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3.57KB ,
资源ID:569398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69398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上海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园区建设指引.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上海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园区建设指引.docx

1、上海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园区建设指引上海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园区建设指引( 2017 年版)为推动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 技创新中心,创建高水平软件名城,进一步推进上海软件和信 息服务产业发展,加强对本市各类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园区规划 建设的指导,在总结国内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园区规划建设成 功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本市规划、土地、产业、环保等法律法 规要求,根据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以及园区发展现状和趋 势,制定本指引。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园区的内涵及分类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园区(以下简称为:软件园区)是以软 件和信息服务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 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园区。 软件园区的软件

2、和信息服务产业集聚度一般不低于 50% ,园区 内部具有相对完善的功能配套。按照规划面积和体量规模的不 同,本指引将规划面积 300 亩以上的软件园区定义为大型园区, 300 亩以下的为中小型园区。软件园区与仅具有独立的单体建 筑、相关配套设施主要依托周边社会资源的软件楼宇有着显著 的差异。本指引将重点针对软件园区,特别是新建园区及成片 整体转型园区的特点和发展要求,予以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二、主要原则 本指引是指导本市各类软件园区规划建设、更新改造的重 要导向性要求。通过统筹指导和分类施策,突出体现“创新引 领、产业高端;以人为本、产城融合;资源集约、绿色生态; 智慧智能、魅力人文”的理念和

3、原则。创新引领、产业高端, 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为 使命,贯彻国家“互联网 + ”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 2025 ”发 展战略,推动产业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平台化、绿色化 发展。以创新为引领,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向价值链更高 环节攀升,强化对核心技术和高端环节的控制能力,不断提升 产品附加值。把握大数据发展机遇,发展有形与无形相结合、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新型商业模式,为众多企业和消费者提供 大平台服务。以人为本、产城融合, 以满足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 脚点,塑造类型多样、网络畅通、舒适宜人的园区工作和生活 环境,提升园区活力。推进居住与就业相对均衡布局,减少远 距离通勤交通,

4、有效降低出行高峰期公共交通压力。注重园区 产业、居住、休闲等功能有效紧凑衔接,推进产业和城市融合 发展,不建设“孤岛型”园区,避免“空城”、“睡城”。资源集约、绿色生态,合理提升园区开发强度, 提高土地、 能源、人力资源各类资源的产出水平。有效增强工业用地、研 发总部类用地、商业办公用地等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根据地 区功能定位,合理配置各类用地,形成布局合理的园区空间结 构,促进土地使用功能的有效混合,形成功能复合化的园区形 态。加强生态绿地、公园、湖泊水系的有机衔接,促进人工环 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 形成园区绿色生态系统。 构建步行、 骑行绿道网络,满足人们户外活动和慢行需求。智慧智能、

5、魅力人文, 建设高速泛在、适度超前的园区信 息基础设施,以深度感知、全面互联、融合分析、智能决策为 重点,面向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的需求和人的需求,以切实增 强智慧园区建设给企业和市民带来的便捷高效、智慧创新的感 受度为出发点,建设面向未来的智慧园区。 强化园区文化建设, 彰显园区文化内涵,体现时代精神,构建富有地域特征、产业 特点、人文魅力、面向未来的园区风貌。三、主要内容(一)建设创新引领、产业高端、服务完善的新载体1、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能级提升 鼓励园区围绕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以推进上 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高端化发展和 “两化” 深度融合为方向, 重点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关键

6、技术、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技 术和应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软件服务外包、信息消费、 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等领域,推进产业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 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形成一批针对细分领域创新引领的、具 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软件园区。鼓励园区围绕软件和信息服 务产业细分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和企业培育力度,提高项目入 住率。稳步提高园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规模、产业集聚 度、产业发展质量、土地产出水平、劳动生产效率等指标,全 面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重点园区达到国内领先、 国际一流水平。2、提升园区产业创新能力 鼓励园区从满足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应用、推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整合协同的需求角度

