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31.58KB ,
资源ID:5732820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73282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华茶文化古今茶事.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华茶文化古今茶事.docx

1、中华茶文化古今茶事古今茶事总理的临终茶思1975年的深秋,我们的总理周恩来徘徊在生死的病痛边缘。一天,沉疴在身的总理突然问医护人员:“有没有六安瓜片茶?我想喝点六安瓜片茶!当周总理喝着工作人员找遍京城大小商场才觅得的六安瓜片沏的热茶时,他回味良久,神情凝重地对医护人员说:“谢谢同志们,我想喝六安瓜片,是因为想起了战友们,想起了叶挺将军,喝到了六安瓜片茶,就好像见到了他们 在总理被病痛折磨的时候,惦记的是六安茶。周恩来与六安茶的相识,始于在他的革命生涯中,曾经接触过的一大批六安人。1924年初秋,从法国归国不久的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不久后升任政治部主任。在黄埔军校和中共两广区委中,有一大

2、批六安人,仅黄埔一期就有许继慎、王逸常、杨溥泉、曹渊、孙一中、廖运泽、彭干臣等。周恩来那时和这些六安人朝夕相处,并多次派许继慎等人回乡建党。周恩来情系“六安瓜片 ,并非仅仅是为品味香茗,而是为了重温一段重要的情感记忆。许继慎、曹渊后来分别担任叶挺独立团一、二营营长,在东征北伐中,屡立战功。彭干臣在南昌起义时担任过南昌市公安局局长,许继慎、孙一中分别受周恩来委派前往大别山和洪湖苏区担任红一军、红六军军长1939年4月下旬,叶挺从皖南新四军军部前往六安,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执行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的重大使命。叶挺先后到过六安、舒城、庐江、肥东、金寨、寿县,六安各界人士招

3、待叶挺将军的,就是此地盛产的“六安瓜片”。叶挺和周恩来一样十分器重许继慎的才干,北伐时许继慎担任独立团第二营营长、团参谋长,著名的汀泗桥、贺胜桥之战,许继慎都是冲锋陷阵,担任前卫指挥;武汉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后,许继慎指挥一个团,阻击夏斗寅叛军七个团,成为保卫武汉的功臣。这样一个中国革命的功臣,竟然牺牲在张国焘煽动的“肃反 狂潮之中,让人扼腕叹息。叶挺到达重庆,把一大方筒来自六安的“六安瓜片”送给周恩来。周恩来知道叶挺的拳拳之心,他一见茶叶也如见六安故人。在1939年3月19日,周恩来致信曹渊的侄儿,让他前往延安就学。一位政治家和一位军事家都对牺牲了的战友寄予了深情的怀念。谁知事隔不到两年,“皖南

4、事变 爆发,叶挺被囚,出狱后又不幸牺牲。后来,周恩来身边和“六安瓜片 有联系的学生和战友几乎全部牺牲了。除叶挺外他们大都只活到30岁左右,他们的革命生涯并不长,但都为中国革命事业发出了辉煌灿烂的光彩。周恩来没有忘记他们,也没有忘记“六安瓜片 。建国后,“六安瓜片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特供茶;1972年基辛格博士来华访问,周恩来就是用“六安瓜片 招待他。1972年6月,在中央批林整风汇报会上,周恩来不顾个人安危十分沉重地说:“许继慎这个同志我了解,政治上很强,很能打仗,红四方面军的战斗作风与他有很大关系,他把叶挺独立团的战斗作风带到了红四方面军! 正是周恩来的一席话,奠定了许继

5、慎作为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的地位,这是何等可贵的同志式的关怀!而他的临终茶思,更如同一滴水,折射出这位伟人高洁的情操,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碧螺春源于美丽的爱情传说传说在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个名叫碧螺的美丽姑娘。姑娘有一副清亮圆润的嗓子,十分喜爱唱歌。她的歌声像甘泉,给大家带来欢乐,大家十分喜爱她。与西洞庭山隔水相望的东洞庭山有一个叫阿祥的小伙子。阿祥在打鱼路过西洞庭山时,常常听见碧螺姑娘那优美动人的歌声,也常常看见她在湖边结网的情形,心里深深地爱上了她。这时,太湖中出现了一条恶龙,它看中了碧螺的美貌,要碧螺姑娘作他的妻子,如果不答应,它就要行凶作恶,让太湖人民不得安宁。阿祥下决心要杀死

