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37.27KB ,
资源ID:570219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70219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小学听课记录精选15篇.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小学听课记录精选15篇.docx

1、小学听课记录精选15篇小学听课记录(精选15篇)小学听课记录(精选15篇)小学听课记录(一): 上课铃响后,学生还是比较吵闹,教师立刻采取措施这堂课采取小组加分制,这决定今日小组作业的多少,放学的快慢;刚才第二小组坐的最端正,加三分。 一、导入新课 1、大家一齐齐读课题长相思预备起。 2、长相思是词牌名。这首诗还是词,词又叫长短句,字数不对称,有长有短。 二、生字词 朗读古诗,回答诗中哪个字是多音字畔 三、进入新课 1、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这首诗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2、讨论中有什么问题 (学生):风一更雪一更什么意思? (教师):哪个同学能够帮一帮他 除了这句不懂,还有什么不懂?好,

2、都懂了,我来考考大家。 3、逐句品读 风一更雪一更,读到这一句时,你能想象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样的? (学生):当时下着鹅毛大雪凛冽的寒风迎面吹来 (教师):还有其他表达吗? 山一程水一程,读到这一句时,你能想象当时士兵们经历了什么,当时的环境是怎样样的,行军路上他们走过了什么地方 (学生):士兵们走遍了千山万水山崖险峻,河上结冰,可是他们都没有放下。 (教师):还有其他表达吗?错了并不可怕,教师欣赏你开动脑筋。 这些环境描述都突出了什么行军之难 当时诗人想到了故乡的什么呢?可是行军之地仅有什么? 四、总结 本诗用了什么手法借景抒情叙事抒情 表达了什么情感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五、作业 小练笔:

3、假如你是纳兰性德,经历了行军之难。请你把当时行军的环境具体描述下来。 小学听课记录(二): 小学语文听课笔记由整理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二、复习旧知: 1、 这些词语还认识吗?(钓鱼、从未见过、允许、遵守规定、铭刻) 2、 回忆课文写了什么?你能这些词语说出来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钓鱼、放鱼) 三、进入新课: 第一板块: 1、 由学生的回答开始,教师:钓鱼和放鱼的孩子的此刻的情景吗? 2、 引导读课文一到四小节: a、(出示课件:汤姆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他设计的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大奖,日前)他在理解采访时他对父亲让他放掉表示感激)我们就来看看这位设计师 b、引导读读

4、课文一到四小节。学生读课文。(要求自由读) 3、 读书交流:一到四小节,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踊跃) 1) 课文写 2) 我感受到那里景色很美; 3)你明白涟漪是什么意思(教师不经意的随便问),我们把涟漪能够读得再美一些,齐读涟漪这一句; 4)我读懂了他们高兴:两个感叹号。 5) 我读懂了他们钓到的鱼很大:弧形(读出大来),还有谁明白这 条鱼很大?(大家伙)并且是大鲈鱼。 6) 引导读: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三人) 7) 此时,传来了爸爸的声音。我们来读读课文中爸爸的语言。(学生读书) a。 出示课件:父子的对话:爸爸: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 b。 引导学

5、生朗读这些话语:a、分主角;b、抓重点词语; c。 汤姆为什么要很不情愿地嚷起来? d。 汤姆不肯放鱼的原因是什么?(听课疑问:孩子们,别人回答问题时,你静静坐着脑子里在想什么?) e。介绍规定,问:明白了吗? f。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朗读,强调语气(斩钉截铁):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当遵守规定。先分别指读,之后邀请男子汉齐读; g。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用不管都说说生活中的事情。(学生表达,教师评价) 四、小结板书:自觉遵守规定。 第二板块: 五、相信爸爸的这句话对大家的启发必须很深,我们一齐来读这句话: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当遵守规定。(齐读) 六、引导学生分主角读课文,其他学生

