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0.99KB ,
资源ID:572725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7272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汉语史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汉语史复习资料.docx

1、汉语史复习资料一、 基础:.1汉语史研究阶段: (1).语义研究阶段:从汉初(公元前3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 (2).语音研究阶段: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 (3).全面发展阶段:从清初(十七世纪)到现在。2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3、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曰:“尔雅者,所以训释五经,辩章同异,实九流之通路,百事之指南。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博览而不惑者也。”4、尔雅的贡献。对语言学的贡献就是保存了古训资料,为后人研究古汉语词汇提供了便利。另外所创立的义类系统和编纂体例在中国词典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我国第一部字典。 6、释名:东汉刘熙著,是我国第一部词

2、的理据词典。 7、段玉裁(17351815)江苏金坛人,乾隆的举人,是乾嘉学派的中的著名学者,杰出的文字、训诂学家。说文解字注历时40年才成。 8、周德清的中原音韵(1324)是为北曲而作的,这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重要历史文献。9、明初乐韶凤、宋濂等奉敕所撰的洪武正韵自称“一以中原雅音为定”,可是它里面杂着吴音的特点。10、.切韵:隋朝陆法言著,是今存最早的韵书,原本遗失,我们能看到是唐代的不完全的手抄本。11、康熙字典:为清代圣祖(玄烨)于康熙49年(公元1710)年命张玉书、陈廷敬等38人编纂的。前后经过6年,这是中国第一部官修字典,共收字47035字,是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12、说文四大家

3、: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13、高邮王氏:父-王念孙(字怀祖)著广雅疏证明确提出“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突破形体的限制,从有声语言的本身来观察,因声求义。 读书杂志校正古书错误的著作,对于字形、字义、字音,都有精确的考证。子-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14、章炳麟(字太炎)著文始,他是清代朴学的殿军。文始主要是从声音的角度来论述汉字(词)的孳乳变化,更为详细论证了汉语的词源理论。新东方企图以今音论古音。小学答问该书主要解决了一些文字学的问题,同时改“小学”为“汉语言文字学”。国故论衡。15、金文和甲骨文二年古称古文字学。金

4、石学、甲骨学。金石之学,起始于11世纪,到清末中兴。1899年甲骨文在河南安阳出土。郭沫若先生在这方面有卓越的成就,如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考释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金文叢考等。16、清初经学大师顾炎武作音学五书(音论、诗本因、易音、唐韵正、古音表)分古韵为十部。江永分为十三部、韩震分为九类二十五部,段玉裁分为十七部,孔广森分为十八部、王念孙和江有诰各分为二十一部,章炳麟分为二十三部(晚年减为二十二部、黄侃分为二十八部。17、声母方面,钱大昕证明了“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18、研究甲骨文:最初研究甲骨文的事孙诒让契文举例(1904)。罗振玉得甲骨最多,影印成书,著有殷墟书契考释(1911)。

5、和罗振玉同时还有王国维,他著有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释等。19、十八世纪中国语言学者把字分为实字和虚字,这两个术语传到了欧洲,为西洋语言学家所采用。许慎不叫作虚字,而叫做“词”。说文可证明许慎能把虚词从实词中辨别出来。到了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就更把作为语法成分的虚词从用法上加以全面的研究了。20、中国的第一个语法学家是马建忠,著有马氏文通。21、汉语史的分期:分期的标准:取决于汉语自身的发展。其标准有:文体和语法。王力先生以语法为标准,分为四个时期。(1).公元三世纪(商、周、秦,汉)为上古时期。(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2).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六朝、唐、南宋前半)为中古期

6、。(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3).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4).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22、公元三世纪上古时期汉语特点(1).语音上,没有轻唇音(f);没有舌上音(zh,ch,sh)。声调分平、入两大类,入声又各按音高和音长分为两大类,没有去声。(2)词汇上,以单音词为主,有一定的数量的复音词。(3).语法上,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否定句和疑问句的代词宾语通常要放在动词前面;被动句通常用“于”等虚词表示,实词缺乏一定的词类标志。中古期( 4世纪12)汉语特点(1).语音上,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语音系统形成:平、上

7、、去、入四声开始形成,轻唇音、舌上音开始产生,庄组声母和章组声母合并,大量的古入声字(长入)变为阴声(去声)。总:去声字的产生。(2).词汇上,四声别义现象普遍加强,复音词大量增加,有了一定的数量外语借词。(3).语法上,第三人称代词“他”产生,动词时体系统开始出现;系词“是”和判断句广泛运用;否定句,疑问句的代词宾语普遍移到动词后面;用“被”表示的被动句出现;用“将”和“把”表示的处置式产生;形尾“了”“着”的产生。(4).出现文言和白话两种书面语言。模仿上古汉语的文言文占统治地位,反映口语的白话开始形成,并在变文、语录中广泛应用。近代期(13世纪20)汉语特点元、明清、鸦片战争至五四分别是

