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8.24KB ,
资源ID:567619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67619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黄秋葵的应用价值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黄秋葵的应用价值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docx

1、黄秋葵的应用价值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黄秋葵的应用价值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刘东祥1 ,2 ,叶花兰1 ,2 ,刘国道2 3(1.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学院,海南儋州571737 ;2.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海南儋州571737)摘要综述国内外近年来关于黄秋葵的应用价值以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关键词黄秋葵;蔬菜;栽培中图分类号Q949. 757.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 - 6611(2006) 15 - 3718 - 03Rewiew of the Application Value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 of OkraLIU Dong2x

2、iang et al (College of Agronomy ,SCUTA ,Danzhou ,Hainan 571737)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value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 of okra were reviewed in the paper.Key words Okra ; Vegetable ; Cultivation黄秋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 L. ) 为锦葵科(Malvaceae) 秋葵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黄秋葵是菜、药、花兼用型植物,其用途颇为广泛1 。近年来,黄秋葵主要以采摘嫩荚作为菜蔬进行栽

3、培,其引种和栽培技术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随着科研机构对国外优良品种的引进,黄秋葵逐渐成为出口创汇和民众餐桌上的佳品2 - 4 。1 黄秋葵生物生态学特征黄秋葵分红果黄秋葵和绿果黄秋葵,直根系,主根比较发达,多分布于5060 cm 深的土壤中,抗旱力较强。茎直立,圆柱形,高12 m,苗期胚轴上被有茸毛,后木质化。基部节间较短,叶腋间常发生侧枝,而上部节间较长,无侧枝发生。多为绿色或暗紫红色。叶互生,叶面有茸毛,掌状35裂。叶柄细长中空,下部叶片阔大,缺刻浅,上部叶片狭小,多深裂,且叶柄较短,叶缘锯齿状。一般第3 片真叶以上各叶腋均着生1 花。花单生,二性花,花冠黄色,直径710 cm,

4、瓣基褐红色,花瓣、萼片各5 个,花萼表面有少量茸毛。凡着生花的叶腋,即不发生侧枝;发生侧枝的叶腋不着生花,侧枝亦可着生花。开花通常自下而上,1 天开12 朵。温度较低时开花慢且晚,12 d 才开1 朵花。早上8 :009 :00 开花,下午凋萎,次日落花。果实为蒴果,顶端尖细,弯曲似羊角,果面有510 个棱角,果长625 cm,横径23. 5 cm。果实表面密生茸毛,子房511 室,平均每果结籽47180 粒。绿果品种嫩果初始浓绿色,后为深绿色;红果品种嫩果初始紫褐色,后为紫红色。果实成熟后变黄,最后变褐,自然开裂,种子近球形,直径46mm,种皮呈灰黑色至褐色,有些品种种皮具纹,表面被细毛。千

5、粒重约5575 g。种子寿命35 年。黄秋葵属短日照蔬菜,性喜温暖,耐热怕寒,不耐霜冻。种子发芽、生长发育适温2530 ,12 以下发芽缓慢,开花结果期最适温度2628 ,月均温度低于17 影响开花结果,夜温低于14 生长不良。黄秋葵喜光,不仅要求光照时间长,而且要有一定的光照强度,以利于生长发育。黄秋葵耐旱、耐湿、不耐涝,结果期要求水分充足,利于果实发育,反之植株长势差,果实品质劣。黄秋葵对土壤适应性广,但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保水保肥力强的壤土或沙壤土为宜,忌连作,也不宜选果菜类作物为前茬。对肥料要求氮磷钾齐全,生长前期以氮为主,中后期以磷、钾肥为主。2 黄秋葵应用价值研究2. 1 食用价

6、值和保健功效据测定,100 g 黄秋葵可食部分干物质含粗蛋白质21. 43 g、粗脂肪2. 47 g、可溶性糖17. 34g、纤维素9. 42 g、钙0. 67 g、磷0. 56 g、铁0. 8mg、Vc 29. 95mg ,以及钾、锌、锰等1 。采收期是影响黄秋葵嫩荚食用品质的重要因素,根据Culpepper 和Moon 的研究5 ,黄秋葵的荚果在花后第4 天已可食用,品质继续增加至第6 天,然后开始慢慢下降,至10 或12 d 后荚果己纤维化而不堪食用。Singh等6对花后310 d 的黄秋葵荚果理化成分的分析也表明,第6 天的果实最适宜采收。国内一般也以10 cm 左右荚果为适宜采收长度

