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6 ,大小:4.44MB ,
资源ID:573002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73002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邹慕白硬笔书法欣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邹慕白硬笔书法欣赏.docx

1、邹慕白硬笔书法欣赏邹慕白硬笔书法欣赏邹慕白 行书 杜甫诗一首邹慕白 楷书 苕溪诗一首邹慕白 行书 唐诗四首选抄邹慕白 楷书 唐诗三首邹慕白 行书 唐诗三首网友点评金没水:邹慕白的行书猜测是以二王为基础的。而从二王一流他吸收的是二王用笔外拓,使笔画呈现方劲秀丽之态(此处是从毛笔角度析,因为硬笔外拓的技法实在不能明显表现,只是说硬笔有相当多的地方是取法于毛笔,而两种笔法的书写是同性同感的。)邹慕白书作皆不用框,是极好的,白纸上着上黑色的萧散线条,有如以青山为背景,以巨石为前景的胜境。曾如影:邹先生的书风在硬坛可以说是比较受欢迎的他走的是雅俗共赏的路子实用上讨要一点艺术化上也渗化一点走钢丝也一人一性

2、格一风格 但我认为创作时要感性多点理性应该在创作后的评鉴邹先生似乎在创作时理性保留得太多了些阿水:邹先生的行书还是宋人的意思多些,二王到没看见多少。写得非常好,顶一下。对于曾兄说的“但我认为创作时要感性多点理性应该在创作后的评鉴邹先生似乎在创作时理性保留得太多了些”这些话我有点不同的看法,创作的能力来源于理性的训练,当理性的训练能成为一种下意识而表现出来的时候,就感性了。另外曾兄老是想着创新,但我看曾兄都只是注重了表象的一些创新,并没有多深入,书法创新的概念我在书上查了一下就是吸收了多家的笔意,既不是这家也不是那家,不知其祖也。曾兄要小心误入歧途!曾如影:既叫创作就该考虑创新如果创作就是要每一

3、笔每一画都能叫人明白来自何方那才是创作的悲哀一人一性格一风格邹先生的作品从来就是这样娓娓道来我想一个很爱静的人偶尔把他放在喧嚣的环境可起到某种催化作用也就象我这样偏激的人多在传统里转也就可以约束约束一下我的创作的确还停留在表象任何事都要有个过程多谢批评阿水:任何事都要有个过程,这句话很正确。我上面已经说过当理性的训练能成为一种下意识而表现出来的时候,就感性了。这的确需要一个过程。入古越深到时候爆发出来的能量就越大,创新应该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这个问题可以和曾兄讨论一下。大家也可以参与讨论!阿水:“既叫创作就该考虑创新如果创作就是要每一笔每一画都能叫人明白来自何方那才是创作的悲哀”书法创新的概念

4、我在书上查了一下就是吸收了多家的笔意,既不是这家也不是那家,不知其祖也,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根基不够好,创作的东西的确也不知道出处,那是不是容易染上个人习气呢?我是不是说的话过了,为何不见曾兄回答?如果有得罪的地方请多包涵,不好意思:)刘中南:以下是引用阿水在2003-7-22 20:55:54的发言:任何事都要有个过程,这句话很正确。我上面已经说过当理性的训练能成为一种下意识而表现出来的时候,就感性了。这的确需要一个过程。入古越深到时候爆发出来的能量就越大,创新应该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这个问题可以和曾兄讨论一下。大家也可以参与讨论!兄弟说得不错,再通俗一点就是“熟能生巧”,“厚积薄发”,

5、先要有一个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变化。一味求新就容易落入俗套了,创新的确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而且很多时候它还表现为一种偶然性。也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候认真去写出来的作品,还不如偶尔无意书写出来的草稿了。你象兰亭,祭侄文稿,寒食帖,就是如此呀!曾如影: 我想根基是一辈子都要打的事只要能够明白是这么回事然后循序渐进能否花开蒂落这是一个人天赋的事情了根基重要开赋更重要一个从艺者能否登峰造极最关键是开赋问题当然这是相对于大人物来说我等闲时聊聊可以切勿当回事一个人的习惯性动作重复多了根基好些的人习气轻点但有一点任何作者创作时都有习气根基深点的人别人当你是下意识功底稍浅些的人或者说是经常性