8、近代汉语的前、中、后期。该时期总体特点是:(1).语音上,全浊音声母清化,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消失(舌上音和正齿音合并,并产生舌上音,后期尖团音逐渐相混,韵部系统逐渐简化-m韵尾逐渐消失,并入-n尾);-m尾韵在北方话里消失;入声在北方话里消失(并入平、上、去三声,平声分阴阳两类)。(2).词汇上,由于白话文学普遍传播,口语词(包括方言词汇)大量进入文学语言,中后期以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并根据外来的概念创造了大量的新词。(3).语法上,时体助词“着”、“了”的用法进一步固定,结构助词“的”、“地”普遍使用,新的语气词系统产生。近代期(五四到现在)汉语特点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大

9、量增加复音词。23、上古汉语的形态:由于上古汉语主要以单音词为主,所以内部屈折只能在一个音节上发生变化,并且不像西方语言那样只是在最后一个音节,而是在聲母部分发生屈折(双声),或者在韵母部分发生屈折(叠韵) ,如“之ti、其gi”,不piw与弗piwt。24、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一般的规律是:凡是名词和形容词转化为动词,则动词念去声。凡动词转化为名词,则名词念去声。总之转化出来的一般念去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把本义和派生义区别清楚。25、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形尾方面。26、构词法的演变:上古汉语是单音词为主。汉语由单音词过渡到双音词的发展,是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之一,远在唐

10、代,汉语双音词就已经非常丰富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最近一二十年来,复音词在汉语中,特别是在政治论文和科学论文中,占了压倒的优势。汉语复音词的构成:A、连绵词。B、词根加词头、词尾。C、仂词的凝固化。27、外来词的吸收:自东汉始,佛教传入我国,佛教的传播必须与佛经的翻译同步。大量的佛教用语由此进入汉语中,例如“佛”、“阿弥陀佛”、“弥勒佛”、“菩萨”、“罗汉”、“魔”、“罗刹”、“夜叉”、“阎罗”、“地狱”、“和尚”、“僧”、“瑜伽”、“忏悔”、“结果”、“世界”、“报应”、“红尘”、“超脱”、“顿悟”等。近现代西方文化影响到中国,又有大量翻译来的外来词出现,例如“逻辑”(logic)、“乌托

11、邦”(utopia)、“图腾”(totem)、“美阿”(市长mayor)、“雷达”(radar)、“麦克风”(microphone)、“拖拉机”(俄语)、“歇斯底里”(hysteria)、“维他命”(vitamin)、“幽默”(humour)、“奥林匹克运动会”(Olympic Games)、“酒吧”(bar)、“摩登”(modern)等等。28、单位词还有一种用途,放在名词后面,不加数词,当作名词词尾。这种名词往往是无定的,至少不是单数的。如:车辆 船只 马匹 布匹 煤块 纸张 书本 物件 枪支。这种结构是相当后起的。直到宋元时代,单位词才作词尾。二、 名词解释1.同源词:语音相同或相近有共

12、同来源的词。2.四声别义:通过声调的变化来改变词的意义或者词性。3.音变构词:通过语音的变化来构造新词。4、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取名的原因: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多数学者认为是汉人所纂集,成书于西汉时期。尔雅是按意义分类。多是排列同义词,然后用一个词作训释。尔雅本20篇,今存19篇。对语言学的贡献就是保存了古训资料,为后人研究古汉语词汇提供了便利。另外所创立的义类系统和编纂体例在中国词典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我国第一部字典。全书分540部,共收9353字。先列小篆字头,然后解说字义,最后说明形体构造。是依据字形来推求字的本义。说文的产生标志我国文

13、字学的创立;为汉语字典的编纂树立了楷模;保留许多字词的古义、本义,为研究汉语词汇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也阅读古书提供了参考,在词汇学与训诂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价值。6、释名:东汉刘熙著,是我国第一部词的理据词典。书名的寓意是解释事物的名称,即探求事物得名的由来。从声音的角度来推求语源,即“声训”的方法来探求事物名称。今本共八卷27篇。释名例仿尔雅,明朝人称之为逸雅。为汉语词汇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不仅要解释词义,还要解说语源。并且对我们了解东汉的词汇、语音面貌有参考价值。7、方言:汉代扬雄著。/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部方言词典。又解释古语,又录用了不同地方的方言。是按照意义排列的,先是列举一个或几个

