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39.29KB ,
资源ID:578204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7820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毒理学复习纲要.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毒理学复习纲要.docx

1、毒理学复习纲要07级临床一教班、二教班毒理学纲要50 A型;40 判断;10 多选刘云岗教授说他的部分(即1-3章)共31分,包含在PPt里,并且以理解居多,1-3章红色部分为他划出的必考点。但是卫老师说刘教授的部分考得很难,同学们复习时自己把握。卫老师说她的部分(4-10)考得较简单,很基础很直接。1-3章 by 赵嘉慧(一临床)4-7章的前半部 by 吕晓斐(二临床)7章后半部-10 by 韦青(二临床)第一章 绪论1经典毒理学和现代毒理学的研究对象经典毒理学(传统毒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现代毒理学:所有外源因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

2、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评价的学科。2毒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但是考试的时候不会直接问毒理学研究的是哪三个领域?问法示例:问:工业和环境毒物除考虑对人的影响外,还要研究其对鱼类、鸟类、陆栖动物及植物等的影响这属于哪类毒理学范畴?正选:描述毒理学。)再三追问出题老师后:题目轮廓为根据毒理学实验进行某些外源化学物的剂量设定-正选:属于管理毒理学的范畴。(1)描述毒理学-用以实验动物为受试对象的毒性实验,获得与各种染毒途径相联系的受试物毒性大小、受损系统和器官以及症状发生顺序和恢复过程等资料,可以为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并且为毒作用机制提供线索。(2)机制毒理学-研究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损害作用的细胞

3、、生化及分子机制。(3)管理毒理学-根据描述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以确保化学物、药品及食品进入市场足够安全。3 理论、建设、推测、观点,猜测的肯定性的大小(同老师交流后,没有这道题)4毒理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1) 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2) 从整体动物实验到替代试验-3R原则:优化(refinement)实验方法和技术, 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 代替(replacement)整体动物实验方法(3) 从阈剂量到基准剂量-阈剂量没有准确值,只可由LOAEL或NOAEL得到近似最大无作用剂量值;且这些测定值受样本含量和组距大小的影响很大。几个参数:LO

4、AEL(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小剂量);NOAEL(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BMD(基准计量法)应用于制定非致癌物的可接受水平时比传统方法更准确,推荐替代LOAEL和NOAEL。现用于包括生殖与发育毒性在内的各种危险度评定。(4) 从构效关系到定量构效关系(QSAR):QSAR是根据药效基因图谱和3D搜索与分子设计,确立了QSAR。这种QSAR研究,包括多个毒性终点以及致突变、致畸和致癌的QSAR研究,为开展环境中大量存在的混合化合物(复合暴露)的危险评定创造条件。(5) 从危险度评定到危险度管理: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危险度评定的依据)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卫生标准、制订相关法规条

5、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目的。3R法,QSAR法已在4中阐明。毒性、毒效应将在第二章中解析。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性:毒性是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性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指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剂量相同时,对机体损害能力越强的化学物质,毒性越高。相对于同一损害指标,需要剂量越小的化学物质,其毒性越大。(必考)2毒效应: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称为毒效应。通过毒理学实验观察毒物的毒效应来了解认识毒物的毒性。(必考)3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并呈现

6、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4. 损害作用: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化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非损害作用: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在机体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机体对其他不利因素的易感性也不增高。 便于理解的例子(fro PTT):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二者间无严格的界限。比如乙醇诱导肝脏CYP2e1,因后者是多种亚硝胺类致癌物的活化酶,当同时接触亚硝胺时,前者为损害作用(增加机体对亚硝胺致癌作用的易感性),否则为非损害作用。5.毒效应谱毒物接触剂量/时间非损害作用损害作用机体的化学物负荷 亚临床改变 基因突变无病理意义的生理、生化改变 中毒 细胞增殖 死亡 致癌、致畸