6、创作时冲动的人那就是习气太重了还有一点就是有谁能准确地说出某某现代作品下意识的源头吗我最庆幸我有颗不安份守己的创作欲望但我更明白我现在最缺的是什么加强传统学习与研究但我也有一个犹豫和迷茫的地方在历史长河中哪颗星星才是我的指南针呢一个高水平的作者下意识的创作应该说更多的是下意识的经营我为什么说它是经营呢因为作者创作时一般都想把作品写得更完美点因为有了这个前提所以有了心理准备我要写好一点是的这并非感性的创作正因为想经营得好点所以在内心不自主要刻意地“经营”了起来下意识地想把某某笔表现得更王羲之更杨凝式些这样的下意识只是比习气稍胜一筹只是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我更多注重的是创作时的灵感的捕捉我的创作灵

7、感你可能不解也可能对此愤怒更可能是觉得不值得一提简直是胡闹但是有一点我觉得最可贵的是如果创作能够体现你某时的创作欲望这就是成功的一步了阿水:曾兄对我的下意识词理解错误,或者说理解片面了我说的下意识主要是指处理作品时的应变能力,不是说作品一定要写得像谁(我好象一直都没有这样说过)还有一点就是有谁能准确地说出某某现代作品下意识的源头吗下意识必然是平时训练或者自己平时习惯的种处理方法(这也是习气的来由,不临帖按自己的习惯方法写,自然就有了它的规律,处理方法较单调)如果你喜爱拳击的话,就可以看见高手们很多时候都是下意识里出拳,而且很准,这就是平时长期训练的结果我没有说不能创新,只是说你太急噪了同时说到

8、了临帖的重要性下面我引用沃兴华先生的些观点,发在下面(沃先生是创新派的,他的观点你估计容易接受些)沃兴华 头衔: 特聘专家下面引用由武三郎在 2003/06/18 06:10pm 发表的内容: 在当前,对“足量的体悟”与 “系统理论” 的提法,您是怎样看待的? 有“法眼”吗? 没有体会可能懂书法吗? 没有一定的临帖量,能“达其性情”吗?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成为书法家吗? 不同方式的释读和曲解,要不要统一认识?您可以做吗? 怕您走开,问题提得有点急! 系统理论是连贯的线,“足量的体悟”时许许多多的点,线是由点连接而成的,点的密度越大,线的连贯性就越强。没有足量的体悟,是无法建构完美的系统理论的

9、。 书法创作是为了“达其性情”,但是什么样的性情应该用什么样的点画和结体形式来加以表现,语言讲不清楚,必须要到历代传统书法中去寻找,并且通过临摹去加以表现。人要看清自己的面貌,必须借助镜子,人在书法上要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就必须借助传统,看得越多,临得越多,你的性情就反映的越真实,表现得越细腻。 书法艺术的生命,在于不同方式的阐释,中国书法艺术几千年来之所以能绳绳弗替,绵绵不绝的滋生发展,就是因为不同时代的人,根据不同的审美观念对其进行了不同的阐释。统一认识是设置牢狱,结果会断送书法。 沃兴华 头衔: 特聘专家-书法一定要建筑在书写性上,“学院派”强调视觉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必须建立在书写

10、的基础上。 视觉效果与书写性没有矛盾。书写性是指从上到下的连续的按顺序的书写,在书写过程中通过用笔的轻重快慢表现节奏感,通过造型的对比呼应组成空间关系,由此产生书法的视觉效果。主题是一个限制,对创作和欣赏都是一种限制。 我觉得曾兄的大作书写性不太强,创新还是等书龄大点之后比较好阿水:忘了说清楚,拳手在赛场上下意识里出拳,完全是种应变能力,拳赛上会发生什么谁都不知道,不是说我这下意识里的拳打得像阿里或者像泰森,不是这个意思,曾兄想得不要太狭隘了,临帖学的也不仅仅是结构笔法当然这是说到比较高的层次了,所以说这都需要时间需要过程,所以想创新还是不要太急进的好曾如影:首先来说阿水所认识的下意识是完全正

