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42.73KB ,
资源ID:5731263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7312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感官及神经系统.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感官及神经系统.docx

1、感官及神经系统感官和神经系统名词:视神经盘 黄斑 咽鼓管 交感干 马尾 基底核 纹状体 小脑扁桃体视神经盘:在视网膜视部的内面,与视神经相对应部位的一圆盘形隆起,无视细胞分布(无感光作用),为生理性盲点。黄斑:在视神经盘颞侧稍下方的一黄色区域,由密集的视锥细胞构成的黄色小区。中央凹:为黄斑中央的凹陷,是感光最敏锐的部位(只有视锥细胞)。咽鼓管:是连通鼻咽部与鼓室之间的管道,起保持鼓室的气压与外界的大气压相等,维持鼓膜内、外压力的平衡的作用。分部:分为外侧的骨部和内侧的软骨部。形态:咽鼓管咽口和软骨部在平时处于闭合状态,当吞咽或呵欠时则开放,空气经咽鼓管进入鼓室。幼儿咽鼓管的特点与临床意义:短而

2、平直,管腔较大,故咽部感染易沿此管侵入鼓室,引起中耳炎。交感干:位置:位于脊柱两侧,上至颅底下至尾骨。组成:由椎旁神经节及其节间支相连而成,有左、右两条,其下端在尾骨前面两干借奇神经节相连。分部:分为颈、胸、腰、骶、尾5部,分别称颈交感干、胸交感干、腰交感干、盆交感干。马尾:脊髓外形呈前后略扁、粗细不等粗的圆柱体。有颈膨大和腰骶膨大,其末端变细,称脊髓圆锥。自圆锥向下延为细长的终丝 (无神经组织,在第2骶椎水平被脊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背面)。在脊髓末端以下,腰、骶、尾神经根在椎管内围绕终丝形成马尾。基底核:为端脑白质内,靠近大脑底,包括纹状体、屏状核和杏仁体。纹状体:由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其中

3、尾状核和豆状核的壳称新纹状体;豆状核的苍白球称旧纹状体。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结构,是控制运动的一个主要调节系统。人类基底核病变,出现运动不正常和肌张力改变,如震颤性麻痹、舞蹈病等。小脑扁桃体:在小脑半球下面前内侧的突出部,靠近枕骨大孔。临床意义:当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可嵌入枕骨大孔,形成枕骨大孔疝或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导致呼吸、循环障碍,危及生命。简答:1 眼球壁各层的组成。眼的屈光装置组成和结构特点。视觉调节机制,房水循环和作用。纤维膜或外膜 角膜:透明无色,无血管,有屈光作用,有丰富神经分布。前1/6巩膜:乳白色,质厚坚韧,有保护作用。 虹膜:呈冠状位的圆盘薄膜,有瞳孔、瞳孔括约

4、肌、瞳孔开大肌等。血管膜或中膜眼球壁 睫状体:有产生房水、(睫状肌)参与调节视觉等功能。脉络膜:富有血管和色素,有营养和吸收眼内散射光线等作用。视网膜盲部:无感光作用。 虹膜部视网膜或内膜 睫状体部 脉络膜部:为视网膜视部,有感光作用。有视神经盘、黄斑、中央凹等结构。分为色素上皮层和神经层(由外层的视锥和视杆细胞、中层的双极细胞、外层的节细胞组成)。眼的屈光装置或屈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其特点为无色、透明、而无血管结构,具有屈光作用,使物象投射到视网膜上。晶状体 视觉调节机制:看近物时,由于睫状肌收缩,使睫状体向晶状体移位,睫状小带放松,晶状体借本身的弹性而变厚、变凸,特别

5、是前面的曲度加大,屈光力增强,使物象能聚焦于视网膜上。看远物时,与此相反。年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核部逐渐变大、变硬、弹性减退(及睫状肌逐渐萎缩),眼的调节功能减退,从而出现老视(俗称老花眼)。临床意义:晶状体若因疾病如创伤、代谢等原因而变混浊,影响视力,则称为白内障。房水 循环途径:经眼球后房瞳孔眼前房虹膜角膜角巩膜静脉窦睫状前静脉眼静脉。功能:房水的正常循环有维持眼内压、输送营养物质营养角膜和晶状体、屈光等功能。临床意义:若房水回流受阻(如虹膜与晶状体粘连;或虹膜角膜角狭窄),则引起眼内压增高,压迫视网膜,致使视力减退甚至失明,临床上称为青光眼。2 前庭蜗器的组成。听觉感受器、位觉