7、,组织建设和 开放共享信息服务公共实验室,推进各类实验设备、检验检测 设备共享应用。组织建设专利等知识产权和技术的展示交易平 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和支持园区之间互动合作、协同 创新,联合布局建立产业研发中心、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协 同创新机构。鼓励园区积极对接国内外技术和产品创新资源, 在相关行业资源集聚、信息汇集、标准制定、产业链合作等方 面形成更大的影响力和带动力。3、建设多层次的园区公共服务体系 鼓励园区搭建以空间物业服务为基础,以产学研对接、教 育培训(软件学院) 、政策服务、金融服务、投融资服务、人才 服务、科技中介、市场营销以及园区文化环境服务等为主要内容, 整合政府、大专院

8、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等社会化、市场化服 务资源而形成的多层次园区公共服务体系。 构建信息服务产业细 分领域的同业联盟、异业联盟、产业链联盟,形成有利于创新创 业、信息交互、跨界融合、资源整合的产业生态系统。4、打造一流的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园区品牌 鼓励园区加强品牌建设, 整体性打造并统筹展示园区标识, 营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体现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的新 风貌。园区应重视项目的品牌建设,围绕客户需求,在众创空 间、标准厂房、研发楼宇、办公空间、综合配套等园区载体全 产品系列中,打造具有独立品牌形象和识别度的、高品质、高 影响力的产品品牌。(二)建设规模化、集约化的新型园区1、推进园区规模

9、化发展 软件园区应具有明确的四至范围。鼓励本市新建的软件园 区规划面积不少于 300 亩。鼓励各区因地制宜, 根据交通配套、 城市更新、产业基础等实际条件,采取分布式方式配套建设或 更新改造一批规模不等、各具特色的中小型软件园区或软件楼 宇。2、推进园区科学选址和优化布局 新建软件园区的规划选址, 应符合本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在城市集中建设区内,选 择具有相应交通、环境及配套设施容量的区域,按照公共交通 发展导向,重点依托全市轨道交通、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的 规划布局,结合区域城市更新和功能再造,实现组团式紧凑型 开发布局。原则上新建园区优先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

10、划确定的、 临近轨道交通站点的产业社区中选择。3、推进园区集约化发展 软件园区应以推动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为主要目 标,园区内规划工业用地、研发总部类用地、商务办公用地、 商业服务业用地占园区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例,即产业用 地比重,对于大型园区一般不应低于 40% ,对于中小型园区一 般不应低于 60% 。为适应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需要以及上 海土地资源稀缺的实际,鼓励园区最大限度地提高容积率,全 面提升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在符合区域交通、环境、 配套设施等承载力要求的前提下,园区开发强度原则上应按照 规划允许的最大值确定,根据区位条件不同,一般不低于 2.0-3.0 。其中

11、工业用地按照不大于 2.0 ,研发总部类用地按照 不大于 3.0 予以规划控制。4、强化园区公共空间的规划开发 建设无围墙的、通透共享的、有利于公共交往和活动的开 放式园区环境。鼓励园区内企业的附属绿地沿路布置,对外开 放。园区内公共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应与公共活动中心、公 共服务设施、交通枢纽、公交站点等结合设置,并通过步行网 络串联。对于大型园区,其公共空间总用地占园区建设用地总 面积的比例,即公共空间用地比重一般不应低于 15% 。园区应 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在满足工程技术要求的前提下,鼓励相邻 地块的地下空间直接相连。5、推进园区功能复合式发展 鼓励园区规划使用综合用地和混合用地,按照产

12、业发展跨 界融合、功能集成、资源整合的需求,对一类工业用地、研发 总部类用地、商务办公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等可进行综合用 地和混合用地开发,创新土地利用方式,结合区位、交通支撑 条件、配套设施水平等,确定综合用地和混合用地的选址、建 筑规模等参数,建设产业综合体。针对产业转型发展、科技创 新特点,允许产业类工业用地配套科技创新服务设施的建筑面 积占项目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一般不超过 15% 。6、加大现有园区的更新改造工作力度,推进转型升级鼓励本市现有的各类软件园区,结合自身条件、产业发展 需求和区域功能定位,加大园区更新改造工作力度,推进园区 转型升级。从企业和从业人员反映最迫切的问题出发,重点

