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0 ,大小:61.97KB ,
资源ID:5706839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70683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轮复习导学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轮复习导学案.docx

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轮复习导学案必修I第一轮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3: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纲要求】理解中央集权制概念,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一是中央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二是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是地方上实行郡县制。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课程标准】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知识梳理】1背景或条件【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政治前提: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注意:统一过程】(2)经济根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

2、权保证国统一)。(3)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4)思想来源:法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5)实践条件: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并证明法家思想的可行性。2目的:巩固政权,维护大一统。3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三大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1)皇帝制度的建立“始皇帝”的来历: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称“王”,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首创“皇帝”称号(“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被沿用。内涵及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2)中央: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

3、 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 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 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九卿【非实指,表诸卿】:三公之下,秦朝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帝的各种事务。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3)地方:郡县制起源:源于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建立: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郡”设郡守、郡丞和郡

4、尉,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郡下设县,县置县令、县丞和县尉;县级以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特点:与分封制相比较,特点有: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意义:a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发展;b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分封制郡县制基础血缘关系地域关系官吏任免世袭(世卿世禄)任免(无封地,有俸禄)与中央的关系分化王权,诸侯很大独立性,中央集权,皇权至上影响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分裂

5、割据权力集中,巩固统一【归纳总结】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主体措施: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配套措施或巩固集权和统一的措施:选拔、考察官吏的制度;制定秦律。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车同轨;建长城,修弛道、直道,开灵渠;移民。统一文字;焚书坑儒。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1)积极: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奠定了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历代沿用。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2)消极:导致暴政,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一定程度上

6、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概念阐释】1.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包括皇帝制、官僚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中央的权力越来越大,地方的权力越来越小,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应当分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来理解,同时又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 1专制主义:是一种政体,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是中央决策方式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

7、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而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在封建社会一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君主专制必然被淘汰,而中央集权将继续存在。当前世界上如美国、中国等都实行中央集权的

8、行政管理体制,但都不是君主专制体制。联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考点探究一:监察制度材料一、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史。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史、监察史,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

9、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材料二: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引自宋史材料三: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

10、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和目的。(12分)(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明初产生这种廉政措施特点的原因。(6分)(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古代哪些经验教训?(2分)考点探究二:郡县制度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

11、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摘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材料二: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摘编自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材料三: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

12、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摘自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3分)(2)根据

13、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4分)(不得照抄原文)(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5分)高考链接1、(2013年北京高考12题)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 B秦 C汉 D唐22014天津卷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

14、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3、(2015江苏单科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4、(2015天津文综12)(22分)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时期古代中国古代罗马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前451年)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

15、(前221年)罗马统一意大利(前270年左右)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前202年公元184年)罗马强盛时期(前201年公元192年)公元3世纪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280年)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年)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公元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东晋南迁(317420年)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公元56世纪南北朝对峙(420589年)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

16、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概括至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7分)(2)比较至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8分)【课后演练】1晚清七十年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型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这次转型()A摧毁了宗法观念 B发展了分封制度C确立了专制政体 D创立了科举制度2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

17、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3秦律规定:御史卒人使者,食粺米半斗,酱驷(四)分升一,采(菜)羹,给之韭葱。使者之从者,食(粝)米半斗;仆,少半斗。这说明秦律()A细密严苛 B注重规范 C强调等级 D轻罪重刑4葛荃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程中提到:“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朝臣贵族和各级官吏所拥有的只是从王权派生或分解出来的政治经济特权,而非法定的以自由和平等为前提的政治权利”。材料最能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18、A家国一体 B专制主义 C事君以忠 D尊君敬祖5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显著不同,但在政治理念方面却有相同之处。其相同之处体现在() A“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B“天下一家”、“家国一体” C“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D“天人合一”、“敬德保民”6.(15分)古今中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制度不断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刘建军编著古

19、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难以实现”的原因是什么?并说明后来中国又是如何实现制度的“重新建构”的?(5分)考点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纲要求】1. 三省六部制、选官制、监察和谏议制的演变过程2. 评价科举制,分析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知识梳理】(一)汉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1郡国并存:原因:汉高祖认为秦朝亡于行郡县;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为打败项羽,大封异性诸侯王;西汉建立后初期,刘邦又大封同姓诸侯王;汉承秦制,在地方同时实行郡县制,这样