6、感受器的名称、位置和功能。 外耳:耳廓、外耳道、鼓膜前庭蜗器 中耳:鼓室、乳突窦和乳突小房、咽鼓管内耳 骨迷路:骨半规管、前庭、耳蜗膜迷路:膜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蜗管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分别位于膜迷路的椭圆囊和球囊的壁内面,为位觉感受器,能感受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刺激。壶腹嵴:位于膜半规管的膜壶腹的壁内面,为位觉感受器,能感受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螺旋器(又称柯蒂氏器、Corti 器):位于蜗管的螺旋膜(又称基底膜)上,为听觉感受器,可将声波转化为神经冲动。3 坐骨神经的起源、行径、分支及其分布。 坐骨神经:脊神经骶丛分支,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臀大肌深面、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之间大腿的股二头肌与半

7、腱肌、半膜肌之间下行腘窝,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两个终末支。坐骨神经本干发出肌支,布于大腿后群肌。(1)胫神经:在腘窝,居腘血管浅面下行,在小腿居比目鱼肌深面伴胫后血管下行,至内踝后方分为足底内、外侧神经两终支进入足底。分支分布:在小腿,发出肌支布于小腿后肌群,皮支为腓肠内侧皮神经,布于小腿后面内侧上部皮肤。足底内、外侧神经:布于足底肌和足底皮肤。(2)腓总神经:沿腘窝上外侧缘的股二头肌腱内侧下降,绕腓骨颈外侧向前,穿腓骨长肌起始部达小腿前面,分为腓浅神经、腓深神经。腓浅神经:下行于腓骨长、短肌之间,并支配二肌。终支为皮支,在小腿中、下交界处穿出深筋膜,分为足背内侧、中间皮神经,布于足背皮肤。腓

8、深神经:在小腿前群肌深面伴胫前血管下降,经踝关节前方至足背。肌支分布于小腿前群肌和足背肌,皮支布于第12趾背相对缘的皮肤。4下列部位骨折,可能影响到什么神经?导致哪些肌瘫痪及其运动障碍? (1) 肱骨外科颈骨折腋神经导致三角肌、小圆肌瘫痪,表现为臂不能外展,三角肌萎缩,肩部失去圆隆的外形(称“方肩”)。(2) 肱骨中段骨折桡神经分支分布:肌支布于臂后群肌、前臂后群肌,皮支布于臂后区、臂下外侧部及前臂后区、手背桡侧半及桡侧二个半手指背侧面皮肤。损伤可导致前臂伸肌瘫痪,出现不能伸腕和伸指,当抬高前臂时手呈“垂腕”状;前臂后区、手背桡侧半、桡侧两个半指近节背面皮肤感觉障碍。(3) 肱骨髁上骨折正中神

9、经肌支布于大部分前臂屈肌群、鱼际肌、第1、2蚓状肌,皮支布于掌心、鱼际、桡侧3个半指掌侧皮肤。损伤后表现为屈腕无力,拇指不能对掌,鱼际肌萎缩,手掌平坦,拇指、食指、中指掌面皮肤感觉障碍。(4) 肱骨内上髁骨折(尺神经沟处损伤)尺神经损伤可导致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拇收肌、骨间肌、第34蚓状肌、小鱼际肌瘫痪,出现屈腕力减弱、拇指不能内收,小指和环指远侧指骨间不能屈,夹纸实验阳性,呈“爪形手”,手背尺侧半、尺侧2个半指指背皮肤、尺侧1个半指掌侧和小鱼际等处皮肤感觉障碍。(5) 桡骨颈骨折 桡神经损伤(6) 豌豆骨骨折 尺神经损伤(7) 腓骨颈骨折 腓总神经受损后表现为:小腿前、外侧群肌瘫痪,

