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199.03KB ,
资源ID:5757205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7572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历史福建省平和一中南靖一中等五校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历史福建省平和一中南靖一中等五校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解析版.docx

1、历史福建省平和一中南靖一中等五校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解析版福建省平和一中、南靖一中等五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各种思想主流进的描述分别为:“崇尚自然主张出世的逍遥派”,“统治阶级得力的参谋集团”,“普通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社会同情心与入世情怀的文化人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 儒道墨法B. 法儒道墨C. 道法墨儒D. 墨儒法道【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百

2、家争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崇尚自然主张出世的逍遥派”指的是道家,“统治阶级得力的参谋集团”指的是法家,“普通大众的行动帮会”指的是墨家,“拥有社会同情心与入世情怀的文化人学派”指的是儒家。所以正确的排列顺序应该是道法儒墨,故排除A、B、D项,故选C。2.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对策中建议设置太学,“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达到“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的效果。这反映出其建议的目的在于通过太学教育A. 提高臣民文化素养以稳定社会秩序B. 传播儒家思想以维护封建统治C. 提高儒学社会地位以消灭诸子百家D. 用儒家主张取代封建刑罚【答案】B【解析】“仁“谊”“礼”都是儒家的思

3、想。董仲舒建议设置太学,传授儒家思想,达到一种和谐的社会秩序,以维护封建统治,故项正确;董仲舒的思想不是提高臣民文化素养以稳定社会秩序,故项错误;诸子百家灭亡是尊儒带来的影响,故项错误;儒家主张取代封建刑罚显然不符合董仲舒思想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制度是指A. 世卿世禄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科举制。根据题干内容可知钱穆所说的制度是选官制度。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世卿世禄制的选官标准是血缘,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血缘和门第,均与

4、“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无关,故排除A、B、C项。根据“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项制度指的是科举制,故选D。4. 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领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正确答案是A. “百家争鸣”时儒学广泛传播 B. 西汉对儒学加以推广,并成为文化的主旋律C. 宋明理学对儒学发展 D.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局面出现【答案】C5.顾炎武一生虽颠沛流离,却勤学不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希望以真才实学救济天下,写出不少著述。

5、其中包括明夷待访录日知录船山遗书天下郡国利病书A. B. C. D. 【答案】D【解析】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主要提倡经世致用思想,著作有日知录和天下郡国利病书,故正确,选择符合题意;是黄宗羲著作;是王夫之著作,排除。6.利玛窦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1582年他来到澳门,通过“送礼”获准到内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时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同时宣称“上帝就是你们所知的天,他曾经启示过你们的孔丘、孟轲和许多古昔君王,我们的来到,不是否定你们的圣经贤传,只是提出一些补充而已。”以上可以看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主要特点是A. 将天主教教义和中国儒家经典融合起来B. 背离了天主教的基本原则和

6、精神C. 将传播西方科技文化作为传教的敲门砖D. 主动适应中国国情尊重中国习俗【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利玛窦通过“送礼”获准到内地传教,并在传教中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不否定中国的圣经贤传,体现了主动适应中国国情,尊重中国习俗,故D正确;题中利玛窦传教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不否定中国的圣经贤传,只是其适应中国国情、尊重中国习俗的表现,并不能体现天主教教义与儒家经典融合,故A错误;利玛窦到中国进行传教,尽管适应了中国的国情,尊重了中国习俗,但并没有背离天主教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故B错误;题中体现的是利玛窦在中国进行传教的过程中尊重中国习俗,并没有关于传播西方科技文化的内容,故C

7、错误。7.明中叶以来,“弃儒从商”日渐成风,以至时人有“士好言利”之讥,而“学者以治生为本”一类观点也多见于明儒论著之中。这种现象表明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动摇B. 商业发展影响价值观念C. 重义轻利观念不断强化D. 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我国的封建王朝依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A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可排除A;在明晴时期,我国的商业继续发展,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致于出现了“弃儒从商”、 “学者以治生为本”的现象,说明了商业发展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故选B;“重义轻利观念不断强化”的说法与材料中“弃儒从商”、 “学者以治生为本”的现象相违背