6、恶龙。他手持鱼叉,潜到湖底,和恶龙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最后,阿祥杀死了恶龙,但自己也因流血过多昏过去了。乡亲们把为民除害的阿祥抬回家后,阿祥的病情一天天恶化,碧螺姑娘十分伤心。为了救活阿祥,她踏遍洞庭,到处寻找草药。有一天,碧螺发现一棵小茶树长得特别好。早春寒冷时节,小树却长出了许多芽苞。她十分爱惜这棵小茶树,每天给小树浇水,不让小树受冻。清明过后不几天,小树伸开了第一片嫩叶。这时阿祥已水米不进,危在旦夕。姑娘流着泪来到茶树旁边,看到嫩绿的茶叶,祈祷着:茶叶啊茶叶,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心血,你救活我的阿祥哥吧,如果能救活阿祥,我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姑娘采下几片嫩芽,泡在开水里送到阿祥嘴边。一股醇正

7、而清爽的香气,一直沁入阿祥的心脾,本来水米不进的阿祥顿觉精神一振,一口气把茶喝光,紧接着就伸伸腿伸伸手,恢复了元气。姑娘一见阿祥好了,高兴异常,她把小茶树上的叶子全采了下来,用一张薄纸裹着放在自己胸前,让体内的热气将嫩茶叶暖干。然后拿出来在手中轻轻搓揉,泡茶给阿祥喝。阿祥喝了这茶水后,居然完全恢复了健康。可是,碧螺姑娘却一天天憔悴下去了。原来,姑娘的元气全凝聚在嫩叶上了。嫩叶被阿祥泡茶喝后,姑娘的元气却再也不能恢复了。姑娘带着幸福的微笑死去了,阿祥悲痛欲绝,他把姑娘葬在洞庭山顶上。从此,这儿的茶树总是比别的地方的茶树长得好。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乡亲们便把这种名贵的茶叶,取名为碧螺春。扬

8、雄,一杯纯粹的清茶在汉赋写作上可与司马相如并称为“扬马”的扬雄被陆羽列入了茶经人物。有关他在茶方面最主要的事迹,就是他编写了一本叫方言的书,书中有这样的记述:“蜀西南人谓荼曰蔎。”虽然只有短短的8个字,但是它的意义却是相当深远的。不过,既然我们是要说茶经人物,还是把上面的这些放一放,先来说说扬雄其人吧。扬雄和司马相如是同乡,并深深仰慕他,连作赋的文风也是从他那里摹仿来的,他说:“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司马相如是潇洒的,官做得不爽就回家,因为他老婆的娘家有钱,物质基础比较雄厚,精神追求自然就会成为生活的主要方面。而扬雄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虽然在官场上始终

9、不得意,却还得硬着头皮做下去,原因在他的自序中写得很清楚:“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一个生活在贫困线上的人,没有一份稳定而且丰厚的收入显然是潇洒不起来的。不过,据汉书扬雄传载,扬雄虽家境贫寒,却是王侯之后,为周王族支庶,亦为姬姓。扬雄先祖这一支居住在晋之扬,因此以扬为氏,经过种种变故,迁居入蜀,日益没落,人丁凋敝,“五世而传一子,故雄无它扬于蜀”。扬雄少时好学,“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后来经过同乡杨庄的推荐,扬雄受到成帝的召见,并拜为黄门侍郎,也就是进入了官僚“预科班”。然而,在这个“

