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15 ,大小:5.74MB ,
资源ID:566644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6664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基于天然产物Tetramic acids的新型除草剂的设计 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基于天然产物Tetramic acids的新型除草剂的设计 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ocx

1、基于天然产物Tetramic acids的新型除草剂的设计 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基于天然产物Tetramic acids的新型除草剂的设计 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中文摘要中文摘要Tetramic acid(2,4吡咯烷二酮)广泛存在于许多天然产物结构中,早在二十世 纪初就为人们所熟知。植物毒性研究显示:该类天然产物不仅对光合自养型生 物如蓝藻、绿藻等表现出植物毒性,还对包括杂草和农作物在内的许多高等植 物表现出植物毒性。因此,本论文以此类天然产物为先导进行了新型除草剂的 创制研究。(1)为了研究LTenuazonic acid(TeA,3乙酰基一5仲丁基2,4一吡咯烷二酮) 结构中4位取代基对除草活

2、性的影响,本论文结合3一取代氨基一2一氰基丙烯酸酯 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设计合成了一系列4氨基取代的tetramic acid类衍生物。生 物活性研究显示该类化合物不表现或者只表现出弱的除草活性,这说明B三酮结构对除草活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能轻易变动。(2)有关1,3环己二酮类除草剂(如磺草酮和甲基磺草酮)和吡咯烷2,4二酮 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研究表明:并存的三酮结构和苯甲酰结构对除草活性起着 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其重要性及苯环上取代基电子效应对活性的影响, 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N-烷基2,4哌啶二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显示当3 位苯甲酰基中苯环上的取代基发生变化时,除草活性发生显著变

3、化。这说明除 草活性不仅与苯环上取代基的电子效应有关,还与取代基的种类有关。特别值 得一提的是,优化出的高活性化合物4羟基3(2甲砜基4三氟甲基苯甲酰基)1 丙基一2-哌啶酮(49c)在3125克亩剂量下对油菜仍表现出93茎叶处理除草活 性。(3)为了进一步研究苯甲酰结构对除草活性的影响,本论文将3位的苯甲酰 基衍生为酰腙结构,设计合成了系列4羟基3一腙甲酰基2喹啉酮类化合物。 生物活性研究显示该类化合物表现出除草活性,但整体水平不高,这说明3酰 腙结构的存在降低了除草活性,也从反面说明了3苯甲酰基对除草活性的必要 性。(4)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论文进一步结合文献研究成果和天然产物结构特 点,

4、运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设计合成了一系列3一酰亚胺类4羟基2喹啉酮类化 合物。生物活性研究显示3位亚胺结构的存在对除草活性有利,但亚胺结构和 苯环并存构成苯甲酰亚胺结构时对除草活性不利。3位取代基为烷基酰亚胺时,中文摘要结构中酰基链越短、位阻越小对除草活性越有利,甲基为最佳;氨基链链长越 短(丙基为下限)、支链越多、0【位甲基越多对除草活性越有利,以叔丁基和1甲 基苄基为最佳。尤其,优化出的高活性化合物4羟基3(-叔丁基乙酰亚胺基)2 喹啉酮(633e)在625克亩剂量下对单子叶植物马唐仍表现出85的茎叶处理 除草活性,高活性化合物4羟基3(U-1甲基苄基乙酰亚胺基)2喹啉酮(633n) 在625

5、克亩剂量下对双子叶植物苋菜仍表现出88的茎叶处理除草活性。(5)为了系统研究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本论文还进行了杀虫、杀菌和抗 癌等生物活性研究,发现目标化合物表现出广谱的生物活性,部分化合物的杀 菌活性较好。关键词:Tetramic acid;三酮;2,4哌啶二酮;4一羟基2喹啉酮;除草活性AbstractTetramic acids(pyrrolidine一2,4一dione)widely exist in many natural products and have been known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The studies of phyto

6、toxicity of these natural products have shown that they exihibit phytotoxicities not only on the photosynthetic autotrophs such as cyanobacteria and green algae,but also on many higher plants including weeds and cropsTherefore,this thesis used such natural products as lead compound to discover novel

7、 herbicide(1)To further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substituents at the 4-position of TeA (2-acetyl一5-butyl-pyrrolidine-2,4-dione)on herbicidal activity,a series of 4-amino-substituted tetramic acid derivatives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combining with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3一substitutedamin

8、o一2-cyanoacrylateThe biological activity studies showed that these compounds exhibited no or weak herbicidal activity,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existence of 13-triketone structur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erbicidal activity(2)Based on the herbicidal activity of cyclohexane一1,3-dione herbicide

9、s such as Sulcotrione and Mesotrione and pyrrolidine-2,4一dione compounds,the coexistence of the triketone and benzoyl moieti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erbicidal activity To further validate the above opinion and study the electronic effects of substituent on benzene ring, a series of4-hydrox

10、y-3substitutedbenzoyl-1-propylpiperidine-2-one derivatives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The biological activity studies showed that a significant change of herbicidal activity is occured accompanied by the change of the substituent on the benzene ring,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herbicidal activity is

11、not only related with the electronic effect of substituents on the benzene ring,but also with the type ofsubstituents Among these compounds,4一hydroxy一3一(2一(methylsulfonyl)一4一(trifluoromethyl)benzoyl)-1一propylpiperidine一2(1-)-one r49e)exhibited 93inhibitory activity on dicotyledon rape onpostemergenc

12、e treatment in the dose of 31 25 NacreIII垒!塑坐 (3)To further study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existence of triketone and benzoyl moieties in herbicidal activity,3-benzoyl was replaced by hydrazone and a series of4-hydroxy3hydrazone2quinolone derivatives were synthesizedThe biological activity studies sh

