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4.63KB ,
资源ID:581905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81905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40.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40.docx

1、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402016年秋季黄州中学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有学者在研究古代思想史时发现,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就连同一种副产品,也可能有不同结果。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安慰。材料中的“他”是A论语 B道德经 C孟子 D韩非子2孔子说:“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上述义利观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 B是先秦儒学批判现实

2、的产物C体现先秦儒学对利的完全否定 D直接把天理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汉武帝对此言论十分欣赏,主要是其有利于A光大儒家 B恢复礼乐秩序 C建立教育体系 D加强中央集权4秦以前有宗法,秦废封建,宗法与之俱废,萧何定九章,乃变为户法。宗法以宗为单位,户法以户为单位。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是A专制权力加强 B商品经济发展 C人口增长迅速 D儒学成为正统 5中国古代,“尊君”和“重民”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而儒家民本主义的警辟词句“爱民”“重民”“恤民”则

3、常被后世引述。这说明A儒家思想可以制约绝对君权 B儒家推崇明君反对尊君论C民本主义可以完善皇权政治 D民本主义与皇权政治对立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A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B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C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D灌输以农兴业的思想以“存天理”7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A理学推动了贵族

4、文化的兴起 B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C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 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8近代“科学”一词最初汉译作“格致”,即取义于程朱理学。然“格物致知”的字典解释为“考察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这说明A程朱理学阻碍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发展 B格物致知与西方科学精神具有共通之处C重人伦轻自然的儒家伦理阻碍科学进步 D西方科学精神起源于中国宋代程朱理学9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C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D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1

5、0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A求善而不存真 B有很强的封闭性 C缺乏理性精神 D落后于西方国家11鲁迅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指南针在近代欧洲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表明的实质问题是A近代中国的愚昧落后 B中国古代科技的沦丧C社会环境决定科技能否发挥进步作用 D指南针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12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

6、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高压统治 D科考功名的需要13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史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的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些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A摒弃陈旧腐朽的儒家文化 B改变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C提倡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 D顺应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14魏源的海国图志说:“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

7、、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这表明海国图志A、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B、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C、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 D、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15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16梁启超在1903年指出:“所谓帝国主义者,实则商

8、国主义也。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故欲伸国力于世界,必以争海权为第一义。”在梁启超看来A帝国主义的目的就是开拓市场 B海权的强弱决定了商业势力的大小C帝国主义是发展商业势力的前提 D能否争夺和维护海权关乎国运兴衰17从晚晴的“预备立宪”,到革命党人的“临时宪政”,再到袁世凯的“洪宪帝制”,晚晴到民国初期,中国政坛上演的这一出出大戏,从世界发展趋势看,其体现的本质是A近代中国政局的动荡不安 B晚晴民国艰难的宪政道路C保守势力始终占据了优势 D中央集权的不断削弱过程1819世纪末,严复为中国引进了赫胥黎和斯宾塞的生物进化论和社会进化论思想。他腰斩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而形成天演论,

9、在翻译过程中加进了许多自己的看法,引发了中国思想界的第一大潮,成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前最重要的思潮。严复的学说一度盛行的主要原因是A能提醒国人奋发图强,挽救危机 B洋务思潮破产,维新思潮兴起C天演论的科学性 D保持中华民族优越性的需要19康有为在维新变法中把孔子奉为变革的先师尊崇,而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把孔子斥为是“历代专制之护符”。造成孔子在两次运动中不同命运的根源是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B两次运动所处的社会性质不同C两次运动的目的不同 D两次运动的观点主张不同20有学者评价新文化运动者“不再过多强调从制度上解决自由问题,而是更强调能使恰当的制度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对自我和社会

10、的态度”。这不能说明新文化运动A吸取辛亥革命政治失败的教训 B否定制度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C认识到批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D强调社会意识对制度深层反应21五四运动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能够战胜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根本原因是A.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B.中国无产阶级需要科学社会主义C.李大钊等为担卫科学社会主义而斗争 D.五四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22下列关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头20年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是A相继经历了由“走英日道路”到“走美法道路”再到“以俄为师”的过程B先后实践或主张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方案C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探