10、预科班”里,他却几乎成了个毕不了业的留级生,除了在王莽初转过一次官,做过十年中散大夫外,20年间未徙官!而皇帝召他的主要目的,也只不过是看中了他的文采,要他应命制作,就像徘优弄臣一样,讨个欢心罢了。好在他自己也没有做官的意思,只希望领一份稳定的工资,以解温饱问题。于是,皇帝下令永不夺俸,让他终身享受政府津贴,还特许在国家档案馆(石室金柜)看书。正是有了这些条件,他才能够创作出可与司马相如比肩的汉赋,同时模拟易经作出太玄,模拟论语作出法言等,以及编写出了我们在上面提到的方言,成为既是文学家、语言学家又是思想家的一代大儒。再回过头来说方言吧。方言全称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它是一部记录当时全国

11、范围内各地语言资料的工具书,有点类似于尔雅,是记录当时语言文字的经典资料。扬雄在答刘歆书中说:“雄少不师章句,亦于五经之训所不解。常闻先代輶轩之使,奏籍之书,皆藏于周秦之室。及其破也,遗弃无见之者。独蜀人有严君平、临筇林闾翁孺者,深好训诂,犹见輶轩之使所奏言。翁孺与雄外家牵连之亲,又君平过误,有以私遇少而与雄也。君平财有千余言耳,而孺翁梗概之法略有。”其中的“輶轩之使”是指调查全国各地方言、习俗、民谣的官吏,周秦时代的每年8月,中央王朝都派出乘坐车輶车(一种轻便的车子)的使者到全国各地调查方言、习俗、民歌民谣,“以使考八方之风雅,通九州之异同,主海内之音韵,使人主居高堂知天下风俗也。”周秦既亡

12、,輶轩之书散在民间。中土“遗弃无见之者”,但在边远的巴蜀还略存梗概,严君平有数千言,林间翁孺则其书略备。“扬雄闻而师之”。在被应召来到首都后,扬雄又坚持数十年亲自访求各地方言俗语,加以整理,编成了方言。这里面提到“蜀西南人谓荼曰蔎”,可见,茶的传播范围在当时已经相当广泛了,至少在中土王公贵族中并不少见了,否则也无法用一个“荼”去解释蜀西南人的蔎了。在政治斗争复杂多变的西汉末年,扬雄有意识地回避政治,潜心学术,这样的做法倒很有道家的风范,不过,更准确地说,扬雄的思想并不属于道家体系,而是标准的儒家。道家清静无为,求仙不死,扬雄说,长生“非人力所及”,求仙亦无益,“吾闻伏羲神农没,黄帝尧舜殂落而死

13、,文王毕,孔子鲁城之北,独子爱其死乎?非人力所及也。仙亦无益子之汇矣!”(君子)他说圣人的注意力在求知,不默念生死:“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仙人之于天下,耻一日之不生。曰:生乎生乎,名生而实死也。”即使仙人能长生,但无所事事,虽生犹死。于是他明确地宣布:“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自然之道也。”因此,如果站在扬雄的思想角度去看,茶可以是延年益寿、益智健脑的秘方,却不是能让人羽化成仙,甚至长生不老的良药。茶的功能也是在“仁义礼智信”上,或者说在“德”上,是实实在在的,并不玄虚。综观扬雄一生,他自己无疑正是这样一杯不加任何调料,纯粹的清茶。“六安瓜片”与袁世凯六安瓜片产于六安地区的齐云山。19

14、05年前后,六安州(现六安市)麻埠附近的祝财主与袁世凯是亲戚,祝家常以土特产孝敬袁。袁饮茶成癖,茶叶是不可缺少的礼物,但其时当地所产之大茶、菊花茶、毛尖等,均不能使袁满意。祝家为取悦于袁,不惜工本,雇佣当地有经验的茶农,炮制新茶。于是,有人专采春茶第一、二片嫩叶,精心炒制,炭火烘焙,制成新茶。结果令袁世凯大加赞赏,很快就成了茶市的明珠。这种茶形如瓜子,俗称瓜子片,以后叫得顺口,就成了瓜片。茶神陆羽陆羽字鸿渐,唐玄宗竟陵(湖北天门)人。不知所生,有寺僧收育之。既长,以易自筮,得渐卦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及长聪俊多能,学赡辞逸,诙谐纵辩。诏拜太子文学不就职,隐苕溪,自称