10、足不能背屈,趾不能伸,出现“马蹄内翻足”畸形;行走时呈“跨阈步态”(小腿前群肌瘫痪,足不能背屈,足下垂所致);小腿前外侧及足背感觉障碍。(8)腘窝处切割伤胫神经分支分布:在小腿,发出肌支布于小腿后肌群,皮支为腓肠内侧皮神经,布于小腿后面内侧上部皮肤。足底内、外侧神经:布于足底肌和足底皮肤。在腘窝损伤后表现为:感觉障碍:足底皮肤感觉迟钝或丧失。运动障碍:足不能跖屈,足内翻无力,不能屈趾。足畸形:因小腿前、外侧肌群的牵拉,使足背屈外翻状态,仰趾足(钩状足)5. 脑神经序号、名称、连脑部位、分布及功能。Cranial nerve顺序与名称 性质 连脑部位 出入脑部位 出入颅底部位嗅神经感觉性端脑 端

11、脑的嗅球 筛孔Olfactory nerve视神经感觉性间脑 间脑的视交叉 视神经管Optic nerve 动眼神经运动性中脑 中脑的脚间窝 眶上裂Oculomtor nerve滑车神经运动性中脑中脑下丘下方的前髓帆 眶上裂Trochlear nerve 三叉神经混合性脑桥 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 眼神经眶上裂Ophthalmic nerveTrigeminal nerve 上颌神经圆孔Maxillary nerve 下颌神经卵圆孔Mandibular nerve展神经运动性脑桥脑桥延髓沟内侧 眶上裂Abducent nerve 面神经混合性脑桥 脑桥延髓沟外侧 内耳门内耳道面神经管茎乳孔

12、Facial nerve 前庭蜗神经感觉性脑桥脑桥延髓沟外侧 内耳门Vestibulocochlear nerve舌咽神经混合性延髓 延髓橄榄后沟 颈静脉孔Gloossopharyngeal nerve迷走神经混合性延髓 延髓橄榄后沟 颈静脉孔Vagus nerve 副神经运动性延髓 延髓橄榄后沟 颈静脉孔Accessory nerve 舌下神经运动性延髓 延髓前外侧沟 舌下神经管Hypoglosal nerve【记忆口诀: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庭九舌咽,十迷一副舌下全。】6三叉神经感觉根和运动根的组成,三叉神经节的概念和位置,三大分支的名称、分布。三叉神经:为混合神经,由感觉

13、根和运动根组成,在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出入脑桥。其运动根由起自三叉神经运动核的躯体运动纤维出脑后组成,随下颌神经分布于咀嚼肌等;感觉根由三叉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组成,入脑桥后终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节:位于颅中窝的(颞骨岩部尖端前面)三叉神经压迹处,由躯体感觉神经元的胞体聚集而成,为假单极神经元。其中枢突构成三叉神经的感觉根,周围突形成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主要分支:(1)眼神经:性质:属感觉性神经。行程要点:穿海绵窦外侧壁眶上裂眶。主要分布:分支布于眼裂以上的皮肤、眼球及眼副器、鼻腔粘膜等处。主要分支:有泪腺神经、额神经、鼻睫神经等。(2)上颌神经:性质:属感

14、觉性神经。行程要点:穿海绵窦外侧壁圆孔翼腭窝。主要分布:分支布于眼裂与口裂之间的皮肤、上颌窦、上颌牙及牙龈、腭、口鼻腔的粘膜等处。主要分支:有眶下神经、颧神经、上牙槽神经、翼腭神经等。(3)下颌神经:性质:属混合性神经。行程要点:穿卵圆孔颞下窝。主要分布:皮支分布于口裂以下皮肤、颞区皮肤、口腔底粘膜、舌前2/3粘膜、下颌牙齿牙龈等;肌支分布于咀嚼肌等。主要分支及其分布:有耳颞神经(布于腮腺及颞区皮肤)、下牙槽神经(布于下颌牙齿、牙龈、颏部、下唇皮肤及粘膜)、颊神经(布于颊部皮肤及口腔侧壁粘膜)、舌神经(布于口腔底及舌前2/3粘膜)、咀嚼肌神经(布于咀嚼肌等)。一侧三叉神经损伤时临床表现为:同侧

15、面部皮肤、眼、口和鼻粘膜躯体感觉丧失,角膜反射消失(因角膜感觉丧失所致),张口时下颌偏向患侧(同侧咀嚼肌瘫痪和萎缩)。7面神经的起始、行径,面神经管内分支、分布,面神经颅外支的行程、分支及其分布。纤维成分及其分布: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自面神经核,支配镫骨肌、面表情肌等。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即副交感纤维,起自脑桥的下泌涎核,在翼腭神经节和下颌下神经节内换元,节后纤维分布于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鼻和腭粘腺体,控制或调节其分泌。特殊内脏感觉纤维:起自膝神经节细胞,其中枢突止于孤束核,周围突分布于舌前2/3味蕾,传导舌前2/3味觉。一般躯体感觉纤维:起自膝神经节细胞,其中枢突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周围突

