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70.82KB ,
资源ID:574051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74051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研究进展.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研究进展.docx

1、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研究进展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研究进展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研究进展新疆兵团第二师焉耆医院841100 陈郸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致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并随着药物的研发仍是不可治愈的。世界各地的患者每年都在增加,并且随着患者的增加经济损失和痛苦也随之而来的会增加。因此,AD看似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疾病,而且越来越多的患者在不同方面产生了不同的问题。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淀粉样蛋白;治疗脑实质中的淀粉样老年斑(amyloid ,A)的不仅仅视为主要的病理现象而且这种疾病的罪魁祸首是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1。通过一系列事件聚合成了这中蛋白质和淀粉样斑块的

2、形式在脑实质中形成A的异常积累并导致AD疾病。A的产生是由被或内分泌酶的一系列切割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产生的2。从人类提取的A寡聚物在小鼠中影响突触可塑性、树突密度减少和记忆障碍3。微管结合蛋白tau作为一个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 ,NFTs)的组件是AD发病机制中另一个主要因素4。在正常条件下Tau稳定了微管蛋白和微管结合蛋白。在AD病理过程中,tau高度磷酸化,最后累积NFTs5。在AD的Tau病理学中Tau的过度磷酸化和NFTs形成是和A斑块存在紧密相关的联系6。不仅是轴突蛋白而且在树突的功

3、能调控中,Tau也扮演者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在AD过程中A毒性的早期7。因此,不可避免的,A和tau成为药物开发的主要目标。许多临床试验关于这两个蛋白的靶点试验仍在研究中。截止到目前,仅有少数药物被证明为提高AD的症状,但没有人能修改疾病的进程或者病理的级联反应。研究者和临床医生怀疑许多药物靶点在临床试验阶段失败的原因是没在一个合适的时间进行药物治疗,在较晚的AD阶段,不可逆的损伤已经发生,包括过度的A积累,神经元损害,死亡和血脑屏障的破坏8。因此,找到一个诊断生物标志物,尤其是AD病理学早期阶段,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有价值的治疗靶点在早期阶段预防和阻止疾病的进展。不同的方法治疗AD策略已经出现以及

4、更好的理解AD发病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一些AD的药物靶点的现状使用不用的策略在他们的发表的报告和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中。1 以A为治疗靶点的研究现状1.1分泌酶(beta-siteAPPcleavingenzyme,BACE)抑制剂分泌酶(-siteamyloidprecursorproteincleaving enzyme ,BACE)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理中扮演者关键的作用,可以启动毒性A的产生。对于降低AD病人中的大脑中的A浓度BACE是一个首要的治疗靶点。其中BACE1抑制剂的临床发展被强烈的要求开发中。虽然BACE1抑制剂的药物发展已经被证实具有挑战性,但是一些有希

5、望的BACE1抑制剂最近已经进入到临床试验中。这些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正在AD病人症状发生前的个体中测试。虽然很有希望BACE1抑制剂可能是有效的对于阻止或者治愈阿尔茨海默病,并已经关注得到了这些药物的潜在机制产生的副作用。BACE1抑制剂的潜在的治疗也许被证实是一个AD治疗的转折点。考虑到A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分泌酶的分子克隆变成了一个主要的目标的价值是做为治疗靶点。A的产生和分泌酶的活动的特点在培养细胞上允许细胞依赖试验对于分泌酶的识别的发展。5组独立的报道了分子克隆的分泌酶,有不同的命名分别是BACE,Asp2,和膜天冬氨酸蛋白酶9,10。虽然5组使用不同的方法识别了分泌酶,

6、但是他们同意都是相同的多肽基因序列,强烈的支持了这个结论是克隆的蛋白的确是分泌酶。考虑到BACE1强烈的在体内和体外的有效性做为主要的大脑中分泌酶,在学术界和公司中正在进行巨大的努力来发展小分子BACE1抑制剂。首先在分泌酶切割APP中抑制剂并不是有效的切割依赖性多肽转变的类似模型在体内 11。在体外,这些相当多的多肽模拟分子是有效的BACE1抑制剂,主要是因为大量的BACE1活性部位开放就可以结合多肽底物。然而,多肽模拟BACE1抑制剂并没有拥有最佳药物类属性在体内,诸如口服生物利用度,血清半衰期长,或者穿透血脑屏障。它已经被证实来发展非多肽BACE1抑制剂是有挑战性的就是要有足够的可以充分

