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28.66KB ,
资源ID:573608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73608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学第三版 复习知识点纲要.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学第三版 复习知识点纲要.docx

1、教育学第三版 复习知识点纲要第一讲 教育与教育学1. 教育、教育学的概念教育活动是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广义教育:教育就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狭义教育:学校教育,与广义教育相比,主要区别在于有非常明显的专门性、制度性、系统性等特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阐释教育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现象:凡是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2. 教育的构成(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中介)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活动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展开,受教育者也不能得到有效

2、的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中介,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无法实现。3. 教育产生的主要原因和条件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主要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教育具有永恒性的根本原因。条件:人类的生产劳动是教育生产的必要和最根本的条件;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必要条件。4. 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分工(体脑分工);社会出现阶级和国家;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经验系统化、抽象化,形成分门类别的知识和学问;文字的产生等等。5.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1.普

3、及义务教育的实施;2.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3.教育民主理念的确立;4.教育的多元化;5.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6.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6. 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主要标志是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从概念和范畴反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5.从组织结构而言,出现了专门教育研究机构;6.教育学的创立不是瞬间完成的,它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前后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间。7.著名教育家孔子论

4、语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学思习行结合、立志乐道、自省自克、以友辅仁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法(知识产婆发)柏拉图理想国国家和社会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其教育目的主要不是促进个人发展,而是通过教育,使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天资,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建立起一个和谐理想的社会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追求理性就是追求完美,这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公民;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的教育。(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奠定了现代教育学的基础(法)卢梭爱弥尔(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顺其自然,要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思想被看作

5、是“就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英)斯宾塞教育论19世纪科学教育的主要倡导者,极大推动了科学教育思想的发展。明确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见解;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育预备说”(美)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是现代教育的代表,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民主主义与教育明日之学校经验与教育人的问题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儿童中心8.对“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基本认识与评价赫尔巴特: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杜威: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第二讲

6、 人、社会、教育1. 教育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直接指向培养人,而不能直接指向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人是社会发展的主题) 2. 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3.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要素及其各自作用1.先天性素质(遗传素质)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2.社会环境重要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类时代创造的产物,它是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基础)3.个体活动(生命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决定作用4.学校教育主导作用4. 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含义及其特点教育主要通过培养人来实现其社会功能1.间接性指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通过培养人而间接实现

7、的2.隐含性指教育的社会功能比较隐蔽,不易为人所充分认识3.潜在性指教育的社会功能在其实现只是一种可能的、潜在的存在4.迟效性指教育的社会功能一般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得以呈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超前性指教育的社会功能能够适度地超越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6.有效性指教育的社会功能不是万能的,因为教育只能通过培养人这一途径来促进社会发展,其功能显然是有局限性的5. 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是表现为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表现为经济活动再生产劳动者和再生产科学技术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6. 为什么说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1.教育

8、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2.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的劳动者3.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4.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成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5.把单维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7.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1.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模3.制约着教育结构4.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8. 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主要表现在1、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v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按次序发展的特性。如,人的语言能力是按照听说读写的循序依次发展的;人的思维是有直觉动作思维,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向

9、抽象逻辑思维发展。v 这一特性,要求教育活动的进程表必须适应人的发展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凌节而施,拔苗助长。2、人的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v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在其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v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必须从教育的对象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发展特征,有区别、有重点地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3、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v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在速度的快慢和时间早迟上是不均衡的,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v 身心发展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

10、。v 身心发展不同方面的发展时间在早迟上是不均衡的。v 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学家提出了人的发展关键期(最佳期)的概念,即人的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v 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捕捉和抓住人的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对受教育者实施最佳教育,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v 比如,人的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在12岁以前。4、人的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v 人的发展的互补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所具有的相互补偿的特性。v 如,弱智指挥家“聪聪”的事例。v 人的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要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取长补短或扬长避短,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5、人的发展的整体

11、性对教育的制约v 人的发展的整体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是相互牵连,相互制约,共同获得发展的。v 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必须要有基本的完整性、全面性与和谐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和各方面教育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6、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v 人的发展的个性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具有相对稳定的不同之处。v 它要求教育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第三讲 教育目的1.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12、 特征: 是一种预期的要求、设想或规定 关注的是个体的总体发展规格 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基本要求 通常是以教育观念或教育思想为其表现形式2.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1、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特征: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本。强调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确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把个人看成是与社会相对立的独立要素,认为社会历史和发展就是个人自我实现、自我确定、自我发展的历史。强调个人与社会关系中的主体性和自我价值方面。而忽视了个人的社会本

