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98.73KB ,
资源ID:5706366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7063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文档.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文档.docx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文档广宁中学基本教案学科: 地理 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课题: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重点:1、 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难点:1、地理要素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整体性功能2、 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平衡功能;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预备知识和工具: 1.多媒体课件 2.学案今年高考相关知识点及试题:高考考点:1、 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2、 地理要素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整体性功能(知识前测):1.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导致大气

2、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这一现象体现了( )A.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B.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C.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孤立性 D.人类与环境不相统一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陆地环境整体性的理解。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如果某一要素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这一事例就充分体现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答案:A2.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协调一致,与地理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B.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不会

3、导致其他因素的改变C.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没有关系的D.我国沿海和内陆的景观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思路解析:地理环境的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各个环境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在景观上力求保持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我国沿海和内陆景观的差异,反映的是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答案:A3.关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就某个较小的地区而言,当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后,表面植被减少,则这个地区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会受到影响B.一个地区的水土流失,说明了这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个性差异C.某一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只能对

4、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不会对其他地区产生任何影响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就是指各组成要素之间有时紧密联系,有时是独立的个体思路解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整体,各要素间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某个较小的地区而言,当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后,表面植被减少,则这个地区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会受到影响。一个地区的水土流失,说明了这个地区的整个地理环境受到影响,其联系是经常性的,不是间断的。另外某一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不仅仅对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产生一定影响,还会对其他地区产生影响。答案:A4. (2012山东卷基测28)下图是某城市各月份气

5、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反映了该城市的典型气候特征,这个城市是A 罗马 B 曼谷 C 北京 D 纽约 【答案】A【解析】整体性即联系性,无论从宏观人文环境要素,到自然环境要素,自然四大圈层、各自然要素之间、甚至某要素单元微观子要素之间,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根据气温与降水柱状图判断为地中海气候:雨热反季、最低月温度在0以上的亚热带气候、冬雨型等。纽约为温带季风性气候、北京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曼谷为热带季风气候,只有罗马为典型的地中海气候,选A. 教学内容的取舍:简略了解“生物循环示意图”、“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物质

6、循环和能量流动,并能够阐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简要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并举例说明“湖泊演化” “东北森林的变化”课标要求 分解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播放视频或景观“热带雨林”提问:观察其中有哪些要素?观看视频,思考问题。明确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明确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补充生物循环知识(光合作用、分解作用、有机物、无机物)为学习新知做铺垫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能量交换指导活动(可带一盆栽植物)、阅读、读图分析P9091活动(5-2)、案例1(5-1); 1所示中有哪些地理环境要素?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3生物如何在各要素间进行转换?4图中的能量

7、是如何传递的?5归纳生物循环示意图。小结:各要素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学生回答:(阳光、大气、水、土壤、生物)联系自然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分析表述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环境的形成、演变、演化;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指导阅读资料:1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起到了哪些作用?2关注地理环境的形成、演化。阅读资料、读图分析。培养学生阅读资料提取信息、概括总结、表述的能力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1以某种水果、某种作物为例或不同地区的作物生产量的不同为例,分析归纳生产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要素的功能。2阅读资料p/92;分析平衡功

8、能。阅读资料并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地理资料,理解地理概念的能力。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指导活动:P93/活动提问:(不考虑气候变化等因素)1 从ae,地形、水文(湖水)、生物种类、土壤等发生了什么变化?2 分析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从而统一变化的?思考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阅读地理图像、提取信息、分析并表述问题的能力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案例3P/94“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1 森林的环境功能有哪些?2 森林的减少会使环境产生哪些变化?3 用图示法归纳东北森林变化给其他要素带来的影响。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能力。小结:要注意的问题:本节的知识点重点:地理

9、要素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整体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平衡功能;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并举例说明“湖泊演化” “东北森林的变化”;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本单元试题命题突出体现了以能力立意为主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另外,命题综合性较强,重点考查相关知识的关联性。 配套的例题和练习:(2012上海卷地理(六))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1. 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海鲜 牛羊肉 山货 腌腊制品A. B

10、. C. D. 【答案】:D 【解析】考查安徽南部地域文化整体性联系的地理背景。安徽地处内陆,没有海鲜,项错;安徽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因此山货较多,但对外交通不便,不容易外销,因此以腌制、腊制和干货为主,因此、选项对;该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耕地稀少,粮食、牛羊喂养较少,当地居民以打猎、种茶、植竹等为生,因此项错误。2. 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A. 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 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C. 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 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答案】:B 【解析】考查安徽南部农耕地域文化的地域联系特征。妈祖,是海水和平女神、护航海神,因此盛行

