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37.13KB ,
资源ID:568156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68156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0528孟子录音文稿.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0528孟子录音文稿.docx

1、0528孟子录音文稿0514孟子录音文稿内容:【咸丘蒙问曰: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到“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主讲老师:丁燕、杨波主持老师:杨岩飞嘉宾老师:蔡少宏柳河东陈达隆老师远程指导录音整理:唐婧文本梳理:【咸丘蒙问曰:“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识此语诚然乎哉?”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尧老而舜摄也。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1),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2)。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舜既

2、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1)放勋。帝尧名。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 。”蔡沉集传:“放,至也勋,功也。言尧之功大而无所不至也。”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徂落,朱子语类卷七四:“然就一人之身将来横看,生便带著箇死底道理。人身虽是属阳,而体魄便属阴盖死则魂气上升,而魄形下降。古人说徂落二字,极有义理,便是谓魂魄。徂者魂升於天,落者魄降於地。(2)乐器八音: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的一种。原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铙)、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

3、(鼗、雷鼓)、木(柷、敔)八类。史记五帝本纪:“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讲杨波老师:类似这段文字的记载还见于韩非子忠孝篇【记曰:“舜见瞽瞍,其容造焉。孔子曰:当是时也,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墨子非儒篇中也有这样的话【孔某与其门弟子闲坐,曰:“夫舜见瞽叟蹙然,此时天下圾乎?】赵岐注【言盛德之士,君不敢臣,父不敢子。尧与瞽瞍皆臣事舜,其容有蹙不自安也。孔子以为君、父为臣,岌岌乎不安貌也,故曰殆哉。不知此语实然乎? 】朱子集注【言人伦乖乱,天下将危也。】。孟子断然回答说这是个伪命题,不过是齐国的乡野村夫的谈论而已。如果按照咸丘蒙

4、的理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这个关系就完全颠倒了。真相是,尧年岁已高,舜代行其政,尧典记载,二十八年年后尧去世,百姓就像失去父母那样悲伤,服丧三年间,这期间百官停止所有娱乐声音。尧典的这句话来源于尚书原自虞书舜典“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有些差异,如“放勋”与“帝”、“徂”与“殂”、“年”与“载”)。八音泛指所有歌乐。【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出自礼记曾子问【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有“民”和“土”的不同,意思是相同的。(尧去世的三年里)舜带领诸侯服丧,不就是有两个天子吗?朱子集注说的很清楚【尧在时,舜未尝即天子位】,【摄天子之事耳】。讨论:刘永忠

5、老师:这是讲了两层意思,先是【君不得而臣】,刚才我们已经提到了。另一层【父不得而子】在后面的文本中就会讲到。这是君臣父子的伦常关系已经被破坏的例证。但孟子批评这完全是空穴来风。当时尧年岁已老,舜摄行王事,一直延续28年。主讲丁燕老师:【舜见瞽瞍,其容有蹙】,这时舜是以什么样的身份,是天子位,还是为人子的身份?应该还是以天子身份,因为后面讲到,舜做了天子后,主动(以儿子的身份)去见了瞽叟。当【瞽瞍亦北面而朝】的时候,舜很不安。这一段表面的文字很容易懂,但是要说的义理看可能并不是那么浅显。孟子驳斥的,是“语云”的那句话,还是【舜南面而立】这个传闻?(我认为),孟子否定的是后者。这个语云的语,是古人

6、记述的一种体裁形式,比如国语论语。朱子说是古语,赵岐说是谚语。总之有【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这样的话流传下来,如果舜为天子,尧和瞽叟就不应该去朝拜他。但是【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这两者不符,咸丘蒙存有疑惑,我们同他一样。陈达隆老师:这应该是咸丘蒙自己的问题,他把当时的诸多说法进行了组装作为自己的论据。孔子的这段话【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也散见于韩非子荀子,以及论语的诸多篇章中,没有其他来源。孟子后面引用的孔子的话,跟这句话意思是不一致的。发言一:孟子究竟是否的哪一句话?刘永忠老师:应该是【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整个这

