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3KB ,
资源ID:572302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72302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心得体会做好收入分配调节读《资本论》有感.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心得体会做好收入分配调节读《资本论》有感.docx

1、心得体会做好收入分配调节读资本论有感做好收入分配调节读资本论有感一、资本论的重要观点在党校学习期间,老师讲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其中重点讲述了资本论的基本原理、观点、逻辑,以及当代意义,让我深受启迪。课后,再次翻读资本论这部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的。该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书中提及的劳动者、生产资料、剩余价值、利润、地租等概念,于我而言,已非常熟悉,都是学习政治经济学中经常碰到的“老朋友”,但比较系统地阅读资本论还是头一回。资本论全书分为四卷。第一卷共七篇,阐述了资本的生产全过程,主要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

2、产方式的绝对规律。”生产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性目的和动机。第二卷共三篇,主要阐述了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在这卷中,我们可以找到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各个单个资本的流通是互相联系、互相交错的,并且在联系和交错中形成社会总资本的渠道,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中的矛盾逐渐激化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第三卷共七篇,主要阐述了作为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统一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整部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

3、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其理论架构是围绕生产关系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四大问题(环节)展开论述,资本流通贯穿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一个又一个的过程。整本书内容宏大,理论深奥,短短十来天读下来,虽然还有些地方读得不够深入,但也大受裨益。尤其让我振奋的是,在这本著作中,我们可以找到解释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些现象与问题背后的产生原因与解决的办法。此书提到,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积累前提。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区别是,劳动者要通过投入劳动,生产产品,才能获得财富,才能得以生存,而资本家,他们掌握劳动力、资本与其他生产要素,他们通过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不需要付出劳动,就可以获得巨大

4、的财富。若要缩小低收入者与富人的收入差异,至少要求前者的收入增长快于后者。在全球化的今天,资本已经成为获取财富的主要手段,也成为财富分配不公的新动力。二、新时代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及完善之道历史进入新时代,如何秉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下,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时代的课题、是我党的使命。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更加宏观的角度给出了答案:十九大报告将就业和收入放在一起论述,提出要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明确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提

5、高收入水平,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也是确保脱贫攻坚和社会政策托底效果长期可持续的关键。XX是经济发展、但极为不平衡的地区,研究XX尤其有样本意义。(一)XX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的举措和现存主要问题。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来看,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主要有四个渠道:一是通过促进稳定就业获得工资收入,二是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三是提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等公共服务间接增加收入,四是扶持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根据对相关统计数据的梳理分析,以及对20000家企业用工定点监测分析,近年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的举措有:1.提升就业质量和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并举,推动企业

6、职工收入较快增长。提升就业规模和稳定性,筑牢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基础。十八大以来全省城镇新增就业累计768万人,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5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3年以上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所占比例提高到80%以上,比2010年提高了近20%。据对粤东西北1000个行政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监测显示,非农就业比例占劳动力人口59.28%,同比上升3.14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务农人员外出务工后收入明显增加。不断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有效拉动技术工人工资增长。截止目前,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573万人,占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7.4%,占我省人才总量的12.7%。2015

7、年末普工、技工的月工资中位数分别为2982元、3662元,均比2010年末增长一倍以上,高于我省GDP增速。大力促进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五年来,出台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意见等30多份文件;累计扶持创业86万人,带动就业428万人以上;认定和建设创业孵化基地577家,累计入孵企业6.15万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5.95亿元;举办两届“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共吸引3.6万个项目参赛。目前全省实有市场主体总量949万户,占全国1/10。省政府整合设立71亿元的XX创新创业基金,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初创企业的投融资支持力度。劳动者通过创业获取更高的劳动报酬。一般来说,经营者的经营性收入比职工的工资性收

8、入高,增速也快。深化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撬动企业职工工资增长。建立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评估机制,对最低工资与企业成本、劳动者生活以及就业、人力资源流动、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关系进行研究,促进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2013年以来两次调整提高,增幅分别为19.1%、19%,有效提高了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水平。健全全省统一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率先建立企业人工成本监测制度,对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相关企业开展定点监测,按季度形成研究报告,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及信息发布制度,发布部分重点行业工资指导线,为企业建立工资正常调整机制提供决策参考。深化国企负责人薪酬、工效挂钩政策改革。

