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9 ,大小:137.30KB ,
资源ID:573504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7350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陕西历史文化全部课件文本.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陕西历史文化全部课件文本.docx

1、陕西历史文化全部课件文本陕西历史文化课件文本咸阳师范学院 徐家骥 绪 论 陕西的得名和记载陕西历史文化的重要典籍 第一章 陕西政区的沿革 第二章 陕西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 第三章 重要的宗教文化遗存 第四章 陕西戏曲文化 第五章 陕西饮食文化 | 绪 论|位置:陕西位于中国内陆腹地,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全省总面积为20.58万平方公里。|地貌: 陕西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

2、三个地貌区。|人口: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陕西常住人口是3732.74万。|省内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华山、临潼骊山、宝鸡天台山、黄帝陵、合阳洽川风景名胜区。|全省共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6家,中国旅游强县1家,省级旅游强县21家。全省有旅游企业3000多家。共有旅游景区(点)416处,各类等级(A级)旅游景区点137家,其中5A级景区5家,4A级景区24家,3A级景区70家,2A级景区34家,1A级景区4家。 |全省现有各类文物点3.58万处、博物馆151座、馆藏各类文物90万件(组),文物点密度之大、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均居全国首位。 |风味小

3、吃以牛羊肉泡馍、腊汁肉夹馍、凉皮、哨子面、锅盔等为代表,闻名遐迩。 | “陕西历史文化”这门课是一门地方史课程,偏重于文化史。地方史就是一个区域、一个地方的历史。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陕西”简称陕或秦。“陕”指陕原,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陕而治,陕原以东,周公治之,陕原以西,召公治之。此後,人们就把陕原以西称为陕西,简称“陕”。| “秦”源於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其辖区主要在这一带。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其得名源于项羽分封诸侯,让秦的三个降将分治秦之故地:章邯为雍王,领有咸阳以西;司马欣为塞王,领有咸阳以东;董翳为翟王,领有陕原以西。“三秦”即由此得名。| 一般我们又从

4、陕西的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 记载陕西历史文化的重要的典籍 雍大记 明代何景明所纂修,三十六卷。明嘉靖元年(1522年)刊刻。此书为何景明担任陕西提学副使时所修,当时为修陕西通志开局立例,他召集学官生徒分辑成此编。后因病去官,由佥事周宗化摄学政续成之。 卷首为序,卷一至卷八为考易,卷九至卷十三为考迹,卷十四至卷十八为纪运,卷十九至卷二十五为纪治,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为志献,卷三十一至卷三十六志贲。记述范围包括今天的陕西、甘肃二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青海省东南部。因这一带古称雍州,故名雍大记。 虽然记事繁琐,但此志于关中长安之事广为搜集,无所不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陕西通志嘉靖

5、 明嘉靖陕西通志,共四十卷。陕西巡抚赵廷瑞修,陕西三原籍著名学者马理、高陵籍著名学者吕柟主持编纂,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完成。 分土地、文献、民物、政事四纲,下列二十八目,全书共约一百九十万字,另有天象、地理、山脉、河流、城池、物产等附图二百余幅。 号称“上下古今,括囊殆尽”,此书保存了陕、甘两省大量明代及其以前的史料,实为陕西明代最有价值的一部省志。 受到当时及后世学者关注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今所见本为西北大学李之勤、陕西师大徐兴海等教授整理的本子。 陕西省志行政建置志 行政建置就是为行使国家职权和执行国家任务而设置的各级地方政权机关,而各级地方政权机关管辖的区域,称为行政区域。我国地方

6、行政建置和行政区划时间延续长,空间变化多,留下的资料非常丰富,这些资料对我们了解国情、省情、县情都有重要的作用。 该志分为概述(省名由来、省制的始设、辖区的演变、今省的方位四邻、面积人口、自然面貌和区域开发等)、现行行政建置、行政建置沿革、历代行政区划、城治要塞和大事记六章。 时间断限上上起秦代,下至1988年。 本志的地域,原则上以今陕西省辖区为限。元明两代的陕西省辖区大于今省,省以下的府州县卫建置全部收录,对于治所不在今陕西省境内者,只存其名,释以今地,不做详细介绍。 该书收罗宏富,考证精细,颇便参考。 陕西文物志 本志收录陕西境内现存的具有重大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和