7、一句,就是说这个论据是被孟子否定的。嘉宾老师:应该是论点论据都有问题。纲常乱了。发言二:最后这句话【不识此语诚然乎哉?】他为什么要问这样一个问题,最后还要在孟子那里求证?主讲丁燕老师:【不识此语诚然乎哉?】中的“此语”是指【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这一句。尧让位与舜,率诸侯朝拜于他,咸丘蒙觉得这也是应当的,但因为有【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这样的说法,就问孟子这话对不对?发言三:对舜的做法产生了疑问,去向孟子求证这件事是否存在。杨岩飞老师:我个人认为,咸丘蒙听到【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这样的说法,联想当时众家【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

8、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又有孔子话【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他就觉得前后矛盾,就产生了疑惑。嘉宾蔡少宏老师:我认为咸丘蒙认为前面这是一个事实,但是显然孔子对此是持否定态度,于是就产生了疑惑。孟子的解答是,你的论点和论据都不对,问题就解决了。发言四:【君不得而臣】应该是正确的说法。前面的孟子篇章中就有提到孟子作为宾师,不去见齐王。孟子认为师是首位,道统高于政统。(孟子公孙丑下)嘉宾蔡少宏老师:道统和政统不是对立的。举王阳明为例,一方面他实实在在做着大臣,一方面又承继着道,因此并不是说【盛德之士】就一定不能为臣。如果是明君,以师道代之,不会以功名利禄这样低下的手段引诱这些【盛德之士】为他

9、做事。主讲丁燕老师:【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从道和势两方面来看,其实刚才讲到的道统和政统并不对立。从道这方面讲,明君对于那些【盛德之士】自然会以师视之。从士这一方面而言,毕竟也还是有君臣之分。刚才举到的君子之不见王的例子,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当时(有职位在身的)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行矣】,一次此时孔子就不能以自己是有德之人自居,【君不得而臣】。主讲杨波老师:朱子集注里【孟子引此而言瞽瞍不能以不善及其子,而反见化于其子,则是所谓父不得而子者,而非如咸丘蒙之说也】说明朱子对【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持肯定态度,而否定后面的论据嘉宾蔡少宏老师:如果从君的角度理解,这句话就是

10、对的,“君王”我不能用对待普通臣子的方式对待有德之士。但从另外的角度,自以为是有德之士,【君不得而臣】,就不对了。所以一切的语言,根于理解的角度。刘永忠老师:这样看来,孟子否定了咸丘蒙的整个论据,对于论点【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也只是否定了咸丘蒙对此语的理解,而不是这句话本身。这也是后文中孟子讲到的“以意逆志”,用自己的理解迎取原文的用意所在。杨岩飞老师:这句话本身也是有其特定语境的。杨岩飞老师:最后这句话【不识此语诚然乎哉?】中的“语”应该就是咸丘蒙说的“语云”的“语”。后面的论据完全是错误的,孟子引用尧典的记载驳斥了咸丘蒙。主讲丁燕老师:从尧典对舜整个从被举荐,被尧考察,再摄

11、政,直到尧去世舜服丧三年这个过程的记载,都否定了咸丘蒙的那个论据。另外关于“齐东野人”,有两种断句,一种是朱子【齐东,齐国之东鄙也】,就是指齐国东边的边境;一种是赵岐【东野,东作田野之人】。这个出自虞书尧典【寅宾出日,平秩东作】(3),简单地说【东作田野之人】就是农民。“野人”就是田野之民,农民,或是泛指居处村野的平民,并没有现在贬低的意思。(3)虞书尧典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

12、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嘉宾蔡少宏老师:咸丘蒙的问题还是很清晰的。这一段文字在【舜见瞽瞍,其容有蹙】断开,前面的一层意思就出来了,有这么一个说法,又有这么一个历史事实,也好像这个历史事实支撑了语云的这段话,其二,

13、舜见他父亲的时候又是表现出蹴,紧接着孔子“又说”,所以还是对【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有疑惑。发言五:【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究竟什么意思?主讲杨波老师:大致解释,品德高尚的人,君王不以之为臣,父亲不以之为子。陈达隆老师:这句话应该出自战国。那个时代,同时存在诸侯王。这样一个盛德之人,不是只有一个君主可以以之为臣,不是绝对的一对一固定的君臣关系。咸丘蒙使用当时的这句话套用了上古的舜的例子。陈达隆老师(这一段是陈老师在课后发的文章,根据内容分段粘贴在文稿中。):【这里所谓“语云”,朱子注为“古语”,而赵岐孟子注指为“谚语”。我感觉应该是咸丘蒙引用了一句当时流行的传言。赵注是也。接着咸