15、桑苎翁,羽嗜茶,始创煎茶法,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陶为其像,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民间尊之为茶圣。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是复州竟陵人(在今日的湖北天门县)生於唐玄宗至唐德宗年间(公元733804年),得年七十来岁,在古时候是很长寿,但是他的一生却很坎坷,刚出生时,便被父母遗弃河边,被龙盖寺的智积禅师收养,在寺中,他不但学得了识字,也学会了烹茶事物。陆羽虽然容貌不佳,说话有点口吃,但是聪颖好学,幽默机智,若东方曼倩之俦。因为是孤儿,无姓无名,有一次,他拿易经卜卦,得到一卦辞:鸿渐于陆,其羽可为用仪,意思是说:水鸟到了高平地,它的羽毛可以编成文舞的道具。陆

16、羽看这是一吉卦且和自己的身世相合,很高兴,便以陆为姓,羽为名,以鸿渐为字。陆羽在寺中受了不少苦,後来不堪忍受,便逃离而去。曾经当过戏子,多扮丑角,显示了他幽默机智的才能。十三岁的时候,得到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不但赠他诗书,还推荐他到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十九岁时学成下山,常与好友诗人崔国辅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陆羽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和颜真卿、张志和等一批名士相交甚笃。朝廷听说陆羽很有学问,就拜他为太子文学,不久又叫他做太常寺太祝但是陆羽不爱做官,根本不去。他曾作诗云:不羡白玉盏,不羡黄金垒,亦不羡朝入省,亦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是陆羽悼念师父智积禅师的诗,也可以

17、看作是他的自况.陆羽对当官毫无兴趣,唯独嗜茶如命,二十一岁时,他为了研究茶的品种和特性,离开竟陵,游历天下,遍嚐各地的名水和名茶,常亲身攀葛附籐,深入产地,采茶制茶,一心扑在研究茶上.上元初,更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吴兴),专心著作。他积多年经验,终於写出了中国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研究茶的专著茶经。全书三卷十篇:(一)茶之源记茶的生产和特性;(二)茶之具记采茶的工具;(三)茶之造记采茶的季节,时刻,晴雨等;(四)茶之器记茶的加工及其用具;(五)茶之煮记煮茶的方法;(六)茶之饮记饮茶的方法;(七)茶之事记历史方面嗜茶的人事;(八)茶之出记茶的出产地区;(九)茶之略略述从造具始到饮茶止;(十)茶之图

18、。记述详备,将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加工,烹饮方法及用具等,皆尽论及。此书成了开茶书先河,以後的百馀种茶书皆源於此。陆羽的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茶经一问世,即为历代人所宝爱,盛赞他为茶叶的开创之功。宋代陈师道为茶经作序说: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陆羽亦曾隐居在今日的江西上饶市广教寺多年,在他的隐居处筑有山舍陆鸿渐宅。宅外有茶园数亩,并凿有一泉,水清味甘,被论为天下第十四泉陆羽泉,泉边石圈上源清流洁四个篆字是清末知府段大诚所题,至今仍保持完好。陆羽在此以自凿泉井,烹自种之茶而自得其乐。唐代诗人孟郊在题陆鸿渐上饶新

19、开山舍一诗中,盛赞陆羽的清雅高洁。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陆羽对茶的研究为人们的饮食生活做了很大的贡献,所以死後不久,便被人们奉为茶圣,茶神。在湖北天门县城北门外,有一处著名的井泉人称文学泉,泉後有一碑亭,内立石碑,正面题文学泉背後题品茶真迹。碑亭後面有座小庙,是茶圣陆羽庙,石壁嵌线刻有陆羽小像,正在端坐品茗,极有风致。在当时,陆羽像大多为陶瓷制品,为茶商和茶肆老板所供奉。因话录载:陆羽性嗜茶,始创煎茶法,至今鬻之家,陶其像置於炀器之间,云宜茶足利。唐国史补载:巩县陶者多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敬不利,辄灌注之。唐书载:时鬻茶