8、,故排除C;明清之际形成的经世致用虽影响很大,但没有形成主流,故可排除D。8.观察下边示意图,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的地区是A. B. C. D. 【答案】D【解析】根据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可以分析,是日本,唐朝起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中国本土;是印度,以佛教文化为主;越南老挝,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朝鲜韩国,与日本一样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是中东地带,受伊斯兰教影响。综上所述可知正确选项为D。9.李贽驳斥轻视和贬低商人的传统观念,指出:“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贷,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垢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更有甚者,商人“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材料

9、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官商勾结,贿赂成风B. 商业资本力量雄厚,商品经济发达C. 封建制度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D. 封建官府促进商业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李贽的思想。根据“受辱于关吏,忍垢于市易”、“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李贽的言论主要是针对轻视和贬低商人的传统观念,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封建制度导致了这种观念的产生和发展,而不是官商勾结和商品经济发达,故排除A、B项;古代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封建官府阻碍商业发展,故排除D项;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是封建制度,故选C。10.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州部,贤良,铁业官营,吊屈原赋密折,理

10、藩院,粉彩瓷器,皮黄直道,左右丞相,治粟内史,小篆门下省,高转筒车,火药箭,玄秘塔碑A. B. C. D. 【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贤良”反映汉朝的察举制,赋是汉朝的文学体裁,故是汉朝;理藩院是清朝政府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故是清朝;秦朝统一全国的文字是小篆,故是秦朝;唐朝末年火药应用军事,出现火药箭,故是唐朝,因此先后顺序是,故B项正确。11.爱日斋丛抄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术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据此可知A. 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B. 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C. 刻板印刷技术已经传入

11、西方D. 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答案】A【解析】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唐末已经渐有印书,只是并未盛行,到五代之时,随着印刷术的发展,经籍流布于天下。结合所学可知,雕版印刷术产生于唐代,它的产生促进了书籍的广泛传播,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故A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中国的印刷术已经流传到西方,故C项错误。根据“印书”等的信息,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印刷术而非造纸术,故D项错误。12.“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壁间飕飕风雨飞,行间屹屹龙蛇动。”此诗描绘的书法字体A.

12、 小篆B. 楷书C. 草书D. 隶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根据“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壁间飕飕风雨飞,行间屹屹龙蛇动”可知这种字体表现了肆意汪洋的的感情和气势。小篆的特点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字体平衡对称;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隶书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字体庄重。均和题意不符,故排除A、B、D项;草书笔意奔放,体式连绵,符合题意,故选C。13.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某些色彩的,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如红色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色脸谱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A

13、. 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B. 注重人物性格的多变C. 折射了社会伦理秩序D. 表明了戏剧艺术成熟【答案】A【解析】“寓褒贬、别善恶”说明京剧的脸谱具有教化功能,A正确;人物性格多变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社会伦理不是京剧反映的艺术特色,C错误;D是元杂剧的意义,不符合题意。14.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史上涌现出颇具特色的文学体裁,为后人称颂。下列各项,属于汉赋的是A.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C. “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D.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答案】C【

14、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唐诗,排除;B项是楚辞,排除;C是汉赋,符合题意;D项是宋词,排除。15.清朝官员认为: “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1881年,留美幼童被遣送回国。这反映出当时A. 留美幼童易受西方文化影响 B. “中体西用”思想普遍流行C. 人才培养模式不合中国国情 D. 传统儒学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官员害怕留美幼童不能坚守中国传统,而受到西方风俗影响,说明中国官员思想观念保守,这是传统儒学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反映清朝官员担心留美幼童易受西方文化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

15、中体西用”思想,而是强调中国官员思想观念保守,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信息,无法推断出人才培养模式不合中国国情,C项错误。16.19世纪末以来,中国民主发展过程中,既出现了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斗争,又出现了英国式立宪和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对立。对于究竟在中国采取怎样的政治体制,一直存在着争论,这些争论A. 使中国近代化民主革命任务形成B. 有助于根除君主专制思绪蔓延C. 弥补了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缺陷D. 深化了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答案】D【解析】近代以来面临民族危机,先进中国人开始向西方探索学习救国救民道路,材料中各种救国道路思想出现,深化了人们对民主观念