7、馆藏文物中的精品。 本志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包括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和石质类文物,中篇包括各类馆藏文物,下篇包括文物事业发展状况。最后是附录(陕西地区历代王朝建都一览表等)。 所收文物时限由旧石器时代到现代。文物发现和发掘时间限在1992年。 第一章 陕西政区的沿革 第一节 先秦、秦汉时期政区的沿革 禹贡称关中和陕北在夏代属雍州,陕南属梁州。 商代关中已有周、莘、芮、毕、扈、郢、微、崇等方国。 周自太王由豳(今旬邑县)迁岐山后(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溪水浒,至于岐下。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筑室于兹)。国势渐盛。 文王灭崇,迁都于丰(今沣河西岸)。武王灭殷建立西周,都镐(今沣河东岸长安县斗门镇至普渡

8、村一带),为宗周。成王时周公、召公以陕陌(今河南省陕县西南)分治,召公所辖陕陌以西地称陕西,陕西之名始于此。 关中有郑、梁、樊、夨、虢、弥、芮、莘、秦、散、邢、荣、杜等封国,陕南有褒、陕北有翟、申戎等部落。 春秋战国时关中大部为秦国地,公元前677年都雍城(今凤翔县);陕北有林胡、白翟等部落,陕南分属巴蜀和楚。 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秦国迁都栎阳(治所在今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关庄与御宝村之间).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秦人迁都咸阳,秦以陕西地,终于统一中国,因此陕西又简称秦。 秦秦始皇统一六国後,普遍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陕西境内除保留上郡和汉中郡外,在渭河流域另设内史,与郡同级

9、。 汉西汉沿袭秦制,保留上郡与汉中郡,另将秦的内史分为三个相当郡的政区:京兆尹(分管今西安以东、渭河以南地区)、左冯翊(分管渭河以北、洛河中下游地区)、右扶风(分管咸阳以西地区),称为“三辅”,治所均在长安城。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十三州刺史部,监察各郡。後来改刺史部为州,州牧或州刺史为行政长官,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时期,现今陕西地区的大部分由雍州、荆州、益州管辖。西晋时大致和三国相仿。东晋至隋统一的二百多年间,南北分裂,战争频繁,行政区划十分混乱。 唐、宋、金 唐初对州、郡、县加以改革,全国共设十道,道辖州、郡。今关中、陕北属关内道,陕南属山南道。 宋改道

10、为路,今陕西的大部分属於永兴军路,治所在今西安市;今麟游、周至以西,南至凤县、留坝,另属秦凤路,治所在今甘肃天水市。这两路是由宋初的陕西路划分出来的,因此,习惯仍称它们为陕西路。今佛坪、镇巴以西属利州路,治所在今汉中市。今宁陕、石泉以东属京西南路,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今神木、府谷、佳县属河东路,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 金仍用路制,完全设在陕西境内的有京兆府路、延庆路。 元 元代的政治中枢称中书省,在各地的分设机构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陕西行省的辖地包括今陕西全境及甘肃兰州以东和内蒙古伊克昭盟中部以南各地。 明 明在元行省基础上,除北京、南京外,在全国设13个布政使司,陕西布政使司所辖地区包括今陕

11、西全境、甘肃嘉峪关以东各地、宁夏和内蒙古伊克昭盟的大部、青海湖以东部分。 清 清代废去布政使司的称号,仍称行省或省,嘉庆年间全国有18个省。 清初陕西仍辖今甘肃、宁夏和青海东部。康熙二年(一六六三)年,将嘉峪关以东地区从陕西分出,陕、甘两省分治。 自元代设行省起,陕西的省治一直设在现今的西安市。 第二章 陕西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 第一节 传说人物的重要遗存 炎黄的记载和传说 国语晋语四 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因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 这是关于炎黄二帝最早也是最清晰的记载。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

12、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

13、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世本作篇 黄帝造火食旃冕,羲和占日,隶首作算数,伶伦造律吕,容成造历,苍颉作

