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5.04MB ,
资源ID:570863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70863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城市公园中历史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探究.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城市公园中历史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探究.docx

1、城市公园中历史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探究 城市公园中历史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探究 以武汉市中山公园为例 摘要:通过对中山公园建设历史演进的梳理,分析归纳出公园建设过程中历史文化传承与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脉络。并且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传统园林设计手法的借鉴和继承、西方文化对园林建设的持续影响、运动文化、纪念文化和现代娱乐文化在公园中表达方法这几个方面探究城市公园中历史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为现代城市公园建设和城市公园更新发展在文化传承可持续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指导。 关键词:中山公园;历史文化;文脉延续;可持续探究一、前言(一)选题依据 武汉市中山公园始建于1910年,其位于汉口解放大道旁,经过几代人的艰

2、辛努力,已成为集休闲、娱乐、游艺等多项服务功能于一身的大型综合性公园,是武汉闹市中的“绿宝石”。中山公园现占地32.8万平方米,其中陆地26.8万平方米,水面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93%,不仅自身环境良好也提高了经济、社会效益。公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它的发展也见证着武汉市的沧桑变化,每一历史阶段都在中山公园留下深刻烙印,一直延续到现在仍被人们记忆和感悟。武汉市中山公园是国家重点公园,也是全国百家历史名园之一。从1910建园初始至今已有104年,从私家园林到现今充满活力的城市综合公园,历久弥新,传承百年文化,具有浓厚的历史气蕴。历史文化的可持续传承是中山公园的一大特色,我们以此为切入

3、点,深入探究城市公园建设中文脉可持续传承的方法。(二)研究意义 为现代城市公园建设和城市公园更新发展在文化传承可持续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指导。(三)研究目的 梳理公园百年发展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发掘公园规划设计中历史文化的传承延续,探究城市公园在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四)相关研究理论1.文脉延续理论 文脉主义(Contextualism)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五十年代中期C.罗依(Colin Rowe)所主张的城市渊源主义。他认为:城市文脉成为城市发展的依据。文脉主义的概念是由舒玛什首先在1971年的论文文脉主义:都市的理想和解体中提出来的:“把城市中己经存在的内容,无论什么样的

4、内容,不要破坏,而尽量设法使之能够融入城市整体中去,使之成为这个城市中的有机内涵之一。”文脉主义强调应使传统延续不断和保持传统的丰富性。 全球化的冲击使得城市逐渐丧失了它独有的文化魅力,城市的历史人文积淀感也在慢慢削弱。而文脉主义能让我们不时从民族、地域中寻找文化的亮点,挖掘文化中历久弥新的精髓,向古老的历史环境中注入新鲜的血液,以促进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的和谐共生。2.可持续发展理论 各个城市由于地域差异,在经年累月的变迁中积淀了丰富的历史上文化。我们在梳理历史文化的同时,还应将外来的先进文化融入其中,结合这样新的方式创造出具有地域性的景观,从而在当代社会中将历史文化继承发扬。 复制文化不是发

5、展文化的目的所在,继承不是默守陈规而是要将文化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得到创新。传统历史文化发展的目标是要将其符合到时代中,满足人们的需求。(五)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有实地勘察、文献整理、实例分析。我们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中山公园的现状情况后,确定研究方向。查找相关文献,梳理公园发展过程中社会背景以及建设内容的变更,再查找相关方向案例分析进行方法和内容上的学习,从而丰富论文分析内容,得出有力结论。二、历史演变进程图片2-1(来源:自绘)对于中山公园的建设一共分为四个阶段,包括最初的西园旧址时期到第一次扩建时期的1910-1931年;第二次扩建1932-1948年;解放后的整修时期1951-1999年;

6、现代建设时期1999年纸今。历史变迁的主要关于文化建设的时间梳理如下:表一:各时期建设资料总汇 1910年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建起一座私人花园,面积三亩多(约2000平方米),因它在汉口双洞门刘歆生的住宅“刘园”以西故称“西园”。园内除花圃林木外,不过一座小喷水池一座茶社 它便是汉口中山公园前身。 1927年,北伐胜利后成立的汉口市政府没收了西园,充作公产,暂且荒置。 1928年初夏,由留英归国的工程师吴国柄(1898 年1989 年)建议,在西园基础上扩大兴建汉口市第一公园,该工程由汉口市工务局主持,吴国柄负责设计和修建。 1929年,公园扩建完工,内有湖、山、瀑布、喷水池、山洞、桥梁、普