13、质。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爱伦凯 评价: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它倡导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等一定的合理性。但教育目的如果只是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要以个人价值来体现,社会的完善通过个人的完善才能实现,那么,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发展中带有明显的片面性。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的价值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是相对应的。它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特征: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本。强调根据社会发展

14、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把社会及其发展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个人的行为完全受社会决定。忽视个人个性的存在。 代表人物:孔德、迪尔凯姆(又译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 评价: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惟一化,这就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的严重束缚和压抑。3.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什么?理论联系实际思考当前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应该怎么来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人的全面发展”内涵: 完整发展即人的最基本素质的整体发展。 和谐发展即人的最基本素质的协调

15、发展。 多方面发展即人的各素质要素在主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的多样化发展。 自由发展即人的自主的、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4. 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主要由“德、智、体、美、劳”五育构成,五育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育具有相互不可替代的价值,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5. 什么是应试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应试教育:指的是一种考试主义或以考试为中心并对其他教育价值具有强烈排斥性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考试和应试几乎成了教育的唯一目的,一切为考而教,为考而学,考试和应试成

16、了教育活动和人的发展的异己的力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成了考试和应试的奴隶。素质教育:即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国民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心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全面性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平均发展,更不等于学生学习成绩门门优秀。 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发展。素质形成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内化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成长无法替代,发展必须主动。 长效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地自主地发展。第四讲

17、教师与学生1. 你认为新时代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爱心、责任心、公正、高尚的师德修养、博大的人文情怀、渊博的学科知识、宽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教育理念、高超的教育能力2. 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指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主要包括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职业专业化表现为教师地位的提升。 教师专业发展表现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3. 三种不同的“教师专业发展取向”1.理智取向 2.实践-反思取向 3.生态取向4.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教师的权力是以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基础,围绕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依法行使的权利和享有的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以下权利:(教材:P166)教师的义务是指教

18、师依法应尽的责任。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和不可分割的。P167【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5. 中小学生身心发展主要有哪些特点?针对这些特

19、点教师在教育中应该主要采取哪些教育策略?可塑性强:发展潜能与上升空间大不确定性:行为思想容易产生偏差策略:信任、鼓励、激发、警觉、预防、指导与匡正作为中小学生的社会人,其社会背景、人生阅历、生活经验、交往关系以及学校教育都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6. 学生的类型以及特点1、优等生优等生一般是指学业成绩优秀、在校行为表现良好的学生。2、中等生学业成绩处在平均水平,在校行为表现合格的学生。3、边缘生边缘生通常是指脱离主流学生群体,学习跟不上甚至完全放弃,并且易被教师忽视或蔑视的学生。7.建构主义知识观下的师生关系 不再是教师强制灌输与学生被动接纳的关系不再是学生对教师单向的敬畏与服从在师

20、生彼此信任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轻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促使学生不害怕错误,能够自由思考,转化僵化的思维模式,生成对知识的新的理解。第五讲 课程1. 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分科课程)、活动课程(经验课程)、综合课程 2.必修课程、选修课程2. 理解课程设置在结构上应该如何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课程设置在结构上必须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学校的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要保持恰当、合理的比重。 每门课程都有独特的价值、地位与作用 每门课程都有局限性 各门课程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 “均衡”不是要让学生在各领域平均发展,而是要促进他们个性的和谐发展,

21、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课程结构“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弊端,从加强学科综合、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努力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 设置综合课程是课程结构综合性的集中体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课程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物理、化学、生物整合为科学 历史、地理整合为历史与社会 美术、音乐整合为艺术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非学科性的、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高度综合课程,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并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针对地方、学校

22、与学生的差异,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课程,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 要有选择性的课程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最终必须落实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上,地方和学校要加强选修课程的建设。 新的课程计划倡导适当减少必修课程的比重,增加选修课程的比重。3. 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外部因素:社会、知识、儿童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4. 隐性课程的内涵与意义 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它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教师有意计划的正式教学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

