44.91KB ,
资源ID:582761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8276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docx

1、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1、声律启蒙(一)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所声律启蒙的相关知识,对押韵有初步的认识,大体了解所含典故的内容。2、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对押韵有初步的认识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声律启蒙是古代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朗朗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声律启蒙。二、范读、带读声律启蒙老

2、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三、释读1、师读、 讲解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讲解:三尺剑:汉书高祖为黥布流矢所中,医曰:可治。高祖曰:吾提三尺剑取天下,非命乎?命在天,虽扁鹊何益。六钧弓:左定公侵齐,士皆坐列,曰:颜高之弓六钧。皆取而传观之。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讲解:清暑殿:阳宫殿簿内有清暑殿。广寒宫:明皇杂录明皇与申天师中秋夜游月宫,见榜曰广寒清虚之府。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2、 学生一起说文意。3、了解知识链接三、朗读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2、

3、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云对雨,雪对风,”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四、拓展活动:师生交流,明白诗句的押韵。五、总结课文2、声律启蒙(二)教案教学目标:1、大体了解所含典故的内容。2、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节选部分,大部分学生能背诵。3、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节选部分,大部分学生能背诵。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诗词和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两千多年来一直薪火相传,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训练,对声调、音律、格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声律启蒙。二、范读、带

4、读声律启蒙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三、释读1、师读、 讲解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讲解:矶:水边突出的岩石。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讲解:舒:伸展;玑:不圆的珠子。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讲解:边衣:汉唐以来四边多事,故从征者众。当秋寒,妇念其夫,则寄征衣。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莎: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在潮湿地区和水边沙地。2、 师生交流文意。3、了解故事链接三、朗读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来对往,密对稀,”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

5、当堂课背诵。四、拓展活动:搜集名师名对。五、总结课文3、声律启蒙(三)教案教学目标:1、大体了解所含典故的内容。2、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节选部分,大部分学生能背诵。3、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节选部分,大部分学生能背诵。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声律启蒙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很鲜明的,它把常见的韵字组成韵语,而这些韵语又都是富有文采的符合格律的对子;同时又巧妙地杂糅了大量的历史故事与成语典故,这样在音韵上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句型上整齐对仗,对启人思路;内容上海阔天空,鸟兽草木鱼虫,入作者笔端,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极为丰富多彩的天地。二

6、、范读、带读声律启蒙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三、释读1、师读、 讲解优对劣,凸对凹,翠竹对黄花。讲解:凸:山高出貌。 凹:山缺貌。松杉对杞梓,菽麦对桑麻。山不断,水无涯,煮酒对烹茶。鱼游池面水,鹭立岸头沙。百亩风翻陶令秫,一畦雨熟邵平瓜。讲解:陶秫:秫,即今高梁。陶潜为彭泽令,种秫百亩。 邵瓜:邵平种瓜长安城,有五色,甚美。闲捧竹根,饮李白一壶之酒;偶擎桐叶,啜卢同七碗之茶。讲解:竹根:酒杯名。 桐叶:茶盏名。 七碗:卢同茶歌七碗吃不得,但觉两腋习习生清风。2、 师生交流文意。3、了解故事链接三、朗读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优对劣

7、,凸对凹,”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四、拓展活动:学习故事链接。五、总结课文4、笠翁对韵教案教学目标:1、大体了解所含典故的内容2、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节选部分,大部分学生能背诵。3、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开场白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

8、。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三、释读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苍穹下响高舂青春 2、 学生一起说文意。三、朗读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四、拓展活动:1、读一读古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收集对联。第二单元诗词诵读(一)第五课登金陵凤凰台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教学重

9、点:把握诗歌景与情的关系。教学难点: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路漫漫在屈原脚下求索,诗悠悠在汨罗江畔飘零,秋雨是杜甫笔下的残梦,月亮是李白头顶的乡愁.我们通过诗歌了解诗人,通过诗人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世界.二、介绍诗人李白及其有关写作趣事:介绍李白(略)写作趣事:黄鹤楼与凤凰台黄鹤楼与凤凰台同为中国历史名胜。它们的出名,是与两位诗人分不开的。传说崔颢游览黄鹤楼,留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

10、愁。不久,李白登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非常欣赏。当时有人要李白题诗,出于对崔颢的尊重,李白谦虚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无作而去,为巨匠敛手”。文坛因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然而,李白毕竟属于那种充满创作天才的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没有尽情尽意,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也就是过后不久,李白在游览金陵凤凰台时,步崔颢原韵,作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此诗一出,马上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许。确实,崔颢的黄鹤楼与李白的登金陵