6、做评委(第五小节开始 规定)引导学生提提议:读得怎样样? 七、出示没有提示语的对话,要求学生把刚才的提议用起来; 八、提出新的要求:加入动作、表情、道具增强表达效果;出示课件配合,师生配合 九、爸爸和小汤姆争论的结果如何?此时的心境如何?(邀请数名学生回答) 第三板块: 十、教师小结学生回答。从后悔过渡到下文。 十一、讨论:后悔吗?(要求学生帮帮忙) 十三、教师总结全文,出示课件:转眼间不出所料道德只是个很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可是实践起来却很难34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 十四、同学们,出示课件:是取失去的是一时的利益,得到的美德是一生的财富。要朗读求学生这句话; 十五、再次朗读:不管有没有别

7、人看见,我们都应当遵守规定。 小学听课记录(三):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教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我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样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样做到的? (2)钟面上

8、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构成了大小不一样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教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明白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理解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最终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

9、,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教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日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经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一样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光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供给很多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

10、获得感性知识,构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趣味,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经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我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忙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

11、、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本事、操作本事、表达本事及分析、概括本事。 小学听课记录(四): 一、 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生齐读课题) 2、(出示寇准写的诗)指名读。 【评:复习导入时,经过看填空题背第一段,指名读华山,既检查了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情景,又突出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充分显示了教者设计教案时的匠心。】 (出示课件)啊!华山真高哇!(指名读) 3、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生在第二自然段中边读边找)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讨论) 【评:教者重视教师与学

12、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感悟、交流,逐步深化华山在学生心中雄伟、高大的印象。】 【评:学生从第一课时开始就对华山充满了好奇,师在此处播放华山的录像,画简笔画,为学习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华山的高这一特点。】 齐读。 4、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指黑板)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5、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评:重视词语的积

13、累,能结合课文资料指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显得水到渠成。】 二、借文悟诗。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 1、课件出示诗句。 (1)生在课文中找诗句的意思。 (2)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仅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3)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4)理解回首的意思。 【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评诗人用词的精妙。】 (5)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 (指课题)咏华山。 3、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

14、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说) 4、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三、课外延伸 1、供给课前收集的描述山的诗,生自由练读。 2、指名上台朗诵,师配乐。 3、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关于山的古诗。 【评:教者能打破课堂局限,将学生引向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本事。】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岁 华 齐 1、学习山字头,领读。 2、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3、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4、生描红,师巡视。 小学听课记录(五): 一、激趣导入 1、 教师板画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今日我们到浩瀚的大海去看真正的鲸。(播放录像) 3、

15、看到这翻腾、跃动的鲸,你最想明白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 检查生字,指名读 肚 肺 腭 胎 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月字旁 生:都是身体的某一部位。 3、教师指导书写生字。 请学生上台把这些生字写在板画上。 4、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读书情景,读中纠正字音,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关键句,懂得读书时要抓住重点。 (1)鲸有一个十分大的特点,用了个字把它写在手掌上。 大,把一段话读成一个字,了不起。 (2)指名读第2自然段,把它读成一句话。 鲸是哺乳动物,不属于鱼类。 (3)指名读第4自然段 这节第一句话与其它自然段有什么不一样?(设问) 三、学习第三世界自然段,了解鲸的大

16、,认识说明方法。 1、能换一个词说鲸大吗? 生:巨大 生:庞大 生:庞然大物 2、异常大、十分大、极其大,大家说了很多大的词,你看,课文有这样写大吗?把写大的词句找出来。 为什么同象比? 生:象是这陆地上最大的动物。 你能真的能到鲸的嘴里去吗? 生:那是假设 3、聘请高级解说员介绍一下鲸的大。 4、第一自然段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这短短的一段话作者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写鲸的大?(板书:多种说明方法)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鲸是哺乳动物,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刚才我们在研究鲸大的特点,那课文仅仅是介绍这个特点吗? 2、片断出示,同学们看看与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为什么要用2

17、个很长? 生:一个很长不够。 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体会很长、渐渐、完全、整个等词的意思。 同学们,这些词一个都不能少,这篇课文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 (板书:精确的语言表达) 3、再读这段话,把刚才我们忽视的词强调出来。 4、 出示句式:我们明白鲸适应了海洋的生活,可是,你可别忘了。 五、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展开辩论。 1、读第4、5节,了解鲸的习性。 2、围绕齿、须鲸的特点,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说本事。 点评: 林教师一上来就缩短了与学生的距离,充满活力的语言,加上精彩的画面,学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 林教师别具心裁的运用小转盘让学生发现这些生字的规律,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对这些字