7、通运动场、球场、演讲台,还有照相馆、茶馆、酒店等附属设施。部分竣工时,曾于1929年6月10日先期对外开放,门票200文。开放一个月,游客寥寥,遂作调整,取消门票。10 月10 日,正式对外开放,并更名为“汉口中山公园”,以纪念“民国之父”孙中山。 1931年,公园曾遭洪水淹没,冲毁大部分景观建筑,仅存湖、山和游泳池之平台,后陆续修复添建,是当时长江流域最大的城市公园。 1932年,仍由吴国柄主持整顿修建,幵再次扩大了面积。此时,汉口中山公园作为城市大型公园已有了基本模样。修复后的中山公园,不仅面积上扩大了,其正门口建了一座蒋介石戎装铜像,似乎表明这不仅仅是供游人休憩游玩之处,实际上各个政府组

8、织将其作为舞台开展社会活动,汉口中山公园成为昔日武汉乃至昔日中国一段历史的见证。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汉口中山公园理所当然地成为广大民众传抗日的重要舞台。1938年中山公园被日军占领后成为松田兵站,尽作军用,园中设施,景观等有损无建。1942年公园移交伪汉口市政府管理,但因财政困难,无力大幅度整修,稍作装饰即对市民开放。所以,此时的公园大体保留着1937 年的布局,但因政治更迭,公园内桥、亭、堂等大多被易名。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投降。9月18日,华中战区受降仪式在中山公园进行。园内曾于1934年建有纪念张之洞的张公祠,此时便作为受降堂。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 9月18日,中

9、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接管公园,经整修后向公众开放。1951年市人民政府组织各界群众19万人次参加修复中山公园的义务劳劢,排干湖水淘尽污泥,全面翻修并扩建公园,公园面积扩大至34.3万平方米成为武汉市区内的绿色游览“中心”。由市建设局主持修建,并由陈俊愉规划后区的苗圃和动物园;1956年,为配合与公园正门相对的中苏友好宫开放,公园大门被改建成具有浓郁苏式色彩的门楼;进入80年代为满足新的需求公园建设游乐区,并购置大量游乐设备;1982年将原花卉展览馆建为撷翠园;1985年动物园迁出至汉阳;1998年拆除撷翠园,建中山公园展览馆。自90年代后期一些大型集体游园类建筑陆续被拆除。三、中

10、国传统园林的借鉴和继承(一)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手法的借鉴和继承内涵 对古典园林中的优秀设计方法的继承和借鉴是普遍和常见的,首先,园林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借鉴和继承以前园林的基础上创新的过程,现代城市园林设计更是在借鉴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借鉴不只是简单的拿来照搬,而是要找出借鉴对象的本质即城市历史文化的特殊性。将传统园林中的文化和艺术手法的继承和借鉴也并非是要复古,重点在于将传统的历史文化要在新时代中找到自身恰当存在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园林所面临的社会、文化和物质环境都在变化,我们应该继承最能代表文化特质的、有永恒意义的方面,并结合时代发展,融合新的社会文化,做到文化的创新传承。所谓的特质,

11、是中国传统园林特有的,由民族历史和思想文化所决定的并且区别于其他园林的特征。从传统德尔园林文化思想中获得宝贵的经验,融合时代精神文化,从而形成民族特色性的艺术视野。传统园林文化和与传统园林文化相关的思想不会随历史的发展而衰退,也不会随科技进步而淘汰。相反,它会更加的流光溢彩,拥有持久的活力。(二)中山公园中传统园林设计手法的借鉴和继承中山公园从最初的古典私家园林到现代的城市综合公园,传统园林设计手法的借鉴和继承贯穿公园建设始终。是公园对历史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表现之一。公园建设对传统园林设计手法的借鉴和传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传统园林景观格局的保留1) 对传统园林建筑的修缮和重建2) 继