9、全面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和宏观调控指导体系,建立“政府定底线、行业出标准、企业谈增幅”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建立工资水平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2.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升,有效促进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社会保障是提高居民收入的一个有效制度,全省人社系统以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保制度为目标,着力深化社保体制机制改革,基本实现制度和人群“两个全覆盖”。截至今年10月底,五大险种累计参保2.84亿人次,基金征缴收入4031亿元、累计结余12949亿元。连续13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017年调整养老金后全省企业职工平均养老金水平达2604元/月,比2013年(1958元/月)增长33%;职工、居民

10、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87%和7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医保年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2013年的280元提高至2017年的450元,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2013年的65元提高至2017年的120元。全省失业保险金、工伤伤残津贴月人均水平达1295元和3270元,分别比2013年底增长28.9%和48%。将我省失业保险金标准调整到最低工资标准的90%。3.实施普惠性劳动力技能培训政策,间接提高居民当期收入。一是实施均等化、终身制技能培训补贴政策。2014年5月,我省改革创新劳动力技能培训政策,打破城乡户籍限制,率先在全省实施均等化、终身制技能培训补贴政策,补贴

11、对象覆盖各类在粤城乡劳动者。新政策实施以来,全省共补贴69.1万人次。截至2017年10月,全省组织开展劳动者技能晋升培训19.6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89%,中级工及以上补贴人数占比达33%。二是实施技工院校学生免学费政策。“十二五”期间,各级财政安排补助资金50亿元,全省共有60多万名技校学生享受了免学费资助,超过42万人次学生享受了每人每年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补贴,减少学生家庭当期支出。4.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改革,总体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按时按质完成国家部署的调整基本工资和离退休费工作,实现基本工资定期调整。建立机关津补贴水平动态调整机制,促进区域之间收

12、入水平平衡发展。实行欠发达地区基层公职人员津补贴“托低”制度,基层公职人员津贴补贴水平2013年全部提高到年人均3万元以上。率先在佛山南海开展县以下机关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试点,为全国全面实施创造经验。制度入轨后,全省34.1%的县以下机关公务员晋升职级,月人均增资597元。建立乡镇工作补贴制度,粤东西北地区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月人均增发700元,大力支持和引导干部扎根基层。制定我省法官检察官工资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意见及配套政策,得到最高人民法院充分肯定。开展全面清理机关事业单位违规发放津贴补贴专项治理。全面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向高水平大学试点高校下放薪酬分配权。探索建立机关绩效考核制

13、度。(二)十八大以来XX在积极促进就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方面采取的主要举措。1.强化促进就业政治责任。省政府每年都将就业创业工作纳入省十件民生实事,开展就业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每年年末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镇街和村居平台近1.7万个。近五年来,累计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86.7万人次,发放社保、岗位补贴等就业创业补助资金115.05亿元。2.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截至目前,全省建成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4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700家,占全国(26695家)的10.1%;营收额超1501亿元,占全国(11

14、850亿元)的12.67%;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服务超1.5亿人次。举办异地务工人员“南粤春暖”、高校毕业生线上线下专项招聘活动。开展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专项行动和诚信体系建设。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作用,五年累计发放援企稳岗补贴44亿元。3.强化创业带动就业。五年来,出台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意见等30多份文件;累计扶持创业86万人,带动就业428万人以上;认定和建设创业孵化基地577家,累计入孵企业6.15万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5.95亿元;举办两届“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共吸引3.6万个项目参赛。目前全省实有市场主体总量949万户,占全国1/10。省政府整合设立71亿元的XX创

15、新创业基金,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初创企业的投融资支持力度。图24.充分发挥技能支撑就业作用。大力推动技工教育创新发展,与德国、英国、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的职业院校及西门子等知名企业开展国际化办学,发挥世界技能大赛引领作用,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首创校企双制办学模式,基本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技工教育体系,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省现有技工院校156所,在校生57.1万人,约占全国1/5,五年共培养毕业生71.6万人,就业率每年都在98%以上;全省38所技工院校与150多家大型骨干企业对接合作,10所技校与500家企业、行业协会建立校企联盟,86所技工院校与全省36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全面对