16、分布于耳部皮肤和表情肌,传导耳部皮肤的躯体感觉和表情肌的本体感觉。行程要点:自脑桥延髓沟外侧部出脑,经内耳门内耳道面神经管茎乳孔颅外,向前穿过腮腺到达面部。主要分支及其分布:(1)面神经管内分支:鼓索在面神经穿出茎乳孔上方6mm处发出,经鼓室岩鼓裂颞下窝,加入舌神经。其内含有两种纤维成份: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分泌纤维或副交感纤维):起自脑桥的上泌涎核,经面神经鼓索舌神经下颌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管理其分泌。特殊内脏感觉纤维:至舌前2/3的味蕾,传导舌前2/3味觉。岩大神经:含有起自脑桥的上泌涎核一般内脏运动纤维,为副交感的分泌纤维,在翼腭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布于泪腺和鼻腔、腭粘

17、膜腺体,控制其分泌。镫骨肌神经:支配镫骨肌的运动。(2)面神经管外分支:含有面神经核发出的特殊内脏运动纤维,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发出耳后支支配枕肌、耳周围肌,以及至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的神经。主干在腮腺内形成腮腺内丛,再发出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支配额肌和眼轮匝肌、颊肌、口轮匝肌、颈阔肌等面部表情肌。8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比较。从内脏运动低级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节前神经元胞体(即低级中枢)节前纤维节后神经元胞体(即内脏运动神经节)节后纤维效应器(一)交感神经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脊髓第l胸节第3腰节灰质的侧角(中间外侧核)。周围部:包括交感干、交感神经节、神经及神经丛。

18、(1)交感神经节:为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胞体聚集处,按部位分为椎旁神经节(又称交感干神经节)和椎前神经节。(2)交感干:由椎旁神经节及其节间支相连而成。 (3)交通支:为交感干与脊神经间的连接支,分为灰交通支和白交通支。 传导路线:脊髓第l胸节第3腰节灰质的侧角(中间外侧核)节前纤维(经第1胸神经第3腰神经前支白交通支)交感干神经节(椎旁神经节)和椎前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经灰交通支至31对脊神经、动脉丛、内脏支)躯干四肢的血管平滑肌、汗腺、竖毛肌和内脏平滑肌、腺体以及心肌等。(二)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组成:低级中枢:位于脑干的内脏运动核和脊髓第24骶节的骶副交感核。周围部:包括副交感神经节

19、、节前纤维、节后纤维等组成。分为颅部副交感神经和盆部副交感神经两类。副交感神经节:即副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胞体聚集处,按部位分为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9含有副交感纤维(一般内脏运动纤维)的脑神经有哪些?其节前纤维起于何脑神经核?在何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分布如何?(脑干的内脏运动柱包括哪些核团、各核团发出纤维进入何脑神经?在何处换元?节后纤维分布于何处?)颅部副交感神经(1)动眼神经副核节前纤维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睫状短神经睫状肌、瞳孔括约肌(2)上泌延核节前纤维面神经岩大神经翼腭神经节节后纤维颧神经交通支泪腺神经泪腺,或节后纤维鼻支、腭大神经、腭小神经鼻腔和腭部粘膜腺体,管理其分泌。

20、(3)上泌延核节前纤维面神经鼓索舌神经下颌下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下颌下腺、舌下腺,管理其分泌。(4)下泌延核节前纤维舌咽神经鼓室神经鼓室丛岩小神经耳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腮腺,管理其分泌。(5)迷走神经背核节前纤维迷走神经胸腹腔器官旁节或器官内节(换元)节后纤维胸腔器官、腹腔脏器(消化管为结肠左曲以上),管理其分泌。10脊髓的位置、灰白质配布。小脑的位置、机能分区和功能。间脑的分部和各部的结构。脊髓位置:位于椎管内上端平对枕骨大孔与延髓相连,下端成人平齐第一腰椎下缘,新生儿平对第3腰椎。脊髓灰白质配布:(1)中央管:位于脊髓中央,上连延髓中央管,向下在脊髓圆锥内扩大为终室。(2)灰质:呈“H

