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7.65KB ,
资源ID:570725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7072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为政第二.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为政第二.docx

1、2为政第二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者,广义指一切政治领导人,狭义指国家元首。政是政治,德是道德。国家政治本于道德,合理、利民,则得民众拥护,譬如北辰之得众星围绕。古注或以北辰为星名,或谓非星,但表方位,即地球北极与天空相对之处。今采非星说。天空无星之处,空体不动,而众星共之。空体譬如人君,众星譬如大臣与人民。共拱通用,引申为围绕。人君安居其所,而得臣民围绕拥护,实由人君为政以德而然。中国文化尊重德性,无论国家领袖,机关首长,甚至为家长者,皆应以德为本。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说,诗,三百篇,可用一句诗来概括,就是思无邪。诗三百。诗是诗经,也

2、就是后来由毛亨作传的毛诗,古时通常只称为诗。诗经有三百十一篇,其中有六篇只有篇目,而无诗辞,实际为三百零五篇。据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有三千余篇,后经孔子删定为三百零五篇。此处诗三百是取整数而言。汉书艺文志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一言以蔽之。一言,就是一句。蔽字,古注不一。包说一言以当之。郑说一言以塞之。韩李论语笔解一言以断之。朱子说一言以尽之。为求容易了解,可作概括讲,也就是总括的意思。三百篇诗的要义,可以总括在一句诗里。这句诗就是思无邪。思无邪。这是诗经鲁颂駉篇的一句诗。孔子引来总括三百篇诗的意义。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项氏

3、家说解释,思无邪的思字是语助辞。又引郑氏浩论语集注述要,考据诗经国风邶国北风篇里其虚其邪句,汉人引用多作其虚其徐。邪徐二字古时通用。诗传虚,虚徐也。二字是一个意思。因此,駉篇思无邪,就是无虚。依此解释,三百篇诗的本义,都是真情流露之作。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同导。皇疏:导,谓诱引也。刘氏正义依礼记缁衣篇,道作教字讲。孔安国说:政,谓法教也。皇疏:政,谓法制也。道之以政,就是用政治领导人民。为政者制定施政条文,令民遵行。民众如有不遵者,则齐之以刑。齐作整字讲。即用刑罚来整饬之。这样所得的效果,就是民免而无耻。孔注免为苟免,广雅释诂免作脱字讲。民众为

4、苟免刑罚,乃服从政令,然非心服。刑罚稍弛,民则犯法,而不以为羞耻,是为无耻。管子牧民篇,以礼义廉耻为治国之四维。国民无耻,亡国之日,不问可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包注:德,谓道德。以道德导民,如有人民不从政令者,则以礼整饬之。如此,所得的效果,便是人民有耻且格。释文引郑注:格,来也。来,是民心来归的意思。人民以犯罪为耻,而且诚心来归,拥护政府。何晏注:格,正也。人民有羞耻心,而且归于正。此说亦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皇邢二疏皆说,此章是孔子隐圣同凡,劝人勤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字,音义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

5、五,就是十又五,语体就是十五。孔子说:我十五岁即志于学。毛诗传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依此解释,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于学,就是专心求学。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学。此处孔子自述十五岁志于学,皇邢二疏皆据白虎通辟雍篇解释,十五是成童之岁,心志坚明,故自十五始志于学。刘氏正义据白虎通说,十五岁是入大学之年,所学的是经术。刘氏又据礼记大学篇所说,始于致知格物,终于治国平天下,皆是大学所学的经术。三十而立。皇疏: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刘氏正义:立,谓学立。自十五岁,志于学,至三十岁,所学已成立。也就是学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

6、摇动。四十而不惑。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权变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刘氏正义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孔子学易,乃知天

7、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六十而耳顺。郑康成注:耳顺,闻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闻其言,即解微旨,是所闻不逆于耳,故曰耳顺也。皇疏又引李充说: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顺字,说文:理也,从页川。段注以为,自人之头顶至脚踵,如河川流通,至为通顺。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由此可知,耳顺就是耳的功能已经通顺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闻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闻无碍之境。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从心的从字,作顺从讲。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说文作巨,引申为法度之义。孔子至七十岁时,顺从心之所欲而不踰越法度。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也就是动念不离乎道。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明

8、儒顾宪成讲义说: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顾氏以为,孔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顾氏此说,大有道理。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据孔安国注,孟懿子,是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他的谥号。鲁国出自桓公的三大公族,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这三家都是鲁国的权臣,愈到后来,权势愈重,违礼乱政亦愈甚。孟懿子就是孟孙氏的后代。他的父亲是孟僖子仲孙貜。春秋昭公七年,左氏传说,孟僖子将死,召其家臣,遗嘱何忌从孔子学礼。是知懿子

