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6 ,大小:234.57KB ,
资源ID:570748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7074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学教学大纲.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学教学大纲.docx

1、教育学教学大纲课 题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课 时3学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掌握教育的概念及教育的三要素。2.了解教育 2.起源、发展过程和衡量现代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准。1.把握 3.了解教育学的发展过程。 4.简要了解中国教育学的发展。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教学重点教育的概念教学难点认识教育的本质和教育学发展过程。教学方法1.讲授法2.问答法教学用具ppt、教科书教育学教案教育科学学院 刘学东第一节 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一)从字源上论教育1甲骨文中的教育:有“管、教、养”的意思。2英语世界的教育:含有“引出”的意思。(二)从中外教育家的论述中论教育1中国古代教育家及其经典论教育:(1

2、)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2)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3)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2国外教育家论教育:卢梭、斯宾塞、杜威等(1)卢梭: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2)斯宾塞: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生活作准备。(3)杜威: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三)权威性工具书中对教育概念的界定1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2中国教育百科全书:“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增强人们的体质的活动。”3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教育(education)传递

3、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4美利坚百科全书:“从最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从以上对教育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它们都将教育定义为一种活动或社会活动。这种活动对人们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和体质的形成发展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都是积极的,增进、增强、获得等。(四)教育学中教育的概念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三个层次: 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

4、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3.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1)实践性(2)耦合过程(3)动力性(4)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一)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体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

5、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学习者教育活动的对象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2.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的中介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6、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三、教育的起源(一)神话起源说基本观点: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二)生物起源说其代表人物:法勒图尔诺动物界的教育,英沛西.能(18701944)教育原理。(我国的古代,也有“乌反哺,羊跪乳”等谚语和故事)基本观点:“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它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认为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

7、承、改善和发展。评论: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三)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美教育家孟禄(1869-1947)。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评价:离生物起源说不远,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但进步的是,认为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四)劳动起源说(例子:游猎在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人)代表人物:前苏联麦丁斯基基本观点:它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它从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劳动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类本身”这一基本命题出发,推演出人类教

8、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其基本观点如下。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活动,2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3教育产生于生产劳动。4在阶级社会,教育具有阶级性。5教育通过人的培养为社会服务。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教育,教育经验以及教育其他认识成果也在社会发展过程逐步积累起来。但近代之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主要属于教育经验范畴,史称“前教育学时期”。例如:中国的如孔子(公元前551-前479)的论语、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的孟子、老子的老子、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的庄子、无名氏的中庸、朱熹(1130-1200)的四书集注、王守仁(1472-152

9、8)的传习录等。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教育专著,如学记、大学、师说等。西方的如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前500)的金言、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的理想国(The Republic)与美诺篇(Meno)、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的政治学(The politics)与尼各马可伦理学(The Nichomachean Ethics)、昆体良(M.F.Quintilianus,35-95)的雄辩术原理(Institutio Oratoria)以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许多思想家们的哲学、社会学论著。只有把各种教育问题和各种教育思

10、想作为客观存在的研究对象予以研究,并形成了关于这些问题的思想的系统的理论体系的时候,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学。一、教育学的萌芽(前教育学时期17世纪以前)(一)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未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二)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和思想著作中1.中国: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大学、师说等(1) 孔子(约公元前551-479年)他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创办私学,从教五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他倡导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观点,即所谓忠恕之道。但仁的执行要以

11、礼为规范,即克己复礼为仁。实际上是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为目的的。在政治上,提倡正名的主张,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提倡德治和教化,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并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思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命题。并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愤(不满足而急)不启,不悱(想说但不能恰当表达出来)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等教学思想。还倡导教师要有“以身作则、教学相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这些思想都散见于论语一书中。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教育的正统,影响极大。他被后人称为

12、师祖。清朝康熙皇帝称他为万世师表。他的思想对世界,尤其是对东南亚各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在我国,大约到了战国的后期,才出现了论述教育的专著,严格地说是篇论文(专论)。如荀子的劝学篇(荀子中的首篇)和相传是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作的学记(礼记中的一篇)。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为儒家总结教学理论的教学论专著” 陈元晖著中国教育学史遗稿 它“专门研究把人如何培养成才的道理,研究通过教学手段,把学子培养成人才,使其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而达到大成。把人培养成有知识、有毅力的人才”。 学记全文1229字,分为十二节,第一节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第二节谈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第三节谈教学相长;第四节谈教育

