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70.59KB ,
资源ID:57223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7223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教案.docx

1、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教案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声

2、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师准备:音叉、小锤、水槽、水、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1. 媒体播放:水声、歌声、乐器声、机器声、雷电声。2.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3.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二、新课教学(一)声的产生 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3.多媒体播放蟋蟀发出声音

3、的视频,提示学生注意观察蟋蟀发声与不发声的区别。 观察结果:蟋蟀发声时翅膀在振动,不发声时翅膀不振动。4.猜想或假设: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5.进行实验: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让观察比较音叉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6.收集信息,分析材料:发声物体现象结论声带说话时喉咙部位在振动说话时声带在振动直尺发声时直尺在振动发声的直尺在振动水水发声时在振动发声的水在振动音叉发声的音叉在水面上激起水花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引导解决:1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1

4、-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7.提问: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播)(二)声音的传播1.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 2.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 教师引导: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介质)。怎样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呢?固体、液体是否都可以传播声音呢? 3.进行实验: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其他方案(教师指导)4.收集信息,分析材料:介质现象结论空气听到说话声气体可以传播声音水听到水中敲打声音液体

5、可以传播声音课桌听到敲击(嘀嗒)声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5.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能传播声音。6.没有介质可以传播声音吗?播放实验视频(真空罩中电铃的发声情况)。7.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8.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多媒体展示:振动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断向外围扩散。类比说明: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三)声速 1.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

6、回声吗?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4.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5.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还有介质有关。150C空气中的声速是340米/秒。 三、课堂小结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4声速: 150C时,340米/秒(空气) 四、课堂练习(多媒体播放)1.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 )答案:B2如

7、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课后作业:P16 4、5板书设计: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1)150C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米/秒(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通

8、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2.学会搜集、整理信息、资料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验证假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障人士。2.认识到耳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3.培养对听力有障碍的人的爱心和同情心。教学重点:人耳的构造;骨传声和空气传声。教学难点:听到声音的过程。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师准备:音叉、挂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复习提问: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振动的物体一定发声吗?3、声音是借助于什么向外传声的?4、传声介质有哪些?真空能不能传声? 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2.提出问题:声音产生了,传播出来了,那么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

9、音的?二、新课教学(一)人耳的结构 1.谈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可见,耳朵是我们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感觉器官。同学们对人耳有多少了解啊?2.学生分组讨论,抽出每组一人来回答。3.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及作用(1)上节课我们知道,声音在传播时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声波本身就携带着大量的声音信息,这些信息要能被我们所感受,人耳中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呢?老师在讲台前用较低沉的声音大声说话,学生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总结:人耳中要有一个能接收声音的“膜”。(2)展示人耳结构挂图进行讲解(3)全班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搜集到的资料交流讨论,弄清耳朵各部分的作用。4.通过学生之间

10、的交流讨论,依据搜集到的信息资料,画出声音传导的途径:“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大脑。”这个活动重在培养学生们整和信息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声波经外耳道振动鼓膜,鼓膜对各种声音都可共振。鼓膜的振动引起了3块听小骨的振动。听小骨的振动将声音传导给耳蜗卵圆窗,使卵圆窗产生了同样的振动。卵圆窗的振动使螺旋器中的毛细胞产生兴奋,兴奋由位听神经传导给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从而使人感知声音。提出问题: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那是什么途径?(二)骨传声1.学生活动:“想想议议”(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

11、。(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分析得出:骨头能传声。2.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声波听小骨耳蜗大脑。3.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引起的耳聋叫神经性耳聋,它不易治愈;如果耳聋是由非神经性引起的,而只是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耳膜损坏),叫做非神经性耳聋,它是比较容易治疗的。4.介绍贝多芬的耳聋就是非神经性耳聋,他是通过骨传导听声音的,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创做出了大量的乐曲。5.双耳效应:由于声音传到人的两只耳朵时的时刻、强弱及

12、其他特征有时会有不同,人们通过这种微小的差异就能判断出声源的方向及位置,这就是双耳效应。三、课堂小结1人耳结构。2声音的传导过程。3骨传声。四、课堂练习 P19 1、2板书设计:第二节: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人耳的结构二、人耳听声音的过程:外界的声音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三、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四、双耳效应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3、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教学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决定的相关因素。教学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实验法。教学用具:钢尺(若干)、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简单复习:我们已经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通过介质传播进入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振动,从而让我们听到声音。这是我们前面上过的内容。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例如: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有的却让我们烦躁不安,例如:机器声、工厂的作业声等

14、。启发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是那里不同,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呢?为了知道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今天的新课。(板书)三、声音的特性二、新课教学(一)音调1、我们大家都喜欢音乐,音乐课上我们学习了音符1 2 3 4 5 ,这些怎么练呢,叫学生一起来练一遍。学生活动:学生各自发音,最后发音不出来了,音调变太高了。2、这让我们感觉到声音有高低的变化,这是声音的一个重要特性,物理学中把这种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1、音调声音的高低3、提问: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的高低不同,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呢?(学生思考)4、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实验。演示实验:按教材的样式,将两钢尺条压在桌子边,

15、使钢尺条露出的长度不同,然后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条,比较所听声音的不同和观察钢尺振动的不同。(注意:走进学生当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高,振动得慢,发出音调低,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实验结论:(板书)音调与发声物体的振动快慢有关5、讲解频率,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物理学中用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为赫兹符号(Hz),即频率与音调有关。发声物体振动频率高,音调高;振动频率低,音调低。(板书)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赫兹,符号(Hz)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音调的高低 6、介绍频率高低对应的声波段和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人