21、”形,在中央管周围,分为前角、后角、侧角及灰质连合 (在中央管前后)。(3)白质:位于灰质的周围分为前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侧索(前、后外侧沟之间)、后索(后正中沟与后外侧沟之间)及白质前连合(在灰质前连合前方)。(4)网状结构:位于灰质后角基底外侧与白质之间,灰、白质混合交织的结构。小脑位置:位于颅后窝。小脑机能分区:根据传入、传出的来源不同,将小脑分为3个功能区:前庭小脑:由绒球小结叶构成,与庭神经核及前庭神经联系,进化上出现最早,又称原小脑。脊髓小脑:,由小脑蚓、小脑半球的中间部构成,主要接受来自脊髓的信息,进化上出现较晚,又称旧小脑。大脑小脑:由小脑半球的外侧部组成,接受大脑皮

22、质经由脑桥核转达的信息,进化上出现最晚,又称新小脑。小脑的功能:前庭小脑: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脊髓小脑:主要肌张力调节和运动协调有关。大脑小脑:控制上、下肢精确运动的起始、计划和协调。间脑:位于中脑和大脑半球之间,被两侧大脑半球所掩盖,可分为上丘脑、背侧丘脑、后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五部。(1)背侧丘脑由灰质核团所组成,被“Y”字形内髓板分割成三大核群。 前核群 内侧核群 背侧丘脑核团 背侧组 腹前核 外侧核群 腹外侧核 腹侧组 腹后内侧核腹后核腹后外侧核(2)后丘脑结构:包括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属于特异性中继核。(3)上丘脑结构:包括松果体、僵三角、僵连合、丘脑髓纹和后连合。(4)

23、下丘脑结构:包括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垂体、乳头体等。 (5)底丘脑结构:包括底丘脑核等。背侧丘脑特异性中继核群的纤维联系和功能:小脑小脚、苍白球、黑质纤维腹前核、腹外侧核纤维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调节躯体运动。三叉丘系、味觉纤维腹后内侧核丘脑中央辐射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1/3(躯体感觉区),为传导头面皮肤、粘膜躯体感觉、以及味觉的中继核。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腹后外侧核丘脑中央辐射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为传导躯干、四肢躯体感觉的中继核。 后丘脑特异性中继核群的纤维联系和功能:下丘臂的听觉纤维内侧膝状体核听辐射颞横回(听觉中枢);视束外侧膝状体核视辐射枕叶距状沟两旁的皮质(视觉中枢

24、)。11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投射特点和功能。大脑白质的组成。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1.第I躯体运动区位置:中央前回及旁中央小叶的前部特点:上下颠倒,为倒置的人形,但头部是正的。其中央前回最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为下肢、会阴部的运动区;中央前回中部为躯干和上肢的运动区;中央前回下部为头面部的运动区。左右交叉管理,一侧运动区支配对侧肢体肌、颏舌肌和面下部表情肌的运动。双侧管理,一侧运动区支配双侧联合运动的肌,如眼球外肌、咽肌、喉肌、咀嚼肌、躯干肌和会阴肌等。身体各部的运动区在大脑皮质所占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损伤后表现:一侧运动区损伤后,会导致左右交叉管理的肌瘫痪,即损伤对侧的肌瘫痪。

25、2第I躯体感觉区位置:中央后回及旁中央小叶的后部纤维联系:接受背侧丘脑腹后核的投射纤维,即丘脑中央辐射。特点:上下颠倒,为倒置的人形,但头部是正的。其中央后回最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为下肢、会阴部感觉的中枢;中央后回中部为躯干和上肢感觉的中枢;中央后回下部为头面部感觉的中枢。左右交叉管理,一侧感觉区管理对侧半身的感觉。身体各部的感觉中枢在大脑皮质所占面积的大小取决于感觉的敏感程度。损伤后表现:一侧感觉区损伤,会导致对侧身体感觉障碍。3视觉区位置:距状沟两侧的枕叶皮质。纤维联系:接受外侧膝状体的投射纤维,即视辐射。特点:一侧视觉区接受双眼同侧半视网膜来的视觉冲动或感受双眼对侧视野的物象。损伤后表现