14、丘蒙提出来舜的事迹,作为“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的例子,向孟子提出自己的疑问。而他提出舜的案例,也不是空穴来风。焦循孟子正义就考证了墨子有非儒篇,讲到:“孔某与其门弟子闲坐,曰:夫舜见瞽叟蹴然,此时天下圾乎?”后来的荀子、韩非子,也都有“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或相似的说法。由此可以了解,“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这样的话,多半出于战国时黄老法家纵横家墨家一类的人物,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如果我们以战国时代作为背景,可以理解当时所谓“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是指有大才能的士人以类似“寻租”的态度对待君臣关系。你这个国君不给我足够好的待遇,我就另依别国之君来对付你。(以苏秦张横为例)由此我

15、们也可以理解,咸丘蒙提出“舜南面而立、尧北面而朝之”,也是类似的思维,而不是儒家“君臣有义”的传统。 孟子是要为尧舜正名的。孟子辩驳的方法,是直接引用尚书。尧典来证明咸丘蒙的问难不成立。“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尧老而舜摄也。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孟子指出,既然舜在尧生前的二十八年中都是“摄”政事而没有即天子位,那“舜南面而立、尧北面而朝之”岂不是无根之谈吗。用四两拨千斤的办法,一下子打倒“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的立论。所以孟子更举“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说你咸丘蒙这不是明

16、显有违孔子的意思吗?至此,辩论告一段落。】文本梳理:【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4)。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5)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6)此之谓也。书曰:祗载见瞽瞍,夔夔斋栗,瞽瞍亦允若(7)。是为父不得而子也。”】(4)

17、诗经小雅北山【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g),忧我父母。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q)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诗集传解释说:“言土之广,臣之众,而王不均平,使我从事独劳也。不斥王而曰大夫,不言独劳而曰独贤,诗人之忠厚如此。” 毛诗序说:“北山,大夫刺幽王也。役使不均,已劳于从事,而不得养其父母焉。” 注曰:“笺云:此言王之土地广矣,王之臣又众矣,何求而不

18、得?何使而不行?王不均,大夫之使而专以我有贤才之故,独使我从事于役,自苦之辞。”(5)云汉,诗经大雅荡之什的一篇。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是一首禳灾诗。周宣王时,连年旱灾,周宣王作此诗求神祈雨,抒写为旱灾愁苦的心情。这里引用的是八章中的第三章【旱既大甚,则不可推。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周余黎民,靡有孑遗】。(6)诗大雅文王之什.下武,为先秦时代的诗歌名篇。全诗六章,每章四句。是一首赞美周武王、周成王继承先王文德的诗。【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

19、万斯年,受天之祜。受天之祜,四方来贺。于万斯年,不遐有佐。】(7)书大禹谟:“舜负罪引慝,祗载见瞽瞍 ,夔夔斋慓, 瞽亦允若。”史记五帝本纪:“ 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 ,夔夔唯谨,如子道。”主讲杨波老师:咸丘蒙说:.诗经上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舜之父)怎能不做他的臣子?孟子说:这首诗,不是这个意思。说的是:“(作者抱怨)为王事而不能奉养自己的父母”,是说“都是君王的事,只有我有才能、更辛苦”。【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所以不能对文字望文生义影响了对诗的辞句的理解;不能因为辞句而影响了对诗的主题的理解。要通过自己对

20、诗的领会,去理解作者的思想;这才能懂得诗的真正含义。如仅仅停留在辞句的表面意义,那么,云汉诗中有周馀黎民,靡有孑遗就成了:周剩下的老百姓,没有再活下来的了。如果这是真的,那周就没有后代了。集注中解【文,字也。辞,语也。逆,迎也(8)言说诗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义,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这句话也可以作为通用的读书法。史记五帝本纪【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写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都在强调读书时要会“意”。对于“意”的理解也因人因时而不同。朱熹的一

21、对名联【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把“意”理解为“圣贤之心”,读书时,用自己的心和书中的“圣贤之心”印证。最后引用的那一句【祗载见瞽瞍,夔夔斋栗,瞽瞍亦允若】,朱子集注解【言舜敬事瞽瞍,往而见之,敬谨如此,瞽瞍亦信而顺之也。】我们看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 ,夔夔唯谨,如子道。】也很好的理解了其中的“意”,是为以意逆志。朱子接着说【孟子引此而言瞽瞍不能以不善及其子,而反见化于其子,则是所谓父不得而子者,而非如咸丘蒙之说也】(8)逆:“屰”是“逆”的本字。“屰”是特殊指事字,甲骨文字形像一个头朝下的人,表示一个人朝与自己相反的方向前进。本义,动词:方向交错

