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学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大纲地理学学业水平测试纲要一 地理(一)宇宙中的地球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1、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2、天体系统的层次: 3、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1、八大行星的公转运动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2、八大行星分为: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王海王)。3、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具有生命存在的特殊行星,原因是:(特殊性)日地距离适中地球具有适宜温度和液态的水。地球的体积质量适
2、中地球具有生命呼吸的大气。有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地球昼夜周期适中,为24小时。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能量来源于核聚变反应。太阳辐射是:维持地球表面温度,促进表层物质运动;向地球提供巨大能量,维持地球上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能源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是光球层的黑子和色球层的耀斑。2、太阳活动周期约为11年,其对地球的影响是: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或中断。 使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两极地区(夜晚)出现:“极光”现象 。 太阳活动可能造成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比较项目地
3、球自转地球公转示意图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自转3600,23时56分4秒,为一恒星日。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为一太阳日。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速度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相等,为150/小时。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6,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自转:赤道平面黄赤交角(2326)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公转:赤道平面7,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
4、简单的区时计算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时刻较早 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地方时 换算:经度没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 换算原则:东加西减时区的划分:以经度每15度范围作为1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区时 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换算: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向东过日界线减一天国际日期变更线:180度线 向西过日界线加一天9,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其成因 成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四季的更替 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 空间分布 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动,季节更替不明显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明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
5、的现象(会判断晨昏线):晨昏线的特点:A与光线垂直,平分赤道B春秋分时,与经线圈重合; C冬、夏至时,与极圈相切。同一经度的地方时相同(会算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求区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时刻早。求东边的时刻加时差,求西边的时刻减时差)。 产生了地转偏向力,使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公转: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夏至日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冬至日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极递减。 H=90-(当地与直射点的
6、纬度差)10,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及个圈层的主要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重要特点外部圈层大气圈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从地面开始,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水圈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还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水圈和大气圈中,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内部圈层地壳在横向上,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在纵向上,地壳的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硅铝层在大洋中很薄甚至缺失。地幔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核
7、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岩石圈, 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一个圈层。(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和能量交换1,了解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及其主要特点,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1、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2、各种岩石 外力作用 沉积岩3、各种岩石 变质作用 变质岩 4、岩浆岩、变质岩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 分类形成过程典型岩石岩浆岩侵入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喷出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玄武岩沉积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搬运、沉积,
8、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其典型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变质岩原有岩石在地壳深处承受着高压,并受到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作用,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页岩变质为板岩、砂岩变石英岩、花岗岩变片麻岩2,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1、褶皱:背斜A、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为背斜。B、背斜顶部受张力力物质松散易被侵蚀成谷地。 C、在背斜构造找石油、天然气和修隧道;在背斜构造应向两翼采挖矿石。向斜A、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为向斜。B、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C、在向斜构造找地下水;在向斜构造应
9、向中心采挖矿石。2、断层: 岩层断裂,相对上升的岩块为地垒;如:华山、泰山、庐山为地垒。岩层断裂,相对下降的岩块为地垒;如:汾河谷地、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为地堑。修水库等应避开断层。4,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流水作用:瀑布、峡谷、冲积扇、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地貌 风力作用: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沙丘、沙垄 冰川作用:冰川U谷,刃脊、冰斗、角峰水蚀地貌黄土地貌(千沟万壑)、喀斯特地貌(石灰岩溶洞、石笋、石柱、钟乳石)、丹霞地貌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洼地、雅丹地貌)冰蚀地貌(冰斗、角峰、U形谷)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洞)流水沉积地貌三角洲、河漫滩、冲积(洪积