12、承和发扬园林命名、题词、楹联、匾额的文化传统3) 代表性符号与元素的片段移植传统园林中元素的提取(形式、材料)4) 现代材料结合传统园林设计体现传统意境5) 传统园林构景方式营造传统园林意境1.传统园林设计手法的借鉴和继承不同时期的梳理分析1910年至1927年是公园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此时,作为一个传统的私家园林,私园的建设经历了一次扩建,私园面积达到20多亩。开挖水塘,堆建假山茶社,新建花圃,形成了一个有山有水有花,文心画境、自然意趣的典型的中国传统园林。第二阶段建设从1928年到1931年,这一阶段完成了从私家园林到公共园林的一个大的转变。由于社会背景和园林性质的转变,纯粹的传统园林形式需

13、要转变,此一阶段对传统园林设计手法的借鉴和继承主要表现在对原来西园格局的保留(保留的做法延续至今)以及代表性符号与元素的移植(传统的建筑形式、材料、结构和铺装等的运用)。1)对原来西园格局的保留:汉口政府收入西园,扩建时充分保留了原始的西园传统园林景观,西侧扩建的湖山景观总体上遵循了中国传统的山水结构,为了适应向公众开放的主旨,湖山景观建设的更为疏朗开阔,设置更多的活动场所。这也体现了园林建设适应时代需求的主题。2)传统园林代表性符号与元素的移植:是指把传统的园林元素视为形式或符号的语汇库,在设计中选用“只言片语”的传统语汇运用到现代园林中。传统园林的元素既有景观小品如假山、桥、窗格、门楣以及

14、用于建筑装饰的灯笼,还有材料和色彩,在对传统园林的片段移植时,设计师也常常使用古典园林中相同的色彩和材质。一些古典园林中有历史韵味的景观小品也常被设计师直接插入到现代园林之中。下表是对这一阶段公园与传统园林相关的建设内容总结。 表二:古典园林相关建设内容 从上述列表可以发现对传统园林元素的移植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建筑形式的借鉴,木结构和材料的运用一桥、亭假山元素的提取运用,从建筑、小品这样的点细节入手,营造一个整体的传统园林风格。第三阶段从1932年到1948年,由于1931年的大洪水对公园的摧毁以及社会需求,这一阶段对公园的建设在重建的基础上也新增了活动内容和场所。表三:古典园林相关建设内容对

15、这阶段与古典园林相关的建设内容进行梳理之后,可以得出,这一阶段公园建设中对传统园林设计的借鉴和继承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园林景观的保留、传统园林代表性符号和元素的移植以及现代材料结构结合传统建筑形式体现传统的园林意境。1)前两个方面与第二阶段的方法运用类似,主要是对西园的重建修复,木结构建筑形式的运用。1935年建设的雨亦奇亭是公园中比较早的一个典型的桥亭,亭四角起飞檐,绿瓦红粱,是带跑马廊的歇山式建筑风格。张公祠(现在的受降堂前身)是一个砖木结构的长方形的单层厅堂,黄墙青瓦,坐西朝东。2)现代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形式结合体现传统意境:由于受到西方城市公园运动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现代科技的发展,此时的

16、公园建设必不可少的融合了西方的园林文化,在融入新的社会文化的基础上仍旧保持了传统园林独有的特色。现代建筑材料的运用,例如,石混结构的落虹桥,运用了石混材料却在外观上仿照木头的形式。在木质水心亭的基础上改建的湖心亭运用了大面积玻璃和钢柱材料结构,扩大了建筑规模,大面积玻璃窗与纤细的钢柱有分有合,线条简洁,翳然临水而立,将湖山景色点缀的更加精妙,传统的情趣如画一般跃然纸上,且尽揽湖山景色。地处中华大地中部的武汉园林风格结合并传承了中国南北方的古典园林风格,也体现了传统园林和西方园林风格的融合。图片3-1(来源:水心亭 1935年左右汉口市政府编汉口市政概况民国二十四年七月至=十五年六月汉口:汉口市

