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49.42KB ,
资源ID:566848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66848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白河县境内地质灾害现状与隐患查明设计书.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白河县境内地质灾害现状与隐患查明设计书.docx

1、白河县境内地质灾害现状与隐患查明设计书白河县境地质灾害现状及隐患查明设计书一、 目的任务本次工作旨在查明白河县境地质灾害现状及隐患,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群测群防网络和预警预报系统,有计划的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体任务如下: 1对城镇、厂矿、村庄(包括灾害易发区的分散居民点)、重要交通干线、重要工程设施潜在的隐患点进行调查,并对其稳定性和危害性进行初步评价。2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查清其分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诱发因素,并对其复活性和危害性进行评价。3圈定地质灾害易发

2、区。4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编制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5结合调查成果,对本县有关人员进行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指导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工作。6协助当地政府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7建立白河县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二、 工作区围和自然地理概况1工作区围与交通状况工作区围为白河县全境。白河县位于市最东部, 嵌于省境(古有“头楚尾”之称), 西与旬阳接壤,北、南、东与(郧西县、竹山县、郧县)毗邻。 地理座标为东经1093757110 1203,北纬323237325500,东西长53km,南北宽40km,面积1450km2。襄渝铁路和汉白、旬白公路横贯县境北部,境长37km,机

3、动船和木船沿汉江可上通,下航丹江,境航程49km。乡乡通公路,乡村为人行便道,交通不便。县城距行署120km,距省会360km。2 自然地理概况1 气象白河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大陆季风型气候,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冬季少雨雪,夏季多雨并有伏旱,春暖干燥,秋凉湿润,并多连阴雨。年平均气温15.6,最高气温42.6,最低-10.3;年降水量815mm。南部低区850mm,北部低山河谷区800mm,无霜期234261天。春旱、伏旱较频繁,夏季多暴雨,秋季多连阴雨,降雨主要集中于79月,占年降水量的45%48%。年降水日为110130天,其于25mm降水日1214天,雨季始于4月下旬。

4、10月份呈明显减少。7月降水量最多,主要为暴雨,9月份主要为连阴雨,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降水形式为暴雨和连阴雨。2 水文区水系属汉江支流,其密度较大。汉江从北部通过,河流主要有汉江及其支流冷水河、白石河。汉江为北部界河,区长度49km,冷水河位于县城西,纵贯白河县城,长38km,白石河呈北东向,长45km。冷水河、白石河均源于大巴山,流向由西南朝东北,水量较丰富,流程短,落差大,水流湍急,多峡谷深渊,河谷一束一放,形成许多谷地和坝子。 社会经济白河县辖7镇12乡,305个行政村, 人口20.7万。人口密度120人/km2,主要集中于铁路沿线、白河县城、冷水河、白水河等河谷地带。其中汉江沿岸分布了

5、3个乡镇,冷水河流域5个乡镇,白石河流域分布11个乡镇。白河县林业资源丰富,林地面积142万亩,多为次生林。森林见于海拔较高,坡度较陡的地带,森林覆盖率6.5%,比1965年的37%,1984年19.9%, 均有大幅下降,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地质灾害呈明显上升趋势。经济林以油桐、漆、枸树、柿子、橘柑、核桃为主。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金、银、铜、铅锌、瓦板岩、石灰石、石、石煤、水晶石等,但规模较小。硫铁矿分布于圣母山北坡,硫含量1618%为小型矿;瓦板岩矿产于白河县洞子沟属大型矿床,白河县大兴银金矿,银储量155.5T、金储量1.05T,为小型矿床。现已建立了农机、硫铁矿、水泥、磷肥、煤、电