26、:损伤一侧视觉区可引起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4听觉区:位置:颞横回。纤维联系:接受内侧膝状体的投射纤维,即听辐射。特点:一侧听觉区接受来自双耳的听觉冲动。损伤后表现:一侧听觉区受损,不致引起全聋。5语言中枢:主要在左侧大脑半球。故左侧大脑半球被认为是语言区的“优势半球”。(1)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话中枢):位置:颞上回后部。功能:能调整自己的语言和听取、理解别人的语言。损伤后表现: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和正常说话,称感觉性失语症。是由于此中枢受损后,患者虽然能听到讲话的声音,但不理解别人或自己讲话的意思所致,称感觉性失语。(2)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位置:额下回后部。功能:能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

27、的意思。损伤后表现:患者虽能发音,但不能说出具有意义的句子,称运动失语症。(3)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位置:角回。功能:能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损伤后表现:虽然视觉没有障碍,但不能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4)书写中枢:位置:额中回后部。功能:通过手的运动,能写字、绘画等。损伤后表现:虽然手的运动功能正常,但写字、绘图等精细动作发生障碍,称失写症。大脑半球的髓质(白质):包括连合纤维、联络纤维和投射纤维。(1)连合纤维:为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皮质的纤维,包括胼胝体、前连合和穹窿连合。(2)联络纤维:为连接同侧半球各叶皮质之间的纤维,如弓状纤维、钩束、扣带和上、下纵束等。(3)投射纤维:为连接大脑

28、皮质与脑的其它部分及脊髓之间的上、下行纤维,如穹隆和内囊等,如穹隆、内囊。12内囊的位置、组成、分部及其通过的传导束,损伤后临床表现。血液供应。位置与组成:是由经过背侧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各中枢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的白质板,属于投射纤维。分部及通过的纤维束:分为前肢、膝、后肢,前肢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有丘脑前辐射、额桥束通过。膝位于内囊前肢与后肢之间,有皮质核束通过。后肢位于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有下行的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枕颞桥束和上行的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通过。内囊病变表现为“三偏”症状:损伤丘脑中央辐射对侧半身躯体感觉障碍(偏身感觉障碍);损伤皮质

29、核束对侧面神经核上瘫(对侧眼裂以下面肌瘫痪)和舌下神经核上瘫(对侧舌肌瘫痪);损伤皮质脊髓束对侧上、下肢肌痉挛性瘫痪;损伤视辐射双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内囊的血液供应:内囊前肢:由大脑前动脉中央支供应。内囊膝:由大脑中动脉中央支供应。内囊后肢:前部由大脑中动脉中央支(内囊豆丘部和豆状核后部)、后下部由脉络膜前动脉中央支(内囊豆状核下部)供应。13头面部(皮肤、舌黏膜、上下颌牙齿、鼻腔黏膜、咽黏膜、喉黏膜、视器、中耳和外耳)的痛温觉传导通路。头面部皮肤、口鼻腔粘膜的痛温触(粗)觉三叉神经的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感觉根(经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入脑桥)三叉神经脊束三叉神经

30、脑桥核(触压觉)和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觉) (纤维交叉到对侧)三叉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下部 舌黏膜痛温觉舌神经下颌神经三叉神经节同上上颌牙齿痛温觉上牙槽神前、中神经眶下神经 上牙槽神后神经上颌神经三叉神经节同上下颌牙齿痛温觉下牙槽神神经下颌神经三叉神经节同上鼻腔黏膜痛温觉鼻后外侧上、下神经翼腭神经上颌神经三叉神经节同上 筛前、后神经鼻睫神经眼神经咽黏膜痛温觉舌咽神经咽支舌咽神经舌咽神经下神经节舌咽神经根三叉神经脊束同上眼球痛温觉睫状前、后神经鼻睫神经眼神经三叉神经节同上眼副器痛温觉眼神经三叉神经节同上中耳黏膜的痛温觉鼓室神经舌咽神经舌咽神经下神经节舌咽神经根三叉神经脊束同上面神经 膝神经节 面神经中间神经耳廓皮肤的痛温觉舌咽神经舌咽神经下神经节舌咽神经根三叉神经脊束同上 迷走神经迷走神经下神经节迷走神经根14针刺右手小指、食指、虎口皮肤产生疼痛的传导通路。针刺右小指皮肤尺神经浅支尺神经臂丛内侧束第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及其后根神经节、后根脊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