18、的记忆,还让学生明白了这些生字分别指鲸的哪个部位。 带着问题阅读,让学生学会思考。 由浅入深的教学,让学生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这一环节的设计,很好的调动学生的进取性,既发展了学生思辩本事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本事。 板书: 作比较 多种说明方法 列数字 假设 精确的语言表达 总评: 林教师的课太生动了,学生自始自终坚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多么难得呀! 林教师教于学到达和谐完美的统一,灵活运用合理地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点拨;运用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本事;还采用带问题朗读法,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领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

19、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此精彩的课,让我一辈子难忘。 小学听课记录(六):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明白教师写的是什么吗?)齐读课题:荷花。 2。语言渲染: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描述赞美荷花的诗文数不胜数,我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李白、苏轼等都曾吟咏过荷花。人们称荷花为花之君子。 今日,我们来一齐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它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文章的题目就叫荷花。 3。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我看过的荷花。I(亭亭玉立的荷花、婀

20、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在学习课文前,教师也想和你们一齐伴着美妙的音乐,去荷花池边欣赏一下荷花的美丽风姿。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播放背景音乐) 二、初读课文,熏陶情感: 1。引起阅读兴趣:教师发现,同学们刚才在听、在看的时候都快入迷了。从你们的表情中教师看提出来,大家都被美妙的音乐和美丽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你们是这样看荷花的,那么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下头,我们一齐来欣赏叶圣陶爷爷的这篇荷花,看看叶爷爷能给我们带来怎样完美的享受?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l)遇到生字多读几遍,除了读准字音之外,还要看清字形。(2)把句

21、子读通顺。(3)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3。检查自读情景: (1)出示词语: 挨挨挤挤 莲蓬 花骨朵 饱胀 翩翩起舞 舞蹈 蜻蜓 昨夜 好梦 破裂 一幅 衣裳 (2)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充分朗读,激活语感: (1)解决了这些读书时的拦路虎,我们就能够美美地读一读叶圣陶爷爷的这篇荷花啦。有谁愿意大声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呢?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对于举手的同学,对他们的自信或勇敢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说说叶爷爷是怎样看荷花的?(迫不及待地看荷花、津津有味地看荷花) (3)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看荷花时,教师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我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再组织学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

22、(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我喜欢的方式读出不一样的感受和韵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 (初读时的充分诵读,就是为了使学生读透课文,为感悟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的多了,学生理解的也就多了,教师需要讲解的也就少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便是这个道理。现今,我们也常说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但仅仅靠讲读课文时的那点读是远远不够的。一节课,教师要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又要让学生读中感悟,时光根本是不允许的,结果仍然是教师包办代替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

23、所以,在初读时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读透课文,过了这一关,到精读课文、品读课文时,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4)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每段中不理解的词义,如: 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挨挨挤挤:本课形容荷叶长得很密,互相挤在一齐。 清香:清淡的香味。 饱胀:饱满得发胀。 破裂:出现裂缝。 姿势:身体呈现的样貌。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出示问题,指导再读:叶圣陶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说,作者写文章的时候一般是有比较充分严密的思考和准备的,文章中是有思路即内在脉络可寻的。我们阅读欣赏文章的时候,如果能够遵循作者的思路,就有可

24、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立意和作者的寄托。 大家能不能理清楚这篇课文的脉络,把握住作者的思路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课文共五个自然段,按照观赏荷花的顺序主要写了看荷花和想荷花两大部分或者说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 (在新的教学思想下,我们不提倡以往的给课文划分段落。其实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需要一个死的划分,就如这篇文章,能够分为看荷花和想荷花两部分或者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甚至还会有其他的划分方法。但把握思路、理清脉络也是需要的,只是在方法上、思想上灵活一些,只要有道理就能够,不必再追求一个

25、死板的、固定的答案。) 4。小结:文章叙述、描述、抒情,脉络清晰,层层深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荷花之美,把作者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读这篇文章。 5。配乐齐读全文。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查阅古诗通、询问家长、上网查询等方法搜集古代咏荷的名诗名句。 人生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向都是光明的。萧楚女 小学听课记录(七): 经过一天的精彩展示,圆满结束。纵观整个展示课,我感觉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丰富,数学素养深厚,每节课各有所长。反思整个展示课,我认为成功与缺憾并存。下头以宁晓英教师的周长一课为例,谈谈我的一点看法。我认为这