20、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大唐传载载:陆鸿渐嗜茶撰茶经三卷行於代,常见鬻茶邸,烧瓦瓷为其形貌,置於灶釜上左右为茶神,有交易则茶祭之,无则以釜汤沃之。金瓶梅里的饮茶风俗金瓶梅是一部反映明代后期社会百态的长篇小说,其中有关饮食生活部分,其繁丰和细腻程度,足堪与红楼梦媲美。略有差别的是,红楼梦里的贾府是世代簪缨的诗礼之家,他们无论饮茶饮酒,豪华、讲究而且高雅,不失大家风范;而金瓶梅里亦官亦商的西门庆,尽管也穷极奢华,毕竟是市井俗物,难免有暴发户的俗气。金瓶梅产生于明代,红楼梦产生于清代;时代不同,描写对象不同,所以饮食生活的内容也不一样。金瓶梅写喝茶的地方极多:有一人独品,二人对饮,还有许多

21、人聚在一起的茶宴茶会。无论什么地方,客来必敬茶,形成风尚,可见茶在当时确实深深地切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但是金瓶梅写西门庆家里饮茶,提到的茶名只有两个:一个是六安茶,另一个是“江南凤团雀舌芽茶”。第二十三回,吴月娘吩咐宋惠莲:“上房拣妆里有六安茶,顿(炖)一壶来俺每(们)吃。”原来六安茶历代沿作贡品,尤其在明代享有盛誉。明许次纾茶疏产茶云:“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陕人皆用之,南方谓其能消垢腻,去积滞,亦甚宝爱。” 两山墨谈亦云:“六安茶为天下第一。有司包贡之余,例馈权贵与朝士之故旧者。玉堂联

22、句云:七碗清风自六安,每随佳兴入诗坛。纤芽出土春雷动,活火当炉夜雪残。陆羽旧经遗上品,高阳醉客辟清欢。何时一酌中冷水,重试君谟小凤团。”观此,则一时赏重可知矣。六安茶有清胃消食功效,大概对酒肉无度的西门庆相宜吧。第二十一回,吴月娘“教小玉拿着茶罐,亲自扫雪,烹江南凤团雀舌芽茶”。“江南凤团雀舌芽茶”,指北宋时期一种产于福建北苑、专贡朝廷的一种名茶,“江南”是一种源称,实际产地在建安县(今福建建瓯)凤凰山北苑。宣和北苑贡茶录序云:“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凡茶芽数品,最上曰小芽,如雀舌鹰爪,以其劲直纤挺,故号芽茶。”到明代,建安芽茶仍以名茶作贡品。茶

23、疏云:“江南之茶,唐人首称阳羡,宋人最重建州;于今贡茶,两地独多。”金瓶梅写吴月娘烹江南凤团芽茶,盖喻西门庆家豪华奢侈无比。茶的饮用方法,到金瓶梅时代,一般都以冲泡为主,如第二回,王婆自称:开茶坊,“卖了一个泡茶”;但有时候也烹煮。直到清代初期,才只泡不烹。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说:“古时之茶,曰煮,曰烹,曰煎,须汤如蟹眼,茶味方中。今之茶惟用沸汤投之,稍着火即色黄而味涩,不中饮矣。乃知古今之法亦自不同也。”金瓶梅正写于烹煮法向冲泡法的转换期。但是,金瓶梅里吃泡茶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少看到他们喝清茶,却要掺入干鲜果、花卉之类作为茶叶的配料,然后沏入滚水,吃的时候将这些配料一起吃掉,而且配料有二十余种

24、之多。这种风俗都有文献资料可证,试举例如下:胡桃松子泡茶(第三回):把胡桃肉、松子和茶放在一起冲泡,古代素来有此吃法。云林遗事载:“倪元镇素好饮茶,在惠山中,用核桃、松子肉和真粉成小块如石状,置茶中,名曰清泉白石茶。”福仁泡茶(第七回):福仁,当指福建的经过加工的橄榄,俗称福果。福果仁可以泡茶,见于明顾元庆茶谱择果,详见下文。密饯金橙子泡茶(第七回):金橙子,又称“广柑”、“广橘”,主要产于两广。果实呈球状,色金黄,皮较厚,味甜酸,广群芒谱云:“(橙)可蜜煎,可糖制为橙丁,可合汤待宾客,可解宿酒速醒。”“蜜饯金橙子泡茶”当指蜜渍橙丁掺入茶中,另一说,金橙子指金柑,亦可通。盐笋芝麻木樨泡茶(第十