16、的听觉范围频率为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引导学生看书上“小资料”获得更多信息。学生活动:看 “小资料”和阅读书上举的生活中一些例子。7、提问:回答想想议议的问题(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活动总结问题:蝴蝶的翅膀一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一秒钟振动500600次,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当然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而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频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二)响度1、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会有调音量大小,说话也有声音的大小。可见声音除了有声调的不同外,还有强弱

17、的不同,这是声音的另一个特性。物体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板书)2、响度声音的强弱2、提问:什么因素决定声音的响度呢?(学生思考)需要实验探究3、演示实验: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复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提示:同学们注意观察音叉的声音响度大小与乒乓球被弹的偏转幅度大小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发出的声音响度强,乒乓球弹开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响度弱,乒乓球弹开幅度小。师生总结:物体振动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响度强,振动幅度小,发出的声音响度弱。4、为了更清楚,同学们自己体验一下。学生活动:取一直尺压在桌子边,使直尺露出的

18、长度保持不变,然后用不同的力拨动直尺,比较所听声音的不同和观察直尺振动的不同。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声音的强弱变化时,振动幅度也有变化。5、介绍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实验结论:(板书)响度与发声物体的振幅有关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三)音色1、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振动的振幅决定声音的响度。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响度都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说明还有其他的不同。举例:不同种乐器发出同一声调和响度时,我们可以分辨出是那种乐器;听别人说话时没有看见对方,但是却知道他是谁等。这些例子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性,它就是音色。(板书)3、音色声音具

19、有不同的特色2、提问:什么因素决定声音的音色呢?师生共同活动:举例不同发声体并结合书上内容得出结论。(板书)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3、讲解想想做做用录音机录自己的声音,然后放出来听,为什么听起来不一样了,声音的那个特性被改变了?师生共同活动:声调和响度没有改变,是音色改变了,说明传播介质也与音色有一定联系。4、介绍用示波器来观看不同声音的波形有区别。声调高的声音波形要密一些,声调低的波形稀疏;响度小的声音波形的幅度小,响度大的波形幅度大;音色不同的声音波形不同。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1、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3、响度是由发声

20、体的振幅决定的。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课后作业本节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题板书设计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一、音调声音的高低1.音调与发声物体的振动快慢有关2.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赫兹,符号(Hz)3.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音调的高低二、响度声音的强弱1.响度与发声物体的振幅有关2.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三、音色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

21、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教学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教学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教师准备: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二、新课教学(一)噪声的来源1.提出问题:什么是噪音?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2.总结学生的分析,

22、得出噪声的含义:(1)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2)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3)认真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90dB,会破坏听力;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三)控制噪声1.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声源发生处) (声音的传播过程) (人耳)2.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

23、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3.学生活动(1)观察书本P 26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4.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课堂小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样防治噪声?课堂练习:1.有效控制噪声的主要途径有:防止噪声的_,阻断噪声的_,防止噪声进入_。2.现代城市里常在主要街道上设置噪声检测设备,若某一时刻该装置显示的示数为53.26的数据,这个数字的单位是_,当有摩托车驶过时,显示屏上的

24、数据将会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在地震来临之前,常常会看到一些动物烦躁不安甚至恐慌,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原来是因为它们听到了来自地下的震动声,但此时的人却一无所知,原因_ _ _ _ 。课后作业: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板书设计: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噪声的来源1、物理学角度:2、环境保护角度:二、噪声等级分贝(dB)三、噪声危害四、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第五节 声的利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

25、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 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教学难点:声与能量的理解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1. 复习上节内容。2.引导提问:噪音有危害,那么声音又用吗? 3.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分类,声音的特性及乐音与噪声,其实声也有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节:声的利用。二、新课教学(一)声与信息1.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1)介绍蝙蝠采用回

26、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学生讨论:其实这些就是利用声音传播信息的例子,再举其他的例子。3.多媒体播关于雷达与蝙蝠的介绍。4.归纳:声可以传递信息(二)声与能量1.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传播到人耳可以引起骨膜振动,为什么骨膜会振动呢? 2.媒体播放:水波的能量 教师引导:声波类似于水波也有能量。 3.讲解实例:用超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再举几个利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例子为我们服务的实例。 三、课堂小结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7、;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4声速: 150C时,340米/秒(空气) 四、课堂练习(多媒体播放)1. 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波具有能量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禁鸣喇叭”是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D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2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脏的工作状况,这是利用了声能够传递的道理;心脏的跳动声是心脏而发出的。手机不宜挂在胸前,是因为手机发射出的会对人的心脏造成不良影响。课后作业:P30 1、2板书设计:第五节:声的利用一、声与声音的区别声包括人听见的声音,和听不到的声音如超声、次声等二、直接发出声音的利用1、可直接听到的声

28、音。如雷声、心脏的跳动声、“闻”等。2、直接听不到的声音。如动物的交流声、地震、海啸发出的次声等。三、反射回来声音的利用1、能听到的反射声。如回音壁、建筑设计中的混响等。2、听不到的反射声音。如蝙蝠回声定位、利用声呐探测海深、B超超声波探伤仪等。四、声与能量1、用超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2、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第一章 声现象复习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复习,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知道超声和次声的特点及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归纳总结的方式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

29、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重点:知识点的归纳。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清一条清晰的思路来把握知识要点。教学方法:练习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 1.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生厌的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影响工作,妨碍休息,甚至影响人的健康。中国古代声学有很大成就:夏商时期,已有了铜制的铃、钟、编钟、皮制的鼓。在乐律方面,半音是在商代产生的,七律音阶是在周初出现的。后来由传教士把中国人发明的十二平均律介绍到欧洲时,比利时皇家乐器博物馆馆长郑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