11、确的但我所认识的下意识是相对于现实的硬坛来考虑的以阿水这样正确的下意识来衡量硬坛的创作以我拙见是不现实的硬坛有几个人能够达到这种下意识的创作呢阿水正确的下意识可以是一种目标惹要说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够谈创作我想或者说咱辈人不谈创作更为现实了陈愁予:慕白先生的两件作品已基本写出了他应有的水准,如果以此来参加中钢的十杰评选,我觉得已经是尽心尽力之作了。至于如影与阿水说到的创新问题,我想此非一日之功,另外,说到创新还要看各人的书法取向。创新是书法界永恒的话题,每个人尽其一生耕耘于翰墨,无非是想写出自己的独特的书法语言。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有千面,性情各异。作为书家,他们对创新态度也是因人而

12、异的。把一个好静的人置于喧嚣的环境固然能刺激他的神经,但如果长期把自己置于这种无法协和的境地里,必如坐针毡,日子不会好过的。有些人,创作时理性多些,这就会长期保持一惯的创作风格,而感性多些的人,往往会创作出连自己都觉得惊诧的东西出来。擅长于理性思考者,如始终缺少对外界的敏感,找不到创新所需要的刺激源,往往会形成创作上的程式化。而以感性作书者,如果缺少传统的基垫,所谓的创新也只是空中楼。综我所述,我认为书法的创作是随人性情而为,没有一个万众都可衡一的创作标准,也正是创作标准的千人千面,也造就了书法作品百花齐放,异彩纷呈。这也是一切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以汉文字为表述载体,自然的吐露,摒弃过多的“非

13、我”,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就是真实的作品,对创作者而言,就是成功的作品。书林一笔:字势较好,有生命力,有动感,笔法流畅而不轻飘,稳而有力,正如中南兄所说厚积薄发,时时想外威慑笔力.不过其中某些字的草书章法不到位,如年等.本人愚见,仅作参考.刘中南:听了阿水、如影、陈兄三位贤兄对书法创新的精彩论述,如读十年书,受益非浅。同时也深深地感到自己的理论水平实在是太低了,作为一个书法教育工作者,我有点惭愧!若真如此,我如何去面对我的那些学生啊!陈愁予:如影说到天赋,我想起来以前在上看到的一篇论文。说是古代有“天七人三”、“天九人一”等等说法。说到底,无非是说书法这玩艺,人的勤奋是占了成功的大半部分

14、的,然后才是天赋。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相距太远,这种环境的变迁,也对书法家所具有的艺术天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象文征明那种日书万字的苦练,在当今社会是不容易做得到的。我们面对的世界太丰富多彩,一个人也不可能不受外界的诱惑,在书法上投入那么多的精力,总有应酬之类的身外事来干扰。加之西方新思潮的涌入,现代人对书法的审美观也发生了变化。所以现代的书法家在艺术感悟上的天赋比以住更显重要。我最早认识慕白兄的硬笔是80年代,记住慕白兄的大名是缘于85年的湖北迎春钢笔书赛,此为省赛事却有全国多位高手参与,慕白与仇寅、李洪川等硬坛名手并列最高奖。当时的邹慕白给我的印象是以扎实的基本功见长的书法家,字很“硬”。现在

15、的慕白基本上沿袭了早年的道路,但却加进了对书法的自我消化与新的感悟,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特点。正是因为淫浸瀚墨多载,而且长期身处于书法的前沿,与书法界的前辈名家有着密切的交流,耳濡目染。书法创作上撷取硕果,完全是水到渠成事了。 柳荫居士:如影说创作时天赋比根基重要,这个我不敢苟同,我想结论应该是反过来。不管任何行业,光靠天赋是成就不了大事业的。很简单,这个星球上的人类的天赋是差不多的,除了傻子和历史上少数几个真正的天才(也就牛顿,高斯等几个,据说爱因斯坦也只能勉强算个天才)。如是说来,即使某个人在某个方面的天赋比普通人高,也就高出那么一丁点而已,想靠这一丁点先天的优势出人头地,基本上不可能。所以