7、7 。Lawford 和Luther 的研究结果8 表明,黄秋葵中提取的粘性物质的1 %的溶胶pH 值6. 97. 5 ,黄秋葵的粘性物质的粘性高于葫芦巴( Trigonella Foenun Kraecum L. ) 、锦葵( Malva Sylvestris L. ) 和芋头( Colocasia Es2culenta Schott . ) 。黄秋葵和锦葵的粘性物质是包含大量灰分的酸性多糖,这些多糖被证明具有保健作用。氨基酸分析结果9表明,黄秋葵种子是潜在的高蛋白源,含有高水平的赖氨酸,可作为主要膳食结构为谷类食品的有益补充。氨基酸分析表明,黄秋葵种子里的油类类似于其他十八烯酸,常规脂肪酸

8、含量较低。因此,丰富的营养、甜美的口味及其保健作用使黄秋葵成为非洲和欧美的流行食物。2. 2 显著的药用疗效中国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已有对黄秋葵的记载。黄秋葵根、茎、花、种子等均可入药,其性味甘、寒滑,入心、肺、肾、胃、肝及膀胱,可治脾虚乏力、肠燥便秘及恶疮、痈疖等病症。其根利水消肿,治淋病、乳汁不通;散瘀解毒,治痈疮、腮腺炎、疳疔痔疮;清肺止咳,治肺热咳嗽。种子补脾健胃,治消化不良、不思饮食;活血续骨,治跌打损伤、骨折10 。2. 3 观赏价值较高黄秋葵生长势强,茎粗壮,紫红色或绿色;叶大,掌状,淡绿色,叶脉有紫红色者;花大而艳丽,着生于叶腋,节节开花,冠黄心紫,花期较长,晨开午闭;蒴果圆

9、锥形, 羊角状,有具棱者,绿色或紫红色。由茎、叶、花和果实组成的株体挺拔俊秀、清晰优美,无论在园林、庭院或是在花坛四周,还是在路旁、池边,均可做绿化、美化材料。我国古代种植黄秋葵的主要目的是食其叶,到唐、宋以后, 由于蔬菜品种日益增多,加之黄秋葵的叶片口感不好,而其花却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故而逐步迈进花圃。2. 4 其他经济价值黄秋葵种子不仅含有较多的铁、钾、钙、锰等矿物质元素,而且可提供油脂和蛋白质,其含油率高达20%,可收取成熟种子榨油1 。将成熟的种子炒熟磨成粉,可做咖啡的添加剂或代替咖啡饮用11 。另外核黄秋葵茎秆内丰富的纤维也有较高利用价值,可以用于造纸12 。3 黄秋葵栽培技术研究

10、3. 1 起源、分布与栽培关于黄秋葵的原产地,从多种书刊及有关科技资料来看,说法颇不一致:多数资料认为黄秋葵原产于非洲(或说原产北美) ,国内一些权威专著也认定黄秋葵原产非洲,并说中国黄秋葵于20 世纪初(或说20 世纪2030 年代) 从印度引入种植(或说从美国、日本引进) 。然而,也有少数资料坚持认为,黄秋葵在我国并非舶来品,而是自古有之。食用黄秋葵的历史可追溯到周代, 汉书、左传、春秋、诗经、说文解字等古籍均有葵(黄秋葵) 的记载。现代权威典籍对黄秋葵的起源也有所涉及,如辞海中:“黄蜀葵一名秋葵,原产我国。”世界各地均有黄秋葵的栽培与分布。目前非洲、加勒比海岛国、欧洲及东南亚各国都将黄秋