14、词语,然后用一个同义词训释。.方言的产生标志我国由语文学到语言学的转变;能为我们了解汉代普通话的词汇提供很重要的依据;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个人的力量进行全国性方言词汇调查的一本书。 8、.切韵:隋朝陆法言著,是今存最早的韵书,原本遗失,我们能看到是唐代的不完全的手抄本。9、广韵、集韵:是宋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广韵共分206韵,分为5卷,平声2卷,上去入各1卷。切韵在汉语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根据切韵的语音系统。可以上推古音、下推今音,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各地的方言的语音系统,基本上可以从切韵系统上得到解释。10、七音略(郑樵)、韵镜(佚名):韵书之外,还有一些韵图。这是一种表格,同一直行表示声母相

15、同,同一横行表示韵母相同、声调相同。是声韵配合图表。其现实的语音系统为切韵的。 11、康熙字典:为清代圣祖(玄烨)于康熙49年(公元1710)年命张玉书、陈廷敬等38人编纂的。前后经过6年,1716年成书。这是中国第一部官修字典,共收字47035字,是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优点是搜罗广泛,尽可能地举例说明和指出出处。三、 简答题1、说文解字注的价值:第一,阐明许书的体例。第二,阐明了语音与语义的关系。第三,善于从文字的本义,从而推导引申、假借义。第四,还有辨析同义词、提出了连绵词不可分训以及疑古的精神、指出了许书许多缺点。2、研究汉语史注意的问题:(1).注意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2).密切联系社

16、会发展的历史。(3).重视语言各方面的联系。(4).区分通例和特例。(5).辨认语言发展的方向。3、研究汉语史的方法:【1】王力先生指出的一些基本方法:第一,舍弃少数例外,寻求主要的根据。第二,以时代,同地域的语言作为分析的对象,使其不相杂乱。第三,排除伪书。不是说是假的,而是成书的时间、作者的问题。【2】普遍使用的方法:(一) 探源:探求语言某种现象的来源及其演变,以便了解它的发展线索和规律。分为共时平面和历时平面溯源两种。 (二)比较法:比较某些语言现象,从而得出一定的结论。A、.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就是把有关各种语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时比较或把同一种语言的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进

17、行历时比较,以找出它们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对应关系和异同。B、.历时比较法:对某一种语言内部某一要素在历时变化中进行的比较。C、.共时比较法:把同时代语言材料进行比较而发现其异同,从而寻求其发展变化规律和特点。(三)共时描写/内证/外证/转化法A、.共时描写法:对语言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现象进行客观穷尽式挖掘,显示其分布情况。 B、.内证法(本证法):主要用在考据方面,是从某一语言内部寻找证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C、.外证法:为了说明问题从所研究对象外部寻找根据来证明。 D、.转化:通过增加删除移位等方法来研究语言结构意义不同。在墙壁上写字。/在火车上写字。(四)统计法 /实证 /归纳/演绎

18、方法A、.统计法:就是对研究对象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这种方法通过具体的数据,可以增加论述的说服力。统计法纯粹是数学方法,把它移植到语言学学领域以处理大规模的语言资料,可以说是现代语言学学与传统语言学学的的重要区别之一。B、.实证法:就是列举大量实例以证明某种语言现象的存在。现代汉语例句可以自造,古代汉语就不能。 4、研究汉语史的依据:(1).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2).前人的研究成果。(3).外语的借词和亲属语言。(4).现代汉语方言。广州“新妇”读“新抱”5、汉语史的分期(同基础)6、汉语的亲属汉藏语系的主要特点:(1).除个别语言或方言外(如藏语安多方言)每个音节都有固定

19、的声调。(2).单音节占绝大多数。(3).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4).大多数语言有相当多的表示事物类别的量词。7、汉语语法的稳固性表现:(1)词序的固定(主语在谓语前,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数千年如一日)是汉语语法稳固性的最突出的一种表现。(2)汉语的虚词也有相当大的稳固性。(3)各地方言语法的统一性。8、上、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在形态方面表现的异同(同基础)/9、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一、新词的大量产生(实词、阶级词汇);虚词大量产生,病形成完整的体系;二、词义越来越复杂;三、旧词的消亡;四、词语的替换。10、音韵学声调变化的条件:中古的平、上、去、入到现在普通话为阴平、