6、力、精食加工等企业。但由于交通及地域条件所限,经济不发达,人年均收入仅1200元左右,为省山区贫困县。三、 以往工作程度及评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省地矿局岭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对本区进行了1:20万区域地质与矿产地质调查工作;省第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队进行了巴山区东部区域水文地质普查、陕南山区斜坡稳定性研究、省环境地质调查等工作;省滑坡办、省减灾协会,市水利水电勘察施工队在该区进行了重点滑坡调查工作。以上工作为该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奠定了基础(见表1)。此次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有计划地防治地质灾害,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工作区主要地质成果表

7、 表1类别名 称比例尺时间完成单位区域地质幅地质图说明书1:20万1965地质部省地质局郧县幅地质图说明书1961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地质灾害地区重点滑坡调查报告1992地区水电工程队地区志1992地方志编委省地质图说明书1:50万1966省地质局区调队省巴山区东部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50万1980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省区域地质志1:100万1989省地质矿产局地区地理志1988师大学地理系省滑坡、崩塌、泥石流分布图及说明书1:50万1990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省环境地质调查报告1:50万2000陕南山区斜坡稳定性研究1:50万1987省工程地质远景区划报告1:100万19

8、85巴山区山地自然灾害1995省减灾协会省滑坡分布图及说明书1:75万1995省滑坡工作办公室省滑坡灾害预测图及说明书1:75万1995省滑坡工作办公室省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1:75万1995省滑坡工作办公室中国地质灾害1:200万1993 四、地质灾害现状白河县地质灾害表现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其中以滑坡、崩塌为主。滑坡以中小型堆积层滑坡为主,主要分布于低山区的斜坡地带,铁路和公路边坡地带人口相对集中区。崩塌以小型为主,主要分布于公路沿线边坡等部位。据资料统计,区发生过地质灾害48处,其中滑坡39处,崩塌9处,滑坡所占比例为81%。从已发生地质灾害点分布情况来看具有以下特征。1滑坡、崩塌、泥

9、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发育在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区。铁路、公路渠道沿线,尤其是县、乡公路旁以及村民聚居、垦种的陡坡地段。2岩土体完整程度差,岩块抗风化能力弱,强度低,结构面抗剪性能差的软弱较软弱地层发育地段及斜坡面残坡积土体地段。白河县境软弱岩层,较软弱,岩体分布面积广泛,片岩、千枚岩抗风化能力弱,力学强度低,加之处于断裂、褶皱构造发育区,岩石破碎,沿裂隙面极易形成易滑体,同时又易形成泥石流的“物源区”,易发地质灾害。第四系松散层堆积区的不稳定斜坡遇暴雨、连阴雨均是滑坡、泥石流隐患区。3地质构造复杂,岩体强度被削弱,岩体破碎及软弱结构面与储水构造的存在起着控制作用。从区已发生地质灾害点的分布看

10、,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处于断裂构造、褶皱构造影响带及其附近。4地下水动态变化十分明显的地段。地下水的存在降低岩土体强度,使土层遇水泥化或软化,同时增加容重,使抗剪强度降低,形成滑坡、崩塌。5降水集中季节易诱发地质灾害。由于白河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尤其是79月份,多暴雨连阴雨,使软弱岩石软化,抗剪强度降低,使松散碎屑质呈饱和状态,极易产生滑坡、崩塌、泥石流。6人类工程活动地段,即铁路公路沿线,居民群聚点,不合理建筑、乱开垦荒地及开发矿产品地段,均是滑坡、崩塌、泥石流易发地段和隐患点。第一章 区域地质环境白河县地处岭褶皱系南部和扬子准地台北缘, 大巴山北麓。属地质构造活动部位,地质环

11、境特殊,地质条件复杂,区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岩石变质强烈,火山活动频繁,变质作用广泛,构成了以正常沉积和火山沉积为主,火山岩与变质岩分布普遍的复杂构造体系。在断裂、褶皱发育区岩石破碎,完整性较差,易形成岩屑、碎块的堆积,河谷区及山体斜坡表层的冲洪积和坡残积物,遇连阴雨易引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第一节 地形地貌白河县地处大巴山北麓,地势南高北低,北部为汉江谷地,西部为巴山余脉,汉江出境处海拔170m,是省海拔最低点,区最高点是与交界处的圣母山,海拔1818m。区沟壑发育,山坡陡峻,山顶突兀尖削,地形切割深度大,河谷狭窄,相对高差300500m。在全区国土面积中,低地约占30%,低山约占