11、葵作为重要蔬菜而大面积栽培,美国、印度、埃及种植最多,日本等国已率先进行保护地生产,并培育出一批新优品种。日本1982 年的上市量就达到12 300 t 。中国南北各地也均有黄秋葵的分布与栽培,种植较多的有北京、广东、上海、山东、江苏、浙江、海南、云南、湖北、湖南、安徽、福建、江西等省、市,特别是台湾,种植尤多。在我国福建省建宁、将乐和泰宁诸县种植的黄秋葵品种洋辣和茄椒有百年之久,江西萍乡上埠镇一带的种植历史也有50 多年,我国于70 多年前从印度引种到上海市宝山县大场镇栽培, 景德镇市于1992 年开始试种1 ,2 ,13 。国内外对黄秋葵栽培技术的研究均有所开展,国内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中

12、国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黄秋葵(“黄葵”) 已有记载,并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黄葵二月下种,宿子在土自生,至夏始长,叶大如蓖麻叶,深绿色,叶有五尖如人爪形,旁有小尖,六月开花,大如碗,鹅黄色,紫心六瓣而侧,午开暮落,随后结角,大如拇指,长二寸许,本大末尖,六棱有毛,老则黑,内有六房,其子累累在房内,色黑,其茎长者六七尺。”由此可以明确,中国在明代已有黄秋葵的栽培,并作为药用。3. 2 国内黄秋葵引种选育研究3. 2. 1 类型和品种。按植株高矮和果实横断面形状、颜色和长短将黄秋葵分类。按植株高矮分为3 类:“高株型”株高2 m左右,但侧枝较少,品种有帕金斯大型长角等;“中株型”株高1

13、. 5 m 左右,品种有绿绒、绿宝石等;“矮株型”株高1 m左右,侧枝较多,主、侧枝均可开花,品种有绿星、长绿、清福、五福等。按果实横断面形状也可分为3 类:“五角型”叶有五深裂,果实浓绿色,有五棱,横断面呈五角形,品种有琦玉五角、东京五角、新东京5 号、南洋等;“八角型”果实八棱,横断面八角形,果绿色,品种有大筱等;“圆果型”果实无棱,长短不等,横断面呈圆形,品种有圣母指、金套子等1 。依其嫩果色泽有乳黄品种、绿色品种和紫色品种。根据果实长短又可分为长果品种和短果品种。3. 2. 2 引种选育研究进展。黄秋葵作为重要的出口蔬菜和经济作物,近年来全国各地区都在引种选育适合当地栽培的最佳品种。孙

14、怀志等14从79 份黄秋葵材料中筛选出8 个具有早熟、多果等特性的品种,并选育出适合广东地区栽培,具有始花节位低、优良单株率高、品质优等特点的粤海黄秋葵。薛旭初等15从6 个品种中选育出适合浙江地区栽培的耐热保健种“JY2”。吉林的赵文若等16选用绿秋葵、红秋葵、黄秋葵、广东黄秋葵、五福5 个品种,从其生育期、果荚品质及产量、抗逆性等方面考察,选育出适合我国北方露地栽培的优良品种。其结论是:适时采收的果实,北京黄秋葵在单果质量极显著高于其他4 个品种;单株结果数则以广东黄秋葵最多,并且显著地高于其他品种;单位面积产量也以广东黄秋葵为最高,而绿秋葵的产量最低。从品质上综合看,以广东、五福、北京黄

15、秋葵品质最好,红秋葵次之,绿秋葵则较差。所选品种均适合当地栽培,但以广东黄秋葵、红秋葵、北京黄秋葵表现比较好,绿秋葵表现较差。据报道,海南陵水景鹏林业开发有限公司自2000 年冬季从日本引种黄秋葵,并种植成功,单产量已超过45 000kg/ hm2 。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也引进新东京5 号、五龙1 号、五福、翠娇等品种,结合从国外收集到的野生和栽培品种,20032005 年进行栽培、杂交,已贮存了70 余份不同品系的种子材料。3. 3 黄秋葵栽培的基本环境条件和生长发育周期3. 3. 1 基本生长条件。温度。黄秋葵喜温暖、怕严寒,耐热力强。当气温13 ,地温15 左右,种子即可