23、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和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比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教风、班风、班级活动等,它就是隐性课程,它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5.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第六讲 教育理论与实践1. 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及其作用v 1、教学的地位v 学校的教育可以通过教学、体育活动、劳动、社会活动、党团活动和社团活动等多种途径来实施教育影响 。v 在学

24、校教育中,教学处于中心地位,这是教育学的一条基本规律。v 2、教学的基本作用v 传授基本知识v 形成基本技能v 发展基本能力v 促进个性健康发展v (P228-230)2.教学观?现代教学观的发展趋势v 教学观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根本看法,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v 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教师中心说 学生中心说v 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授人以鱼 授人以渔v 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教法的实质是学法,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的学习过程。v 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整体发展转变注重儿童身体、认知和情感全面和谐发展,是现代教学观念的基本精神。v 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学生的

25、认知体验、情感体验以及道德体验决定着教学的最终结果。3.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学习观、教学观、课程观的变化,要求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要做什么样的转变?v (1)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v (2)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v (3)由传统的静态知识者向动态的研究者转变。4. 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v 即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认识和学习任务与学生的知识和心理的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v 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v 认知:表现在教学要求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上所涉及的是学生能不能、会不会学的问题,与学习

26、的能力有关,属认知范畴。v 情感:表现在教学要求与学生当时的具体需要之间的差距上所涉及的是学生要不要学、愿不愿学的问题,与学习的动力有关,属情感范畴。v 教学目标和任务要跟学生的认识、发展潜力相符合,这是将教学基本矛盾转化成为教学动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5.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设计的基本取向v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v 教学设计就是为了将教育内容转化为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借助各种教育媒体和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寻求教学要素和环节得到合理、优化配置的形态与过程。v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取向v 教学设计最根本的就是如何能够有效实现从“教育内容”到“学习经验”的转化。v 实质上就是如何看待和体现教师、

27、学生、内容等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v 1、教师中心取向v 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支配性地位和决定性作用v 关注教师“教”的行为,要求教学各种要素和环节都要为“教”的便利性和有效性进行合理配置与组合v 强调“教”对“学”的计划性、组织性和控制性v 2、学生中心取向v 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v 关注学生“学”的行为,要求教学各种要素和环节都要为着“学”的便利性和有效性进行合理配置与组合v 强调“教”是对“学”的调节、辅导和服务v 3、学科中心取向v 突出学科在教学中的中介性地位和联结性作用v 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不可分割性,承认教和学的内在关联性,试图实现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而统

28、一的联结点就是学科,学科是“教学内容”和“经验转化”的载体。6.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v 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v 2、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v 3、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v 4、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v 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v 6、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v 7、理解性与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v 8、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v (教材:P254258) 7. 常用的教学方法、其主要特征及应用要求v (二)讲授提示型教学方法v 即指由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借助语言向学生作较为系统的讲述、讲解、讲演等,并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启发诱导、

29、点拨提示学生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的组合。v 特征:v 这种方法运用主体是教师v 学生学习具有明显的受纳性,但不必然是被动、机械的受纳。v 基本价值:v 省时高效、发挥教师才能、促进间接经验学习和发展学生的思维。v 运用要求:v 一是要使讲授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智慧性,使讲授蕴涵着提示性。v 二是要使讲授从内容到形式富有感染力、穿透力和渗透力,充分体现出语言艺术的魅力。v 三是讲授和提示要尽可能融为一体。v 四是提示要适时、适度,抓住问题和思维的关键与要领,点到为止。v (三)探究自主型教学方法v 即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相对独立地制定学习计划或课题方案,通过自主探究或研究性学习,主动开展学

30、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组合。v 这种教学方法运用的主体是学生。v 探究自主型方法亦称为发现学习法。v 发现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只给学生一些事例、课题和问题,指导学生通过独立地阅读、观察、实验、调查、思考、讨论、听报告等途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方法。v 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的意识和能力。v 运用要求:v 教师正确选定研究课题,为学生创设设计探索研究的情景,提供必要条件,引导学生开展有目的探究活动,帮助他们发现结论或获得结果。v 学生在运用自身拥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亲身参与探究活动并力争自行获得学习结果。v 教师和学生要转变观念,关注是学习的过程和经历与体验。v (四)合作任务型教学方法v 即指一种基于学生分组,借由师生对话与生生讨论的互动,共同思考、共同探求、共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组合。v 运用主体是师生共同体,重点在师生互动上v 基本形态: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