12、70%。大巴山主脊位于本区南部边境,走向北西,平均海拔1400m左右,高峰多在16001800m之间,汉江与圣母山的高差在1600m以上,从南部家山、圣母山、野人山向汉江汇集的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并有多级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有利条件。全区地貌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即低与低山地貌。低地貌区:分布于野人山、圣母山、家山、太平山及大山庙梁一带,海拔高程大于1000m,占全区面积的约30%。物理风化和切割作用较强,山脊一般狭长平缓,起伏不大,水系发育,流水侵蚀以下切为主。河谷多呈“V”形谷,局部为峡谷,箱形谷及U形谷较少。山坡主要为线形坡和凹形坡,坡度多在4050,在凹形坡段的下部和平缓的山脊上,有较厚

13、的第四系残坡积层。 低山地貌区:广泛分布于工作区,海拔高程小于1000m,占全区面积的70%。河流切割深度300500m。主要特征是山势低缓,分水岭起伏不大,多有13m的残积层。山坡坡度多在2545之间。大于25的山坡上有18m坡积层堆积。流水侵蚀和堆积作用发育,河谷弯曲,多为箱形谷和峡谷,河谷宽80250m,河谷两侧发青有不对称的月牙形河流阶地。冷水河及白石河在横切坚硬岩石地段形成深切曲线峡谷,横断面呈漏斗状;穿过松软岩层或大断裂地带,形成宽谷、坝子,是本区的主要农耕区及人口集中分布区。同时也是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降水及人为因素导致本区泥石流、滑坡严重泛滥。第二节 地层岩性与岩土体

14、1、地层岩性区地层主要有上元古界、古生界寒武系、奥系、志留系和泥盆系和新生界第四系。第四系:该区以剥蚀为主,仅在汉江、冷水河、白石河等河流谷地接受了沉积,第四系不发育。岩性为砂、砂砾石、砂卵石、粉质粘土。泥盆系:分布于与旬阳邻接部位,出露面积很小,岩性为灰岩。志留系:下部为碳质千枚岩、变质流纹凝灰岩、夹板状变质粉砂岩。奥系:分布于大双乡构扒镇一带为一套浅海台地斜坡相沉积岩。岩性为灰岩夹页岩。寒武系:分布于白河县北部,东北部以及东南部白河县城卡子镇一带(1)为一套浅海盆地相,早期岩性为粉砂岩夹薄层泥岩,中晚期以碳质页岩和黑色页岩为主。2为含泥质、灰岩。3以页岩含碳质灰岩为主夹薄层泥灰岩。上元古界

15、Pt3w:出露于白河县东南角野人山及圣母山以北。下部主要为黑云斜长混合片麻岩,夹厚层混合质透辉变粒岩;上部主要为厚层岩夹混合质角闪斜长片麻岩及黑云更长片麻岩。岩浆岩是脉状产出分布于白河县城西北及北,岩性分别为辉长岩、辉绿玢岩(33)及辉长岩(V33)。主要为加里东期侵入岩。2、岩土体依据岩土体的成因、岩性,结构特征,工程地质性质和颗粒间的联结程度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岩体a坚硬岩类:零星分布于白河县城西北部,郧阳坪西南部,为加里东期侵入岩,呈脉状,岩性为辉长岩、辉绿岩、块状结构,致密坚硬,力学强度高,抗侵蚀能力强。b. 较坚硬岩类:分布于大双大坪,卡子郧阳坪及磨子山以西,岩性为灰岩夹页岩,力