16、接合作。目前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101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18万人,均居全国首位,五年累计新增高技能人才100.1万人。我省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在2017年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夺得5金4银6铜2个优胜奖,金牌数和奖牌数均居全国第一,奖牌总数比43届增加7枚,占全国一半。5.大力开展就业社保技能精准扶贫。圆满完成与湖南湖北贫困人口劳务输出对接试点任务,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做好援藏援疆援川工作,XX援建项目累计吸纳当地就业14万人次,当前三地在粤就业超3.87万人。做好东西部对口支援,累计提供8万个岗位。实施省内就业、社保、技能精准扶贫,分类帮扶贫困劳动力就业,充分

17、发挥技工教育在扶贫工作中的特殊作用,深入实施技工院校“百千万精准扶贫工程”,建立技校对口县区帮扶机制,88所技工院校和100个县区开展对口帮扶工作,2017年帮助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子女1.16万人免费入读技工院校,下达生活费补助4180万元,帮扶省区数(8个)和在粤校外省贫困生数(约1000人)两项指标居全国第一。(三)未来XX在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方面的主要着力点1.保持就业局势稳中有升夯实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基础。一是全面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完善部门间就业创业联席会议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压实政府促进就业责任。推动制定符合新就

18、业形式新业态特点的社保、劳动关系制度。加强就业形势研判,切实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强化就业精准扶贫,大力实施省内精准就业扶贫计划,不断完善对口支援和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工作机制,积极促进贫困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加快推进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全民共享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二是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放宽和规范市场准入,继续为创业创新清障减负。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降低创业门槛,发挥省创新创业基金撬动作用,拓宽创业创新投融资渠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创新高地,打造一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做优做强“众创

19、杯”等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营造“双创”浓厚氛围。三是提高新时代新技术条件下就业者职业转换能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构建全省统一的职业培训大平台,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四是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增强人力资源市场灵活性,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破除妨碍劳动力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流动体制机制改革,保障台港澳人才在大陆就业创业享受同等权益。五是破解技工教育发展

20、政策瓶颈。参照兄弟省市做法,争取落实技师学院参照高职院校标准实施生均拨款制度,在办学资源配置上不低于高职院校标准。建立技师学院和高职院校同一平台招收高中毕业生制度。落实技师学院办学主体变更登记。允许条件具备的技师学院设立教授级职称系列。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国际合作办学示范院校。实施优秀技能人才引进计划,对技工院校引进的国内外高端人才和高精尖缺的高技能人才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加快推动立法,在法律与制度层面破除产教之间的隔阂,深化校企合作。六是对标“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在增强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公平性方面深化改革。深入研究新业态灵活用工,探索建立规范劳动关系新模

21、式。进一步完善劳动标准体系,健全特殊工时审批机制。全面评估、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完善企业人工成本监测制度、薪酬调查制度,切实增强最低工资制度的刚性和约束力、增强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指导性。提高劳动关系行政审批、形势研判、企业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努力消除各种就业歧视,营造就业机会公平的环境。打破阻碍人才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激发社会创造力。三是对标“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多解民生之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提升劳动关系治理能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增强基层执法力量。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法规政策体系。强化劳动保障监察管

22、理系统应用,做实基层网格,落实监管责任,实现监察执法向主动预防和重点整治转变,全面提升劳动监察执法效能。加强调解仲裁队伍建设,探索全省劳动仲裁均衡发展新措施,改革仲裁办案方式,增强仲裁特色优势。坚持开展劳资纠纷专项治理,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2.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一是合理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开展全省最低工资标准评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评估情况,适时调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争取比2010年翻一番。推动企业开展常态性工资集体协商,推行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促进形成工资共商共决机制。完善全省统一的企业薪酬

23、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健全工资指导线制度,定期发布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为企业与职工协商确定工资水平提供基准。二是围绕“高、中、低、非”,规范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管理。按照十九大关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求,强化开正门、堵偏门、建机制。加强工资津贴补贴管理,强化部门联动,推动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探索完善津贴补贴与奖金一体化管理体制,实现全省收入分配的平衡发展。深化全面治理,取缔非法收入。加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调节过高收入。继续深化收入分配“托低”政策,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加快

24、完善养老金计发办法,不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增强人民获得感。三是围绕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深化按要素分配激励机制探索,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基础上,深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积极探索按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建立符合高校、科研单位和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探索完善分类管理和适度放权相结合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逐步形成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四是围绕“两个同步”,建立完善正常增长机制。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定期调整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工资调查比较制度,建立健全工资水平科学决定机制。完善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指导体系,全面评估、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增强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指导性,促进居民收入实现十九大所提的“两个同步提高”的任务要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