16、的理解,D正确;A是新中国成立;B中根除说法绝对;C中弥补不符合事实。17.编写于1914年前后的浙江各县宣讲稿选粹,汇集了说国民常识说世界大势释自由说公德、说中国地理、释平等、劝宝爱国货、劝破除迷信等讲稿。由此推知,宣讲活动旨在A. 破除封建传统礼教B. 普及近代国家观念C. 增强民众科学意识D. 推动乡村移风易俗【答案】B【解析】根据“说国民常识说世界大势释自由说公德、说中国地理、释平等、劝宝爱国货”可知,宣讲活动旨在普及“国民”“中国”“自由”“平等”“爱国”等近代国家观念,B正确;1915年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礼教,并且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科学意识,排除C;只有劝

17、破除迷信讲稿能体现移风易俗,D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18.1918年,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中提出:“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李大钊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新文化运动A. 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B. 盲目追求西方文化C. 倡导多元文化观念 D. 担忧西方文化冲击【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来看,李大钊肯定了中西方文化均有重要地位,体现出倡导多元文化的观念。故答案为C项。材料认为中西文化同等重要,实际上是肯定传统文化,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对西方文化的“

18、盲目追求”,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对西方文化冲击的担忧,排除D项。19.下图是某历史著作第十九章的部分子目录,该章总标题(?处)最合适的是A. 维新变法B. 辛亥革命C. 新文化运动D. 国民大革命【答案】C【解析】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存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介绍各式各样的“主义”,其中著名的就有李大钊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故答案为C项。维新变法鼓吹变法与改良,追求建立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辛亥革命提倡民主共和,追求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B项;国民大革命的主题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排除D项。20.袁伟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通过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

19、知识,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为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这表明新文化运动旨在A. 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B. 传播马克思主义C. 为自由民主国家奠定基础D. 推动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根据“实现思想变革,为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主要是推动中国的思想变革,在中国实行民主自由,而不是为了普及西方现代文明知识,故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旨,故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但没有使中国人民获得解放,故排除D项。新文化运动是使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故选C

20、。21.新青年自问世到终刊,所发表的“民主、科学”专题文章不过数篇。但到1919年陈独秀却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在陈独秀看来A. “民主、科学”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B. “民主、科学”的社会进步意义已经显现C. 新文化运动已改变了其性质和方向D. “民主、科学”的观念已为人们普遍接受【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以“民主”和“科学”为专题的文明发表不多,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潮流,对内反专制追求民主和学科,对外反对民族压迫,故“民主、科学”的社会进步意义已经显现,B项正确。“民主、科学”

21、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排除A。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领导的,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排除C。新文化运动没有同工农运动结合,只是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排除D。22.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中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该材料主要反映了A. 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B.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C. 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D. 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答案】B【解析】材料“1920年9月”“将来的中国,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中国”并结合所学

22、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故B项正确;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上海就已经成为工人运动的中心,故AC项错误;D项错误,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23.孙中山曾在为英国报纸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描述了他理想中的中国:“余欲用一种制度,使国民对于国事发生直接之兴趣,愿全国人民皆享受其生产之结果。余更愿国家对于直接管辖之税源,得到其所产利益之全部。”这主要表明A. 孙中山推崇英国式政治制度 B. 孙中山主张缩小贫富差距C. 孙中山致力于中国民生建设 D. 三民主义思想开始被实践【答案】C【解析】“国民对于国事发生直接之兴趣,愿全国人民皆享受其生产之结果。余更

