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37.57KB ,
资源ID:575242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75242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教案配套1.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教案配套1.docx

1、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教案配套17.文言文一、教学目标1. 了解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要求。2. 掌握文言文题目特点及解题方法技巧。二、教学重难点掌握文言文题目特点及解题方法技巧。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半句七言唐诗有一次苏东坡与袁公济踏雪赏景,袁吟诗一句:“雪径人踪灭。”打半句七言唐诗叫苏轼猜。苏想:何谓半句七言唐诗?是三个字,还是四个字?沉思不语。忽见一群小鸟冲天飞去,苏顿时醒悟道:“我也吟句谜语让你猜:雀飞入高空。也打半句七言唐 诗。”袁公济思忖后大悟,两人会心地笑了。原来两人的谜底正好 合上一句七言唐诗。这句七言唐诗你能猜出吗?答案:“雪径人踪灭”的谜底是“一行白路”、“雀飞入高

2、空”的 谜底是“鸟上青天”,两个谜底合拢来,刚好是杜甫的名句“一行白鹭上青天”。 (二)考纲解读高考考试大纲对文言文的考试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包括“理解B”和“概括分析C”两个能力层级。具体就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和“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以及“筛选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结合全国各地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尤其新课标卷,实词含义、筛选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往往是必考内容,其他各项都会交替出现;由于高考不直接考查古汉语的句式,所以句式理解往往会糅合在其它项中作

3、间接考查,尤其会隐藏在翻译题目中。高考题型依旧以客观题为主,主观题为辅的形式,综合分值一般在18到22分,所占比重比较大。另外上海、湖南卷等文言文阅读最近采用了归纳内容要点主观题型,应该引起重视。文言实词的考查一般采用选择题,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或错误的一项,可以结合语境进行理解辨识。文言虚词的选择考查常常采用存同求异的形式,也就是辨别筛选出同一词语意义、用法不同或者相同的项;筛选排除两个条件中的某一条件往往可以降低试题难度,提高正答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一般不单独命题,在用法方面多关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会影响翻译和断句也须关注。信息筛选和概括评价主要考查分析

4、综合能力,方式有下面几种:信息的筛选和要点的归纳是否正确,多采用主题词的形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评价作者观点相结合,必须注意关键字词句的理解;表现形式为边叙述边评价,筛选辨别一定要结合内容仔细分析理解,不能无中生有,亦不能望文生义乱译字词。考点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词含义要注意两点:一是“常见”,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这是限制条件。能力要求是“理解”。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和多种语法功能,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必须和特定的语境结合。1明确实词范围教学大纲规定

5、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不要简单以为“常见文言实词”指的就是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附录的120个“常见文言词”。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在所考查的实词中,只有一部分来自该表,一部分则来自课文注释。所以,凡中学语文教学中多次出现过的实词都应当算作“常见文言实词”,一些中学生尚未阅读过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也应当属于此列。2掌握实词知识复习备考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具体讲,就是要注意以下四点:(1)掌握实词的古今异义现象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词义扩大。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词义缩小。如“臭”,古代表示

6、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词义弱化。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很”,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了。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之意。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时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无贬义,现在则指品质恶劣,变成贬义词了。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改称“眼睛”,“寡”改称为“少”等。(2)注意实词单双音区别。古汉语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相邻的单音词看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如“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方”,“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今为一个双音节词

7、,就必须分开来理解。其他如“虽然”“故事”等。(3)掌握实词一词多义现象实词多义常和词性变化关联,所以考生有必要了解词义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为跑等。另一种理解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基本意义是“兵士”,“走”的基本意义是“步行”。在现代汉语中所谈的基本义是指后者。例:(1)战则请从跟随(2)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攻伐(3)范增数目项王眼睛(4)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换取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

8、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是从表面到底部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如说:“这条河很深”、“这个院子很深”、“深山”、“深耕”。这几个“深”用的都是“深”的基本义。从深的基本义发展出来以下这些引申义:深奥,深刻,深入。如:“道理很深。”深厚,深刻。如:“友谊很深。”时间久。如:“夜深人静。”浓,重。如:“颜色太深。”“深”的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4)掌握实词的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应当注意: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不同:某词活用作其他类词,只是临时的偶然的用法,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仍属于原先的词类。而词的兼类乃是词义引申