16、学强度较高,抗侵蚀能力较强。c.较软弱岩石:分布于冷水川河大坪北部为一套粉砂岩,夹薄层泥岩,力学强度较低,抗风化、侵蚀能力较弱,遇水软化,边斜稳定性较差。d.薄层状软弱变质岩类:分布广泛,占白河县岩体出露面积的70%左右,岩石以云母片岩夹千枚岩为主。力学强度低,抗风化、侵蚀能力弱,易产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土体主要为一般粘性土,分布于河流沟谷及山体斜坡表层,系冲洪积和残坡积。岩性为粘土夹碎石、块石等,为易滑土体。第三节 地质构造区褶皱、断裂构造发育。旬阳复式褶皱构造,公馆白河深大断裂构成主要构造框架。构造通过部位岩石破碎,裂隙发育。形成大量不稳定岩体、块石,是诱发地质灾害的物源。第四

17、节 断裂构造白河县境具一定规模的断裂构造有7条,总体走向为北西向和近东西向,其中公馆白河为区域性深大断裂(F1),呈北西走向,断面倾向南西,倾角80。该断裂为强烈挤压形成具压扭性特征。发育于褶皱构造核部,属正断层。断裂构造以北地层产状陡倾,南部地层较缓。滑坡发育此断裂构造的上盘。双河白河断裂F2:分布于磨子山茅坪一线,走向为近东西向,倾向北,倾角65,为正断层,系受近南北向挤压应力产生。该断裂位于复向斜的核部,核部地层为D2h,此构造茅坪东部岩石破碎,崩塌地质灾害发育。F3F7为小型断裂构造。褶皱构造:旬阳复式褶皱构造为区主要褶皱构造,在区走向近东西向,受此构造影响区岩石发生了不同程度挠曲,以

18、F1为界,褶皱构造北翼为寒武奥系地界,南翼为志留系地层,在泥盆系地层中发育着一个S形的复向斜构造。断裂构造主要发育于褶皱的轴部或旁测,断层走向与褶曲线一致,断裂破碎带明显,一方面破坏了岩石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为地下水运移提供通道,形成软弱滑动面,诱发滑坡发生。断裂破碎带附近岩石受长期风化作用影响,为崩塌、泥石流等灾害现象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五节 地下水区地下水按含水介质及赋存条件分为:松散类孔隙水、岩溶水、变质岩类裂隙水及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河流沟谷冲洪积层及斜坡地带残坡积层中,前者水量较丰富,后者水量贫乏,但易使岩土体软化,特别是在降雨条件下,松散层与基岩接触面易形

19、成滑动带。岩溶水主要集中于碳酸岩分布区,易产生地面塌陷,变质岩类裂隙水分布围广,因受岩体侵入及断裂褶皱构造影响,水量丰富外,其余地段水量中等贫乏。大气降水是区各类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雨季河水水位高时暂补地下水,干水期和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水,岩溶发育地段以及构造存在带降水补给条件较好,其它大部分地区补助给条件较差。此外地质构造往往左右地下水的运动和富集,多次构造运动的结果,使区形成了类型繁多的断裂贮水构造、褶皱贮水构造以及侵入岩围岩接触带贮水构造等。斜坡地带含水量变化直接影响斜坡的稳定性。第二章 工作部署及进度安排第一节 工作部署原则在充分收集和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遥感解译和群众查险,有

20、关部门报灾等方法,了解工作区地质灾害分布现状,由专业技术人员和地方政府人员组成联合调查组。调查工作紧密结合防灾需要,本着“以人为本,全面控制,重点突出”的原则,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重点,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有受灾害威胁的城镇,矿山、人口密集区及重要基础设施附近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区进行详细调查。同时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培训工作,落实监测方法和监测责任人。充分利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保证项目成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及防灾预与防治规划(建议)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第二节 工作部署本次调查与区划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容:即前期工作、外业调查与网络建设、室工作。一、前期工作1、在国土资源厅组织下,召开由