14、书,史皇作图,伯余作衣裳,雍父作舂杵臼,胲作服牛,相土作乘马,共鼓货狄作舟,女娲作笙簧,随作笙,随作竽,挥作弓,夷牟作矢,巫彭作医,祝融作市。 得名 黄帝陵古称桥陵。这是因为,沮河水由西向东呈U形绕此山而过,站在山上朝下看,东边有河,西边亦有河,就像水从山底穿过,故此山名之曰桥山。陵因山而得名,曰桥陵。 1942年,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考虑到黄帝声名远播,加之为了与陕西蒲城丰山唐睿宗之桥陵相区别,遂改桥陵为黄帝陵。此年冬天,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题写“黄帝陵”三个大字,置于黄帝陵墓之前。自此以后,黄帝陵一名沿用至今。黄帝陵所在地的县名也随之由中部县改称为黄陵县。 陵冢位于桥山山顶

15、正中,坐北面南,为土冢,扁球状,高3.6米,周长48米,直径为16米,面积约200平方米。 陵冢下部筑方形墓台,上圆下方,具有“天圆地方”、“天地相合”的象征意义。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 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 。 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距今5000多年,高19米,树干下围10米,中围6米,上围2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 当地有民谚:七搂八揸半,圪里圪垯不上算。 台高24米,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明代嘉靖七年闰七月所立,落款

16、为“滇南唐琦书”。此台始建于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同时为使自己长寿成仙,又令18万兵士于此起土筑台,后人因称此台为祈仙台。 祭陵 中华民族祭祀黄帝陵庙的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史记记载秦灵公于周烈王四年(前422年)祭祀黄帝。据吕氏春秋安葬篇、七国考、山海经这些古史书籍记载:“墓设陵园”在秦代开始形成一种制度。黄帝陵园最早建于秦代。 汉代又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刘邦建汉后,汉朝初期就在桥山西麓建起“轩辕庙”。 唐代宗大历五年至大历七年,对轩辕庙进行了历时二年的重修扩建,并栽植柏树一千一百四十株。 宋朝开宝二年,因沮河

17、水连年侵蚀,桥山西麓经常发生水侵蚀导致的崖塌,威胁庙院存亡,地方官员上书朝廷,宋太祖赵匡胤降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桥山东麓黄帝行宫。这就是当今人们前来拜谒的轩辕庙。 元,明,清各朝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直至当今,都对黄帝陵庙进行过多次修缮和扩建 经国家批准,整修黄帝陵工程已于一九九二年四月四日(清明节)奠基,八月二十五日动工建设。 整修黄帝陵工程的范围包容了黄帝陵所在的桥山及其周围山水、城镇,面积达平方公里。 整修的目标和指导思想:一、是以黄帝陵、庙深刻的内涵为基础,通过整修黄帝陵使之成为 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圣地;二、是保护好现存的文物古足迹和古柏林,为古柏林的生提供良好的 生态

18、环境;三、是建筑与天然山川水势相结合,融陵、山、水、城于一体,体现 出“雄伟、壮观、肃穆、古朴”的气势;四、是吸收传统思想的精华,追求汉代更古朴粗犷的建筑风格,并使 所有建筑风格形象力求统一。 整修工程规划确定了以黄帝陵、轩辕庙为重点保护范围,总体结构包括庙前区、庙、功德场及神道、陵区、县城和外围景观六个区域,形成祭祀谒陵完整的建筑休系。 陕西省志黄帝陵志 由陕西省祭陵办主持、西北大学组织编纂,2005年3月28日在西安举行首发式。陕西省省长陈德铭为黄帝陵志作序。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78万字。 志共八章,分别是“黄帝传略”、“黄帝陵”、“轩辕庙”、“黄帝祭祀”、“黄帝陵祭文”、“历代咏黄帝陵诗

19、词”、“黄帝陵楹联”和“整修黄帝陵工程”。 它在存史和资治的前提下,把黄帝的功德放到黄帝时代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阐述,又把黄帝文化放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全面、系统、完整地反映了轩辕黄帝、黄帝陵、黄帝文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炎帝 古籍中关于炎帝的记载一、帝王世纪神龙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 妃,游华阳,有神农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 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二、左传炎帝为火师。三、管子轻重篇炎帝作,钻燧生火,以熟荤腥,民食之,无兹 胃之病,而天下化之。四、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龙氏衰炎帝欲侵凌诸侯,诸 侯咸归轩辕(黄帝)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20、三战,然后得 其志。五、汉书律历志炎帝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稼农,故天 下号曰神农氏。白虎通记载: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路史外记还记载了炎帝发明陶器“诞埴以为器“。路史还记载神农发明了医药。以上是神农氏的主要贡献和发明。从古籍的记载看,炎帝的部落曾今是西部各个部落的核心。炎黄两个部落在东迁的过程中,发生了战争,这就是前面我们讲黄帝时候提到的史记的五帝本纪中讲到的,“(黄帝)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新书益壤记载“诛炎帝而兼其地。” 炎帝陵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神农乡常羊山上,史传神农炎帝生