9、在孔门有弟子名分。但弟子传里没有懿子,论语此章之注,只说懿子是鲁大夫,不说是孔子弟子。据刘氏正义说,孔子仕鲁,命堕三家不合制度的都城,独有懿子梗命,以致圣人政化不行。弟子传不列其名,此注亦不云弟子,当为此故。孟懿子问孝。孔子答复:无违。诸弟子问孝,孔子答复,因人而异。此以无违答复懿子,是教懿子,不违其父教其学礼之意。不违父教学礼,就是孝道。樊迟御。樊迟是孔子弟子,名须,为孔子御车。孔子告诉樊迟说,孟孙向我问孝,我答复他无违。孟孙,就是孟懿子。据郑康成注,孔子惟恐孟孙不了解无违之意,所以告诉樊迟,以便转为孟懿子解释。樊迟曰,何谓也。樊迟亦不了解无违何意,故问孔子何谓也。孔子就以生事葬祭三句解释其

10、意义。生事之以礼。父母生存时,为子者以礼事奉父母。如邢疏引礼记曲礼所说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之属。事奉父母的衣食住等,一切皆合礼制。死葬之以礼。父母去世时,以礼办理丧葬之事。如棺椁墓地等,都要合乎礼制。祭之以礼。丧毕则祭。邢疏谓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祭祀时所用的祭品,皆有礼制。皇疏:孟孙三家,僭滥违礼,故孔子以每事须礼为答也。生事,死葬,祭祀,皆能以礼,便是尽孝。孟孙、叔孙、季孙,三家皆违礼,所以孔子教懿子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马注,孟武伯是孟懿子之长子,名彘,武是谥号。孟武伯问为孝之道。孔子答复,父母唯其疾之忧。唯其的其字,是指子而言。子事父母,不能使父母为子忧愁。唯子有疾病

11、时,父母忧之。其余一切不能使父母忧。集解,马融曰:言孝子不妄为非,唯有疾病,然后父母忧之耳。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安国注:子游,弟子,姓言,名偃。子游问行孝之道。孔子答复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此意是说,今之行孝者,唯说能养。例如以饮食养父母。是谓的是字,王引之经传释词作祇字讲,邢疏作唯字讲。能养父母,这就是孝吗。孔子语气一转,便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能养,何只为人子者,至于犬马皆能以其体力服事主人。如犬能守夜,马能代劳,这也是能养。至于二字,据刘淇助字辨略,是两事相及之意。不敬何以别乎。犬马虽然皆能有养,但不知敬。唯人能够知礼,知礼则能敬

12、。如果人子只能养父母,而不能恭敬父母,这与犬马有何分别呢。犬马能养,古注有两种解释。一是包咸注:犬以守御,马以代劳,皆养人者。此以犬马比喻人子。此说可采。一是集解另举一说:人之所养,乃至于犬马,不敬,则无以别。孟子曰,食而不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此以犬马比喻父母。所举孟子语,在尽心篇。朱子集注唯采此说。他说:言人畜犬马皆能有以养之。若能养其亲而敬不至,则与养犬马者何异。刘氏正义以为:以犬马喻父母,于义难通,自昔儒者多讥之。以上两说之外,后儒尚有其它解说,不再列举。今列表解,以明喻子之说:孝者,指人子而言。犬马、与孝者对称。人子能养父母,犬马能养主人。由这两个能字看来,显然是以犬马比

13、喻人子。专说能养,则人兽没有分别。不敬何以别乎。敬与不敬,是人兽之别。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问行孝之道。孔子答复他说:色难。色,是颜色。难,是不容易。以饮食养父母,不算是难事。唯以和颜悦色侍奉父母,才是难得。一个孝子,与父母相处时,心中自然和顺欣悦,形之于外,便是和颜悦色。此色是孝心的表现,能养父母之心,所以是难。孔子说了色难之后,即举事例说明。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马融注:先生,谓父兄也。馔,饮食之也。马注称父兄为先生,后儒多不从。兹依通常解释,称呼老师为先生。孔子举例说。老师有事,弟子代劳。有酒、有食,弟子奉请老

14、师饮之食之。弟子事师如此,如果人子事亲,也是如此,乃是以为孝乎。礼记檀弓篇记载,事亲与事师,皆须奉养与服勤,但丧礼有分别。师去世时,弟子心丧三年,不须穿丧服。平时事师虽然与事亲要同等的奉养服勤,但事师着重于尊敬,事父母则着重于亲子之情,须有和颜悦色,所以只拿事师之道来事父母,不足以为孝。此章色难之义,昔儒解释甚繁。古注约有两种解释。一是包咸说:色难者,谓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也。此以色指父母的颜色。一是诗经邶风凯风篇,孔颖达正义引论语此章郑注说:和颜悦色,是为难也。此以色指为人子的颜色。程氏集释按语:色难,包注与郑注异。然下服劳奉养,皆就人子言之。则色当为人子之色。郑注义为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