17、政府,1936,22页)第四阶段是1949年到1999年,这一阶段是解放之后公园建设快速发展时期,公园面积进一步扩大,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这一阶段对传统园林设计手法的借鉴和继承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园林建筑的修缮和重建和继承和发扬园林命名、题词、楹联、匾额的文化传统。名称时间位置古典园林特色快风亭1953-1984后区岩园山顶正方形飞檐小亭,初建于1953年,重建于1984年。该处山高日朗,绿树葱笼,清风拂拂,令人开怀。该亭名取自楚宋玉风赋中“快哉此雄”之句。雨亦奇亭1971年重建命名为“文化亭”,为文艺演出场所,后被人戏称为“爱情角”,是五、六十年代恋人相约、共享甜蜜之地,1984年由著名书法家

18、黄松涛先生为其题名为:“雨亦奇亭”。霁雪亭1953-1984后区楼山山巅园型重檐尖顶小亭。1953年初建,1984重建。每年大雪过后,满园银装素裹,登亭观望,四周白雪皑皑,一片苍茫景象,此为霁雪亭之意境。胜游亭1953-1984后区游乐场中央为斗拱六角飞檐小亭。由于位于后区游乐场中央位置,属游乐胜地,故得此名。枕茵亭1953后区大草坪南边的小丘上为木质小亭凝雪亭1953-1984前区梅花花坛旁梅花在我国最具盛名,历经苦寒,傲雪迎春。历史上咏梅诗词千千万,宋芦梅坡有诗云:“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白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香”。故此亭取名“凝雪”,意赏梅之。飘香亭1984前区桂花林边原

19、为木柱小亭,1984年重建。每当金秋十月,桂花盛开,阵阵清香,沁人心脾“飘香”二字取自宋代诗句“独占三秋压众芳,何夸桔绿与橙黄,自从分下月中秋,果若飘来天际香”。胜春亭1984年重建改名为“胜春亭”,取自毛泽东诗句“胜似春光”,胜春亭端庄秀丽,置于湖光山色之中,为张公亭配套景点,是公园重要景观之一。映霞亭1956年改建为重檐桥亭,更名为“映霞亭”深秀亭1984年重建前区留春湖以东为双层额枋(垂花)六角亭, 松月轩1951-19841951年改名为“解放亭”,1984年重建后更名为“松月轩”,取自唐诗“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意。松月轩门廊边有楹联题为:山色空蒙,雪松岛上寒梅秀;水光潋滟,明月湖

20、边古木香。是为松月轩景点之真实写照。绿漪长廊(亭)1956-1984后区当时的西北湖边是琉璃瓦全木歇山式卷脊仿古建筑,故名绿瓦长廊。表四:第四阶段古典园林相关建设内容对传统园林建筑的修缮和重建: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建筑小品在这一阶段都进行了修缮重建,有的建筑运用“修旧如旧”的设计手法,对公园历史文化信息的进行了真实保留,如:绿漪长廊、深秀亭、飘香亭、快风亭、霁雪亭、胜游亭、凝雪亭等。也有在运用“新旧对比”的应用,这里主要体现在景点名称随时代发展的改变。例如:松月轩、映霞亭、胜春亭、雨亦奇亭等。这样的改变体现了历史和现代的融合,社会解放之后新文化的植入。发扬园林命名、题词、楹联、匾额的文化传统

21、:运用诗句对园林建筑小品进行设计、命名、题词、楹联和匾额的题写是传统园林中较为普遍的做法。在这里也得到了继承发扬。例如:以唐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为蓝本设计的松月轩,其楹联为“山色空蒙,雪松岛上寒梅秀;水光潋滟,明月湖边古木香”,是松月轩景点的真实写照。另有取名来自毛泽东诗句“胜似春光”的胜春亭。以及以“独占三秋压众芳,何夸桔绿与橙黄,自从分下月中秋,果若飘来天际香” 中“飘来天际香命名的“飘香亭”。梅花花坛旁的凝雪亭取意欣赏梅花傲雪之意。还有取自楚宋玉风赋中“快哉此雄”之句的“快风亭”。 第五阶段是2001年至今,此阶段改建之初基于对现状的分析研究,规划对前区西侧的自然山水园和东侧的几