13、实体和考学制度;第五节谈学不躐等和大学之教也时;第六节谈教之不刑、教之兴与教之废;第七节谈教学之十二字法;第八节谈长善救失;第九节谈教之语言;第十节谈择师和尊师;第十一节谈叩问之道;第十二节谈人以学为本及务本之法。精练地概括了若干教育规律,对春秋战国时期及以前的教育目的、制度、内容、方法、师生关系、教师地位和作用等都作了理论上的阐述。有些习语具有规约当代教学的价值,如“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等等。其论述方式主要采用类比、格言、比喻等

14、,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刻性均存在不足。2.西方: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等(1)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年) 古希腊思想家。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自己”。以“自知其无知”为标榜。他还主张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强调“美德即知识”,他说“假定美德即知识,那么无可怀疑美德是由教育来的”。在西方教育史上,最早提出了知识与德行的关系,以及教育在培养德行中的作用。而知识的对象即“善”,但他对“善”的解释并不一致,有时认为快乐即“善”,有时认为禁欲克已的生活即“善”的生活。他在教育实践中常运用谈话法,即“苏格拉底问答法”。谈话时先装作别人比他聪明,通过巧妙的诘问,

15、将对方引导到错误的一面,从而感到自己的无知,他认为这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叫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通过反复诘难和归纳过程,引伸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后来教育史上的启发式教学就是从此发展来的。他自己没有留下著作,其思想体现在后来学者的著作中。(2)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 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他认为有一个暂时的“现实世界”和一个永恒的“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模糊摹本,“理念世界”是光明、至善的王国。人类要想通过“现实世界”实现“理念世界”,其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教育。他指出了教育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并第一次提出

16、了学前社会教育的思想,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他要求3-6岁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汇集在村庄的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话。7岁以后就要开始学习军人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包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从20-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就要继续深造,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等,以锻炼其思考能力,使之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他主张未来的统治者在30岁后,要进一步学习辩证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经过五年后,就可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了。他还认为男女的禀性是一样的,应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并认为教育是人类所具有的首要的和最美好的事物,而且只有对人进行“恨你所当恨,爱你所当爱”的训练,才配得上称

17、为教育。他还提出:“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灵魂”、“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但他极度鄙视体力劳动,认为劳动只能发展丑恶性格,障碍人们洞察理念世界。代表作有理想国、法律篇。(3)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学生。他认为人的身体和灵活是不可分离的,灵活有三种:一是植物的,表现为营养与繁殖;二是动物的,表现为感觉与欲望;三是理性的,表现为理智和沉思。前两种是非理性的。与上述三种灵魂相适应的有三方面的教育:体育、德育和智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德、智、体得到和谐的发展。他认为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两种灵活,有相应的两方面的美德,即理智的和道德的。前者主要来于教育,后者乃

18、是习惯的结果。而立法者的职责就在于通过塑造善良的习惯,而使公民的道德达于完善。所以他主张一切公民都应受同样的教育,关心教育是国家的职责。因为,如果公民都无守秩序的习惯,不受守秩序的教育,任何法律都是不起作用的。他曾在雅典的吕克昂阿波罗神庙附近建立了自己的学校,从事教学多年,习惯在林中,一边散步一边讲学,故称“逍遥派”。这种学风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也为后人所铭记。代表作有伦理学和政治学。(4)在西欧,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古罗马的教育家昆体良(约公元35-95)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修辞学规范)。他根据当时社会雄辩之风盛行的需要,认为教育应培养演说家,儿童学习的最好