16、勤奋更重要,下苦功打好根基最重要。不要等楼已建到第一百层,发现根基不稳,再来加固,那样会花费更多的气力。好象以前的高考有过一篇漫画作文,是一个人在挖井。这个家伙东一锄,西一锹,挖了不少坑,也花了不少气力,看起来象个聪明人,却始终没有找到水。其实水就在他的脚底下,只须他稍微再挖深一点。子恒:一直以来看邹先生的字都是一种很清新的感觉,就如在沙漠里忽见一绿洲。听了楼上的诸位高手的见解,也是在看邹先生的字以外的一种享受,很受启发。不敢妄评,我想我还没有到能创新的资格,正如中南兄所言,这是一种厚积薄发。人在往上跳的时候为什么要下蹬呢?在创新的时候也要回到原点,思量一下自己的功力是否有这种爆发的可能?不够

17、格的时候往往是要变形的。个人意见。邹慕白: 发个大部头的!感谢愁予老弟将我参加中钢十杰评比的作品贴出来,也感谢各位同道兄弟参与评点和指教,让我受益弥深。也很高兴大家由此而引发的关于感性和理性、继承和创新的讨论,让我充分体会到了硬笔书法在线网站良好的学术氛围。很愿意与朋友们一起探讨,相互取长补短。下面写上一些自己学书的过程,并谈谈个人的认识。冥冥之中,人的命运确象是有人安排。曹宝麟先生说过他也许命中注定与文墨有缘,我也有同感。我的性格从小就爱静不爱动。读小学的时候,我就喜欢写写画画。当时正值文革时期,人们很崇拜解放军。我便经常画解放军手拿钢枪雄姿英发的画像,学校里办的“学雷锋专栏”、“批林批孔专

18、拦”“打倒专拦”、“大字报”,基本上都有我的“杰作”。初中时许多同学让我帮着画头像,居然象模象样,博得一些喝彩。高中时学校出的墙报基本由我“承包”。当然那时还不知“书法”二字为何物。我幸运的人生转折点及与“书法”结缘是进省城武汉读书之后。我经常对朋友说,如果我进的是另一所学校,可能这辈子干的是另外一个专业了,因为当时整个武汉市只有我们学校开设了书法课程,书法导师就是现任东湖印社社长及湖北书协、书法报社顾问的谷有荃老先生(当时书法报尚未创刊)。正是学校的书法课程使我倾心爱上了书法。也非常庆幸的是在谷老师的指导下,练字没有走过弯路。我学的是“金融专业”,但“不务正业”、一发不可收的迷上了写字。记得

19、当时我的全部业余爱好就是写字,节约下来的生活费也全部买了字帖(都是毛笔的,那时还没有“硬笔书法”之说),课外时间及礼拜天全部花在练字上,对其他活动都不感兴趣。学校很重视书法,每个星期有三节书法课,每个学期至少有两次书法比赛。由于我的勤奋和刻苦,书法比赛的所设的唯一一个一等奖始终被我“承包”,这样我也得到了谷老师更多的教诲和“开小灶”。我常对书友开玩笑说:要想把字练好,最好去写黑板报。当然不全是玩笑。因为在学校几年促使我进步最大的正是写黑板报-即在学校学生会专栏的一块很大的黑板上,站着用毛笔醮各种颜色的广告涂料写散文、诗歌等内容,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用横写、竖写设置不同的版面,写得不满意的字可以用