11、凤凰台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不过,细读起来,不难发现李诗的概括力和意境都比崔颢高。李诗前两句概括了崔诗前四句的意境,腾出第二联怀古,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崔颢怀古为“思乡”,而李白怀古却是“忧国”,两者相比,李白的思想境界也要比崔颢的高。四、 朗读诗歌(反复读)五、 翻译诗歌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讲解: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战国时楚威王曾置金陵邑,故名。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南。相传南朝宋元嘉间有异鸟集于此,时人以为凤凰,遂筑此台。颔联意谓:当年吴宫的繁花茂草,均已埋没在这幽静的小路旁;东晋的

12、名门望族,如今也只剩下一片坟场。吴宫,三国时孙吴曾建都筑宫于金陵,盛极一时。晋代,东晋也曾以金陵为首都。丘,坟墓。颈联意谓:那遥远的三山,地半如在青山的;大江的二支,左右共夹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二水,秦淮河流经金陵时分两支,一支入城,一支绕城。白洲,寰宇记载:“白鹭洲在(江宁)县西三里在大江中,多聚白鹭,因名”。浮云蔽日:阴云遮住太阳,比喻奸邪贬抑忠良。赏析:本诗熔名胜古迹与眼前景物于一炉,寄寓伤时之感于怀古。 高步瀛云:“太白此诗全摹崔颢黄鹤楼,而终不及崔诗之超妙,惟结句用意似胜。”六、拓展活动读一读杜甫的咏怀古迹七、小结:意境是古代诗歌特有的一个美学范畴,

13、它主要由诗中的“景”和所要抒发的“情”所构成。一首优美的诗,其外是美丽动人的景,其内是深邃感人的情。只有“景”和“情”很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才能构成摄人心魄的意境。第六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2、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及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3、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4、熟读、背诵汴河怀古题乌江亭教学重点: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教学难点: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黄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达淮

14、水。故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呼之为汴河。隋炀帝开大运河的动机,不外乎满足一己的淫乐,大量耗费民脂民膏,成为他最著的暴行。唐诗中有不少作品是吟咏这个历史题材的,大都指称隋亡于大运河云云。今天我们来学习和大运河有关的一首诗。二、学习新课(一)学习汴河怀古介绍诗人:皮日休(834至883),晚唐著名文学家。他的诗,包括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继承白居易新乐府传统,语言平易近人,以正乐府10首、三羞诗3首为代表。三羞诗其二写人民所受征兵之苦,其三写人民遭旱蝗而流离饥饿之苦,正乐府的卒妻怨、橡媪叹、贪官怨、农夫谣、哀陇民写人民种种不同遭遇之苦,具体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他同情人民、抨击暴政

15、的态度。另一种诗,走韩愈逞奇斗险的一路,以在苏州时与陆龟蒙唱和描写吴中山水之作为代表,沈德潜说皮、陆“另开僻涩一体”(唐诗别裁)者即是。至于所谓“吴体”和回文等作,则大都缺乏现实内容。朗读诗歌(反复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2、范读诗歌。3、指导全体学生朗读诗歌。4、自读诗歌,了解诗意。讲读诗歌汴河怀古 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注: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隋家:隋王朝。 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的船只。不较多:差不多。2、学习题乌江亭介绍诗人: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因

16、称“杜樊川”。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李杜。杜牡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并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古不今,处于中间”。 (献诗启),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朗读诗歌(反复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2、范读诗歌。3、指导全体学生朗读诗歌。4、自读诗歌,了解诗意。讲读诗歌题乌江亭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

17、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

18、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此诗借古抒怀,诗人重评历史,暗含诗人以英雄自许的气质风范.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惋惜、批判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六、拓展活动读一读王安石的乌江亭体会与题乌江亭有什么不同?七、

19、小结: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腐败,已走上亡隋的老路,对于历史的鉴戒,一般人的感觉已很迟钝了,而作者却有意重提这一教训,是寓有深意的。此诗以议论为主,在立意的新颖、议论的精辟和“翻案法”的妙用方面,自有其独到处,仍不失为晚唐咏史怀古诗中的佳品。第七课诗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2、注重诗中的用词。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通解诗意然后背诵。重点难点 :诗歌的境界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

20、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二、学习新课(一)学习西塞山怀古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晚年曾任太子宾客,后世称刘宾客。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的地位。刘禹锡一向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四海统一,西塞山怀古就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朗读与背诵课文。 范读学生齐读自己读背诵讲解诗意解题: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是我们熟悉的对南京的美称。六朝古都,是指东吴