15、,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安国注:回,弟子,姓颜,名回,字子渊,鲁人也。孔子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孔子与颜回谈话,谈了一整天。颜回不违,如愚。不违就是毫无阻碍之意。孔子讲,颜回听,顺畅无碍。颜回只在听,不问一句话,好像愚人。孔安国注:不违者,无所怪问,于孔子之言,默而识之,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前说如愚。实非真愚。所以孔子又说,回退出之后,我省察他私与二三弟子言谈,亦足以发挥所闻的义理。回也,其实不愚。孔安国注:察其退还,与二三子说绎道义,发明大体,知其不愚。皇疏说:诸弟子不解,故时或谘问。而颜回默识,故不问。不问,如愚者之不能问也。诸弟子中或有认为,

16、颜子不问,是愚者不能问。所以孔子赞美颜回不愚。颜子默而识之,寡言笃行,正是他人当学之处。所以孔子说颜回不违如愚。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学而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如何知人,此章视观察三句经文就是知人的方法。春秋隐公五年谷梁传:常事曰视,非常曰观。尔雅释诂:察,审也。刘氏正义说:视、观、察,以浅深次第为义。视其所以。以,何晏集解作用字讲。皇侃解释:即日所行用之事。即日就是当日,近在眼前。即日之事,就是谷梁传解释的日用寻常的事情。视其所以,就是看此人平常所作之事。这是从近处看。只看眼前之事,尚不足以了解此人。观其所由。集解:由,经也。言观其所经从。皇

17、疏之意,从来所经历之事。刘氏正义:所由,是前日所行事。依谷梁传说,即是观非常之事。这也可以说,从远处看此人如何办事。亦即由过去的特别事迹,进一步认识此人。察其所安。就前述所视所观之事而言,详察其办完事情之后,他的表情如何,以明其本意。皇疏:安,谓意气归向之也。刘氏正义:安者,意之所止也。潘维城论语古注集笺说:行善而安之,则善日进。有过而安之,则恶日积。皇疏:视,直视也。观,广瞻也。察,沈吟用心忖度之也。即日所用易见,故云视。而从来经历处,此即为难,故言观。情性所安,最为深隐,故云察也。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廋,是隐藏之义。孔安国注,作匿字讲。知人很难,但用以上的方法,即由其人各种事迹去观察,便能

18、知道他是何种人,是君子,是小人,皆能显然,他何能隐匿其实情。皇疏:焉,安也。廋,匿也。言用上三法,以观验彼人之德行,则在理必尽。故彼人安得藏匿其情耶。再言之者,深明人情不可隐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就是温习。皇侃疏说:故,谓所学已得之事。新,谓实时所学新得者。例如读书,已经读过的书,再加读诵思维,古人叫做温书,也就是温故。尚未读过的书,现在研读,以求了解书中所载的事理,即是知新。温故知新,随时吸收新知,而又研究已得之学。如此好学,可以为人师。又如朱子说: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所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此说是由温故而发明新义。亦可采取

19、。 子曰:君子不器。包咸注:器者,各周于用。至于君子,无所不施。器是器具,一器一用。皇疏以舟车殊功比喻器的用途。舟行于水,车行于陆,各限其用。君子不器者,君子之学,不像器具那样限于一种功用。而是有大事时,即作大事,有小事时,即作小事。凡有利于大众之事,皆可为之。无论大小事,皆是尽心尽力而为。是以君子求学,不以一器自限,而须博学多闻。虽然博学多闻,犹不以器自许,而志于形器以上的道。有道便是君子儒.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贡问,如何为君子。孔子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此意是说,君子先其言而行,行之而后,其言从之。从之的意思,就是言从其行。如此,言行相符,即是君子。朱子集注:周氏曰

20、,先行其言者,行之于未言之前。而后从之者,言之于既行之后。刘氏正义引大戴礼曾子制言篇:君子先行后言。又立事篇:君子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程氏集释引沈括梦溪笔谈,以及郝敬论语详解,主张以先行读作一句,以其言而后从之读作一句。但依朱子集注所引周氏解释,即照旧读先行其言自无不可。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此章所说的君子小人,是就品德而言。君子是有德之人,小人是无德之人。周比二字,古注或作公私讲,或作义利讲,或作普遍与偏党讲。今依公私讲法。公就是周,私就是比。君子办事,为公,而不为私。平时修养,亦是去其私心,存其公心。此即周而不比。小人办事,为私,而不为公。无事时,心中所想的,也