11、索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D反映出先进的中国人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时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23孙中山说:“一般普通人民负担的杂捐太重,总是要纳税,所以便很穷,所以中国的穷人便很多。这种穷人负担太重的原故,就是由于政府抽税不公道,地权不平均,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可见A孙中山认识到节制资本的重要性 B孙中山主张申民权进而限制地主C近代中国贫困的根源是土地不均 D土地问题是民生主义的重要内容24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C“改良社会

12、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25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显示出三民主义A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C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D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26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C强调国家垄

13、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27 “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我初到长沙时,会到各方面的人,听到许多的街谈巷议。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的这段论述应出自A新民主主义论 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C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8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说:“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争斗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在认清楚“这件事”的基础上提出了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新民主主义理论 C人

14、民民主专政理论 D社会主义革命理论2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在理论探索上体现的共同特点是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C.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D.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30毛泽东在某次会议后说:“像我这样一个人,从前并不会打仗,甚至连想也没想到过要打仗,可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强迫我拿起武器。”由此可以判断出毛泽东所说的“某次会议”的影响是A中共有了自己的思想武器 B中共进入了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新时期C中共从幼稚走向成

15、熟 D中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2、材料题(2个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31(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总之,孔子作为封建社会文化的奠基人来看,一方面总结了殷代末年箕子等和周人特别是文武周公等的“德治”思想(敬德保民),来巩固统治和防止贵族内部腐化,所以主张“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同时,又因为孔子生当春秋末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扩大,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正在激化,旧的生产关系已难以维持下去,“礼崩乐坏”,上层建筑也摇摇欲坠。从前谭嗣同说过:“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原也。” 苏渊雷著读史举要材料二:普通批评宋儒的人,大都把宋朝国势的衰弱,和宋明之亡于

16、异族归罪于宋明儒,说宋儒只知道“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甚至于说宋学盛行时期,就是民族衰亡时期。宋明理学,好象是不祥之物似的。在我们看来,这都是只就表面立论,似是而非的说法。宋朝之受制于异族,似乎主要的应该向军事和政治方面去求解释。开国时的大政方针有了错误,致国势积弱不振,到了中期和南宋以后,以格物穷理为职志的道学家出来,有什么办法呢?他们没有政权,更没有兵权,而且他所专门研究的问题,也只是宇宙、人生、文化、心性方面的根本问题,对于军事、政治、财政并没有直接关系。把由开国时国策错误所引起的危机,大政治家如范仲淹、王安石尚无法挽救的危机,强要程伊川、朱晦庵这些道学家负责,恐怕走错了门道

17、了吧。 贺麟著文化与人生材料三 归根结底,社会上某种意识形态、思想体系的形成,从横的方面说,是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活,从纵的方面来说,则是继承着若干历史的传统而又显出它本身的时代特征来。 苏渊雷著读史举要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来源?谭嗣同所言“秦政”、“荀学”分别是指什么?(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宋朝国势积弱不振具体原因有哪些?宋明理学在发展儒学方面提出了哪些新的思想主张?(3)请以材料三中的观点来说明清之际儒学的时代特征。3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二十世纪前夕,一批受西方思想影响的封建士大夫首次紧叩中国封建王

18、朝这座紧闭几千年的城池,要求开启宪政之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知识分子打起了“变法维新”的旗帜,提出“伸民权、争民主、开议院、定宪法”的政治纲领,发动了一场争取民主宪政的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序幕。 蔡定剑中国宪政百年回眸与脚下的路材料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尽管它没有实现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但这次革命进行的民主制度试验,为后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

19、的评价材料三: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中国早就实现宪政了。有大量资料证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并没有加速政治民主化,而是相反,辛亥革命延迟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它从反面证明了,改良比革命要好。我对一生坚持维新改良的康有为评价很高。如果不革命,社会本身也许更好。法国大革命多少年,结果让英国跑到前面去了,因为英国政权稳定。 李泽厚辛亥革命的成功非常偶然(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的民主制度试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所说的“中国的政治现实”(3)你是否同意材料三的观点?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B【解析】试题分析

20、:依据材料“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信息可知,这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故答案选B。AC的思想核心是仁德;韩非子法家代表,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威震臣民,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排除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诸子思想主张2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孔子说:“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结合所