23、愿国家对于直接管辖之税源,得到其所产利益之全部”说明孙中山注重对于民生主义建设,C正确;A中推崇不符合题意;B属于民生主义措施;D中开始说法错误。24.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延安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呕心沥血,写了大量著作。据任世江先生统计,收录在毛泽东选集中的158篇文章中,有112篇是在这个时期写的。这些著作中最能代表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论述的文章是A.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B. 论持久战C. 新民主主义论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答案】C【解析】新民主主义论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指出,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

24、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C正确;ABD不符合“对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论述”,排除。25.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是指A.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 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C. 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 D. 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答案】A【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是邓小平外交政策制定和推进经济建设的依据,“有利时机”指的是和平与发展,A正确。B项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和,与

25、当时史实不符,排除;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是在2001年,排除C; D项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的观点错误,排除。所以选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14分,27题14分,28题10分,29题12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孟子和荀子都是孔子思想的追随者他们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但是他们就个人而言都未取得成功。到底什么时候变革统治者才是合法的?废掉现存的王朝之后,怎样确定谁是老天指定的继承者呢?孟子的答案是聆听“人民”的呼声这种理论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长河。(德)艾伯华中国通史材料二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建立太学太学把儒家学说此时唯一已经发展到足以提供严

26、格的知识训练的文化传统作为基本课程。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管理中他仍然依靠法家学派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汉武帝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新全球史材料三 宋朝的儒家学者从佛教中汲取了大量的灵感。由于他们的思想既反映了佛教的影响,也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价值观念,因此以新儒学而闻名。在中国,新儒学自宋朝至20世纪初始终是官方认可的价值观念。新全球史(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关于君主施政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孟子在当时“未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分析说明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能够长期存在的原因。(3)据材料三,宋代儒学

27、“新”在何处?有何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应如何对待“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答案】(1)主张:实施仁政,倾听“人民”的呼声。原因:不适合各国统治者富国强兵、进行争霸战争的需要,没有得到各国统治者的推崇。(2)措施:政治上,运用法家学派的治国原则(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教育上,创办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传播儒家思想;思想上,把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原因:得到统治者的推崇;与教育密切结合。(3)“新”:吸收佛教的哲理化成分。影响: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在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4)批判性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与时俱进,加以创新发展。

28、【解析】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1)根据“孟子的答案是聆听人民的呼声”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君主施政上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孟子之所以未能取得成功,是因为他的仁政思想不适合当时各国进行富国强兵和进行争霸战争的社会需要,没有得到各国统治者的推崇。(2)根据“汉武帝建立太学太学把儒家学说作为基本课程。在管理中他仍然依靠法家学派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通过采用法家学说,设立太学,确立儒家思想为官方正统思想等措施加强统治。由儒学在汉代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可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关键在于其能够随着社会形式的变化进行自我调整,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并能通过教育手段强化君主统治。(3)根据“

29、宋朝的儒家学者从佛教中汲取了大量的灵感”可知宋代儒学的“新”主要体现在吸收佛教思想。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其影响在于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4)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儒学思想中既有精华之处,但也有糟粕内容的存在,所以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思想,应该批判性的继承,与时俱进,紧密联系现实,做到从实际出发,创新发展。27.“体”“用”之变材料一 “以中国之伦理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1861年冯桂芬:校邠庐抗议【注:冯桂芬改良主义先驱人物,最早表达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

30、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第25卷材料二 两广总督张树声(18241884)遗折称:“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常不相及。”张靖达公奏议卷8材料三 康有为和梁启超提出“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体用之说。“以群术治群,群乃成;以独术治群,群乃败。”“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饮冰宝文集之二第3一4页问题: (1)根据材料,简要归纳近代中国“体”“用”观的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和

31、维新变法对“体”“用”观的运用及影响。(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体”“用”观的变化反映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及趋势。【答案】(1)19世纪60年代以伦理纲常为本,富强之术为用;19世纪80年代开始强调以“西方体制”为本,西方技艺为用;19世纪末提出“群为体,变为用”。(2)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以此推动中国走向富强,成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由于“布新而不除旧”最终走向失败。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英国君主立宪制,进行了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方面进行制度变革,这是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实践,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变法走向失败。(3)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三个阶段。体现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