7、6毒作用的分类:(一)速发性或迟发型作用: 前者:KCN,H2S,等。后者:典型者如致癌物:B(a)P,石棉,等;潜伏期可长达10-20年。 与毒物吸收、分布及排泄速率不同及是否需要生物活化有关。也与所观察的反应有关,如矽尘引起呼吸道刺激症状为速发型作用,而肺纤维化则为迟发型作用。(二)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局部作用:对暴露部位直接的损害作用 ;全身作用-吸收和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所产生的毒作用。 (三)可逆或不可逆作用-例子ppt 脂肪肝(可逆)肝硬化(不可逆)作用是否可逆,主要取决于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能力(四) 超敏反应-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外源性化学物可作为半抗原,与内源性蛋

8、白质分子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刺激免疫反应(五)特异质反应-由于机体遗传物质异常(基因多态性)而发生的对外来化学物的反应;如肌松药琥珀酰胆碱的降解酶是血清胆碱酯酶(ChE),人群中有极少数人缺乏此酶活性。又如:亚硝酸盐高铁血红蛋白NADH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多态性)7选择性毒性的原因:1 该器官的血液供应;存在特殊的酶或生化途径;器官的功能和在体内的解剖位置;对特异性损伤的易感性;对损伤的修复能力;具有特殊的摄入系统;代谢毒物的能力和活化解毒系统平衡;毒物与特殊的生物大分子结合等。 8生物学标志及其分类 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其外源化学物及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分为:暴露标志

9、-体内或排泄物中,原型/代谢物/反应产物 (如CO:碳氧血红蛋白;铅中毒:Delta ALA)效应标志-生化,生理,行为等方面。易感性标志-如暴露的化学物有关的代谢酶的多态性(亚硝胺类,CYP2E1;B(a)P, CYP1A1)。目的是发现和保护易感人群。9靶器官-是外源化学物发挥主要毒性效应的器官。 如甲基汞脑,镉肾,CCl4肝。毒效应的强弱取决于毒物在靶器官的浓度,但毒物蓄积的器官未必是靶器官。如铅蓄积于骨,但骨并非靶器官;DDT蓄积于脂肪组织,但不对脂肪组织产生毒作用。 多种因素决定一个毒物的靶器官。10 量反应、质反应、毒物剂量效应关系(详见课件、课本22)(必考)知识点:质反应体现的

10、是有或无的关系;剂量效应关系反应的是各个机体的差异性。如果曲线为水平走势,说明群体差异性很大,如果曲线波动趋势明显,说明群体差异性小。量反应: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效应)质反应: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一般用百分率或比值表示。如死亡率,肿瘤发生率等。其观察结果以“有”或“无”“异常”或“正常”来表示。(反应)剂效反应关系:反映化学物的毒效应性质;比较不同化学物毒性大小;反映各个体的机体易感性变异度;判断因果关系;安全性评价或危险性评价的依据。量反应与剂量效应关系、质反应与剂量效应关系二者的量-效曲线都可以为S

11、型半对数图,但前者提示毒物的最大效能,后者反映群体对毒物反应的差异。(必考) 11毒理学研究方法:体外实验;体内实验;人体观察;流行病学研究。12毒性参数: LD100-绝对致死剂量,受个体间耐受性差异影响太大。LD50-半数致死剂量 。LD01-最小致死剂量。 LOAEL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指引起某种可观察到的有害改变的最低剂量。NOAEL-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指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ADI-每日容许摄入量。BMD-基本计量法(绪论4.(3)指ED1、ED5或ED10的95%可信限下限值。)(课本P8)13急性毒作用带、慢性毒作用带(P31)毒作用带是化学毒作用特点的参数。急性