9、发展的结果,是词自身固有的,它们各自的用法是固定的、经常的。名词活用作动词1)普通名词活用作动词先看例句:范增数目项王(目,用眼睛看) 晋军函陵,秦军南(军,驻扎)从左右,皆肘之(肘,用胳膊肘撞) 荆人欲聋宋,使人先表雍水(表,做标记)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水)左右欲刃相如(刃,杀)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笼,用笼子装)我们可以看出,上述七句,都是加线的词是活用的。而通过分析这些活用的词的环境可以总结出识别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如下:两个名词连用,而它们之间又不是并列关系,则前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作动词,后一个名词是它所带的宾语。例如两句。名词前带有副词修饰,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10、(因为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如句。(说明:“先”表示空间的先后是方位名词,表示时间的先后是时间副词。第句的“先”是时间副词)名词前带能愿动词,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如句。连词“而”连接一个名词和一个动词,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因为连词“而”只用于连接动词)如句。不仅名词能活用为动词,名词性词组也能活用为动词,其规律与名词活用作动词相同。2)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子路从而后(后,落在后面:“而”连接动词“从”和方位名词“后”)江水又东(东,向东流去:方位名词受副词“东”修饰)齐军既过而西矣(西,向西行进:同)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后:以为先,以为后:同)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识别规律与一般名词活用作动

11、词的识别规律相同。其实,形容词、数量词也可以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是不能独立作状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是很普遍的。根据表修饰或限制的不同情况,名词作状语可归纳为下面几种类型。 1)表比喻。名词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例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例中的名词“犬”,修饰动词“坐”,比喻“坐”的状态,译为“像狗那样”;例的名词

12、“斗”,修饰动词“折”,译为“像北斗星那样”;“蛇”修饰动词“行”,译为“像蛇那样”。2)表动作处所。这类名词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例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核舟记)例中的方位名词“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修饰动词“买”,作状语,表示“买”这一动作行为的发生处所。例中的方位名词“右”“左”,分别修饰动词“刻”,译为“在右边”“在左边”。3)表动作趋向。这类名词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例如:日

13、光下彻,影布石上。(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例中的方位名词“下”作状语,修饰动词“彻”,表示“下”的趋向,译为“向(往)下”。例中的方位名词“西”“前”,分别修饰动词“行”,译为“向(往)西”“向(往)前”。4)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这类名词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例如: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学而时习之。(论语十则)例中的名词“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示“运”所凭借的工具,译为“用箕畚”。例中的时间名词“时”修饰动词“习”,译为“按时”。5)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类状语也由

14、表时间名词充当,译义可在时间名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例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岁赋其二。(捕蛇者说)例中的时间名词“时”修饰动词“扳”,作状语,表示“扳”的频率,译为“每天”。同样,例中的“岁”表示“赋”的频率,译为“每年”。6)表对人的态度。这类用法的名词状语所表示的是主语对宾语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当作一样”。(邑人)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以宾客之礼相待。例中的名词状语“宾客”所表示的是主语“邑人”对宾语“其父”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宾客那样”或“当作宾客一样”。7)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15、例中的时间名词“朝”和“暮”分别修饰动词“辞”与“宿”,表示“辞”与“宿”的时间。同样,例中的“旦”和“暮”表示“往”与“归”的时间。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分述如下:1)动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这个动作。这种动宾结构形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先看两个例句:孟子将朝王武丁朝诸侯这两例的结构形式完全相同,谓语动词都是“朝”,但它们的动宾关系却不同。前一例是一般句式,“朝”的动作

16、是主语“孟子”发出的,宾语“王”是谓语动词“朝”的对象。语译为“孟子将朝见齐宣王”。后一例是使动用法,“朝”的行为不是主语“武丁”发出的,而是宾语“诸侯”发出的,是主语“武丁”使诸侯发出这个动作。语译为“武丁使诸侯朝见”。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是由不及物动词充当的。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用作使动时,便带有宾语。这也是识别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途径。如:庄公寤生,惊姜氏。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上两例中,“惊”和“亡”是不及物动词,但后面带了宾语,我们就知道它们是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如: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之 也。当翻译时,省略了的宾语要补上。