16、发芽。发芽和生育期适温均为2530 。月均温低于17 ,即影响开花结果;夜温低于14 ,则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片狭窄,开花少,落花多,能够耐8 的低温。2628 适温开花多,坐果率高,果实发育快,产量高,品质好。水分。黄秋葵耐旱、耐湿,但不耐涝。发芽期土壤湿度过大,易诱发幼苗立枯病。结果期干旱,植株长势差,品质劣,应始终保持土壤湿润。光照。黄秋葵对光照条件尤为敏感,要求光照时间长,光照充足。应选择向阳地块,加强通风透气,注意合理密植,以免互相遮阴,影响通风透光。土壤。黄秋葵对土壤适应性较广,不择地力,但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较宜。营养。肥料在生长前期以氮肥为主,中后期需

17、磷钾肥较多。氮肥过多,植株易徒长,开花结果延迟,坐果节位升高;氮肥不足,植株生长不良而影响开花坐果。3. 3. 2 生长发育周期。发芽期。播种到2 片子叶展平为发芽期,约需1015 d。通常露地直播幼苗出土约需7 d左右,地膜覆盖可提前24 d 出苗。幼苗期。从2 片子叶展平到第1 朵花开放,约需4045 d。一般子叶充分展开后,经1525 d ,第1 片真叶展开,以后每24 d 发生1 片真叶。幼苗期生长缓慢,地温过低时更甚。开花结果期。从始花到采收结束,约需85120 d。通常播种后70 d 左右即可第1 次采收。在昼温2832 ,夜温1820 适温下开花后4 d 即可收获。黄秋葵开花结果

18、后生长速度加快,长势增强,尤以高温下生长更快,7 月份每3 d 即展开1 片真叶,9 月45 d 展开1 片真叶。在光照、温度、肥水优越的条件下,发芽期、幼苗期、开花结果期均有不同程度提前,抽叶时间间隔缩短,叶量增加主要因侧枝萌发和生长能力增强引起,使整个生长周期能够延长。3. 4 栽培方法和技术的研究3. 4. 1 露地栽培技术研究。播期:黄秋葵喜温暖,怕霜冻,整个生育期应安排在无霜期内,开花结果期应处于各地温暖湿润季节。南北各地多46 月播种,710 月收获。华北地区一般于4 月中下旬至5 月播种。北方寒冷地区常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集中育苗,待早春晚霜过后,再定植于大田。华南南部和海南等亚

19、热带地区可以1 年2 茬14 。育苗技术: 直播法。黄秋葵多采用直播法。播前浸种12 h ,后置于2530 条件下催芽,约24 h 后种子开始出芽,待60 %70 %的种子破嘴时播种。播种以穴播为宜,每穴3 株,穴深23 cm。各地应在终霜期过后适时播种,先浇水,后播种,再覆土厚2 cm 左右。育苗法。3 月上、中旬可在大棚、日光温室播种育苗,最好采用营养钵、营养土块等护根措施育苗。床土以6 份菜园土,3 份腐熟有机肥,1份细沙混匀配制而成。播前整平苗床,按株行距10 cm 点播,或将催芽后的种子播到营养钵或营养土块中,每穴2粒,然后覆土厚约2 cm。播后应保持床土温度为25 ,45d 即发芽

20、出土。苗龄3040 d、幼苗23 片真叶时定植。定植前1 周降温炼苗。选晴好天气,按株距3035 cm 打孔定植。定植后封严定植穴,于膜下暗沟浇透水1 次17 。保苗6 万株/ hm2 左右。施肥技术:定植前,种植地撤施腐熟厩肥75 000 kg/ hm2 ,氮磷钾复合肥300 kg/ hm2 ,混匀耙平作畦。出苗7 d 后开始,每隔35 d 施1 次稀薄的饼肥水或0. 2%的尿素。定植15 d 后, 每隔15 d 穴施复合肥1 次,每株1015 g。肥穴要离植株20 cm以上。定植后40 d 左右进入采果期,此后每周施肥1 次。由于采果期植株封行,不便施肥,可在灌水前将复合肥直接撒施于畦面,