25、二回):盐笋应是盐笋干。茶中放盐,在唐宋二代较为风行,明代仍有此俗。明张萱耀疑云:“有友人尝为余言,楚之长沙诸郡,今茶犹用盐、姜,乃为敬客,岂亦古人遗俗耶?”芝麻入茶,很多地方都有此吃法。玉麈新谭芝麻通鉴云:“吴俗,好用芝麻点茶。” 木樨(桂花)点茶,见于清稗类钞。果仁泡茶(第十三回):果仁指杏仁、瓜仁、橄榄仁之类。明高濂遵生八笺:“茶有真香,有佳味,有正色。烹点之际,不宜以珍果香草杂之。若欲用之,所宜核桃、榛子、瓜仁、杏仁、榄仁、栗子、鸡头、银杏之类,或可用也。”梅桂泼卤瓜仁泡茶(第十五回):梅花、桂花、玫瑰入茶,古有此法。顾元庆茶谱云:“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橘花、栀子、木香、梅花

26、,皆可作茶。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蕊之香气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摘花为茶。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三停茶叶一停花,始称。”此处“梅桂泼卤”,疑指玫瑰酱之类的玫瑰制品。瓜仁,即瓜子仁。榛松泡茶(第三十一回):榛,即榛子,形似小栗,味亦如栗子;另有一种榛子,作胡桃味,主要产于辽东山谷。松,即松子。榛松可以泡茶,也见于茶谱择果。咸樱桃泡茶(第五十四回):咸樱桃当指盐渍的樱桃,其味咸酸。以咸樱桃入茶,也属于点茶用盐一类。木樨青豆泡茶(第三十五回):青豆是剥出来的毛豆或蚕豆,咸味。清稗类钞茗饮时食盐姜莱菔:“长沙茶肆,凡饮茶者既入座,茶博士即以小碟置盐姜、莱菔各一二片以饷客。?又有以盐姜、

27、豆子、芝麻置于中者,曰芝麻豆子茶。”木樨芝麻熏笋泡茶(第三十四回):笋干泡茶,见于茶谱择果,此处“熏笋”,当指经过烟熏的笋干片。瓜仁、栗丝、盐笋、芝麻、玫瑰泡茶(第六十八回):栗丝是栗子切成丝。玫瑰泡茶,又见于清稗类钞以花点茶:“花点茶之法,以锡瓶置茗,杂花其中,隔水煮之。一沸即起,令干。将此点茶,则皆作花香。梅、兰、桂、菊、莲、茉莉、玫瑰、蔷薇、木樨、橘诸花皆可。”又清稗类钞玫瑰花点茶则云:“玫瑰花点茶者,取未化之燥石灰,研碎铺坛底,隔以两层竹纸,置花于纸,封固。俟花间湿气尽收,极燥,取出花,置于净坛,以点茶,香色绝美。”土豆泡茶(第七十三回):此处的“土豆”是指土芋。广群芳谱引本草曰:“土

28、芋一名土豆,一名土卵,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解诸药毒,生研水服,吐出恶物。” 土豆泡茶,未见著录。但茶谱中载,山药、莒蒿可以泡茶,那末土豆也可以泡茶当是题中应有之义。芫荽芝麻茶(第七十五回):芫荽,俗称香菜。茎叶作蔬菜,生熟俱可食,气香令人口爽。芫荽入茶,未见前人记载,但葱、姜、薄荷入茶,则见陆羽茶经。又,芹菜入茶,见金陵岁时记:“盐渍白芹菜,杂以松子仁、胡桃仁、荸荠,点茶,谓之茶泡。客至则与欢喜团及果盒同献。”姜茶(第七十一回):根据小说描写,此处的姜茶,似指姜片熬煎后放入红糖的姜汤,是冬天御寒的饮料。一说用姜片和茶叶一起熬煎,叫做姜茶,是古代的一