10、)扇风力堆积地貌(沙丘 、黄土高原土的来源)海浪堆积地貌(沙滩)。5,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1、大气的受热过程图2、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原因是云层的反射作用。3、多云的夜晚气温较高,原因是云层的大气逆辐射强。4、温室效应原理:大气(主要指温室气体:水汽、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到达地面,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多,使大部分地面辐射能够被截留,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5、热力环流原理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热力环
11、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6,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1、 地球上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2、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风带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概念:盛行风向随季节做有规律变化的风季风环流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东亚季风 成因 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南亚西南季风10种气候的分布、气候特点、成因、判读方法:在图中填填上的气候类型和自然带的名称。地中海气候是有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热带草原气候是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热带季风气候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温带海洋气候是全年由西风
12、带控制形成的。江苏亚热带季风气候,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A、夏季,太平洋增温慢,气温低,气压高,形成夏威夷高压。而亚欧大陆增温快,气温高,气压低,形成亚洲(印度)低压,盛行东南风,风从海洋吹来,高温多雨。 B、冬季,太平洋降温慢,气温高,气压低,形成阿留申低压,而亚欧大陆降温快,气温低,气压高,形成亚洲(西伯利亚蒙古)高压,盛行东北风(偏北风),风从大陆吹来,寒冷干燥。7,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理解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1、冷锋: 过境时:风力增大,出现雨雪天气 过境后:气温和湿度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例:我国北方沙尘暴和寒潮由冷锋形成的。2、暖锋:过境时:
13、连续性降水或雾。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3、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例:长江中下游6月的“梅雨”是由准静止锋形成的。4、气旋:低压,旋入,上升,阴雨天气。例:我国台风由热带气旋形成的。5、反气旋:高压,旋出,下沉,晴朗天气。例:长江中下游7、8月的“伏旱”是由副热带反气旋形成的。8,知道水循环的概念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见下图)人类只能对地表径流的局部施加影响。2、水循环的意义:联系四大圈层,并在其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使水资源不断更新9,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实例分析
1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洋流分按性质分: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 按成因分:风海流,补偿流 密度流 中低纬度海区: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顺南逆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方向环流 南极大陆外围:西风漂流(寒流)北印度洋受季风影响,冬逆夏顺2、洋流的分布规律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气候A、暖流增温增湿 B、寒流降温减湿影响渔场:A、寒暖流交汇:a饵料、b水障(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B、上升补偿流:(秘鲁渔场)影响航行:顺风顺水,节省能量和时间影响污染:一方面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另一方面使污染范围扩大。(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知道自
15、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2,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1、通过四大循环:大气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而形成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性。意义:如厄而尼诺与全球气候,秘鲁渔场,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3,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
16、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1、地带性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A、分布特点:大致与纬线平行 B、以热量为基础 C、分布于高低纬地区从沿海想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A、分布特点:大致与经线平行 B、以水分变化为基础 C、中纬度地区较为明显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布规律(垂直地带性)A、分布特点:从山麓到山顶 B、水热的垂直变化C、分布于山区,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越多。(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路线分布的影响1、山岳地区修路成本高,难度大,线路长且多以公路为主,铁路次之,分布与地势较平坦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平原地区反之。2、平原地区
17、城市较规整,集中发展,呈团块状。河谷地区的城市,沿河谷发育,呈条带状。山区的城市较破碎,分散发展,呈组团状。3、城市大多分布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农业较发达的地区。如四大文明古国。河流交汇处(如宜宾、重庆、武汉等),入海口(如广州、上海等),水运起点与终点(如江西赣州) 资源丰富:如大庆,攀枝花等气候:气温适中,如热带高原(巴西利亚),降水适度,如沿海地区。交通便利。2,了解全球气候变化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1、全球气候变暖人为原因:温室气体过度排放,植被破坏严重。全球变暖的可能影响: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极端气象灾害突发,农业生产的调整。气候变化的
18、适应对策: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如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鼓励公众参与;努力加强国际合作。2、臭氧层破坏主要原因:A自然原因:太阳活动。 B人为原因:使用制冷设备等排放大量的氟氯烃。产生的严重后果:紫外线危害人体健康(皮肤癌),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解决的措施:积极研制新型制冷设备,减少氟氯烃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3、酸雨危害:主要原因:大量燃料矿物燃料排放SO2 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尤其是南部).严重后果:河湖水、土壤酸化。影响鱼类、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解决措施:研究
19、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3,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1、比较容易利用的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2、衡量水资源丰歉的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3、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各年之间的变率大。 修建水库和植树造林。 空间上: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4、用水紧张的原因:自然原因,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人为原因:A、人口的急剧增长,需水量大;经济(工农业)的发展,耗水量大-导致水量性缺水。B、水污染严重-导致水质性缺水。5、珠江河水的治理与开发:(1)上游
20、:植树造林,保护好植被生态,防止水土流失。(2)中游:修建水库(防洪、发电、航运、旅游、养殖水产等),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保护(3)下游: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水污染。6、主要能源资源的比较: 煤:分布广,储量大,开发利用难度小,但属于非可再生资源,还污染环境。我国主要分布在北方。石油天然气:发热量高,使用方便。但属非可再生资源,并污染环境。世界上主要分布与中东、拉美,非洲、俄罗斯等。水能:可再生,无污染,运转成本低,综合效益大。建设费用高,周期长,枯水期发电受限制。我国集中在西南、中南地区。世界分布在中国、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等国。核电: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运转费用低。但投资规模