11、妈祖文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台湾、福建等沿海省区,A项错;评剧是山东传统地方戏曲,秦腔为陕西地方戏曲,因此C项错;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在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特别多,因此D错;安徽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又以山地为主,耕地稀少,因此农业以种茶、竹等亚热带经济林木为主,因此B项正确。(2012上海卷地理(十六))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2分)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水、热交换,对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大气、海洋相互作用而导致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典型。3.说明厄尔尼诺形成发展过程,并

12、据此概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12分)【解析】考查提取资料信息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厄尔尼诺现象过程、地理整体性原理。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是由于东南信风减弱,太平洋南赤道暖流也响应减弱,太平洋向西流动的暖性海水明显减少,甚至出现东流。这一异常现象,一方面导致南美洲太平洋沿岸上升流减弱或停止,另一方面使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升高导致浮游生物骤减、鱼类与鸟类大量死亡。同时,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对热带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升高,上升气流活跃,降水增多,引发洪涝灾害;而热带太平洋西岸地区因暖性海水减弱,表层水温相对下降,下沉气流活跃,降水减少,导致旱灾。厄尔尼诺的形成发展说明

13、,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相互作用的,大气环流的改变,引起洋流的变化,而洋流的改变,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又反作用于大气圈,引起降水异常,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厄尔尼诺现象严重的年份,东南信风减弱,太平洋南赤道暖流也相应减弱,太平洋中、东部向西流动的暖性海水明显减少,甚至东流。这一异常现象,一方面导致南美太平洋沿岸海水上涌减弱或停止,水中营养物质大量减少;另一方面使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升高。由于南美太平洋沿岸温度升高和海水营养物质减少,导致浮游生物骤减、鱼类与鸟类大量死亡。同时,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对热带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带来严重影响。热带太平洋东岸地区因海水温度升高,上升气流活跃,降

14、水增多,引发洪涝灾害;而热带太平洋西岸地区因暖性海水减弱,表层海水温度相对下降,下沉气流活跃,降水减少,导致旱灾。 厄尔尼诺的形成发展说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相互作用的,大气环流的改变,引起洋流的变化,从而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而洋流的改变,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有反作用于大气圈,引起降水异常。根据以下相关材料提供的相关信息,完成12题。材料一:1998年夏季长江发生全流域的特大洪水。据专家介绍,发生特大洪水的主要原因有:(1)当年自6月11日进入梅雨期后,长江流域各地暴雨频繁,雨带在长江流域徘徊,共出现了74个暴雨日;(2)长江上游地区过度地砍伐森林,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3)长江流

15、域各大湖泊因为围湖造田愈演愈烈,湖泊的蓄水分洪能力急剧下降;等等。材料二:下表为洞庭湖各历史时期湖泊面积、湖泊容积的变迁表。年份18251896193219491954195819721977面积(平方千米)6 3005 4004 7001 3503 1953 1412 8202 740与1958年面积比较(%)1911721501381251008987容积(亿立方米)293.0268.1210.2188.0170.01.下列关于洞庭湖面积减少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A.围湖造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因为人口增加而出现的粮食短缺问题B.自古以来,洞庭湖周围的围湖造田行为不

16、仅是民间自觉的行为,而且也受到了某些朝代行政性的引导作用C.洞庭湖的面积减少除去人为围湖造田的原因之外,长江水倒灌带来的泥沙淤积也是其面积减少的重要原因D.导致洞庭湖面积减少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气候异常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锐减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乡土地理知识。据史书记载,在周、秦以前,洞庭湖南连长江,北通汉水,方圆九百里。至汉代,长江主流已位于荆江附近,洞庭湖则在长江以南。1825年,长江之水冲开了藕池口,1873年又冲开了松滋口,形成夺河改道的局面。泥沙随江水入湖,湖面开始缩小,出现了南县、白蚌、草尾及北大市一带的高洲滩地。直至新中国成立前的20多年里,土豪争相围垦,湖面缩小了近1/3。

17、答案:D2.洞庭湖因为其面积减少、蓄洪能力下降而加剧了1998年的洪水,这一现象体现了( )A.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B.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C.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孤立性 D.人类与环境不相统一思路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对陆地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陆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便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答案:A3.关于陆地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表面有可能存在两处自然特征完全相同的区域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就是说自然环境是不变的C.气候状况会影响植被类型以至整个生态系统D.地域差异往往独立于整体之外思路解析:地域差异在陆地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所以陆地上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

18、况完全相同的区域。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是指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环境的整体。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之一是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陆地环境的差异性是在陆地环境整体性中不同地区表现出的地域差异。答案:C4.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各要素都不单独存在和发展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各自然环境要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是相同的A. B. C. D.思路解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也叫综合性,表现在其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上,各要素之间的影响程度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答案:A

19、5.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分析,下列气候类型区中,最适合水稻种植的是( )A.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区 B.温带海洋性气候区C.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D.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整体性中的气候要素。关于水稻的种植条件,应该在一些雨热同期且降水较多的地方,而给出的四个气候类型中,只有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是雨热同期且降水较多。答案:C1.关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自然要素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互不影响B.在四大圈层交界地带,物质渗透和运动的结果形成了生物C.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气候、水文、地貌、土壤D.水文、生物、土壤、地貌等要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气候的影响