21、施复合肥120150 kg/ hm2 。黄秋葵生长旺盛,除应施足肥料外,还要及时补充水分。高温干旱季节每35 d 灌水1 次,高温多雨季节则要注意排水18 。生长期间视生长情况追肥,施肥种类及方法因不同种植条件和种植方式有较大的区别,可灵活调整,但要保证基肥充足长效,追肥适时速效,根据特殊栽培要求可以另外施用微量元素等肥料19 。田间管理: 间苗。破心时进行第1 次间苗,间去残弱小苗;23 片真叶时第2 次间苗,选留壮苗;34 片真叶时定苗,每穴留1 株。中耕除草与培土。幼苗出土或定植后,气温较低,应连续中耕2 次,提高地温,促进缓苗。第1朵花开放前加强中耕,以便适度蹲苗,以利根系发育;在营养

22、生长旺盛期、现蕾前后、盛花胜果期及时除草;开花结果后,植株生长加快,每次浇水追肥后均应中耕,封垄前中耕培土,防止植株倒伏。夏季暴雨多风地区,最好选用1 m 左右竹竿、或树枝插于植株附近,防止倒伏17 。病虫害防治:黄秋葵植株生长旺盛,抗病力强,成株期较少发生病害20 。在海南儋州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基地,黄秋葵苗期害虫主要是蓟马、飞虱和潜叶蝇,可用1 500倍阿维菌素稀释液加1 500倍万灵稀释液混合防治,效果较好。苗期的主要病害是猝倒病和立枯病,防治的关键是做好种子的消毒和避免连作,可采用高锰酸钾1 000 倍稀释液或多菌灵800 倍稀释液。黄秋葵生长期的害虫主要是蝽象、芫菁、棉铃虫等,可

23、用1 500 倍的阿维菌素稀释液加1 500倍的绿杀丹稀释液混合防治,效果较好。生长期病害较少,常见的是疫病,可用甲基托布津800 倍稀释液或雷多米尔600800 倍稀释液防治。由于黄秋葵生长迅速,果实采收周期短,不宜在生长期使用剧毒农药或长残留期农药,只能使用低毒、易降解的农药18 ,21 ,22 。3. 4. 2 棚室、日光温室栽培技术。在我国长江三角洲及其以北的地区,因气候、光照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许多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积极探索黄秋葵的设施栽培技术措施。卢隆杰等在安徽地区采用棚室栽培黄秋葵1 年可种3 茬,即“冬春茬”、“春提前”和“秋延后”。“冬春茬”一般在910月播种,12 月至翌

24、年13 月供应市场;“春提前”一般在12 月播种,47 月供应市场;“秋延后”一般在78 月播种,10 月至翌年元月供应市场。河北高继俊等23 从北京蔬菜研究中心引入早熟矮生型黄秋葵,使商品果荚于元旦春节供应市场。李学志等24 以黄秋葵品种“纤手”为材料进一步研究了设施提早栽培中开花后不同时期嫩荚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嫩荚中可溶性蛋白、粘性物质和各种矿物元素的含量均较高,且可溶性蛋白和粘性物质的含量随荚果的增长急剧下降,黄秋葵食用嫩荚的采收以花后5 d左右,荚长89 cm为宜。3. 4. 3 容器栽培等技术。容器栽培之目的: 一是袖珍花圃,重在观赏;二是时尚菜园,采收嫩荚供食用;三是既

25、观赏又采食,花圃、菜园合二而一25 。要根据需要和主要用途选用适宜的品种,若重在采食嫩荚,一般选用果色青绿、肉质较好矮秆品种;若以观赏为主,则选用茎秆和果色鲜艳浓重,花大的中、矮秆品种。应合理选择容器。黄秋葵根系深、植株高大、生长期长,宜选用较大的容器(如盆钵) ,使其根系能充分扩展并长期供给养分。盆钵直径需在30 cm 以上,标准容量20 L 以上,盆钵的底部要有排水孔。容器栽培需要精心管理,特别是肥水要遵循少量多次的施用原则。3. 4. 4 黄秋葵的制种技术。黄秋葵的花为完全花,自下而上开花,既可自花授粉,也可以通过昆虫发生异花授粉。有报道通过蕾期人工去雄授粉制种获得成功,种子纯度达99