26、节课具有以下优点: 1、注重实践,构成概念。 宁教师能将本节课的教学资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生活经验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知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如:开课之初,从一个周开始,利用教具 树叶、正方形、长方形、半圆形、五角星等,让学生动手描出周长,从而建立周长的概念,设计巧妙。教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意创设生活情境,组织教学,密切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2、注重参与,学生合作。 本节课能在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上下功夫,教师起到设计者、参与者、合作者的作用。教师比较关注学生全程参与,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鼓励学生用自我的方法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索时光。学生学的主动,

27、 学的活泼,敢于发表意见。善于动脑思考,这些都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如:在测量周长一节中,让学生在纸上描画每个图形的周长,清晰建立周长的概念。 不足之处: 1、教师讲解过多,不敢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寻找周长的测量方法这一教学环节中,宁教师一个图一个图的带着学生尝试各种方法,讲解过多,包办过多,显得改环节显得单调冗长。没有放手让学生自我动手尝试,而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路。和新课标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2、没有注意引用比较的方法,巩固学生的概念。 如:在教学封闭概念时,教师仅仅限于让学生认识封闭图形。而没有设置比较图形不封闭图形,让学生经过比较,加深对封闭图形的理解。这样教学,学生的认识就比较淡薄,对

28、封闭的理解流于浅表,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听课记录(八): 一、创设情境,揭题。 1、谈话。 师:同学们,此刻是什么季节?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这是一个植树的好季节。(课件出示春天图,再出示同学们举着队旗走在山坡上去植树的情境图) 大家看,图中的小朋友正忙着去种树。学校规定中高年级参加植树,他们各年级的种树任务都不一样,大家猜一猜:哪个年级的植树任务重些?为什么? 生:应当是六年级的任务重些,因为他们大些。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分配给六年级同学的任务。 2、 看图列式,口算。 课件出示六年级同学植树的任务:共要种树90棵,有3个班。 师:根据这图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平均每个

29、班种多少棵? 师:你怎样想的?用什么方法解决? 学生口答,师板书:90÷330(棵) 课件依次出现五、四、三年级的植树任务,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口头说算式再口算结果。 教师板书:81÷3 52÷2 42÷221 3、 揭题。 师:大家口算90÷3、42÷2很快,像81÷3、52÷2这两题口算起来就有点难了,不太方便,以后碰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四位数除以一位数该怎样办? 生1:能够用计数器。 生2:估算、 生3:列竖式。 师:这些方法都行,要准确明白结果,能够用列竖式,也就是用笔算。看来

30、,我们有必要用笔算来解决。这节课就来学习笔算除法。 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师:52÷2的竖式你认为该怎样写?请你在本子上试试看。 学生尝试列竖式,展示学生各种的竖式写法。 师:那么笔算52÷2的竖式到底该怎样写?我们还是借助小棒分一分,把5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学生分小棒,汇报:你是怎样分的?请上台演示。 生1: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还余1捆,再把1捆拆成10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5根。再把2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根。516,20+6=26根。 生2: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

31、还余1捆,再将1捆拆开和2根合在一齐再平均分两份。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3:先分2根,每份是1根。再把5捆平均分成2捆,还剩余的1捆拆开又平均分成5根,12526根。 师生讨论得出比较合理化的方法:先分整捆,再分单根的。余下的一捆不能再整捆的分,要先拆开与单根的合并在一齐后再平均分成2份。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演示竖式。分两步:先把5捆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最多得到2捆,也就是十位上的5除以2商几?写哪儿?为什么?十位上余下来的1怎样办?12除以2商几又写在哪儿? 课件结合分小棒的过程再演算竖式一遍。 质疑,说算理。 师: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教师提问:这次我先来提问大家。1、6是怎样来的?两个12分别表示什么? 简析刚才学生尝试做的几种错误的列竖式格式,让学生订正 2、 尝试笔算81÷3 个别板演,学生间互相提问,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