12、毒作用带:急性毒作用带(Zac)-LD50/Limac。此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伤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效应窄;反之说明引起的急性毒性死亡的危险性小。慢性毒作用带(Zch)- Limac/Limch。此值大,说明从Lmac到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轻微的慢性毒性实验到较为明显的急性毒性重度之间剂量范围宽,故发生慢性毒性的危险性大。反之,发生慢性毒性的危险性小。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1. ADME-机体对于外源化学物的处置包括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四过程。又称(AD

13、ME过程)每个过程都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进而改变外源化学物在作用部位的存在数量、时间和继发的反应。其中吸收、分布、排泄具有共性,均为外源化学物穿越生物膜的过程,其本身结构性质不发生改变,故称生物转运。而代谢则是外源化学物转化为新的化学物的过程,产物结构形式发生改变,为生物转化过程。2. 外源化学物质通过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及其特点,简单扩散影响因素 I 被动转运 :(1)简单扩散(2)滤过 II特殊转运:(1)主动转运(2)易化扩散3)膜动转运-(a)吞噬作用(b)胞饮作用(c)胞吐作用。转运特点详见(课本P39-40) 简单扩散的影响因素:1)经简单扩散的外源化学物必须有脂溶性。脂水分配系数越大

14、,越易溶解于脂肪,经简单扩散的速度就越快。不过生物膜包含脂相和水相,因此脂溶性极高,全部溶于脂肪的物质,也难以通过简单扩散的方式进行跨膜转运。 (2)外源化学物质的解离状态对生物膜的转运的影响。解离程度越高,极性越大,越难通过生物膜脂相进行扩散。所以,非解离态的外源化学物易于转运。如弱有机酸、弱有机碱。3经胃肠道、呼吸道、皮肤吸收的主要部位,方式,影响因素(一)胃肠道吸收主要部位及方式:以小肠为主,其次是胃。多数是简单扩散,部分物质是主动转运(如左旋多巴、Pt、天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少数是胞饮、滤过(铬、镉、锰、铅)、吞噬作用吸收。胃肠道吸收影响因素:弱有机酸和弱有机碱,只有分子态才可吸收。所

15、以胃肠道pH起决定作用。胃和十二指肠腔内为酸性环境,利于弱酸如苯甲酸吸收。小肠腔内pH达6以上,利于弱碱性物质(如苯胺)的吸收。胃肠蠕动、排空速度和肠道菌从也对外来化合物的吸收有影响。(二)呼吸道吸收的主要部位:(1)直径 5 微米:沉积于鼻咽部(2)直径在25微米:沉降于气管、支气管区域。被咳出或吞咽进胃肠道(3)直径在1微米以下:可达肺泡并被吸收入血.呼吸道吸收的影响因素:气体和蒸气的吸收主要取决于(1)脂溶性和浓度(简单扩散)。(2)血/气分配系数(mg/L:mg/L)乙烯:0.14,乙醇:1300,苯:6.85(3)肺通气量(4)气溶胶:雾经肺的吸收与气体和蒸气相似(5)烟和粉尘的颗粒

16、直径大小与其到达呼吸道的部位有密切关系。(三)皮肤吸收的方式:(1)穿透-角质层-被动扩散(2)吸收-表皮深部和真皮层-静脉和淋巴皮肤吸收的影响因素:脂溶性较好的物质易吸收,而高脂溶性或高水溶性物质,经皮吸收困难。增加皮肤通透性的因素-酸碱、二甲基亚砜,芥子气等。潮湿皮肤使角质层结合水的能力增加3-5倍,通透性增加2-3倍。皮肤炎性反应也可增加外源化学物的吸收。4贮存库有哪些?答:血浆蛋白、肝脏、肾脏、脂肪组织、骨髓。5生物转化主要反应类型和六大结合反应答:(1)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重点:细胞色素P450酶系,在一相反应中居于首位,分布广泛,以肝细胞内质网微粒体中含量最高。由3