22、何式园林以及一直留存至今的西园进行了合理的整修,利用空间的塑造、旧式的铺装、古建筑的营建等多样的传统园林处理手法,对园林的骨架结构、道路广场等稍作修改,既保持了原来的园林风貌,又满足现代人的要求和审美情趣。名称时间位置古典园林特色雨亦奇亭 2001年重建在原址原样重建枕 茵 亭2006年重建后区大草坪南边的小丘上按原样重建。小丘绿草如茵,恰似大草坪的碧绿玉枕,故名“枕茵亭”。站立该亭,南可观湖垂杨柳,北可望绿草如浪,直上蓝天,令人遐想。映 霞 亭2001年重建在原址按原样重建,为全仿木结构,是公园优秀园林建筑之一。双龙桥2001年重建在众多专家的精心设计下,双龙护栏得以重建。重建后的龙身用全铜

23、制作,长14米,四周配以汉白玉石雕刻的祥云图案,龙身矫健、头角峥嵘,气势不凡。绿漪长廊(亭)2001年重建2001年按原样重建。 遥想建廊之初,凭廊北望,浩浩长空,渺渺湖波,依依杨柳,叫人顿生诗意。表五:第五阶段古典园林相关建设内容这一阶段对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传统园林景观的修缮和重建,我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博大精深,园林建筑其具有使用和观赏的双重功能,色彩明快,装饰精巧,是传统园林中重要的设计要素。很多的园林建筑亭、台、楼、阁等随着时间的变迁已被毁坏,改建时对这些建筑按照原样翻新重建,将传统的木结构园林建筑艺术加以保留和传承,弘扬和发展了传统的园林建筑风格和设计手

24、法。例如:雨亦奇亭于2001年在原址原样重建,其亭四角飞檐,绿瓦红梁,为带跑马廊的歇山式,它的重建延续了传统园林建筑的风格,采用重檐歇山式,八根朱红色柱子向内部后退,与栏杆之间留出了更多的使用空间。映霞亭为全仿木结构,是公园中极为优秀的园林建筑。图片3-3(来源:胜春亭作者自摄) 图片3-2(来源:雨亦奇亭作者自摄) 2)山水景观格局的保留,将前区公园西侧的山水间架保留下来,仅在湖的南部将岸线边缘小岛予以合并,使西南角突出一个弧形半岛,不仅为游人提供了一个观景平台也与湖中的和平岛形成一个对景,使视线更加通透,视野开阔。湖的北部通过曲桥的架设、亭台的布置将湖面加以分隔,不仅增加景深和水域空间的层

25、次,也更具画面感。图片3-5:2014年平面 图片3-4:1951年平面 3)代表性符号与元素的片段移植手法的运用更加明显,梳理公园水系,修缮新建景观桥,贯通水系丰富水上活动,突出水桥文化特色。 4)传统构景手法的应用,框景、对景、借景等手法的运用。传统的构景手法的应用贯穿公园建设始终,并不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建于1930年的茹冰经过数度修缮,现已成为公园的主要景点之一。是框景手法应用的典型,游人每每依景而立,洞穿月门,其满目小中见大,情趣悠长的淋漓之景使之陶醉。湖山景区中湖岛蜿蜒,清流其中,岛上亭台楼阁,水中曲桥,行走其间每每对望成景,步移景异,对景手法的运用悄无声息的融入其中。图片3-6:

26、茹冰(来源:自摄)2.小结 对传统园林构景手法和园林景观格局保留手法贯穿公园建设历史始终,体现在从最初对西园景观格局的保留到对后来的湖山景区、几何式花园格局保留。对传统园林代表性符号元素的移植从第三阶段对公园的扩建开始,对传统建筑形式、材料结构、铺装、色彩以及桥梁等元素的应用,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后期对园林建筑的修缮以及原样重建也是读历史文化信息的尊重和保留。利用诗词句进行园林设计、命名、楹联题写等传统的文化活动,在这里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也是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现代材料与传统园林形式的结合的设计手法是时代发展最在公园建设中的直接体现,从侧面反映了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为公园历史文化注入新