20、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有关知识。对于地理环境主要有以下几大要素:水文、生物、土壤、地貌、气候。各自然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答案:D2.有关自然地理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组成要素构成的自然环境B.我国三北防护林带是自然环境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C.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一个特殊组成要素,因此我国北方的黑垆土、南方的水稻土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D.城市环境是经过人工改造后多姿多彩的自然环境思路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区别。自然环境的形成是没有人类参与的,由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组成的环境;“三北”防护

21、林是人为建造的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人工林;我国北方的黑垆土、南方的水稻土都是耕作土壤,即农业土壤,它是在人类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城市环境是人工改造自然环境最彻底的区域。答案:A3.2001年3月,我国对楼兰古城及罗布泊的考古和科学考察表明( )A.荒漠化问题产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人为原因造成的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气候变化、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的主因D.荒漠化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思路解析:本题考查气候与土壤间的关系。荒漠化一部分是自然原因形成的,一部分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荒漠化较多是由于人为原因引起土地退化,气候趋于更加

22、干旱而发展为荒漠的过程。在各种人类活动中,人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破坏植被,导致气候恶化,水源枯竭,加速了荒漠化进程,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答案:C4.下列地理事物与其相应的成因连线正确的是( )A.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流水侵蚀作用B.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华北平原风力沉积作用C.干旱地区的蘑菇石褶皱隆起D.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裸岩荒漠风力堆积作用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不同的地理区域存在着不同的自然条件,在此影响下会形成不同的环境组成。黄土高原的黄土层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华北平原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干旱地区的蘑菇石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裸岩荒漠

23、则与降水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从整个环境要素来看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是相互影响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对立要素的变化。答案:A5.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地进行着水分与热量的交换,气候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B.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受地质作用的影响C.通常情况下,温度每升高10 ,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23倍D.通常情况下,温度每升高10 ,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25倍思路解析: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地进行着水分与热量的交换,气候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通常情况下,温度每升高10 ,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

24、答案:A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岩石风化的结果产生了母质,母质与岩石相比产生了一些新的特性:a.物理风化:使岩石由大块小块碎屑,由致密坚硬态疏松态,这种物理状态的改变,使母质产生了通气、透水性,为进一步风化创造条件。b.化学风化:产生了许多细微的粘粒,粘粒之间有毛管孔隙,产生了保蓄水分的能力,即蓄水性。同时粘粒的产生,增加了颗粒的表面积,产生了一些胶体性能,比如:吸附性能,可以保存风化释放的可溶性养分,为肥力的发展创造条件。另外化学风化释放出一些可溶性盐基物质,这是植物矿质养分的最初来源。c.由于母质疏松多孔,气体能流通和交换,有利于根系的呼吸作用和营养物质的分解作用。同时由于母质能

25、吸附一定的水分,增加了导热率和热容量,使母质初步具备了调节温度的能力,而不是像岩石那样激烈的升温和降温,这有利于植物的生长。(1)岩石风化产生的母质改变了岩石的理化性质,故母质又叫_,它具有_、_等特性,为进一步风化创造了条件。(2)经过物理和化学风化后,母质中具有_使气体能流通和交换,有利于根系的_和_的分解作用。(3)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_和_。思路解析:土壤是由裸露在地表坚硬、巨大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和成土作用而形成:岩石母质土壤。土壤最初来源是岩石,而岩石又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岩石风化的结果产生了母质,母质与岩石相比具有蓄水性、疏松多孔性,使气体能流通和交

26、换,增加了导热率和热容量,具备了调节温度的能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答案:(1)成土母质 通气性 透水性(2)疏松多孔性 呼吸作用 营养物质(3)化学元素 养分7.“牵一发而动全身”反映了陆地环境的什么特性?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如:地表植被的减少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沿海低地淹没陆地面积减小部分生物失去生存环境。由此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反映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8.鄂尔多

27、斯的毛乌素沙地,原是一块殷实的草原。在清光绪末年,大片草原被开垦,而且对土地只用不养。最初产量尚高,随后就急剧下降,几年后即行撂荒,再开新荒地,致使原来的生荒地变成熟荒地,熟荒地又变成轮荒地,最后成为流沙地。以上材料说明了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有什么影响?请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探究我们人类应该如何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实际生活中土壤的利用。说明过度开垦,只用不养,将导致土壤退化,最终会使环境恶化。答案:土壤这种地理要素,与气候、水文以及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土壤生产能力,主要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的组合和搭配。合理地利用土壤,可以使土壤保持肥力;不合理地利用土壤,会破坏肥力,甚至引起土壤退化。教学后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