21、我院和白河县矿管局、县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地质灾害调查座谈会,成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我院已于7月18日汇同白河县政府召开座谈会,并确立了以白河县王琳副县长为组长,由我院王仲铎白河县矿管局局长蔡哲为副组长的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及由我院专业技术人员和县矿管局业务主管人员组成的联合调查组。2、由专业技术人员对县、乡镇主管领导进行地质灾害监测预防知识培训,落实各乡镇配合人员,组建联合调查组。3、发动当地群众查险,有关部门报灾,对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分类查实、验证,不放过一个可疑点,以便做到有的放矢。4、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收集与地质灾害有关资料和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资料。了解地质灾害分布特征,总结归纳白河县地

22、质灾害发育规律,以便提高野外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同时对当地今后国民经济建设所涉及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细致考察并及时向当地规划部门提出,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二、 外业调查与群测群防网络建设根据工作区地质环境特征,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人口分布人类工程活动等情况,将工作区划分为重点调查区,次重点调查区和一般调查区(见附图)。野外调查本着自重点区次重点区一般区的顺序进行。重点调查区包括汉江南岸铁路、主要公路沿线,白石河、冷水河及其主要支流河谷区,面积854km2。该区地质环境复杂,生态环境差,地质灾害发育,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区所有居民点和灾害点都必须进行现场调查,做到“村村必到,点点必到”。必

23、要时投入(坑)槽探工作。次重点调查区:包括太平山及以南地区及太山庙梁斜坡地带,为低区,面积352km2,人口较少,地质环境较复杂,生态环境较差,地质灾害较发育,通过遥感解译,群众查险和有关部门报灾的形式,整理分析已有的灾害点和灾害隐患点,对典型的灾害点和灾害隐患点,要一一调查核实,填卡登记。一般调查区:包括家山、圣母山,面积244km2,人中密度小,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好,地质灾害不发育,通过群众报灾和野外路线穿插,调查地质灾害隐患点。工作区总面积1450km2。在野外调查期间,除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外,还要通过宣传、培训、现场示,对当地干部群众进行地质灾害识别和防治知识教育,对仍有危害的隐患

24、点逐一落实监测人和责任人,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三、室工作1、通过对基础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编制基础性图件,包括地貌图、岩土体类型图、地质构造图、人口分布图降雨量等值线图,矿产分布图,采空区图等。以反映白河县地质灾害类型,分布特征,分布规律,威胁程度及可能产生的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2、通过所有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和地质灾害点及隐患点综合评估结果,对调查区进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即划分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发育区。并提出合理,有效的防治建议,体现防灾减灾效益。3、按照部颁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及其实施细则,编制成果报告和附件。第三节 工作量与工作进度 依据工作区

25、地质环境背景,已掌握的地质灾害点及其分布特点,本次投入工作量见表2。 工作量统计表 表2 容工作量航片解译(km2)重点区次重点区一般区照片摄像坑槽探m3面积点面积点面积点分钟数量14508542003525024410150120从2001年7月开始,到2002年2月为止,计划用8个月时间保质保量完成此项工作,具体安排如下:2001年7月初7月底:补充收集资料,编写设计,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联合调查组并开展工作。2001年8月底11月底,野外调查、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点及网络、采样,宣传普及地质灾害常识,培训骨干,编制基础图件。野外调查按重点一般的顺序进行;首先在重点调查区即汉江铁路公路沿线,冷水

26、河流域,白石河流域展开,计划工作时间两个月。对群众报灾密度高,影响围大,威胁人口多的地段为首先工作对象。做到村村到,点点到;次重点调查区计划工作时间二十天,主要工作量放在有人口居住集中地区。做到点点必到。一般调查区计划工作时间十天,主要工作量放在有人口居住区,林地破坏严重地段。2001年11月底2002年2月中旬:在对基础资料、图件进行综合整理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归纳区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分布围及时空关系。编制图件,编写报告及防治规划,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2002年2月底,提交成果报告、附图、附件。第三章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第一节 资料收集与整理对收集到的所有资料应分类建卡,登记,对摘抄的资