21、于姜水九龙泉,旧时宝鸡境内天台山与姜水畔建有规模巨大的神农庙、炎帝殿,后均毁圮。1993年于此重建炎帝陵寝,以常羊山为主体,三面临空,气势磅礴,分为陵前区、祭祀区、墓冢区三部分,总面积3300平方米。 陵前区过神农门经桥梁厂家属区,向南即为常羊山炎帝陵,有盘山公路直达陵殿;另有直登陵殿的石阶。 炎帝陵 祭祀炎帝 历史传说,早在黄帝时代,宝鸡地区就开始了对炎帝的祭祀。路史后记记载:“黄帝所崇炎之祠于陈”。旧注称:“黄帝所崇疑在陈仓”。史记封禅书记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吴阳”是指今宝鸡市区北的吴山之东南面,即今凤翔的“三畤原”。 秦国开创了以朝廷名义祭祀炎帝、黄帝的先

22、例。 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自称“赤(炎)帝之子”,设“畤”祭祀炎帝及黄帝、青帝、白帝、黑帝。这种祭俗一直延至汉武帝。汉武帝在位期间,曾多次到“雍”地设“畤”祭祀“五帝”。 隋唐以降,宝鸡地区开始设庙宇祭祀炎帝和黄帝,相沿至今. 宝鸡民间春节正月11日集会九龙泉祭祀炎帝诞辰;每年7月7日集会天台山祭奠炎帝死葬。 二零零七年建立炎帝陵碑廊 分布在外省的炎帝陵 在湖南株洲也建有规模宏大的炎帝陵。并于2011年编撰成了百万字的中国炎帝陵志。 仓颉 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生于陕西省白水县杨武村鸟羽山(另一说山西临汾人)。享年110岁,传为轩辕黄帝左史官。我国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创

23、人之一。 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 首创了“鸟迹书” ,堪称人文始祖。 黄帝感他功绩过人,乃赐以“仓”(仓)姓,意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 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这位史前传说人物,在战国以前的典藉中从未提及。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其后是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荀子“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的基础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观点是“仓颉作书”。汉代后,在淮南子和论衡中,已从“仓颉造字”发展为“仓颉四目”,开始神化。尤其是汉代的纬书,又进而渲染,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洛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后愈演愈神奇,发展为

24、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等传说。 仓颉庙 是国内唯一仅存的纪念文字发明创造的庙宇,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白水县城东北35公里处的史官乡。 仓颉庙历史悠久,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汉延熹年间已有“建庙之举”并形成一定规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庙史已有一千八百余年,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据民间传说,则可上溯至黄帝时代。 庙区占地十七亩,基本形状为长方形。庙墙内占地约10亩。 仓颉庙高垣厚墙,格局完整。主体建筑有山门、东西戏楼、前殿、报厅、中殿、寝殿、钟鼓楼、东西厢房等。元代修建的寝殿,以蒿木为前殿大檩,长16米,粗55厘米,径匀体直,世所罕见。紧贴后殿为仓颉墓冢和墓园。庙内现存建筑

25、年代多为元、明、清三朝代。 庙外景 仓颉墓 大殿内原供泥胎粉身的仓颉像,四目灵光,有“雕塑史上一杰作”之誉,可惜“文革”时被毁。1991年民间聚资重塑。 紧贴后殿为仓颉墓冢和墓园。仓颉墓,圆锥形,围以六角形砖砌花墙。 仓颉碑林 仓颉庙内历代碑石众多,虽经战乱多有散失,现保存的仍有十八通,阵列于前殿之内。 石碑年代从东汉起,历魏、五胡十六国、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早期的有东汉延熹五年仓颉庙碑、是金石学上的珍品,五胡十六国时的广武将军碑、唐仓公碑、宋代大宋仓公碑、清代仓圣鸟迹书碑等。近代有于右任先生、陶峙岳将军题写的匾额、对联等留存于庙内殿堂之上。 仓颉鸟迹书 清乾隆仓圣鸟迹书碑是白水知县梁善