22、而行。 本义只见于古文.动词:反向而行。如逆水行舟。说文解字:逆,相向迎接。字形采用“辵”作边旁,“屰”作声旁。同一动作,在关东叫“逆”,在关西叫“迎”。 讨论:刘永忠老师:这一段中的重点就在于【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这句诗强调的是【土之广,臣之众,而王不均平,使我从事独劳也】。通常就会犯和咸丘蒙一样的错误,直接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当做论据,瞽瞍怎么就不是舜的臣呢?断章取义,就没有【以意逆志】。孟子进一步说,如果只看辞句,云汉的那句诗就等于说周朝没有后代了?!(这显然不是事实。)朱子解释【文,

23、字也。辞,语也。逆,迎也】,我认为,“辞”也有“修辞”之意,要透过这些修辞比喻,理解文字的原意。回过头来看前面的那句【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刚才陈老师举了苏秦为例,(我感觉)和朱子、孟子理解的还是不一样。孟子在滕文公上有载【阳虎 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虽然阳虎不是好人,但这句话是有中肯之义的,所以孟子“以意逆志”引用了这句话(孟子引用时是另取其义的)。同样在这里,在当时那个语境中,“盛德”可能另有所指,如果我们只理解为儒家的中正之德,与天地并立为三的这种大德的话,我们就可以按照朱子的理解:【瞽瞍不能以不善及其子】突出的是【以不善及其子】,正常的伦理关系中子要听从于父,但是

24、如果这样以不善及其子,子要不要听从?杨岩飞老师:咸丘蒙明白了【舜之不臣尧】,但是对【父不得而子】还存有疑问,按照诗经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意思,舜的父亲瞽瞍该不该行君臣之礼?他还陷在文辞表面意思中。孟子引用诗经【周馀黎民,靡有孑遗】破掉那个论据,说他根本没有理解对,只看文字而忽略了文字所代表的意义。孟子接着证明舜至孝,【永言孝思】:【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人最大最根本的孝就是对自己最亲近的父母;【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一个人当了君王,是以天下养父母,这就是至高无上的孝养。这样完全推翻了咸丘蒙【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的论

25、点和论据。五十暮父母,继天立极,【孝思维则】。【夔夔斋栗,瞽瞍亦允若】连如此顽劣的瞽瞍都被舜的至诚至孝感化,所以朱子说【孟子引此而言瞽瞍不能以不善及其子,而反见化于其子,则是所谓父不得而子者】。咸丘蒙也能明白其真意了吧?!发言一:以意逆志 到底什么意思?杨岩飞老师:“逆”在这里是揣测之义,不是“相反”。用自己的心意去体贴文字。“逆水行舟”的“逆”一样的意思。自己的思想表达为语言最后落实在文字上,读者则逆过去,通过文字迎取去你的原意和这段文字的动机。刘永忠老师:所以刚才我说【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在当时可能并非孟子所传达给咸丘蒙的意思。杨岩飞老师:【盛德之士】原本是强调盛德,唯我独尊

26、,比如苏秦,他的家人奉承他,他完全凌驾于父母之上。按照这种理解,这句话就立不住脚,孟子才说【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嘉宾蔡少宏老师:孟子随时都围绕“圣人之道”这个核心去解答无论他的弟子还是诸侯王的疑惑。涉及到很多似是而非的说法,孟子就通过各种具体分析来明晰这些真正的“圣人之道”。这一段也是同样的。弟子咸丘蒙说无论上古还是现在,有很多时间说法似乎都与先生你一直推崇尧舜之道很矛盾,怎么回事呢?真相究竟是什么呢?咸丘蒙和我们一样,在努力辨析。所以我们也要紧扣这个宗旨,而不要被某一句话限定。发言二:对于【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孟子引用尧典就很清楚地说明了舜对于尧是充满敬意的,而不是这个字面上