19、地方是学校。理由是:许多儿童一起在学校学习,不会产生孤独感和养成孤僻的性格。可养成在大庭广众之前讲话的习惯、大方的仪表以及良好的演说风度。可发展儿童间的友谊,这可能影响人的一生。在学校里受教育易克服某些学生惟我独尊、自命不凡的心理等。他认为学校应开设文法、作文、音乐、数学、体育等课程。通过文法、作文训练演说家的语言,通过体育训练演说家的体态,通过音乐训练其声调和表情。并认为任何儿童都能受教育,愚钝和低能同一切反常现象一样,是极少的。要相信儿童都会学好的,不要惩罚,要多奖励,开展竞赛活动,加以鼓励;还要多提问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指出怜惜或滥用褒奖都会引起不良的效果。3.影响:(1)他们的教育

20、思想指导了当时他们的教育活动。(2)他们的教育思想对后来教育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二、教育学的创立(17世纪到19世纪末)教育学的独立和其他许多学科的独立一样,首先来源于教育(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17-19世纪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实科学校。为培养讲授实科教师的迫切需要,17世纪末开始,欧洲陆续出现了一些教师讲习所,讲习新教师需要的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其次,近代以来的学科分化趋势也为教育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提供了契机。再次,教育学的独立与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艰辛努力是分不开的。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为夸美纽斯,他所著的大教学论(Magna D

21、idactica,1632)的问世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主要原由:第一,从当时整个文化与科学发展的背景来看,正是近代科学与哲学开始分化的时期;第二,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也对近代教育学的产生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第三,从当时的教育思想发展来看,文艺复兴以后的教育思想成就,构成了夸美纽斯教育学思想的主要来源。第四,从夸美纽斯的个人生活经验特别是他的教育经验的积累来看,近代教育学的产生,与个人的潜心研究和经验积累有相当深的关系。(一)主客观条件:1.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2.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密切关系3.与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分不开(

22、二)创立标志:1.对象(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2.概念和范畴(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体系);3.方法(科学的研究方法);4.结果(产生了一些重要教育家和他们的一些专门的教育学箸作);5.组织机构(出现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三)此时期的代表人物1.英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2. 捷克夸美纽斯 (J.A.Comenius,1592-1670)大教育学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提出了系统的学科教育思想、不仅指出了教育应该怎么办,而且努力为教育措施寻找理论依据。提出普及教育思想。从理

23、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夸美纽斯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同情人民的苦难,却又寄希望于劝说统治者施行仁政,试图凭借教育的力量建立和平宁静的和谐秩序。他主张所有的人都应受教育,都要学习“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即“把一切知识教给所有的人”。他提倡“泛智论”,要求培养博学、有德行、虔信的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抨击了中世纪黑暗的反人性的宗教教育,认为一切事物都受自然秩序所制约,倡导教育工作要适应自然 的秩序,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他还创立了班级上课制,确立了学期、学年和农忙假制度。规定统一招生、统一上课、统一考试等。并论述了教学的简易性、彻底性、直观性、系统性和自觉积极性原则。他还是学科教学法的奠基人,

24、论述了艺术、语文、宗教、道德的教学法等。他还强调学校纪律,认为学校没有纪律,就象磨房里没有水,不能运转。并高度评价了教师职业,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他还认为“教导别人的人就是教导了自己”。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建树,概括起来有4个方面:1、倡导教育对象普及化,主张“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论富贵贫贱,都应该进学校”。2、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系统的关于教育目的、方法、原则以及课程、教学及德育等思想。3、他所创立的教育学体系是近代教育理论的基本框架,而以“经验描述”形式写就的教育学则成了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4、晚年提出终身教育的设想,将

25、人的一生分为胎儿、婴儿、儿童、少年、青年、成年和老年七个发展阶段,并为每个阶段规定具体的教育任务。后人尽管给予了夸美纽斯很多很高的评价,但他所提出的教育改革方案,直到19世纪再由其他教育革新家重新提出来,而在他的同时代人身上只是引起了某些同情和赞誉,并没有得到实施。而且他的思想中也充满着种种矛盾,而且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认为“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端与结尾”,圣经是学生“最甜最好的乳汁”。3英哲学家洛克(J.Locke,1632-1704)于1693年出版的教育漫话(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4.法思想家卢梭(J.J.Ro