21、学知识可知,上述义利观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背景,是先秦儒学批判现实的产物,故B正确。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是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排除。先秦儒学对利的完全否定,过于绝对,故C排除。直接把天理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属于宋明理学的特点,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名师点睛】3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新的儒学体系。他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提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都要

22、服从天子的统治。这种思想有利于神化君权,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4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B项“商品经济”与题干“宗法制”无关,排除;题干信息与人口增长关联性不大,排除C;D项错误,儒学成为正统是在西汉;根据题干信息,秦朝废除了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设立户法制度,服务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概况5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尊君”和“重民”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而儒家民本主义的警辟词句“爱民”“重民

23、”“恤民”则常被后世引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民本主义可以完善皇权政治,巩固统治,故C正确。儒家思想为绝对君权服务,不是制约,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儒家推崇明君反对尊君论,故B排除。民本主义与皇权政治是相辅相成,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民本主义6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父老”在古代指的是职掌管理乡里事务的年长者。朱熹在这段话中对父老提出了三点期望:一是希望他们教导年轻人遵守伦理道德规范。二是要求年轻人明辨是非,去恶从善。三是要安心于农业生产。这三层意思综合在一起,就是在劝导百姓能够遵循现有秩序来生活,故选B。ACD

24、三项其实都是正确的,但是这三个选项都被B项包含进去。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7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是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会对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等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两宋时期商业高度发达,政治上重文轻武,军事上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故而宋代出现了灿烂辉煌的思想和文化。材料“宋词、宋文、宋西、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以及“市井文化”等信息反映了宋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在加强,故D项正确;“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仅是宋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的一个表现

25、方面,故A、C项错误。B项错误,错在“顶峰”。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社会文化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8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格物致知”。结合格物致知含义“考察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可知,格物致知与西方科学都主张研究原理法则追求理性,故本题选B。A、D说法与史实不符;C说法题干没有体现,故不选。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9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故A项错误;材料 “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说明李

26、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B项正确;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且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演变明清之际儒学李贽思想10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ABC三项都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中国的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D项明显错误。根据关键信息“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突出,但轻视理论构建,缺乏理性精神,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古代科技的特点11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

27、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考生对东西方科技不同命运的认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之所以出现不同的用途实质上是由当时的不同的社会环境决定的。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A选项是表面问题;B选项说法错误;D选项不够全面。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传统科技的命运12A【解析】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强调“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才对戏曲这种文娱形式下工夫”,这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促进了元曲的兴盛,A正确,D错误;BC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故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元曲13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

28、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无法体现摒弃陈旧腐朽的儒家文化,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中西比较,但并不能说明改变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提倡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故C项错误;据材料“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的文章屡见不鲜”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可知顺应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故D项正确。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中西比较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14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魏源海国图志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时

29、期,以林则徐、魏源等为首的一批进步士大夫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来抵抗外国侵略,使中国富强。海国图志是当时记载欧美历史、地理最详实的著作,材料中魏源认为西方的机器生产比中国的手工劳动效率提高,轮船和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有利于“广推贸易”。这有利于打破中国人对外国的传统偏见和自视为天朝上国、世界中心的陈腐观念,对当时的思想界起了启迪作用。综上可知,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提及的是民主政治思想范畴,与魏源的海国图志不符,排除;B项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说法明显错误,不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 。故选D。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魏源的海国图志 15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

30、习俗的变迁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描述的是个别现象,所以排除A;男女平等思想在近代中国没有深入人心,排除B; 材料中“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说明政府在限制该行为,体现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的冲击;材料没有提到处罚,体现不出民国法治精神。排除D。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中国的社会习俗的变迁服饰16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商国主义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必以争海权为第一义”可知,在梁启超看来能否争夺和维护海权关乎国运兴衰,所以答案选D。材料并没得出帝国主义的目的是开拓市场,排除A;材料讲的是帝国主义争海权,但没有涉及到海权的强弱决定了商业势力的大小,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的海权思想17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从晚晴的“预备立宪”,到革命党人的“临时宪政”,再到袁世凯的“洪宪帝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世界发展趋势看,其体现的本质是晚清民国艰难的宪政道路,故B正确。近代中国政局的动荡不安,没有突出宪政,故A排除。保守势力始终占据了优势,不是本质,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中央集权的不断削弱过程,故D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宪政18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