20、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而声调的变化主要以古声母的清浊为条件,现代普通话的阴平,来自古代的平声、入声;现代普通话的阳平,来自古代平声、入声;现代普通话的上声来自古代上声、入声;现代普通话中的去声,来自古代上、去、入声。总的来说,声调的变化遵循三条规则: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一、古代平声现分为阴平阳平。即声母为清音平声字变为阴平,声母为浊音平声字则为阳平;二、浊上变去即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在现在普通话中变为去声;三、入派四声即古代入声字转化到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中去了,具体说是全浊入声变阴平,次浊入声变去声,清声入声各调分。11、单位词的分类第一,从词的意

21、义方面分类(1).度量衡单位,如“尺、寸、升、斗”。 (2).天然的单位词(东方语言特有的,特别是汉藏语系语言特有的)如“只、枚、匹、颗、次、回”等。第二,从与其它词搭配方面(语法功能)分类(1).事物单位词(名量词),如“个,只”等,与名词配合。(2).行为单位词(动量词),如“回、次”等,与动词配合。17、上古汉语事物数量的表示方式 (1).数词名词:数量词直接跟名词结合,数词放在名词的前面,不用单位词。 (2).名词数词:把数词放在名词的后边,不用单位词,上古少见。 (3).名词数词量词:把数词放在名词的后边,兼带单位词,也少见。如果是度量衡单位词一定用此类。有时候,名词省略了,就只剩下

22、数词和单位词,这种单位词往往是表示度量衡单位的。 18、单位词(量词)的使用变化和发展一.使用范围扩大的量詞:个(箇)、只(隻)、條、张。二.使用范围缩小的量詞:枚三.范围转移:盏 四.新兴的量词有“顶、挂”,消失的量词有“株、章(指树木)”等。19、行为量词(动量词)用法(遍、番、场等)产生的时间:动量词,先秦还没有产生,当时表示动量语法意义的方法主要是以数词直接和动词发生联系,主要有两种方式: 第一,数词置于动词之前; 第二,数词置于动词之后。 先秦以数词置于动词之前为主,数词置于动词之后的是少数。到了汉代,第二种方式是普遍发展起来。与此同时,汉代动量词开始产生。不过动量词的比较广泛的应用

23、在魏晋以后。20、现代汉语“两”和“二”的区别1.单位词前面不能用“二”(不说“二个人”,可以说“两个人”)。2零数前面不能用“两”(十二个人,但不说“十两个人”)。3序数不能用“两”(第二,不说“第两”。“二楼”,不说“两楼”)。 21、上古汉语其它数的表示方法甲骨文卜辞中没有出现分数,这是周秦后产生的,主要有9种:第一,分母分子。分母多半为“十”,上古有时为了在书面语言上和一般“二、三、十”的区别,分别写作“两、叁、什”。第二,分母分之分子,与今天同。第三,分母分分子,“十之五”又可以说“十半”。第四,分母之分子(没有“分”)。 第五,分母有分子。把第四种的“之”改“有”。第六,分母分名词

24、之分子。第七,分母分名词分子。第八, 分母名词之分子第九,分母为十,可以只说分子。四、论述题1、钱大昕证明了“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我们怎么证明它?【1】、古无轻唇音 这是清代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的古无轻唇音一文提出的。钱大昕发现“凡轻唇之音,古皆为重唇。”意思是说在上古唇音无轻重唇之分,没有中古以后产生的轻唇音,轻唇音“非、敷、奉、微”在上古读如“帮、滂、并、明”。用现代汉语语音对照,即上古只有b、p,没有f,今天读f的声母,在古读b、p,是中古才从b、p中分化出来的。 证明:A、以“非”为声符的形声字有两组,“扉、蜚、诽、菲、匪、翡”等今音声母读f,“悲、辈、裴、排、徘”今音声

25、母读b或p;以“分”为声符的形声字也有两组,“芬、纷、氛、忿、粉、份”今音声母读f,“颁、贫、盆、邠、攽”今音声母读b、p;以“甫”为声符的形声字也有两组,“辅、脯、黼、麱”今音声母读f,“捕、補、哺、逋、匍、晡、铺、圃、埔、脯”今音声母读b、p 。用相同声符的形声字今音声母有重唇和轻唇两种读音,说明古音中二者不分。 B、古代典籍中异文“伏羲”即“庖羲”,“伯服”即“伯备”,“土鲂”即“土彭”,“汶山”即“岷山”,“望诸”即“孟诸”;论语季氏“且在邦域之中矣”中“邦”或作“封”,;“萨保”,为古代中央政府所设置的官职,用以管理旅居内地的胡商及主持祅教祭祀,被齐称“萨甫”,隋称“萨保”,唐称“萨