13、在 推进产城融合、 解决机动车停车困难、 建设园区公共服务平台、 培育提升园区创新能力、建设智慧园区、加强品牌建设、改善 园区综合配套环境等方面,参照本指引,努力破解短板问题, 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三)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建设高效便捷、功能完善的产 业社区1、鼓励园区建设“ 10 分钟产业社区生活圈”一是 在园区内部,步行 10 分钟半径内( 500 米左右), 配套咖啡馆、小型超市、食堂、餐饮、体育健身场所、文化休 闲场所、创业创新空间、部分人才公寓等。二是 在园区内部或外部, 10 分钟车行半径内( 3-5 公里左 右),配套人才公寓、公租房、商品住房、租赁住房、大型超 市等。对于新建的大

14、型园区,应努力为园区 50% 的就业人口在 10 分钟车行半径内就近居住创造条件, 推进居住与就业相对均 衡布局,减少远距离通勤交通。倡导人才公寓、公租房、租赁 住房按照就业人口的 30% 左右予以配套。三是在人才公寓、 公租房、商品住房、 租赁住房集中区域, 10 分钟步行半径内( 500 米左右) 按照规定标准配套医院、 幼 儿园、小学、初中等医疗教育资源。四是中心城区内的新建园区距离轨道交通站点距离不超过10 分钟步行半径;郊区新建园区距离轨道交通站点不超过 10 分钟公交半径。拟新建园区的就业人数可按照不低于人均 20 平方米建筑 面积标准,根据园区建筑规模进行估算。2、建设高效便捷的

15、园区道路交通网络一是对于大型园区,应加强园区内部和外部道路交通网络 体系建设。优化园区路网结构,加强路网密度,园区全路网密 度不低于每平方公里 8-10 公里。二是 强化公交线网与轨道交通网络的融合,进一步提高公 交线网服务覆盖面。新建轨道交通站点原则上 50 米内有公交 站点衔接。 新建园区应当按照同步规划、 同步设计、 同步建设、 同步投用的要求落实公交配套设施。新建园区人口规模达到 5 千人以上,配套设置港湾式公交中途站;人口规模超过 2 万人 的,应配置公交起讫站。对于距离轨道交通相对较远( 10 分钟车行半径左右)的园区,应酌情配置定制专线巴士。三是 合理优化园区机动车停车位供给。

16、新建园区研发用地、 商务办公用地、 商业服务业用地建筑的机动车停车位配建比例, 应按照本市有关配置车位指标的相关规定执行,且不低于每 100 平方米建筑面积配置 1 个机动车停车位。通过调剂、统筹 园区内企业及各类公共停车资源, 加大机械式停车位设置力度, 结合园区停车位需求变化,对于大型园区,力争达到每 100 人 配置 25 个机动车停车位标准以上;对于中小型园区,至少应 达到每 100 人配置 10 个机动车停车位标准以上。鼓励采用地 下、地上多层停车楼、 机械停车库等多种方式, 提高停车容量, 预留远期发展的停车空间。对于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区域,按 照本市有关配置车位指标的相关规定,经

17、开展交通影响评价程 序通过后,其停车位配套可结合园区交通承载力适度折减。顺 应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鼓励园区在停车位建设改造中,应按 照相关标准建设部分充电设施,并预留充电桩设施建设条件, 便于未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新能源车位改造。四是 强化园区非机动车停车规划。根据互联网租赁自行车 行业发展趋势,加大园区非机动车停车区域划定和电子围栏建 设。对于大型园区,按照每 100 人配置不少于 25 个非机动车 停车位标准设置。对于中小型园区,按照每 100 人配置不少于 35 个非机动车停车位标准设置。五是 优化完善园区慢行系统。鼓励园区优先安排并形成连 续、完善、安全、舒适的慢行系统,结合区域绿道、跑

18、步道、 自行车道建设,串联各类公共空间等。(四)建设高品质的绿色生态园区1、提升园区建筑品质 倡导园区新建或改建建筑的屋顶及立面形式、材质和色彩 应与地区建筑风貌相统一,与周边环境特征相协调,体现软件 和信息服务产业特色。倡导园区建筑加强街道、广场等公共空 间的整体性和沿街界面的连续性,控制视线通廊,鼓励重要路 段沿线开展街道界面设计,细化功能业态、界面形式,提高街 道活力和空间环境品质。鼓励园区建筑内部办公环境具有柔性 配置能力,在标准层面积、承重、层高、空调系统等方面可灵 活适应市场需求,还可根据客户的不同需要度身定造房屋。鼓励园区大力发展具有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特 征的绿色建筑。