21、是有私无公。此即比而不周。公是公平正直,私则与此相反。分辨君子与小人,即在公私二字。此章古注,孔安国说:忠信为周,阿党为比。皇疏:周是博遍之法,故谓为忠信。比是亲狎之法,故谓为阿党。皇疏又引孙绰说:理备故称周,无私故不比。邢疏说,孔注忠信为周,是国语鲁语之文。刘氏正义引吕氏春秋达郁篇注:阿,曲媚也。刘氏说:阿党与忠信相反,正君子小人性情之异。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学是学习。皇疏说是学旧文,其意就是读圣人书。思是研究。包咸说为寻思。罔,包注为罔然,皇疏另一解释,即是诬罔。依包氏说,读书而不寻思书中的义理,则罔然无所得。依皇疏说,读圣人书,而不精思其义,以致行用乖僻,此

22、是诬罔圣人之道。罔字之义,包注就学者方面解释,皇疏就圣人方面解释,罔字实有这两方面意义,可以合讲。思而不学则殆。何晏注:不学而思,终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刘氏正义说:殆与怠同。何注之意,不读书,只凭自己思索,终无所得,徒使人精神疲怠而已。朱子集注: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王念孙读书杂志,引史记扁鹊传里拙者疑殆说:此殆字,非危殆之殆。殆亦疑也。古人自有复语耳。王氏又引公羊传襄公四年何休注:殆,疑也。因而指出论语为政篇思而不学则殆的殆字,亦作疑字讲。其意是说,思而不学,无所依据,则疑而不决也。王氏之子王引之,在其经义述闻里,亦以殆作疑讲。他说:思而不学,则事无征验,疑不能定也。依王氏说,殆作疑字讲

23、,甚合经义。罔义。包曰:罔然无所得。皇侃:罔、诬罔也。诬罔圣人之道也。包皇各就一方言,实有关于两方,可合而言之。【按】殆义。何曰疲怠。朱曰危而不安。王念孙引公羊传何休注,殆、疑也。又引史记仓公等传,殆均作疑解。【按】此处殆字,依王所引,其义较长。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攻,治也。古人谓读书为攻书,即学习之义。何晏集解:攻,治也。善道有统,故殊途而同归。异端,不同归者也。例如学礼学乐,是殊途。但皆归于善道,是为同归。又,圣人讲中道。如中庸记载,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孔子亦是讲中道。攻乎异端即是偏执一端,或不能执两用中,则皆有害。攻义。何晏、皇侃皆曰治也,谓学为治。范曰:攻、专治也,故治木玉

24、金石之工曰攻。集说攻击也。【按】治与击大异,须视解文而采。异端义。集解:善道有统,殊途同归,异端不同归者。皇侃注,异端、杂书也,杂谓诸子百家。公羊传注:他技、奇巧异端也。礼记大学注:他技、异端之技也。论语后录:异端即他技,谓小道也。戴东原集:端、头也,凡事有两头谓之异端。言业精于专,兼攻两头,则为害耳。朱子集注,宋程子曰:佛氏之言比之杨、墨尤为近理,学者当如淫声美色以远之。【按】自范氏谓异端非圣人之道,如杨、墨是也。程、朱遂以佛为异端,而改论语以前之解。以后纷诤甚繁矣。学者宜详读集释后段发明及按语,可得以简要结论。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弟子,姓仲,名由,字

25、子路。诲女,就是教汝。是知也,即:是智也。其余知字皆作知道讲。孔子呼子路之名曰:我教汝者,汝能知道乎。汝知则说为知,汝不知则说为不知,此是有智者也。孔子教子路之知,不作知识讲,而是自心本有之知,是为真知。此须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方能发出。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子张学干禄。子张是孔子的弟子。学干禄,就是学求从事政治之意。郑康成注:弟子,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干,求也。禄,禄位也。子曰以下,是孔子教子张求禄之道。多闻阙疑。邢疏,多闻就是博学。学无止境,虽然博学,仍有不能完全了解之事,此即是疑。有疑可以存