17、种成分构成,即血红蛋白类(细胞色素P450和细胞色素b5)和黄素蛋白(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磷脂。(注:P450为催化作用的活性中心).胞液中的醇脱氢酶和醛脱氢酶与甲醇和乙醇的代谢有关,乙醛脱氢酶具遗传多态性。亚洲人中有大约一半的人因点突变而缺乏此酶活性:红晕综合症。 (2)二相反应:结合作用,是外源化学物原有的或经过一相反应后引入或暴露出的羟基、氨基、羧基、巯基、羰基、和环氧基等与内源性辅助因子之间发生的生物结合反应。二相反应主要在肝脏进行,其次是肾脏,也可在肺、肠、脾脑中进行。 六大结合反应:1、葡萄糖醛酸结合(体内最重要的结合反应)2、硫酸基结合3、谷胱甘肽结合4、甲基化

18、反应5、乙酰化反应6、氨基酸结合生物转化前后毒物水溶性和毒性的变化:多数外源性化学物代谢后毒性降低,少数毒物如氯乙烯和B(a)P本身不直接发生毒效应,而是依赖代谢过程使其成为具有细胞毒性、遗传毒性或致癌性的活性形式(自由基或亲电子剂)。要点记忆:1.多数外源化学物代谢后毒性降低,但少数毒性反而增加,称为代谢活化。如硫磷、氯乙烯、苯丙芘。2.溶解度变化:多数二相反应使外源化学物的水溶性增加,排泄加快,除甲基化或乙酰化反应使结合物水溶性降低。(必考) 6代谢活化和代谢灭活 此知识点须知:一相反应一般为代谢活化,将外源化学物的毒性集团暴露,以便二相反应的进行。在二相反应中的六大结合反应中:(1)硫酸

19、基结合反应-硫酸基转移酶有时使外源性化学物毒性增强活化为细胞毒性和致突变物。(必考)(2)乙酰化作用-多为代谢灭活,但有时为代谢活化。见课本(P58)。老师说此观点过时。其余4种的二相结合反应均为代谢灭活。第五章 毒作用影响因素该章节首先要大线条掌握,还需要理解一些典型例子:比如化学结构、高温高湿、水溶性、 年龄等对毒作用的影响影响毒作用的四大因素:1.化学因素 2.机体因素 3.环境因素 4.联合作用1.化学物质本身的因素对毒作用的影响:化学结构,理化性质,纯度和稳定性。化学结构:a.取代基的影响 苯: 麻醉作用和抑制造血功能。 甲基取代(甲苯、二甲苯):麻醉作用,抑制造血功能; 氨基取代:

20、形成高铁血红蛋白; 硝基(硝基苯)或卤素(卤代苯)取代:肝毒性; 烷烃:氢被卤素取代,肝毒性增加,且取代愈多,毒性愈大。b. 异构体和立体异构的影响 六六六:六氯环己烷,有七种同分异构体。 -六六六急性毒性强;-六六六致癌性强; 、-六六六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强; 、-六六六则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基团的位置:如带两个基团苯环的毒性:对位邻位间位;对氨基酚 分子对称的不对称的; 反应停:S(-)镜像物比R(+)镜像物胚胎毒性更强。c. 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理化性质:脂水分配系数 脂水分配系数 大,脂溶性强,易吸收、蓄积、 小,水溶性强,不易透膜吸收,易排泄 同系物中,水溶性越大,毒性愈大 、

21、砒霜(As2O3)雄黄(As2S3) 一氧化铅金属铅硫酸铅碳酸铅 气态化学物水溶性影响在呼吸道的吸收部位 NH3易溶于水,损害上呼吸道 NO2不易溶解,深入到肺泡,引起肺水肿。 2.机体因素:a.遗传因素:种间差异、个体间差异 b.非遗传因素:健康状况、营养、年龄、性别年龄:生物转运的差异;药物代谢酶系统;神经系统3.环境因素:气象条件、季节及昼夜节律、动物笼养形式、外源化合物的接触特征和赋形剂气象条件: 气温 高温: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和呼吸加快,胃酸分泌减少,多汗,少尿。 气湿 增加机体体温调节负荷 高温高湿:皮肤吸收增加,黏附时间延长 助溶剂: 溶剂或助剂、生物体、化学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化