7、联系和有效结合活性位点,然而却不足够的有满意的药物动力学和有足够的大脑渗透。另外,核心称为分泌酶15。内分泌酶被认为是产生A的酶,并且考虑为一个首要的治疗AD的靶点16。然而,现在很快认识到内分泌切割酶通过调节各种各样的信号事件在各种跨膜蛋白的从细胞质到膜,允许这些区域转换信号到核。现在很清楚的认识到分泌酶另外一种手段是调控了跨膜区域蛋白的水解对于细胞来传输和调节信号通路在脂质双分子层,但在其他情况下内分泌酶在跨膜蛋白周转上也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17。内分泌酶是一个不同寻常的酶。就跨膜区域序列切割是杂乱的。虽然不是绝对的,切割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胞外脱落和分泌酶的共同定位随着选择亚细胞结构膜部位的记

8、忆性18。APP的研究和Notch1证实分泌酶首先切割跨膜区域的蛋白在膜的细胞质附近的一个位点。在APP首要的切割紧随后是3-5个连续的二、三或四肽切割。因此,分泌酶切割的跨膜区域的蛋白在两个潜在生物活性片段:细胞质内区域和一个小肽分泌。但是分泌酶并没有完全的解释清楚。首先因为分泌酶是一个AD的治疗靶点,分泌酶抑制剂已经发展为有效的抑制分泌酶切割在人类中19。的确,当靶点识别是未知的在这个结合区域分泌酶的成药性并不是问题。分泌酶是一个高度治疗靶点和分泌酶抑制剂已经被发展为高度口服生物利用度并能通过大脑屏障。许多这些分泌酶抑制剂已经展现出优秀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19。在AD中分泌酶抑制剂

9、的有效性已经试着被抑制了A的产生,分泌酶抑制剂已经被当做是A产生的抑制剂19。分泌酶抑制剂降低了A的储存和在APP的大鼠模型中慢慢管理下降A的储存。分泌酶抑制剂已经是重要的角色在AD领域中。另外,分泌酶调控区域也被当做一个发展为安全的方法来选择性作为AD中A42的靶点。因为分泌酶切割APP应用在它的跨膜区域和生成多个A多肽,有许多假设关于自然的活动性和蛋白酶的作用20。然而A抑制剂只是被作为长时间的预防,并且随着长时间的A的积累,这种抑制剂的无效性也会增加。事实上,这种断言是由几个体内临床前研究表明分泌酶抑制剂对于预防是更有效地。迄今为止,人类的临床经验是,长期的分泌酶抑制剂的AD治疗设计分泌

10、酶的抑制是和不可接受的副作用和缺乏临床疗效相关21。因此,除非有一个意外的突破,分泌酶抑制剂不可能是AD的一个长期可行的治疗策略。而且由于这些安全问题,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分泌酶抑制剂并不适用于测试在无症状的个体中。2 淀粉清除蛋白及其表观遗传作为靶点治疗的研究现状过度的产生和累积在大脑中异常的高浓度的A肽和它的引起突触损伤和神经元凋亡的寡聚物是被考虑为潜在的神经退行性和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病理事件22。A被连续的蛋白水解切割膜结合淀粉样前体蛋白被一个天冬氨酸蛋白酶,内分泌酶(BACE1),接着是早老素依赖性分泌酶切割。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它有重要的神经元功能包括转录调节23。然而在一些APP基

11、因的个体突变,或者早老素基因(the presenilin genes ,PS1 and PS2),引起相对的大量的A42的增加和AD病理的发展在一个相对早期的年龄。然而,所有的企图创造一个有效的药物治疗AD的病理依靠仅有的淀粉样级联假说并不是有成效的。这个就可以解释大量的AD案例是晚发的,不定时发生的形式不仅仅和主要AD相关基因相联系而且和正常大脑生理的关于过度产生和累积A病理改变相关。神经炎症,不良饮食,毒性环境,脑创伤,缺氧,中风和一些神经基因的突变不仅仅改变整个对积累A的神经机制而且影响它的内在清除率包括转运和灌流机制或者蛋白水解切割24。大脑中A水平的高度异常是首要的扳机对于阿尔茨海

12、默病的神经元的凋亡。大脑中的A水平被一个动态平衡操控着,这个动态平衡来自淀粉样前体蛋白(the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和消除被淀粉样清除蛋白之间的平衡。清除者既可以是酶或者是非酶样物质(结合/运输蛋白质)。有趣的是,一些主要的淀粉蛋白降解酶(amyloid-degrading enzymes,ADEs)是由M13蛋白水解酶(脑啡肽酶,neprilysin ,NEP),NEP2和内皮素转换酶(ECE-1 and -2))的这些成员组成。一个不同的金属肽酶,胰岛素降解酶(IDE),也可以导致大脑中A降解。当前ADE家族已经包含不仅仅20个成员,都是和细胞膜结合