20、湿布擦掉重写,直至写得满意为止,一块黑板可以写上两千多个汉字,写完需要两天时间,这对我确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可以将平时临帖的收获运用到实践中去。黑板报每月至少要换一次内容,就象现在有些学校的校刊一样。那块黑板是我在校几年不用花钱购买的“宣纸”,而且用之不尽。在学校几年里习字成了我的专业,而对所学的金融专业不感兴趣,只求及格拿到毕业证就行(现在看来也不可取)。后来在银行里上班,主要的工作就是写写总结报告、下到基层县市搞调查、开开会之类,大多数时间无事可干,只有坐在办公室里闲聊,或“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打发时间。我觉得有些浪费光阴,便有空就在办公室里练字(只能练钢笔字)。八十年代流行抽

21、调干部下乡带职扶贫,有两年时间我也被市政府统一抽调到一个乡镇担任副镇长,乡镇领导知道是临时性的,所以只要求我帮他们从银行里要些贷款就是大功劳,象征性的安排我负责编纂当地的党史资料,工作非常清闲。下派期间收获最大的就是扎实的练了两年字,到现在我都感谢领导当年的安排。由于八十年代钢笔字曾获了几次奖,九十年代初有几个书商找我写钢笔字帖,稿费是五千元一本(这些稿费对现在来说不算高,但对当时来说还是很可观的),我一口气写了十几本,也由此尝到了练字的甜头。说实话,开始练字纯粹是爱好,也没想到书法也能成为专业,也能成为谋生的手段。这也是后来我敢于辞去待遇较好的银行公职的主要原因。我对银行工作毫无兴趣,骨子里

22、一直向往能干自己既热爱,又能成为专业的工作。当我知道写字能够维持生计之后,便不顾所有家人及同事、朋友的反对,毅然辞去了公职。辞职的时候也未想过能取得多大的成功,只是觉得能从事自己梦寐以求的书法专业,能维持生活就行了。二十年的学书历程,我已形成自己审美意向。我固执的追求一种清新、怡人、雅俗共赏的风格,很少受外界干扰。我认为书法有如电影,首先是一种视觉艺术,一部电影首先吸引人的就是场景画面和剧中主要人物的长像是否给人以美感,演员有没有气质,动作是否自然,然后才关注故事情节的安排是否合理,能否紧扣主题,能否扣人心弦,再下去就是能否让人挖掘深层次的东西,给人启迪,让人回味无穷。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其最基

23、本的要求首先要给人视觉的享受,就是给人以美感,当然生活之美是多种多样的,有雄健之美,秀丽之美,苍桑之美,古朴之美,大气之美,奇崛之美,诡异之美,阳春白雪之美,曲高和寡之美,下里巴人之美,有潇洒俊逸之美、飞舞灵动之美、端庄凝重之美,也有古怪之美,柔弱之美,病态之美。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人生经历不同,其审美观、审美层次也不尽相同。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故弄玄虚应不在美感之列。我个人认为建立在中层次以上的美,才可称为真正的美,艺术是基于大多人而存在的,如果一种艺术只被几个人欣赏,就失去了普遍存在的意义。凡高的抽象画艺术虽然许多年以后为人所接受,且价值连城,但据我所知现今大多数人进凡高展馆参观后少有第

24、二次去的,少有不后悔的,因为不知其好在何处,所以也失去了普遍存在的意义,不足为取。当然低层次的美也是不可取的,这说的是以丑为美,大红衣服配大绿裤子也有人穿着认为美,这是低层次的美,也不可取。所以我认为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处于中层次以上的人普遍接受的美才为可取,才有存在、发展的意义。古人云“字如其人”,也就是如影所说的“一人一性格一风格”,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每个人的学识、性格、修养、追求无不在字上体现出来,当然是要经过一些基本功的训练之后才可体现出来的。创新也是要在继承之后才能推陈出新的。写字与习武也有相通之处,习武之人若不在站桩、练招、运气方面打好