19、园区新建建筑原则上全部按照绿色建筑一星级 及以上标准建设。其中,单体建筑面积 2 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公 共建筑,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鼓励各类园区 开展低碳发展实践和试点 ,新建建筑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 上标准建设的建筑面积占比不低于 50% 。2、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园区环境 鼓励园区贯彻低碳发展理念,以满足生态环境效益、社会 服务效益、景观优质效益为目标,充分利用现状水域和植被等 自然要素,统筹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和数量规模,构建多样化 的绿地系统,增加其连贯性。鼓励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 多种形式的立体绿化。鼓励水面与绿地结合建设。新建园区应 注重实现绿地系统从内院到客厅、从

20、滨水到亲水、从通道到廊 道、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在绿地率指标符合本市相关规定的 前提下,园区各类绿地面积(包括公共绿地、企业内部绿化空 间、立体绿化空间等)不低于人均 4 平方米。3、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 园区内禁止规划有一定污染物排放的 M2 、 M3 类工业用地。鼓励园区建设分布式能源中心,有效利用各类新能源。鼓 励园区按照本市中心城区相关环境保护标准和要求,开展环保 工作。(五)建设高端领先、面向未来的智慧园区1、建设高速泛在、适度超前的园区信息基础设施 鼓励园区紧跟信息技术升级步伐,不断完善园区高速光纤 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 WLAN )建 设,建设高速泛在、适

21、度超前的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实现“万 兆进楼宇、千兆到桌面”,园区重点公共区域和主要办公楼宇 实现无线网络热点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全面对接 5G 试 验网络。加大智能照明示范应用,以智能照明系统为信息物理 载体,引进发展智能交通控制,推动智慧照明与车联网、交通 网、位置网的融合。2、建设技术领先的园区智慧应用系统 鼓励园区建设广覆盖、多层次、实时、动态的智能感知系 统,以环境监控管理、智能交通管理、能源管理、安全安防、 公共信息服务、 规划建设管理、 电子商务服务、 电子政务服务、 园区管理平台等为主要内容,建设一批技术领先、示范性的智 慧应用项目。(六)培育和发展有品牌、有实力、有业绩的园

22、区开发建 设运营服务机构软件园区必须具有明确的、负责园区开发、建设、运营、 管理和服务的市场化主体。园区开发建设运营服务机构应当具 有园区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成功经验,较高的品牌效应和业 内口碑,良好稳健的企业财务状况,完善的现代企业内部管理 制度体系,能够准确把握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脉搏,诚信 守信,合法经营,自愿履行相关社会责任。园区开发建设运营 服务机构应当落实园区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软件和 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责任;加强与本市各类软件和信息 服务业园区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和企业服务等方面的沟通、 协同和合作;接受相关行业性社会组织的自律管理,履行相关 责任义务。附件上海市

23、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园区建设指引相关指标要求类别指标要求或建议大型园区(规划面积300亩以上)中小型园区(规划面积300亩以下)一、建设创 新引领、产 业咼端、服 务完善的 新载体1.推进软件和信息 服务产业能级提升稳步提高园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规模、 产业集聚度、产业发展质量、土地产出水平、 劳动生产效率等指标,全面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重点园区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2.提升园区科技创 新和产业创新能力组织建设和开放共享公共实验室。鼓励和支持 园区建立产业研发中心、孵化基地、众创空间、 协同创新机构。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园区 积极对接国内外技术和产品创新资源3.建设多层次的园 区公共服务

24、体系鼓励园区整合社会化、市场化服务资源,建设多 层次的园区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产业垂直分工 和水平分工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形成有利于创 新创业、信息交互、跨界融合、资源整合的产业 生态系统4.打造一流的上海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园区品牌重视园区和产品品牌建设,打造具有独立品牌形 象和识别度的、高品质、高影响力的产品品牌二、建设规 模化、集约 化的新型 园区5.新增园区的规划 面积具有明确四至范围,鼓 励不少于300亩具有明确四至范围, 结合区域城市更新, 因地制宜6.产业用地比重不低于40%不低于60%7.园区开发强度不低于2.0-3.08.公共空间用地比重不低于15%-三、推进产 城融合发 展,建