13、并且是可溶性的,并位于不同的细胞位置。NEP在脑功能中终止神经肽信号也扮演者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者缺氧、缺血或者中风导致NEP会下降在特殊的脑部区域。最近发现了NEP的表观遗传(和其他的基因)机制被APP的细胞内结构域(the APP intracellular domain ,ACID)和他依靠的细胞类型和APP同种类型表达推断可能是选择性控制神经元细胞NEP基因的表达。我们也观察到另外的淀粉样清除蛋白,即甲状腺运载蛋白(TTR),也是被NEP相似的机制在神经元细胞中调控。依靠淀粉样清除蛋白关于组蛋白脱乙酰基酶类(HDAC)和HDAC的抑制剂的能力来上调大脑中的淀粉降解蛋白酶基因

14、的表达开辟了新的大路对于发展预防AD的策略。在过表达NEP的转基因大鼠中的神经细胞中也显示可以增加IDE的表达,这样就导致脑中A的减少和缓解AD的病理情况25。有实验表明在AD转基因大鼠中过表达NEP在白细胞或红细胞中会降低脑内A的负担26。不同的其他的方法提高NEP的表达包括表观遗传以及自然产物(绿茶儿茶素等)都可上调其表达27。但是这些实验仅仅是在动物实验中表现了出来并不是在人类中得出有效的结论这个扔需要被评估。3 以tau为靶点治疗现状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NFT)是另一个AD主要的发病机制,细胞骨架中夹杂着高度磷酸化的微管相关蛋白用tau蛋白和螺旋灯丝结构的相合成的6。尤其是,在APP

15、过表达的小鼠中调控内源性tau水平停止了A诱导行为的缺陷尽管含有高水平的A物质,推断AD病理中tau的相关性和暗示了以tau为免疫治疗AD的可能性28。此外,AD中A和tau的紧密关系加强了以tau为治疗靶点的基本原理。已经证实A的免疫治疗不仅减少了细胞外的A斑块而且减少了细胞内A的累积导致了早期tau的缺陷。不同的机制的tau治疗的方法正在被尝试,包括减少tau水平,阻止tau高度磷酸化和抑制聚合29。许多专家已经聚焦了组织tau的高度磷酸化,更早期的引起来自微管蛋白tau蛋白的分离。负责tau磷酸化的激酶(糖原合成激酶,GSK-3,cdk5)和磷酸酶(蛋白磷酸酶2A,PP2A)实现以tau

16、为治疗靶点的可能性,改变了tau磷酸化通过调控酶的活性30。尤其是,GSK-3抑制与A和tau途径是相关的和在AD治疗靶点的发展上是很让人欣赏的。除了tau磷酸化,一些专家也推断可以阻止tau聚集。然而,这些想法需要更多的验证。综上所述,研究人员迫切希望找到新的方法治疗AD和选出药物来发挥最大的功效。例如,在发展AD治疗靶点的A调控器,专家必须考虑不同的问题和担忧,包括合适的A生产水平的下降,保持适当的生理水平和效应通过影响A以外的物质。因为很难调整酶在正确的催化范围内,AD治疗的成功的发展随着酶调控的有效性、特效性和选择性在靶点区域。每一个人同意合适的药物治疗对于靶点的有效性是有潜力的,随着

17、AD治疗的发展早期诊断的改善正在被人们探索。参考文献 1Hardy JA, Higgins GA. Alzheimers disease: the amyloid cascade hypothesis.Science.1992;256:184185.2 De Strooper B, Saftig P, Craessaerts K, Vanderstichele H, Guhde G, Annaert W, Von Figura K, Van Leuven F. Deficiency of presenilin-1 inhibits the normal cleavage of amyloid

18、precursor protein.Nature.1998;391:3873903 Shankar GM, Li S, Mehta TH, Garcia-Munoz A, Shepardson NE, Smith I, Brett FM, Farrell MA, Rowan MJ, Lemere CA, et al. Amyloid-beta protein dimers isolated directly from Alzheimers brains impair synaptic plasticity and memory.Nat Med.2008;14:837842.4 Mandelko

19、w EM, Mandelkow E. Tau in Alzheimers disease.Trends Cell Biol.1998;8:425427.5 Geschwind DH. Tau phosphorylation, tangles, and neurodegeneration: the chicken or the egg?Neuron.2003;40:457460.6 Lewis J, Dickson DW, Lin WL, Chisholm L, Corral A, Jones G, Yen SH, Sahara N, Skipper L, Yager D, et al. Enh