26、宝”;古读“负”如“背”、古读“附”如“部”等,也说明古音中重唇音与轻唇音不分。【2】、古无舌上音这也是钱大昕提出来的,钱大昕在十驾斋养心录卷五的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一文中说:“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也。”“古人多舌音(按:即d、t、n),后代多变为齿音(按:即今读zh、ch、sh的齿音),不独知澄彻三母为然也。” 用现代汉语语音对照,即上古没有zh、ch、sh,这类声母上古读d、t,今读zh、ch、sh的声母是中古才从d、t中分化演变出来的。证明: A“兆”中古是澄母字,以它为声符的形声字“窕、佻、挑、跳、桃、咷”是定母字。“占”是知

27、母字,以它为声符的形声字“沾、站、霑”是知母字,“点、玷、店”是端母字。用相同的声符的形声字今音声母有舌上音和舌头音两种读法 B 古代典籍的异文“申枨(音橙)”即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中“申棠”(中古“枨”澄母而“棠”定母);左传中的“陈完”在史记中作“田完”(中古“陈”澄母而“田”定母);声训说文解字中“田,陈也。”“坠”字古本作“队” (中古“坠” 澄母而“队”定母) ,例如左传庄公八年“公惧,队于车,伤足丧屦。” 也表明古同音的字,今声母有舌上音和舌头音两种读法。 以上事实表明在上古确无舌头舌上之分。2、名词词缀一、名词词头“老”字用法的发展(产生于唐代)(1)置于动物名前面。(2)置于一般

28、事物名前面。(3)置于亲属称谓前面。(4)置于形容词前以人物特征称呼人物。 二、词尾“子”使用情况(上古就有,但是魏晋以后才普遍使用)【1】“子”在中古以后用法逐渐扩大,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于人名,这是上古用法的继承。 (2)用于各种器物名称。 (3)用于动物名称后。(4)用于植物方面 。(5)用于其它名称后。【2】下面六种“子”不应该是词尾 :第一种,“男子”中的“子”。第二种,用作尊称的“子”。如“夫子、君子”等。第三种,指禽兽虫类的初生者。第四种,鸟卵。如“鸡子、凤子”。第五种,某种行业的人。如“舟子、渔子” 等。第六种,圆形的小东西。三、词尾“儿”用法(比较谨慎的说法是从唐代开始的

29、)(1)主要用于动物名称之后。(2)用于器物方面。下列的“儿”不应该是词尾:(1).词尾“儿”的本义是“小儿”。因此没有脱离“小儿”实际意义的不能认为是词尾。(2).还有些虽然未用本义,但是表示旧社会所谓下等人(侍儿)或不道德的人(偷儿),也不算词尾。(3).鸟兽虫类后面所接的“儿”,如果是指鸟兽虫类的初生者,则不算词尾,如“可怜巢里凤凰儿。”四、上古词头“阿”发展过程(上古时期就有)从魏晋到隋唐“阿”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以下5种情况 :(1)在人的名、字或小名、小字,冠以“阿”字,表示一种亲密的称呼。Eg(鲁)肃拊蒙背曰:“非复下阿蒙!” (2)置于单音的亲属名词前面,构成双音词,数量甚多。Eg

30、“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3)置于一般的名词前面,表示称呼。Eg“名乐浪人为阿残;东方人名我为阿,谓乐浪人本其残余人。”(4)置于代词前。Eg“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 (5)置于数词之前,表示排行。Eg “阿六,你生活大可。” 南史五、名词词尾“头”的发展情况(汉代已经开始出现,六朝普遍应用)(1)置于方位名词“东、南、西、北、上、下”后面,表示方位。(2)置于一般名词前面,此用法从六朝开始发展起来。3、语法:一、判断句系词的产生及其发展 【1】系词的定义 :在判断句中把名词谓语联系于主语的词。【2】.系词的数量 :真正的系词只有“是”。 【3】. “是”的常用意义及其系词来

31、源 :“是”在未演化为系词之前有两个主要的用法。(1)形容词,正直的意义。说文:“是,直也。”故“是”为形容词义。(2)代词性,“此”的意思。判断词(系词)来源于此种。【4】.系词产生的时间: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公元第一世纪前后,即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叶。但是系词句在口语里面完全代替上古判断句,依然是在中古时期。这个时期,系词有两大标志:(1)摆脱了语气词“也”字,“是”成为必要,而不是可有可无的。 (2)系词“是”字加否定词“不”字,在口语里代替了上古的“非”。 【5】. “是”从指示代词向判断词的语法化的过程 (1)回指的出现(回指名词词组或动词短语)。(2)由于“是”字经常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这样就逐渐产生系词的性质。大约经历的过程是:滕,是小国也。滕是小国。 【6】.一些似是而非的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