26、长,将仓颉所造文字遗存的二十八个字摹制而成。(左侧石碑是2009年的复制品) 这二十八字在曾被翻译为“戊已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 苍颉庙碑 又名仓颉冢碑,东汉延熹五(162)年立,原安放于白水县史官村。1971年移入西安碑林。 碑下方上锐,高1、6米,上穿一孔。碑阴有字4列,左右分别为3列、4列,碑阳24列,共计910余字,隶书。 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仓颉庙碑局部拓片 仓颉庙柏树林庙院内共计有古柏46株,古槐10余株。古柏林整体树龄年代久远,树形奇异,与陕西黄陵、曲阜孔庙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庙柏树群。 有关仓颉的遗迹 有关仓颉的遗迹全国原来共有6处:

27、河南南乐县,开封,河南的虞城县、陕西的白水、山东的寿光和东阿。 开封王宴春先生讲,他经过调查又发现河南省阳武(今原阳县)、洛宁两地也有仓颉遗迹。 在已发现的八处仓颉墓及遗迹中,始建于汉代者4处:陕西白水、河南开封、南乐、虞城;始建于晋代者两处:山东寿光和东阿;余下两处河南省阳武、洛宁系宋代以后。左图为开封仓颉陵。 姜嫄传说为周部落的始祖。 诗经生民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拆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

28、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实覃实訏,厥声载路。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史记周本纪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集解】:韩诗章句曰:“姜,姓。原,字。”或曰姜原,谥号也。【正义】:邰,天来反, 亦作“斄”,同。说文云:“邰,炎帝之後,姜姓,封邰,周弃外家。”姜原为帝喾元妃。【索隐】:谯周以为“弃,帝喾之胄,其父亦不著”,与此纪异也。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索

29、隐】:已下皆诗大雅生民篇所云“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是其事也。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 姜原庙、墓 武功县志载:“姜原墓在南门外,南去360步,又西40步。”今位于武功县武功镇南侧小华山上,墓地中高,两旁垂拱如翼,故称“飞凤穴”。 墓冢面朝东方,墓前有清代牌楼一座,正面顶额书“姜嫄圣母墓”五个大字,牌坊匾额字迹漫漶,两边对联已不见。背面匾额上书“母仪邰城”,左右对联为:“益稷三章漆永明”,“大雅一歌山川秀”。伫立凝望,牌楼庄重典雅、字字珠玑,无不彰显着圣母姜嫄的传奇

30、与伟大,引人入胜。 传说中的周文武陵、武王陵 第二部分 有确切历史文献记载及考古发掘发现的重要遗存第一节 蓝田猿人遗址、半坡遗址 蓝田猿人遗址 196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陈家窝村附近发现人类下颌骨化石; 1964年在公王岭发掘出土人类头骨化石。 在19651966年的大规模发掘中,发现石制品及动物化石。 陈家窝猿人下颌骨化石 陈家窝发现的人类下颌骨化石属于一老年女性个体,埋藏在灞河右岸最高一级阶地的“红色土”层中。 地质时代属中更新世,古地磁年代测定为距今5065万年。 陈家窝蓝田猿人从总的形态上看,与北京猿人接近。 公王岭猿人头骨化石 公王岭出土的人类头骨化石包括完整的额骨、大部分顶骨、右侧颞骨和上颌骨 (附有第二、三臼齿),部分左上颌骨、大部分左鼻骨和右鼻骨的鼻根部等,经鉴定属同一个30多岁的女性个体。公王岭蓝田猿人头骨壁极厚,眉脊粗壮,几乎形成一条直的横脊,并明显向外侧延伸,额骨非常低平,脑量估计为 780毫升,显示了更明显的原始性。 古地磁断代的年代数据,一是距今约100万年,一是距今约80万至75万年; 出土的石器 在蓝田人遗址发现的石制品仅三十四件(加上附近地层出土的有二百多件)。原料主要是石英岩和脉石英,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种类有大尖状器、砍斫器、刮削器和石球等。加工技术粗糙,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