20、anced neurofibrillary degeneration in transgenic mice expressing mutant tau and APP.Science.2001;293:14871491.7Ittner LM, Ke YD, Delerue F, Bi M, Gladbach A, van Eersel J, Wlfing H, Chieng BC, Christie MJ, Napier IA, et al. Dendritic function of tau mediates amyloid-beta toxicity in Alzheimers disea

21、se mouse models.Cell.2010;142:387397.8 Callaway E. Alzheimers drugs take a new tack.Nature.2012;489:1314.9 Vassar R, Bennett BD, Babu-Khan S, et al. Beta-secretase cleavage of Alzheimers amyloidprecursor protein by the transmembrane aspartic protease BACE. Science. 1999; 286:7354110 Hussain I, Powel

22、l D, Howlett DR,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aspartic protease (Asp 2) as betasecretase. Mol Cell Neurosci. 1999; 14:41927.11 Sinha S, Anderson JP, Barbour R, et al. Purification and cloning of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betasecretase from human brain. Nature. 1999; 402:53740.12 Forman M, Palcza

23、 J, Tseng J, et al. The novel BACE inhibitor MK-8931 dramatically lowers cerebrospinal fluid Apeptides in healthy subjects following single- and multiple-doseadministration. Alzheimers Dement. 2012; 8:704.13 May PC, Dean RA, Lowe SL, et al. Robust central reduction of amyloid-in humans with an orall

24、y available, non-peptidic -secretase inhibitor. J Neurosci. 2011; 31:1650716.14 Lai R, Albala B, Kaplow JM, Aluri J, Yen M, Satlin A. First-in-human study of E2609, a novel BACE1 inhibitor, demonstrates prolonged reductions in plasma beta-amyloid levels after single dosing. Alzheimers Dement. 2012;

25、8 (suppl):96.15 De Strooper B. Aph-1, Pen-2, and Nicastrin with Presenilin generate an active gamma- Secretase complex. Neuron. 2003; 38:912.16 Shoji M, Golde TE, Ghiso J, Cheung TT, Estus S, Shaffer LM, Cai XD, McKay DM, Tintner R, Frangione B, et al. Production of the Alzheimer amyloid beta protei

26、n by normal proteolytic processing. Science. 1992; 258:126129.17 Siemers ER, Dean RA, Friedrich S, Ferguson-Sells L, Gonzales C, Farlow MR, May PC. Safety,tolerability, and effects on plasma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amyloid-beta after inhibition of gammasecretase. Clin Neuropharmacol. 2007; 30:317325

27、.18 De Strooper B, Vassar R, Golde T. The secretases: enzymes with therapeutic potential in Alzheimer disease. Nat Rev Neurol. 2010; 6:99107.19 Golde TE, Petrucelli L, Lewis J. Targeting Abeta and tau in Alzheimers disease, an early interim report. Exp Neurol. 2010; 223:252266.20 Murphy MP, Uljon SN

28、, Fraser PE, Fauq A, Lookingbill HA, Findlay KA, Smith TE, Lewis PA,McLendon DC, Wang R, Golde TE. Presenilin 1 regulates pharmacologically distinct gamma -secretase activitie Implications for the role of presenilin in gamma -secretase cleavage. J Biol Chem. 2000; 275:2627726284.21 Schor NF. What th

29、e halted phase III gamma-secretase inhibitor trial may (or may not) be telling us.Ann Neurol. 2011; 69:237239.22 Hardy, J. (2009). The amyloid hypothesi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a critical reappraisal. J. Neurochem. 110, 11291134. doi: 10.1111/j.1471-4159.2009.06181.x23 Barucker, C., Harmeier, A., W

30、eiske, J., Fauler, B., Albring, K. F., Prokop, S., et al. (2014). Nuclear translocation uncovers the amyloid Peptide Ab42 as a regulator of gene transcription. J. Biol. Chem. 289, 2018220191. doi: 10.1074/jbc.M114.56469024 Karch, C. M., Jeng, A. T., Nowotny, P., Cady, J., Cruchaga, C., and Goate,A.

31、M. (2012). Expression of novel Alzheimers disease risk genes in control and Alzheimers disease brains. PLoS One 7:e50976. doi: 10.1371/journal.pone.0050976 25 Leissring, M. A., Farris, W., Chang, A. Y., Walsh, D. M., Wu, X., Sun, X., et al.(2003). Enhanced proteolysis of b-amyloid in APP transgenic

32、mice prevents plaque formation, secondary pathology and premature death. Neuron 40, 10871093. doi: 10.1016/s0896-6273(03)00787-626 Guan, H., Liu, Y., Daily, A., Police, S., Kim, M. H., Oddo, S., et al. (2009). Peripherally expressed neprilysin reduces brain amyloid burden: a novel approach for treating Alzheimers disease. J. Neur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