22、学物在溶剂或助剂中的浓度影响毒效应:浓稀 要求所选溶剂或助剂无毒、不与受试化学物发生反应、不影响受试化学物的毒性、受试化学物在溶剂或助剂中稳定。4.联合作用: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总毒性效应。五大联合作用要理解清楚 非交互作用:a.相加作用: 相同的方式,相同的机制,作用于相同的靶标; 简单相似作用(剂量相加) PCB与二恶英,刺激性气体b.独立作用 各化学物毒性效应不同,但互不影响; 总效应是每个化合物的反应的总和 简单不同作用(反应相加) 交互作用:a.协同作用:马拉硫磷与苯硫磷联合染毒,毒性明显增加。 b.加强作用:促癌物,本身不致癌,但能够加强致癌物的致癌效

23、应。苯巴比妥,乙烯雌酚。 c. 拮抗作用:阿托品、氯磷定对有机磷农药第六章 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1. 一般毒性包括哪些,概念:一般毒性作用也称基础毒性,是全身各系统对外源化学物的毒作用反应,与特殊毒性(致畸、致突变、致癌)相对而言。包括:急性毒性、重复剂量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2.各研究实验的染毒时间急性毒性实验: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短期重复剂量实验:28d 亚慢性毒性实验: 90d 慢性毒性:终生3.各研究实验的研究目的急性:a.测定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以LD50为主,进行毒性分级。 b.初步评价毒物对机体的毒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c.为试验研究

24、以及其他毒理试验提供接触剂量设计及观察指标选择依据。 d.提供毒理学机制研究的初步线索。短期重复剂量、亚慢性、慢性:a.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的毒性效应谱、毒作用特点和毒作用靶器官。了解其毒性机制。 b.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毒性作用的可逆性。 c.研究重复接触受试物毒性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确定NOAEL和LOAEL,为制定安全限量提供参考。 d.确定不同动物物种对受试物的毒效应的差异,为将研究结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4.实验设计中:动物选择的大原则及其各实验对动物种属、年龄、性别的要求 急性毒性试验动物选择的原则:a.急性毒性反应与人近似 b.易于饲养、操作方便c.繁殖力较强,数量较大 d.价

25、格较低,易于获得 各实验对动物种属、年龄、性别的要求(本人在课件及书上未找到确定答案,仅供参考)急性毒性:大鼠;雌雄兼用亚慢性:一般选择两种试验动物:啮齿类、非啮齿类 最好的选择:大鼠和犬;经皮:兔或豚鼠雌雄各半,大鼠6-8周龄5.亚急性、亚慢性慢性实验中:剂量设计及其理想的剂量设计、观察指标剂量设计及其理想的剂量设计3个剂量组 和1个阴性(溶剂)对照组 阴性对照组 低剂量组:NOAEL(未观察到有害剂量) 中剂量组: LOAEL(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高剂量组:明显毒性或少量动物死亡(少于10)观察指标:(1)一般观察: (2)实验室检测项目: 血液学指标: 血液生化学指标: (3)系

26、统尸解和病理组织学检查: (4)可逆性观察 (5)指标观察时间 (6)特异性指标及其他6.LD50的毒理学意义和局限性毒理学意义 LD50标准化毒物毒作用强度,评价和比较毒物对机体毒性的大小。 计算药物的治疗指数,药效剂量和毒性剂量的距离。 为后续的重复给药毒理学试验剂量的选择提供参考。 通过比较不同途径的LD50值,获得生物利用度的信息。 试验结果可用来推测人类的致死剂量以及中毒后的体征,为临床毒副反应提供监测参考。LD50的局限性 评价新药或化学物时,LD50值给予有效的信息较少,实用性有限 LD50的波动性很大,影响因素多 LD50受物种差异影响大 消耗动物数量大7.皮肤刺激和眼刺激(什