21、、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政权曾在南京建都;十朝都会,则是除了前述六个政权外,还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国、民国时期把南京作为首都。)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赏析课文:1怀古: 首联写出了什么气势?那两个字用得好?词前两句写西晋王濬率领着高大威武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一“下”:符合地里形式上有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西晋攻下了东吴;一“收”,东吴的望风披靡,自孙吴以来,凡是建都金陵的王朝,都相信自己占据了这龙蟠虎踞的有利地形便可以永保江山稳固,所谓的“金陵王气”对统治者都起过强心

22、作用。事实呢,在王俊军队的强劲攻势下,“金陵王气”黯然收敛,孙吴王朝彻底覆灭了。不仅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个个短命。 颔联:思考此联把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向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对比的手法。煞费苦心的“千寻铁锁”也不能挽回败局,长长的铁链极不情愿地沉入到江底,投降的白旗却寂静冷清地挂在石头城头上。“沉”和“出”两个字也极其细腻传神,点出孙吴政权气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颓势和溃败时的惊慌失措之丑态。这四句诗简洁,

23、洗练,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然而,诗歌本义并不在描写这场恢弘的战事。我们更深一层想,一个既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又拥有强大的防御工事的要津,为什么在转眼间就化为乌有了呢?我们从作者的另一首诗歌金陵怀古中就可以找到答案:“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民心所背,任何“天堑”都会是“得民心者”的通途。这两联都是咏史诗的叙述部分,首联是总叙,声势逼人;次联是具体描绘,形象生动。 2感今: 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或许并不仅仅指上文西晋王濬进攻东吴的事,金陵经历了若干的朝代的兴亡,这样的兴亡交替都让后人浩叹,升起伤怀之感,但金陵古

24、城却“山形依旧枕汉流”,那么一个国家兴衰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一个国家的兴衰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地势的险要而是人事的治乱。“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的再过金陵正是这句诗的最好注脚。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意?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曾经的“金陵王气”,曾经的“西晋楼船”,今天都成为了一片荒凉之地;曾经雄踞一方,不可一世的割据势利,今天也只是人们“伤”的陈年往事。诗人在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叙事描

25、写当中,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做了迎头痛击历史的大流永远是“大一统”,民心所向,不以割据者的意志为转移,想要分裂国家,发动战争,最终也不过就是徒让后人“伤往事”而已。(二)学习西塞山怀古1作者简介。 张养浩:元代诗人,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今山东省)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揭露。 2题解及中心思想。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3教师范读后,学生反复诵读。 4结合

26、课文小注,翻译本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震怒。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遥望长安古西部,思绪沉郁又起伏。途经秦汉故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泥土。唉!一朝兴起,百姓受苦;一朝败亡,百姓还受苦。 5分析结构特点。(学生讨论后回答)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 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

27、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第六、七句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官阙万间都做了土”,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宫,但它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 第三层(末四句):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

28、一体。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三、拓展活动找一找张养浩其他的做品,读一读。四、小结:第八课诗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2、注重诗中的用词。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通解诗意然后背诵。重点难点 :诗歌的境界教学过程:一、导入: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采纳丞相李斯的奏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焚毁儒家诗、书和百家之书,令下之后三

29、十日不烧者,罚作筑城的苦役,造成中国历史上一场文化浩劫。焚书坑据传是当年焚书的一个洞穴,旧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章碣或者到过那里,目之所触,感慨系之,便写了这首诗-焚书坑。二、学习新课(一)学习焚书坑介绍诗人:章碣(836905年),唐代诗人,字丽山,章孝标之子。唐乾符三年(876年)进士。乾符中,侍郎高湘自长沙携邵安石来京,高湘主持考试,邵安石及第。章碣赋东都望幸诗:“懒修珠翠上高台,眉目连娟恨不开,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不平,广为人们传诵。章碣首创“变体诗”。在律诗中,一变通常只需偶句押韵的格律,要求偶句、单句平仄声各自为韵。一时赶时髦者竞起效仿。有

30、章碣集一卷传世。章氏三代,皆以风雅著称,浙中一时传为佳话。朗读诗歌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2、范读诗歌。3、指导全体学生朗读诗歌。4、自读诗歌,了解诗意。讲读诗歌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这首诗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诗一开始就接触主题。首句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揭示矛盾: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好象当初在焚书坑里焚烧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这一句夹叙夹议,明叙暗议,有实有虚。“竹帛烟销”是实写,有形象可见。“竹帛”是古代写书的材料,这里指书。“帝业虚”是虚写。这种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极富韵致。次句就“帝业虚”之意深进一层,说是虽然有关河的险固,也保卫不住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宫殿。“关河”主要指函谷关与黄河,当然也包括其他关隘、河流,如散关、萧关、泾河、渭河、崤山、华山等。贾谊过秦论:“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说“关河”,便概括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