27、的理念和活力,保证公园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四、西方文化影响可持续性的途径西方文化从1929年的建设时期开始融入,一直持续到中山公园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中山公园是当时公共公园建设的典范,其从建设初始,在当时的汉口就是一个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公园先例,除了和当时留英归国的吴国柄学习西方文化的态度有关以外,还和当时公园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状态有关,一个公园的成形必定包含着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人们的基本需求。(一)城市公园运动19世纪20年代,劳顿(JcLoudon)率先提出公同这一概念,他认为公园是一种增进社会中最底层阶级的理忡特征(Intellectual Character)的工具。1853年左右拿破仑三

28、世和奥斯曼对整个巴黎市公园体系的规划更加凸显了城市公园的重要地位,在1858年时奥姆斯特德规划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点燃了美国城市公园运动,在20世纪时公园的概念来到中国,之后设立了一些列的城市公园,包括北京、南京、汉口、厦门、杭州、青岛等地。(二)西方文化在公园建设中的体现1.几何园林部分的延续图片4-1(来源:自绘)图片4-1表述了几何式园林部分在中山公园建设中的持续性保留,从1929年吴国柄设计建设几何式园林,引入西方文化内容开始,到第一次、第二次扩建都选择了保留,即使公园1931年洪水冲毁,修复重建的内容也包括了几何式园林,中山公园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几何式园林同样予以保留,西方文化在规则

29、花园的设计部分从1929年至今一直承载着冗厚的历史文化持续至今,在于它属于最初设计中西文化融合的一个部分的传承与持续,也是人们从建园之初到如今对休闲游憩感受的需要。1951年至今,对几何式园林部分进行修复,基于现状,规划对前区西侧的山水园和东侧的几何式园林以及一直留存至今的西园进行了合理的整修,以多样的处理手法,对园林的骨架结构、道路广场等稍作修改,既保持了原来的园林风貌,又满足现代人的要求和审美情趣。2.中山公园大门的建设中山公园大门的建设也充分体现着对西方文化的继承,最初的大门设计模仿英国的白金汉宫大门,1956年,为配合与公园正门相对的中苏友好宫,公园大门被改建成具有浓郁苏式色彩的门楼,

30、与中苏友好宫互为呼应。以后门楼便成了湖北省、武汉市大型群众集会、主席台、检阅台,这更强化了这一带的 “中心”意味。 图片4-2 (来源:20世纪30年代左右中山公园大门 ) 图片4-3 (来源:白金汉宫大门)图片4-5(来源:1956年改建后的公园大门 )3.四顾轩四顾轩是几何园林中的一个重要景观,在1935年建设于原牡丹亭的旧址,由长方形石混结构,以花岗岩砌成,该建筑极尽拱券和爱奥尼复合柱的罗马建筑特征,同时又与其周边的规则式花坛共组典型的西式园林风格,是规则园林中西方韵味的一种融合。至今经过修缮仍保存完好,在2011年列为武汉文物保护,可见其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图片4-6(来源:自摄 )4

31、.张公亭张公亭于1933年为了纪念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而建设,亭高19.6米,六层石混结构,具有以园形和穹顶为特征的意大利建筑风格,亭内设有张之洞生平业绩展览,为公园的重要人文景观。同四顾轩一样西方文化的融入一直持续到至今,是中山公园中西方文化结合的展示之一。图片4-7(来源:1933年中山公园张公亭和罗马的坦比哀多的比较展示)5.园林小品在1929年中山公园建设初期,也有很多的园林小品体现了西方文化的融入,如1931年的喷水池的建设、1938年埃菲尔铁塔的建设等。图片4-8(来源:1931年左右汉口中山公园喷水池 新汉口1931年,第2卷,第8期) 图片4-9(来源:1938年左右汉口中山公园的埃菲尔铁塔)五、运动主题文化在公园建设中的体现图片5-1(来源:自绘)汉口中山公园建设的最初目的是解决国民涣散的现状,鼓励人民强身健体,多开展户外运动,运动主题文化的持续时间从1929-1949年,起始建设了普通的运动场、球场、泳池等。构成了公园的运动区域部分。1932年扩建时,运动区域主要针对运动场区位北部和东北方,此时还建设了高尔夫球场。图片5-2(来源:1930年左右汉口中山公园游泳池 新汉口1930年,第1卷,第11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