29、种饮茶习惯。东坡志林用姜:“唐人煎茶用姜,故薛能诗云:盐损添常戒,姜宜煮更夸。据此,则又有用盐者矣。近世有用此二物者,辄大笑之。然茶之中等者,若用姜煎,信佳也。盐则不可。”煎茶用姜的习惯,实际上在明清二代仍在某些地方流行,参见“木樨青豆泡茶”条。芝麻、盐笋、栗系、瓜仁、核桃仁、春不老、海青、拿天鹅、木樨玫瑰泼卤、六安雀舌芽茶(第七十二回):明代人饮茶固有在茶中掺入花片、果品、果仁、蜜饯、笋、豆等杂物的习惯,但此处罗列十余种食物投入茶中,成为一盏大杂脍,这恐怕是夸张游戏之笔。“栗系”系“栗丝”之误。“春不老”是一种咸菜,即雪里蕻;“海青”似指青橄榄;“拿天鹅”似指白果。这道茶,甜咸酸涩,诸味俱全

30、,不知如何喝法?综观金瓶梅中所写的种种以花、果、笋、豆等物掺入泡茶的情况,应该说,这都是当时的社会风尚,并非杜撰;不过有些地方,小说略有夸饰,藉以形容西门庆家富贵无比而已。我们且看西门庆家的茶具,非金即银,却缺少古玩名器,这也是暴发户家的特点。但茶具中常常写道“银杏叶茶匙”、 “金杏叶茶匙”,这种茶匙有什么用途呢?原来,茶匙既可以撩拨飘浮在水面上的茶叶,又可以捞取茶水中的果品、果仁、笋、豆之类的食品,一起吃下。这也说明,茶匙盛行,与果品点茶之风有关。果品点茶,在官场新贵、市井商人中最为流行。明代小说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中写道:“此茶唤作阿婆茶,?面个初煨黄栗子,半抄新炒白芝麻,江南橄榄连皮

31、核,塞北胡桃去柤。”但在真正懂得茶味茶韵的文人雅士中,却对此持否定态度。顾元庆茶谱择果云:“茶有真香,有佳味,有正色,烹点之际,不宜以珍果香草杂之。夺其香者,松子、柑橙、杏仁、莲心、木香、梅花、茉莉、蔷薇、木樨之类是也;夺其味者,牛乳、番桃、荔枝、圆眼、水梨、枇杷之类是也;夺其色者,柿饼、胶枣、火桃、杨梅、橙橘之类是也。凡饮佳茶,去果方觉清绝,杂之则无辨矣。若必曰所宜,核桃、榛子、瓜仁、藻仁、菱米、榄仁、栗子、鸡豆、银杏、山药、笋干、芝麻、莒蒿、莴苣、芹菜之类,精制或可用也。”这才是饮茶行家的经验之谈。目前,在我国汉族地区,这种果品泡茶的风俗几乎濒临绝迹,唯有江浙有些地区新年春节期间接待客人,

32、在茶中放置两枚青橄榄和金橘,叫作“元宝茶”,以取吉利之意。但在少数民族地区,此种遗风流韵仍相当普遍。如藏族和云南纳西族同胞吃“酥油茶”,就要放核桃肉、花生米、盐巴或糖,湘西、黔东地区汉、瑶、壮、苗族的“擂茶”、“打油茶”,要放花生、芝麻、豆类、葱以及其他副食品。云南白族同胞的“三道茶”中,则放红糖、核桃仁、花椒、蜂蜜等物。湖北鄂西土族同胞的“油茶汤”,也放姜、盐、大蒜、胡椒等等。我曾在宁夏工作二十一年,亲眼见过回族同胞习惯于喝糖茶,就是用砖茶、红糖、枸杞、桂圆、红枣、胡桃肉合在一起熬成的,据说这对高寒地区吃惯牛羊肉的人身体有益。总之,各地根据不同情况,这种以果品点茶的风俗习惯还会继续流传下去。即使在汉族地区,新生一代的饮茶者也可能对此种“八宝茶”有兴趣,所以我撰写此文,以供专家学者参考。太祖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