17、古代汉语及物动词也有用作使动的,但为数不多。如:外连衡而斗诸侯。追而送之江之浒,饮食之正由于及物动词本来就是可以带宾语的,要识别它是使动用法就困难得多。有的从句子的意思就可以识别,如下例的“饮食之”,我们解释为“吃喝他”就解释不通,只能解释为“让他吃喝”。子路从而后中的“杀鸡为黍而食之”的“食”也属于这种情况。有的从中国的一般礼仪和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识别,如开头举的两例:孟子身份地位低,他朝见齐宣王是正常的;而武丁是天子,比诸侯的身份地位高,他去朝见诸侯是不正常的,只能作使动用法解。“阳货欲见孔子”也属于这种情况。阳货是鲁国季孙氏的家臣,地位高;孔子是老百姓,地位低,阳货并不是想要去拜见孔子,

18、而是想让孔子去拜见他,所以“见”是使动用法。有的则还要熟悉历史。如“外连衡而斗诸侯”是商鞅的策略:对外采用连横亲秦的策略,不是秦国自己同诸侯斗争,而是使诸侯相互争斗,秦国坐收渔人之利。所以“斗”是使动用法。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用作使动时,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形容词作使动用法,这个形容词首先活用作动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作一般动词,也可进一步用作使动。比较两个例句: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前一句“长”和“短”都是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分别解释为“擅长”和“不擅长”。后句“正”、“

19、笃”、“睦”、“和”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它们之间一般通过句子的意思就可以区别开。3)名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时,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音wng,“使为秦王”。一般地说,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做什么;形容词的使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成为什么。(但也有个别例外,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这个“肉”就不表示成为肉,而是表示“使长肉”。)意动用法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其动词与宾语的关系,动词表示对宾语的认识,可以用“认

20、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要注意:意动用法仅限于名词和形容词,动词没有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如:以贤勇知,以功为己(贤,以为贤)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以为少;轻,以为轻)2)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侣鱼虾而友麋鹿(侣,把当作伴侣;友:把当作朋友)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药:把当作良药)楚亭怪而察之(怪:对感到奇怪)我不女瑕疵(瑕疵:认为有毛病。注意:“瑕疵”所带的宾语, 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了。这是由

21、于句子是否定句,宾语又是用代词充当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结构形式上一致,主要靠上下文,从语义上加以区分。如上例“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药”首先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既可理解为“把当作药”,也可以理解为“使成为药”。但联系上文人们在乡校议论郑国为政的得失,有人劝当政者子产毁乡校。“闻”的肯定是人们的议论,子产只能把人们的议论当作治理国家的良药,而不能使人们的议论成为药。再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是形容词,但后面带了宾语,肯定活用作动词了。既可进一步理解为“使美”(把我打扮得美),也可进一步理解为“认为美”。但联系上文邹忌问自己的妻子,自己和徐公比,谁美妻子当然是认为他美,“美”应该作意

22、动用法理解了。(6)还要注意掌握偏义复词现象。偏义复词是文言实词运用的一种特殊现象。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有两个意义相近(关)或相对(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意义,只作陪衬,只具备语法作用。偏义复词并不固定,它只是在一定语境中,为了句式的整齐或行文的需要,在本应用一个的地方用上了偏义复词。如“昼夜勤作息” (孔雀东南飞)中的“作息”就是偏义复词,“作息”分别是“耕作、休息”的意思,但在此处,意义偏在“作”,“息”并不表示意义。偏义复词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种形式: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如: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浅深”是反义词

23、,此处只取“深”的意义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2) 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如: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国”之意学习文言文时对此类的词的识别,主要是把它放入语境当中,联系上下文,看它是否符合语境,符合逻辑关系。如“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这句话是用来描写刘兰芝的,刘兰芝是一个知书达礼、勤劳善良、忠于爱情的妇女形象,所以不分昼夜勤于的只能是“作”,耕作、劳作,而非休息,故此处只取“作”意,“息”只作陪衬,这

24、样既合语境又合逻辑。再如“刺诸县短长”中,“刺”是指责,指责的只能是“短”,而不能是“长”,故“长”在此不表意义,只取“短”意。值得注意的是,在辨别偏义复词是一定要把两个语素相近的偏义复词与同义复词区别开来。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义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庠序”,同义复词,两者都是学校,只是时代不同叫法不同,故合译为“学校”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从许”, 同义复词,都有“答应”之意,故合译为“答应或允许”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廉颇蔺相如列传)“恐惧”,同义复词,都有“害怕”之意,故译为“害怕或恐惧”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藩篱”,同义复词,都有“篱笆”之意,故译为“