21、大,建设周期长,核废料处理难。我国广东大亚湾、浙江秦山核电站。太阳能:分布广,可再生,无污染。但分布分散,储能难。我国主要在青藏高原,西北内陆地区。 采猎文明阶段: 数量影响小,质量影响大 农业文明阶段: 质量和数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工业文明阶段: 土地用途多样化,使土地质量的含义和判别标准 变化土地的质量与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4,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1、气象灾害:台风:热带气旋狂风暴雨,风暴潮 伏旱:副热带反气旋(副热带高压)晴朗干燥 寒潮:冷锋南下冻害 沙尘暴:(快行)冷锋发生与冬春季的北方 春旱:华北地区(冬小麦返青生长时缺水)2、地质
22、灾害:地震,火山均多分布于板块交接处,如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例:日本、台湾-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喜马拉雅、马来群岛-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 泥石流、滑坡:分布于山区二、地理(一)人口与城市1,知道人口增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1、一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决定的 一个地区人口机械增长是由:人口迁移造成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 )(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2、人口增长模式3种类型:阶段原始低增长阶(A)加速增长阶段(B)增长减缓阶段(C)低速增长阶段(D)人口增长
23、模式“高高低”模式(原始型)“高低高”模式(传统型)“过渡型”模式“低低低”模式(现代型)特点出生率高较高开始下降,较低进一步下降,低死亡率高 迅速下降,较低 继续下降,低低自然增长率低,波动大提高,高逐渐降低低人口增长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急剧增长开始减缓零增长或负增长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 工业化初期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前后,发展中国家目前 欧洲发达国家现在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城市基本为现代模式;全国人口增长总体是“高、低、高”传统模式向“三低”现代模式过渡。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4、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发达国家属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属传统型,中国基本实现向现代
24、型的转变。2,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人口迁移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并改变原住所达1年或以上。 2、人口迁移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3、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及原因特点 :二战前(近代)世界人口迁移线路:欧洲(旧大陆)南、北美洲 、大洋洲(新大陆)(原因:新航行开辟、发现新大陆,欧洲殖民扩张) 特点:定居二战后(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线路: 亚非拉地区欧美澳地区,特点: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迁移、外籍劳工多,定居减少、流动性大(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西亚和北非由于石油生产吸引人口迁入。4、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向 : 、中国:解放初 东部-西北等边
25、疆, (特点:国家有组织迁移)改革开发后 西部-东部沿海,农村-城市(城市化加快),落后地区-发达地区(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特点:自发迁移)、美国:冷冻地带(东北)-阳光地带(西部和南部)(原因:东北环境污染,南部和西部石油开发,阳光充足、旅游业的发展)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经济 发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等主要因素3,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1、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2、人口合理容量: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环境承
26、载力人口合理容量)3、影响因素:环境人口容量与资源成正相关,与科技水平成正相关,与生活消费水平成负相关。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4,结合实例,了解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 结合实例,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1、 城市的形态和成因:团块状(平原)(如北京、成都)。条带状(地形谷地)(如兰州,西宁,洛阳)。组团状(河流,地形)(如重庆、武汉、广州)2、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交通用地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3、城市功能区:形成原因:城市各项活动之间发生竞争,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积聚,形成城市功能区
27、,主要功能区是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它们没有明显的界线。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城市空间的4060又分高级住宅(在城市外缘,环境好,面积大)和低级住宅(在内城和工业区,环境差,高层,面积小) 商业区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分布在市中心和街角路口人多的地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分布在市区环路边缘和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或交通线两侧。点状或条状分布。 工业区交通要分布在便捷的河流、铁路、公路旁,通达性要好的地方。4、中心商务区:集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区,楼层很高;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5、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因素:经济因素(即地租)(交通便捷和近市中心地
28、租高)是主要因素,也有其他如收入,历史文化(如故宫、开封),种族宗教团体(纽约唐人街)等 6、城市的空间结构会随城市的发展而变化。5,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 理解城市规模与其服务功能的关系,比较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对区域的作用:城市对区域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它既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又是区域经济增长中心城市体系的概念: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中心地”理论1、城市为居民提供的服务:购物、就医、上学或其他等,2、城市的服务范围:到该城市来寻求服务的顾客来源区域。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
29、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这个范围通常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线。3、城市等级与其数目、距离及服务范围关系: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城市相距较远,服务范围较大,服务种类多, 服务等级高;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城市相距较近,服务范围较小服务种类少,服务等级低;4、资源、交通是城市发展成为较高级别的条件5、城市的服务范围呈六边形形状,同一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相互排斥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等级较高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城市的服务范围。6,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 (1)概念: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2)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数目增加。其中最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3)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发达国达7090,中国为40,)(4)城市化意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2、世界城市化进程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