25、扎实的基本功,打出来的招式只能是花拳绣腿,不堪一击。只有过硬的基本功,打出来的招式才会虎虎生风,威力无穷、神气毕现。才能创新出更好的招式。写字只有在一定的基础之后,通过不断的汲古、融古,在古法中逐渐渗入个人的性格、识见,便成为了自己的风格,才能写出自己的情感。所谓的创新应是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以上对书法的认识仅为个人管见,不当之处还望朋友们指正。邹慕白:上述文字昨晚草草写就,今日再看,感觉有些乱,就象流水帐,未写出个所以然来。望勿见笑!子恒:很荣幸能看到邹先生关于书法的一些自己的见解,从中也能看出邹先生对于书法的执着,这对与我们书法爱好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对于邹先生的书法之美也是深有同感,

26、看不明白的好的书法作品对书法爱好者来说是不可取的。在很多的书法字帖中看到过邹先生的字,但是由于印刷的原因没有在网上看的有冲击力,相信拿在手里看又是另一种享受。fajunhuang:邹先生擅长行书,自成一体,此乃风格所在。邹慕白:关于书法“创新”的问题,陈新亚兄有些观点,现贴出来供大家参考:时下朋友们总言“创新”,然于古人似新一些,于同时之人,恰不能新。岂不是又落于“今而同弊”的另端?实则,古也有远古,中古,近古之别,若要新于古人,究竟当是以哪一个古为参照呢?故与其求新,不若体古;能体会古意,能接到古人鼻息,庶几乎创新。由此我深感:真要创新的话,不靠喊口号,也不必太计较某一技法之新旧。因为一件作

27、品的构成,元素很多,关键在于作者有无足够的审美修养,并由此对相关的艺术元素进行调和、提升。能于此处作分解、组合、团结工作,即使其作品非新意百出者,也是一件高品质之作。甚至可以说,其市场价值也不会太低。所以我总认为:艺无新旧,但看高低。而一味高唱“创新”者,大约有三种人,要么,欺世。要么,自欺。再则,被人欺了。刘传培:慕白兄作品上有一闲章水滴石穿。这可说明学书这事是不能急的,也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的事,这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至于说书法创新的事,愚以为,这跟书家个人生活环境和个人成长的经历有些关系,从中国一千多年的书法史来看,又跟社会背景有关系,不是你可随意创新就创新的问题。徐青藤是一个很典型的

28、书画家,他的书法作品笔墨恣肆,满纸狼藉,不被人所接受。我个人认为,他的书有个性,有自己的面目,算创新之列。在这里,我们不妨来看看他的一些经历:年少时天资聪颖,二十岁考取山阴秀才,然而后来连应八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终身不得志于功名,“不得志与有司”。青年时还充满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孜孜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之中,并一度被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胡宗宪看中,于嘉靖37年(1558年)招至任浙、闽总督幕僚军师,徐渭对当时军事、政治和经济事务多有筹划,并参预过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 他在诗文中热情地歌颂了抗倭爱国的英雄,曾为胡宗宪草献白鹿表,得到明世宗的极大赏识。本以为能施展抱

29、负,但后来 胡宗宪被弹劾为严嵩同党,被逮自杀,徐渭深受刺激,一度发狂,精神失常,蓄意自杀,竟然先后九次自杀,自杀方式听之令人毛骨悚然,用利斧击破头颅,“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又曾“以利锥锥入两耳,深入寸许,竟不得死”。看完后,我就此打不说了,还是让大家畅所欲言吧。homer001:邹先生“艺无新旧,但看高低。”一语道破天机。创新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升华过程,不是刻意造出来的。硬书的出新决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换换面目,换换笔具,换换纸张是不解决根本问题的。没有传统书法底蕴,不从用意和用笔上穷研深究,蹦着弹簧灌篮,只能是杂耍。想不到邹兄也是学金融的。可惜的是,我还在吃着每天必须的“金融饭”。金没水:邹慕白的字我极喜欢。他的书法都极少烟火气,纯正自然。他的书法当成全局来看,可以会得到一种江南风雨的韵味。而从独字看来,字字形态动人,不墨守成规之故。 刘中南:风清云淡,不著胭脂,一派文人气象,邹先生的字已写得相当精熟,学生十分佩服!曾如影:喜欢邹先生的楷书更喜欢他的行书多一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