25、篱笆”,比喻边境的屏障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同义复词是几个词处于同一语法位置的固定结构,都表且共同表示一个意义。而偏义复词虽是两个词复用,但意义只落在一个词身上,另一个只作陪衬,且结构一般是不固定的。考点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考试大纲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是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从近年各省市考题出现的虚词情况看,有的省市的命题是超出18个虚词范围的。我们在学习文言文虚词的时候,还不能只局限在18个虚词内,也要适当扩大一些范围。“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考试说明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各种版本的新课程标准教材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考试

26、说明要求重点掌握这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则、者、之、与。近几年来,有些虚词每年都考查,如“以、而、之”等,这要重点突击训练。有些虚词也常考查,如“乃、其、且、为、焉、因、于、则、与”。有些虚词不太考查,如“何、乎、若、所、也、者”。考查难度上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包括与成分。题型设置方面选项多为四个,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意同。题料来源上,所选阅读材料以外的例句几乎全选自初、高中所学课文,包括新课程标准教材和统编教材。总之,文言虚词的考查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相对稳定,如有变动,也只是具体虚词对象上

27、作调整。备考策略在全面了解多种虚词的基础上,应重点掌握考试说明中所列出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则、者、之、与。可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虚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对照课文和单元知识短文认真填写,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复习效率。1、注意虚词的古今变化,懂得它和白话中哪些说法大体相当。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1)少数沿用下来。如“学然后知不足”的“然后”,“使吾勇于就死也”的“于”,今仍使用(如“善于”、“敢于”)。(2)有的完全消失。例如作发语词的“夫”、“盖”,起提顿作用的“者”,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等等。(3)有的用法

28、发生了变化。例如“所以”,在文言里表原因或凭借,现在则表结果。“也”在文言里作助词,表陈述、判断、停顿等语气;现作副词,表同样、并行等意义。(4)有的改用了别的词。如语气助词“矣”现在改用“了”,“乎”一般改用“吗”、“呢”,“于”则分别用“在、向、到、对、从、同、给、经、被”等介词代替。2、分辨词性,以词性统帅用法。例如:“之”有三个词性。动词,“辍耕之(到、往)垄上”,“之”作为实词,仅此一个特殊用法,应着重记住。代词,有第三、第一人称代词用法,前者是一般用法,大家比较熟悉,可以不必特别记;后者(如“不知将军宽之(我)至此也”)属大家比较生疏的特殊用法,要引起注意。另外,还有近指代词用法,

29、如“均之(这)二策”。助词,一般有五个用法:一是当“的”字用,作定语的标志,如“前事不忘,后事之(的)师”;二是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作补语标志,如“以其求思之(得)深而无不在也”;三是音节助词无实义,如“顷之”;四是宾语前置标志,如“宋何罪之有”,译时省去;五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之在句子中做主语、谓语和分句,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要抓住它在主谓之间(一般是名词、代词与动词、形容词之间)的特点,把它与定语标志区分开来。这样,通过词性统帅用法,就使繁多的虚词用法有了头绪。而通过抓生疏、疑难、特殊的用法,也减少了复习量。3、结合语境辨明用法。虚词大多有

30、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综合运用文意理解与句法分析两种方法。例如石钟山记中“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的两个“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于代词。解题方法:1、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地理解它。比如语气助词,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则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则助陈述语气,与全句的句式和语气“息息相关”。2、要有句位感。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的位置就起不同的作用。比如“也”

31、,在句末助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秦王恐其破璧”(代词),“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3、注意作词法、句法分析。比如分析“以”的意义和用法,四个句子是:(1)“俅以幸臣躐跻显位”;(2)“得全首领以没”;(3)“扈从以行”;(4)“至以刃裂劲断舌而死”。其中,(1)(4)中的“以”用于名词之前,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是介词,但一个用在身份前,一个用在工具前,所以意义不同;(2)(3)中的“以”用在两个表行为的动词前,用法意义应相同(表目的,“用来”)。4分清虚实,审视语气。文言虚词大多是以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要准确弄清词义及用法,就要先分清这个词在具体语境中是虚词还是实词。有的虚词只是起表达语气的作用,因此要认真审视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