26、而不论,不可妄加论断,是为阙疑。刘氏正义阙作空字讲。阙疑就是存疑之意。慎言其余,则寡尤。包咸注:尤,过也。其余不疑,犹慎言之,则少过。慎言,是说言语要恰到好处,不可多说,多则不免有失。多见阙殆。包注:殆,危也。此危字有不安之意。王引之经义述闻:殆犹疑也。谓所见之事若可疑,则阙而不敢行也。虽然多见,尚有危疑不安于心之事,亦须阙而不行,是为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其余,指无疑惑之事,亦须中道而行,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是为慎行。如此则少后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言语少过失,行事少后悔,禄位即在其中。即可办政事。郑注:言行如此,虽不得禄,亦同得禄之道。刘氏正义引礼记王制篇司马辨论官材之文,以

27、为古时有乡举里选之法,故寡尤寡悔即是得禄之道。刘氏说:当春秋时,废选举之务,世卿持禄,贤者隐处,多不在位。故郑以寡尤寡悔有不得禄,而与古时得禄之道相同。明学者干禄当不失其道。其得之不得,则有命矣。孟子云,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亦言古选举正法。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哀公,鲁君。问孔子:何所为之,则民始服耶?当时三家执政已久,哀公颇不得意,故有此问。孔子对以举错之道。包咸注:错,置也。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邪枉之人,则民服其上。谓举用正直为公之人,舍置曲枉自私之人,民受其利,乃服。若举用曲枉,舍置正直,民受其害,不服。鲁国此时,三家专横,即

28、是举枉错诸直,故民不服。此为通义。古注又一义,错诸之诸字,乃之于二字之合音字。如王应麟困学纪闻,引孙季和之说,以及刘氏正义等,以为举直者而置之于枉者之上,民所以服。举枉者而置之于直者之上,民所以不服。此义仍用小人,惟当置于下位,受制于在上之君子,不得为恶,民不被害,亦服。此义较优。刘氏正义以此与夫子尊贤容众之德相合。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季康子,鲁大夫季孙氏,名肥,谥康。鲁卿三家,世袭专政,民心不服。康子乃问孔子,如何使民对上恭敬尽忠,以及劝勉为善。以劝的以字,古注作与字讲。孔子答曰,君以庄严面临民众,则能使民敬君。君以孝道教民,并

29、能以慈待民,则能使民尽忠。君能举用善人,而又教化不能之人,则民自能相劝而善。邢疏说,当时季氏专执国政,犹如国君。故孔子之答,皆以人君之事言之。孝慈则忠句,各解纷纭。黄氏后案曰:孝慈则忠。诸家说甚费解,式三谓孝当作(音教),谓引导之使人可仿效也。【按】黄氏所云,本句可通,但与全文不贯,且他本罕见,姑备一说。孝经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细审季康子之三问,皆在使民;而使者在君,从乃在民。君能庄临,而民自敬。教民以孝,民始孝亲;中则忠君,如子孝父矣。然君必以慈临之,如亲慈子,故曰:孝慈则忠;否则犬马路人,草芥寇雠矣。举彼善者,教他不善者,民自相观而善;是不劝之劝。此章三答,有直接,有双

30、用,有旁通,言与文,婉转入微。(犬马草芥二句,引自孟子离娄篇: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引文略为变更,以便解说而已。)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或人问孔子,子何不为政。包注:或人以为,居位乃是为政。孔子引书经解答。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二句出于古文尚书君陈篇,今文学家说是逸书文。汉石经孝乎作孝于。惠栋九经古义,谓后儒据君陈篇改于为乎。乎于古通用。此二句朱子集注读:孝乎,惟孝友于兄弟。今从古读,至惟孝为一句。孝乎,赞美孝道。惟孝,再加赞美。友于兄弟,包注:善于兄弟。施于有政三句,各注考据,皆是孔

31、子语。施于有政。包注:施,行也。所行有政道。此意是说,施行孝友,即有为政之道。是亦为政。是,指施行孝友而言。行此孝友二者,亦是为政。奚其为为政。皇疏:何用为官位乃是为政乎。孔子答意,虽然不在官位,只要在家施行孝友,亦是为政。孝友是为政之本,除此之外,何事算是为政,故云: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人必须有信用。人而无信,可乎,不知其可也。刘氏正义引郑注:不知其可者,言不可行也。以下说比喻。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无輗,无軏,必不能行。人而无信,亦必不能行。包注:大车,牛车。小车,驷马车。据郑注及说文,大小车皆有辕,以为牛马引车之用。辕端接一横木,此横木在大车名为鬲,在小车名为衡。辕端与横木相接处,各凿圆孔相对,以金属物贯穿之,使辕端与横木能活动自如。此金属贯穿物,大车称为輗,小车称为軏,是大小车行动之关键。说文段注引戴东原说:大车鬲以驾牛,小车衡以驾马。其关键则名輗軏。辕所以引车,必施輗軏然后行。信之在人,亦交接相持之关键。故孔子以輗軏喻信。无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