20、造成了郡国并存的局面。2、七国之乱:起因:西汉初年,中央沿用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对抗中央。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平定后,把王国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3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政治措施:在中央:建立中朝:中朝,任用布衣为相,为决策机构;另设外朝,即原来的三公九卿,执行机构。作用:相权受限,皇权加强。1 在地方:实行推恩令(推恩分化,削弱王国)。作用: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王国的威胁。选官制度:察举制。(2)经济措施: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3)军事措施:出击匈奴。(4)文化措施: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教育上:创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体系。4

21、汉武帝加强集权的影响: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专权,政局动荡。(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1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中书省起草诏令,决策机构;门下省封驳审议,审核机构;尚书省负责执行,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吏(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户籍、土地和赋税)、礼(礼仪、科举)、兵(军政)、刑(刑狱)、工(国家工程建设。】2作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四)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央分割相权、地方削弱地方权力)1背景: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

22、袍加身,建立宋朝;为消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巩固统治。2主要措施:(1)收精兵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和平削权,集中统兵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中央:将禁军统领权归三衙,设枢密院行使调兵权。兵权互牵制,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禁军一半驻京师,一半分守各地,强干弱枝,保证中央对地方军事优势。(2)削实权集中行政权:中央: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但相权被三分:设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和三衙分割军政权,设三司(盐铁、户部、度支)分割财政权,三司使被称为“计相”。(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合称“二府三司”)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做州郡长官,设通判监

23、督,直接向朝廷奏报。(3)制钱谷集中财政权:中央:设三司分割宰相财政权。地方: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3影响:积极: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消极: “三冗二积”。教训:改革必须结合实际,精兵简政,等等。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分割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五)元加强中央集权1中央:一省制:即中书省,设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归中书省。相权反弹,严重威胁皇权。枢密院: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

24、西藏地区。2地方:行省制度(1)目的: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有效控制。(2)内容:山东、山西、河北由中书省直辖,其他地方设行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军、政、财大权,但行政权力是受到中央的节制,省的最高长官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3)影响: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初步基础;是我国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六)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1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以称“世官制”)2战国至秦朝:军功爵制。代表: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3两汉

25、: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也叫推举制,指各郡国每年自下而上向国家推荐人才,选拔标准:注重人才道德(“举孝廉”)。作用和评价: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与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4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才标准:注重门第出身。影响:形成世族门阀世代把持特权的局面;政治黑暗,官吏素质下降,影响中央集权。5隋唐:科举制。概况: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

26、位,后成定制。科举制的流程:童生 秀才 举人(举子) 贡生 进士地方举行通过了省试乡试者通过院试者 州府县举行 通过者可参 加乡试, 办私塾 唐朝科举制分常科、制科。类型常科、制科。 常科两年一次;制科是皇帝下诏举行的。科目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五十多种生源生徒:血管出身的受试者。乡贡(举人):州县考试及第者。皇帝举行的考试叫殿试。进士及第者可分为状元、榜眼、探花。6、北宋科举制: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和考试人数有重大变化。对科举制的评价:第一,改善了用人制度,对社会发展有进步的意义。 1,科考形式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考试;2,科举制的创立为出身低微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

27、统治的社会基础。 3,开创了整个社会读书求学的良好风气。第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过读书的风气盛行。第三,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和唐文化的发展,造就了一批诗人,推动古文运动和传奇小说发展,使唐文学达到很高水平。第四,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它与英国的考试制度和现在的考试制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可以激励人们用功读书,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在世界文明史上占重要地位。第五,科举制有进步作用也有弊端:科举制度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不愿从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国民生计又实用价值的科学研究,一旦科考成功,金榜题名,就逐渐沦

28、为封建统治者的附庸。7明清:八股取士。目的: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考试内容和特点: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评价: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既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考点探究一:科举制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

29、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

30、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0分)(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10分)(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10分)考点探究二:监察制度材料一 权力监督,在中国古已有之。西周就有过所谓做诗、诵诗的舆论监督,当时还创造了“三监”制度,并成为以后秦汉时的监察御史和刺史制度的渊源。此后中国各朝代都建有权力监督制度,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如御史的监察、丞相司直的监察、司隶校尉的监察等。西汉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举报箱。唐、宋、元、明、清的监督制度都有不同程度发展。忽必烈曾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