26、%以上,种子产量2 250 kg/ hm2 左右26 。制种技术措施主要是开花坐果期的人工授粉和种子的收获。去雄。当植株主茎生长到57 节起开始着花时,每天下午逐株检查,选择母本植株上花苞较大,绿色转淡,次日清晨要开放的花蕾进行去雄。花粉采集。清晨5 :00 左右到父本田采集即将开放的大花苞,放于篮中,盖上湿毛巾保湿,8 :00 左右父本花开放,雄蕊放出花粉备用。人工授粉。先去掉父本花的花冠,露出雄蕊花粉,然后将花粉轻轻抹在已去雄的母本花的柱头上并做授粉标记。前一天遗漏没有去雄而开放的花应随手摘除,以防产生自交果。就这样自下而上,每天下午去雄,上午授粉,做标记,当每株坐果2040 h ,整个授

27、粉就可以结束了。授粉期间,若因下雨无法去雄授粉产_生的自交果, 随时发现随时去除, 以确保种子的杂交率26 ,27 。4 黄秋葵栽培应用的展望近年来,国内外黄秋葵栽培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菜蔬用途方面,特别是国内对黄秋葵食用嫩果的栽培及营养研究方兴未艾,内容多是涉及黄秋葵的田间和人工栽培管理措施以及嫩果的食用价值。黄秋葵栽培技术研究的广泛开展,为黄秋葵优产高产稳产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技术支持,对我国各地区创汇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人们也在不断研究黄秋葵在医药保健、饮料、园艺观赏用途方面的应用价值。黄秋葵的栽培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参考文献1 卢隆杰,苏浓,岳森. 菜药花兼用型植物黄

28、秋葵J . 特种经济动植物,2004(8) :34.2 钟惠宏. 秋葵属的种及其资源的搜集研究和利用J . 中国蔬菜,1996(2) :49 - 52.3 福州市蔬菜所. 福建蔬菜品种资源Z. 福州:福州市蔬菜研究所,1988 :132.4 江西省农牧渔业厅. 江西省蔬菜品种志M. 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1986 :484.5 CULPEPPER C W, MOON H H. The Growth and composition of the fruit ofOkrain relation to its eating qualityJ .US Dep Agric Circ ,1941 :595

29、.6 SINGH D, TRIPATHI RD, SINGH HN. Effect of age of picking on the chem2ical composition of the fruits of OkraJ . In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1974 ,44(1) :22 - 26.7 李敏. 不同采收长度对黄秋葵荚果品质的影响J . 莱阳农学院学报,1995 ,12(1) :27 - 30.8 LAWFORD B , LUTHER W J . Controlled atmosphere effects on physicalc

30、hanges ande thylene evolution in harvested Okra J . Hort Science ,1990 ,25(1) :92 - 95.9 AL WANDAWI H.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of seeds of two Okra cultivar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1983 ,31(6) :1 355 - 1 358.10 娄风菊,连立峰,金海潮,等. 黄秋葵的栽培与应用J . 特种经济动植物,2004(7) :38.11 茅国夫. 黄秋葵的特征特性及

31、栽培技术J . 浙江农业科学,2004(6) :353.12 曹华. 黄秋葵的栽培技术J . 北京农业,2005(6) :4 - 5.13 蔡衍霖. 保健蔬菜黄秋葵的引种栽培J . 景德镇高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 (4) :36.14 孙怀志,林春华,张文海,等. 早熟优质高产黄秋葵新品种粤海的选育J . 广东农业科学,2003(2) :6 - 7.15 薛旭初,姚永如,王毓洪. 耐热保健蔬菜黄秋葵“JY2”的引种及良法研究J . 上海农业科学,2000(6) :53 - 54.16 赵文若,程哲,王志丽,等. 黄秋葵品种比较试验J . 吉林蔬菜,2005(1) :40 - 41.17 梁素芹,武秀凤,眭辉金,等. 无公害蔬菜黄秋葵试验总结J . 农业装备技术,2004(1) :27 - 28.18 刘昭华. 特稀蔬菜黄秋葵J . 热带农业科学,2005 ,25(5) :37.19 浙江农业大学. 作物营养与施肥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 :12- 15.20 高敏丽,张宏伟,韩宏. 黄秋葵露地高效栽培技术J . 农业科技通讯,1999(4) :10.21 薛德乾. 黄秋葵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J . 长江蔬菜,2004(1) :34.22 夏声广. 黄秋葵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J . 中国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