25、设便 捷的产业9.10分钟产业社区 生活圈园区内部,步仃10分钟半径内(500米左右), 配套咖啡馆、小型超市、食堂、餐饮、体育健 身场所、文化休闲场所、创业创新空间、部分 人才公寓等类别社区生活 圈指标要求或建议大型园区(规划面积300亩以上)中小型园区(规划面积300亩以下)在园区内部或外部,10 分钟车仃半径内(3-5 公里左右)内,配套人 才公寓、公租房、商品 住房、租赁住房、大型 超市等。努力为园区 50%的就业人口在 10 分钟车行半径内就近居 住创造条件,推进居住 与就业相对均衡布局, 减少远距离通勤交通。 倡导人才公寓、公租房、 租赁住房按照就业人口 的30%左右予以配套。在园

26、区外部,10分钟 车仃半径内(3-5公 里左右)内,配套人 才公寓、公租房、商 品住房、租赁住房、 大型超市等在人才公寓、公租房、 商品住房、租赁住房集 中区域,10分钟步行半 径内(500米左右)按 照规定标准配套医院、 幼儿园、小学、初中等 医疗教育资源-中心城区内的新建园区距离轨道交通站点距离 不超过10分钟步行半径;郊区新建园区距离轨道交通站点不超过10分钟公交半径10.园区全路网密度不低于8-10公里/平方公里-11.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新建轨道交通站点原则上 50米内有公交站点 衔接。新建园区应当按照同步规划、同步设计、 同步建设、同步投用的要求落实公交配套设施。新建园区人口规模达到5

27、千人以上,配套设置 港湾式公交中途站;人口规模超过 2万人的, 应配置公交起讫站。对于距离轨道交通相对较 远(10分钟车行半径左右)的园区,应酌情配 置定制专线巴士12.机动车停车位每100平方米建筑面积配置1个机动车停车位。力争达到每100人配置25每100平方米建筑面积配置1个机动车停车位。每100人配置10类别指标要求或建议大型园区(规划面积300亩以上)中小型园区(规划面积300亩以下)个机动车停车位标准以上个机动车停车位以上13.非机动车停车位每100人配置不少于25个非机动车停车位每100人配置不少于35个非机动车停车位14.优化完善园区慢行系统鼓励园区优先安排并形成连续、兀善、安

28、全、 舒适的慢行系统,结合区域绿道、跑步道、自 行车道建设,串联各类公共空间等。四、建设高 品质的绿 色生态园 区15.新建园区的绿色 建筑比例园区新建建筑原则上全 部按照绿色建筑一星级 及以上标准建设。其中, 单体建筑面积2万平方 米以上大型公共建筑, 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及 以上标准建设。鼓励园 区开展低碳发展实践和 试点,新建建筑按照绿色 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 建设的建筑面积占比不 低于50%园区新建建筑原则上 全部按照绿色建筑一 星级及以上标准建 设。其中,单体建筑 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 大型公共建筑,按照 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 上标准建设。鼓励园 区开展低碳发展实践 和试点16.人均绿地面

29、积不低于4平方米/人17.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园区内禁止规划有一定污染物排放的 M2、M3 类工业用地。鼓励园区按照本市中心城区相关 环境保护标准和要求,开展环保工作五、建设高18.建设高速泛在、实现“万兆进楼宇、千兆到桌面”,园区重点公共类别指标要求或建议大型园区(规划面积300亩以上)中小型园区(规划面积300亩以下)端领先、面适度超前的园区信区域和主要办公楼宇实现无线网络热点全覆盖向未来的息基础设施智慧园区19.建设技术领先的 园区智慧应用系统以环境监控管理、智能交通管理、能源管理、 安全安防、公共信息服务、规划建设管理、电 子商务服务、电子政务服务、园区管理平台等 为主要内谷,建设一批技术领先、示范性的智慧应用项目六、培育和发 展有品牌、有 实力、有业绩 的园区开发 建设运营服 务机构20.园区开发建设运营服务机构要求软件园区必须具有明确的、负责园区开发、建 设、运营、管理和服务的市场化主体。该主体 应当具有的园区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成功经验, 较高的品牌效应和业内口碑,良好稳健的企业 财务状况,完善的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体系, 能够准确把握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脉搏, 诚信守信,合法经营,自愿履行相关社会责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