27、么情况下不需要做皮肤刺激或眼刺激,皮肤刺激=眼刺激?)强酸及强碱性物质可免除眼刺激试验8.重要概念:蓄积毒性、物质蓄积、损伤蓄积、食物利用率、脏器系数 蓄积作用:外源化学物连续地、反复地进入机体,而且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排出的速度或总量时,化学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贮留。 当机体反复多次接触化学毒物后,用分析方法在体内测出物质的原型或其代谢产物:物质蓄积 机体内不能测出其原型或代谢产物出现了慢性毒性作用:损伤蓄积 食物利用率:即动物每食入100g饲料所增长的体重克数(g体重 /100g饲料)。可以鉴别动物体重降低是由于进食减少,还是受试物毒作用。 脏器系数:指某个脏器的湿重与单位体

28、重的比值,通常是每100g体重中某脏器所占的质量,表示为脏器质量(g)/体重(100g)。 适用于实质性脏器,增大,病变可能为增生、充血、水肿等;减小,可能发育不良或萎缩等变化。第七章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1.突变、自发突变、诱发突变,致突变作用,基因库,遗传负荷的概念 突变: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其引起的变异称为突变。突变实际上是遗传物质的一种可遗传 的变异。 自发突变:在普遍存在的未知因素的作用下,自然条件下发生的改变;发生过程长,频率低,与物种进化有关。 诱发突变:人为地造成地突变;发生过程短,频率高,即可被人类利用,也可能对人类产生危害。致突变作用: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因子引起细胞核中的

29、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此种改变可随同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基因库:某物种在特定时期的处于生育年龄的群体所含有的基因总和。 遗传负荷:一种物种中每一个携带的可遗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2.突变类型: 基因突变(种类及其后果) a.碱基置换 后果: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 b.移码突变 后果:致死性突变 染色体畸变(典型类型,与基因突变的区别,从受损程度和是否观察到区分)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种类):非整倍体和多倍体 3.突变的机制:以 DNA 为靶(大线条), 以细胞分裂过程为靶(纺锤体损伤可能的机制)DNA:碱基损伤,DNA链受损细胞分裂:靶位:有丝分

30、裂或减数分裂成分。如纺锤体、微管蛋白、极体、着丝粒等纺锤体损伤可能的机制:与微管蛋白二聚体结合 与微管上的巯基结合 已组装好的微管的破坏 中心粒移动受阻四突变的后果:生殖细胞突变的后果,体细胞突变的后果 体细胞:癌变生殖细胞:突变可以传给下一代:显性突变-纯合或杂合表型均异常;隐性突变-纯合表型异常;杂合表型正常,为携带者五损伤修复:损伤耐受 修复(哪几种) DNA损伤修复:损伤耐受机制和修复机制。损伤耐受机制-部分修复DNA损伤。修复机制-完全修复,可分为直接修复和切除修复。直接修复针对较小的DNA损伤。切除修复则针对较大范围的损伤。DNA损伤的修复分为-直接修复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碱基切除修复错配修复 ;双链断裂修复; 交联修复;呼救性修复(SOS repair)六评价:遗传学终点(哪些) ,成组配套的原则,Ames试验原理,微核的形成及其微核实验的遗传学终点1.遗传学终点:(书本)将致突变试验的观察终点称为遗传学终点(课件)试验观察到的项目反映的各种事件的统称遗传学终点有4点:1)DNA碱基序列改变;(基因突变)2)染色体完整性改变;(染色体畸变)3)染色体分离改变(染色体组的畸变)4)DNA的原始损伤2.成套项目选择原则1)同时反映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分离异常及原发性DNA损伤等每一类型的遗传学终点2)物种:动物、细胞;原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