27、传达的那个意思。对另外一个问题【父不得而子】,孟子则以“性善”去迎解了文字的表面意思,如同朱子注释的那样,瞽瞍被舜的至诚至孝感化,这也是孟子一直贯穿在文字中的意思。另外,刚才丁燕老师说到的【齐东野人之语也】,我个人认为断句还是在“齐东”。“齐东”应该是古代所说的东夷,蛮族的话语,不足为信。杨岩飞老师:舜作为一个盛德之士,不是【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先是被举荐,随后辅佐尧28年,尧去世又避位3年,最后君临天下。面对顽劣的父亲,又做到孝养之至,最后感化了瞽瞍。这就是继天立极,【孝思维则】 的先圣。孟子以他的一以贯之的性善之心去感受揣摩舜的所作所为。嘉宾蔡少宏老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多

28、少年多少人以讹传讹,被抨击。但这句话的原意却是真理。“己”是什么意思?每个人应该活出人之所以为人的人的样子。任何的文字语言,就看站在什么角度出于什么语境下去理解,而不能简单地以对与错论断陈达隆老师:类似的文献,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第一,字面上的意思,讨论的焦点是什么?第二,要去体贴孟子的意思,第三,了解孟子的本意之后,回过头再想想咸丘蒙(也包括我们)为什么不能够不能一开始就切入到孟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差距在什么地方?读完全篇之后,应该有这样的反省。另外,这段文本,孟子和咸丘蒙到底在讨论什么问题?【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这是提出的两个问题。【君不得而臣】,臣超越了君,凌驾于君之上。第二个【父

29、不得而子】,连君都不能驾驭的【盛德之士】,回到家里的地位也自然超越了应有的孝亲。举出舜的这个例子,是说舜这样的盛德之士,尧都不得不让位于他。孟子同样用尧典中舜的例子来进行批驳。咸丘蒙的观点是舜在尧去世之前就取得天子位,孟子认为尧生前舜只是摄政。孟子的判定在于他对尧舜人格境界的体认。这是因为孟子和尧舜站在同一高度,有同样的思想境界。关于父不得而子,舜取得天子之位后,和家人的孝亲关系是怎样的?孟子师生都用了诗经中的一段话。孟子解析为,虽然舜贵为天子,但妥善地处理好了父子关系,既有君臣之尊卑,也不失父子间的孝亲。最后孟子说【是为父不得而子也】。这就是孟子的【以意逆志,是为得也】,无论对于诗经还是古文

30、,孟子都能【以意逆志】。陈达隆老师(这一段是陈老师在课后发的文章的后一段):【孟子史称“长于诗书”,他是如何判定“尧老而舜摄”为真实呢?在文本中,孟子针对咸丘蒙“父不得而子”的第二点问难,指出他为支持自己论点引用“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完全断章取义,没有顾及诗经。小雅北山实乃“忧父母”之诗的全篇原作宗旨。因此接下来的论点 “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就根本站不住脚了。孟子在这里提出一个原则:“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就是一定要去体会作者的原意(志),而不能只看局部的文采。孟子接着阐发君臣和父子这两重关系。“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31、;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此之谓也。”第一层:“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孝道,首先在于履行为君的职责,使天下百姓得其养。因此君臣之道立焉。第二层:“书曰:衹载见瞽瞍,夔夔齐栗,瞽瞍亦允若。”语出尚书。大禹谟篇:“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衹载见瞽瞍,夔夔齐栗,瞽瞍亦允若。至诚感神,矧兹有苗。”孟子引用尚书,指出舜在父子之间情感的层面上,恭敬至诚,赢得了瞽叟的认同信顺。由此,父子之道立焉。 结论:“是为父不得而子也。”咸丘蒙所谓“父不得而子”,指君臣父子不得而兼,君臣关系凌驾于父子亲亲之上,而形成父不

32、父子不子。但孟子指出,君臣父子的二重关系,实际上应该是包容而不是对立的。舜作为君子的典范,成功地示现了君臣而父子的人格境界(是为父不得而子)。孟子另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公案,正可以与此参证。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 然,乐而忘天下。” 尽心上国内曾有多位专业学者,抓住“瞽叟杀人、窃负而逃”八个字往来捉对论战十年,是一时风头甚健的笔墨官司。以辞害志,今甚于昔。再回到前面遗留的问题。孟子史称“长于诗书”,他是如何判定“尧老而舜摄”为真实呢?答案是:“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解诗,同样也适用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