26、usseau,1712-1778)于1762年出版的爱弥儿(Emile)提出应以培养“自然人”为教育目的,强调进行教育之前必须了解儿童的心灵特点。5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i,1746-1827)分别于1781年、1783年、1785年和1787年出版了他的四卷本教育小说林哈德与葛笃德(Lienhard und Gertrud),在该书中,他把教育目的规定为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为达到这个目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符合学生的本性,必须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直到最复杂的事物。他的实践及思想,横跨18、19两个世纪,在经验教育学和哲学教育学之间架起了

27、一座桥梁。4德著名哲学家康德(I.Kant,1724-1804)在哥尼斯堡大学期间,先后四次讲授教育学。1803年,康德论教育(On Education, Immanuel Kant)一书出版。康德认为“只有人是需要教育的”,“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更可注意的是只有人能教育人换言之,即只有是自身受过教育的才能教育人。”强调运用启发方法,注重实践。他开创了哲学教育学时代。6德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1808年,前往柯尼斯堡大学接受康德哲学讲座职位,兼讲教育学。他是近代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

28、的奠基人”。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The Science of Education)是公认的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建立在他的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或者说他第一次为教育学找到了它的科学基础,由于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贡献,所以后人将他的教育学视为所谓科学教育学。他的心理学观念与其哲学主张是互相联系的。在哲学上,赫尔巴特从其“实在论”出发,将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哲学”,他同意康德的主张,即运用一种普遍的道德法则将人类的一切行为都纳入绝对的道德规范之中。 这就是他把道德的目的作为教育最普遍的目的的主要依据。在心理学上,赫尔巴特从其认识论出发,把一切心理现象归结为“观念”或“表象”,而

29、观念的来源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经验从人与自然接触中来,一种是社交从人与人交往中来,二者的融汇产生各种心理现象。为此,学校应设“科学/自然类”和“历史/社会类”科目。这同时也说明:赫尔巴特不是只崇尚空谈的理论家,更不是坐而论道的学究,而是试图将教育学研究置于较严格的科学条件和实践基础之上。赫尔巴特所发现的有关教育过程的理论,如多方面兴趣的培养,四段教学法明白、联想、系统和方法,注重教师主导作用和系统知识传授等,对后世教育实践造成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赫尔巴特教育学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学讲授纲要中。主要由“基础理论”、“教学论”、“训育论”和“学校管理论”构成。赫尔巴特教育学的方法论主要

30、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建立科学的教育学必须依赖于科学的心理学,必须运用科学的传播方法;第二,建立在哲学、心理学、逻辑学和伦理学等宽厚的理论基础之上;第三,以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为依托;第四,坚持推陈出新。他不仅给“经验描述”教育学的发展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且创造了“哲学思辨”教育学的辉煌成就,开拓了教育学发展的新方向。三、教育学的发展时期19世纪下半叶,受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影响,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被引入教育研究。在改造原有的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研究范式的过程中,逐渐孕育并形成了“科学实证”教育学研究范式,教育学进入科学发展时期。18751876年,德国教育家威尔曼在布拉格大

31、学主讲教育学时,首次宣称要建立教育科学。他认为,应把教育学视为一种事实的科学而从社会的、心理的层面加以解释,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这种以归纳、分析为特征的科学没有规范、指导的功能,只具有解释、说明的性质。拉伊(W.A.Lay,1862-1926)与梅伊曼(E.Meuman,1862-1915)是使教育学研究真正具有现代科学性质的关键人物。拉伊的代表作是实验教育学(Experimental Pedagogy,1908),梅伊曼的代表作是实验教育学纲要(Outline of Experimental pedagogy,1914)。他们两的共同信念是:必须赋予教育学以真正科学的性质。他们认为,所谓“教育科学”,实质上就是把教育学当成“教育技术”加以研究,研究的基本原则是“实验/心理实验/统计”与“观察”,研究的结果是形成实验教育学,是理论假设转化为“技术”与“操作模型”。梅伊曼认为,无实验根据的任何思辨都是违背实验教育学的精神的。他们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调查、观察、统计、实验等研究方法的开始运用改变了教育学的形式和内容,也改变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