27、料应统一整理、汇总、装订成册,进行登记。所有资料应及时输入GIS空间数据库以便进行综合分析。补充收集资料有:一、 国民经济现状资料包括人口、城镇建设规模、经济建设分布、规划布局,交通现状及规划,县行政区划,国民经济长远规划等。二、自然地理资料包括气象台(站)、水文站、地震台有关降水、暴雨、洪水、地震、变形观测以及与滑坡体稳定有关的河水水位,流速等观测资料。三、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矿产地质、工程地质等资料。四、 地质灾害主管部门的有关统计资料、防治措施和相关图件、报告、图片等。第二节 遥感解译要充分利用前人在区进行的工作, 对前人解译资料进行复核。遥感解译以最新的1/5万的黑白航片为主

28、,1/10万及1/20万的卫片为辅。以常规目视解译为主,辅以计算机数据采集,对主要的典型灾害点进行多时段、多波段的对比解译。通过解译确定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点的位置、规模及分布围、地形条件等。以分析其演化过程和变化趋势。解译成果要一点一卡填写解译卡片,标绘到工作底图上,并选择重要点进行实地验证。解译按重点调查区,次重点调查区和一般调查区的顺序进行。第三节 野外调查野外工作用图采用1/5万比例尺的地形图,重点地段用1/1万的地形图,地质灾害点采用GPS卫星定位仪定位。野外工作严格按要求及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并要重视以下方面工作。一、重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调查,将地质灾害

29、隐患点和已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基本条件相同或类似的地段应详细调查,现场圈定隐患区围。对近期可能发生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向县政府汇报,汇同县主管部门制定防灾减灾预案,避免可能发生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事件发生。二、在调查过程中重视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的归纳总结,定性地划出地质灾害高发区。三、重视地质环境背景的调查,查明区地质灾害发生与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的关系。调查点的记录按要求及实施细则中提供的调查表格,一点一卡进行记录,按表格规定容填写,对与已有地质灾害点条件类似区域的描述,包括围、灾种,并在工作底图上圈定围,初步认识等。四、重视人类工程诱发地质灾害的调查,随着改革开

30、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围日益广泛,强度也不断增加,人类活动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地质营力。对斜坡稳定性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针对白河县铁路公路沿线所形成高陡边坡及放炮取石,坡体加载,不合理弃土,盘山渠道,地段加强调查工作,初步确定有无重质灾害隐患存在。 对不规开采矿产品所形成的采空区,尾渣乱堆乱放地点进行野外实地调查,确定有无滑坡、泥石流形成的隐患,对近年来植被破坏较为严重的斜坡地段也应进行重点调查,并对今后国民经济规划所涉及的设施建设、选址进行可行性评价。第四节 坑槽探及样品采集、分析对影响围大的重要地质灾害点及可能采取工程治理措施的地质灾害点,为查明斜坡物质组

31、成及接触关系,初步分析成因,投入少量槽探的浅井,采集岩、土样品。岩土样按规定密封及时送回实验室进行分析试验。第五节 录像与照片拍摄对各地质灾害典型点、各种地貌、构造景观典型点,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微观特征均应进行录像及照片拍摄;人类不恰当的生产活动与工程活动,斜坡破坏严重的地区,人口稠密,垦植率很高,森林被严重破坏的地段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地段,也要进行拍照、录像;通过座谈会办宣传的形式,提高人们识别、预防地质灾害的能力,教育当地群众热爱自身生存环境,提高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是此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得好坏,做没做要通过照片、录像体现出来。第六节 地质灾害监测网络的建设野外调查之前,根据群众查险,有关部门报灾的结果与县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制定县级监测中心及乡镇级监测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