13、owed that the overall revel of herbicidal activity of these compounds is not high,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presence of 3-hydrazone moiety reduced the herbicidal activity,and also illustrated the necessity of 3一benzoyl(4)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products,a

14、 series of 3-imide 4-hydroxy-2-quinolone derivatives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Biological activity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existence of the 3-imine is required to herbicidal activity,and imine can not coexist with benzene ringThe acyl chain at 3-position is as short as possible and the steric hi

15、ndrance is as small as possible,of which methyl is the bestThe amino chain at 3-position is as short as possible (minimum npropyl),branched chain is as more as possible and 0【-methyl is as more as favorable for herbicidal activityof which tert-butyl and 0【-methylbenzyl are the best Especially, (目一3-

16、(1一(tert-butylimino)ethyl)-4一hydroxyquinolin一2(14)-one (63-3e) exhibited 85 inhibitory activity on crabgrass and (E33一(1一(amethylbenzylimino)ethyl)-4一hydroxyquinolin-2(114)-one (63-3n) exhibited 88inhibitory activity on amaranth both on postemergence in the dose of 625 Nacre(5)To study the bioactivi

17、ty systematically,the insecticidal,fungicidal and anti-cancer activities of all synthesized compounds were also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y exhibited broad-spectrum activities,in particular,some compounds showed good fungicidal activityKey Words:Tetramic acid;triketone;piperidine2,4dione;4-h

18、ydroxy-quinolin一2(1mone;herbicidal activityIV第一章绪论一第一章 绪论随着世界人1:3的不断增长,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粮食问题逐渐成为当 今社会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种植出满足需求的 粮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巨大挑战。人口增长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世界人均耕 地面积的减少,上世纪六十年代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O44公顷,到九十年代降 为027公顷,专家预测到本世纪三十年代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将降至017公顷【1。3J。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总数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2,但是耕地面积只占 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要在7的耕地上养活22的人口,

19、中国面临的局势将 更加严峻,提高农业产量的需求也将更加迫切。化学农药因其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见效快、效率高、成本低等特点,在提 高粮食产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当病虫草害泛滥成灾时,化学农药的优 势就更加凸显。鉴于化学农药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世界各国相继投入大量人力 财力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使得其在上个世纪得到了迅猛发展,产量也由五十年 代的20万吨提高到九十年代的200250万吨41。中国作为农药生产大国,农药 产量从2000年的607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226万吨,到2011年全国化学农药 原药产量达26487万吨(折百量),其中,除草剂原药产量达1175万吨,占总产 量的4435;杀虫剂原

20、药产量为709万吨,占2677;杀菌剂原药产量为15 万吨,占567;其他农药原药产量6147万吨,占161E 51。化学农药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6。首先,传统 化学农药以杀死有毒病虫为目标,毒性大,对人畜也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其次, 传统化学农药是非自然存在的物质,在环境中难降解,会残留于生物链中,进 而危害人类健康。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逐渐提高,从而对传统化学 农药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进行了重新评估。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 有机氯等农药相继在各国被禁用,而高效、高选择性和环境友好的新型绿色农 药的创制逐渐受到关注,并将成为未来农药发展的必然趋

21、势71。新型绿色农药的创制以选择合适的先导化合物为基础8,91,而先导化合物主 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1)随机筛选;(2)类同合成法;(3)活性亚结构拼接法;(4) 生物合理设计;(5)活性天然产物。其中,以活性天然产物为先导进行新型绿色第一章绪论农药的创制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1)对高活性天然产物进行全合成,以期实现 工业化生产;(2)对低活性天然产物进行结构改造,以期提高生物活性进而商品 化【lo。与传统化学农药相比,以活性天然产物为先导进行新型农药的创制具有 资源丰富、环境相容性好、人畜安全等特点,符合绿色农药的要求,逐渐成为 新型农药创制的主要途径之一11,12。目前已有许多成功的实例

22、,如草胺磷、环庚 草醚、磺草酮等除草剂,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等杀虫杀螨剂,稻瘟灵、乙 蒜素等杀菌剂【l 3。15J。杂草在农业栽培系统中对农作物生产构成了显著且延续性的制约,在世界 大部分地区的农田中,除草剂已成为杂草防治的主要手段,它的使用极大地减 轻了劳动强度,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1980年世界除草剂己占农 药总销售额的41,超过杀虫剂而跃居第一位。之后,世界除草剂发展渐 趋平稳,主要发展高效、低毒、广谱、低用量的新型绿色除草剂,对环境 友好的一次性处理剂逐渐成为主流【1 6|。为了创制新型绿色除草剂,我们选择具有植物毒性的Tetramic acid类 天然产物为先导,对其进

23、行结构改造,以期开发出高活性除草剂。下面我 们将分别对具有植物毒性的Tetramic acid类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三酮类除草剂的研究进展以及结构改造过程中涉及到的哌啶酮类和喹啉酮类衍 生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第一节具有植物毒性的Tetramic acid类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的研 究进展Tetramic acid(2,4-吡咯烷二酮)在二十世纪初就为人们所知,但是直到六十年 代人们才发现该环状结构广泛存在于许多天然产物结构中,并成为其中重要的 结构单元,从而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由于其广泛的生物活性和独特的结构特点, Tetramic acid类天然产物引起了化学家们的极大兴趣,至今已

24、经发现并分离得到 的该类天然产物已有上千种,据报道该类天然产物表现出抗病毒、抗溃疡、抗 癌和杀菌活性,部分天然产物还表现出植物毒性【17】。111具有植物毒性的Tetramic acid类天然产物第一章绪论相对于其他生物活性而言,具有植物毒性的Tetramic acid类天然产物则少之 又少,至今为止,共报道了六个具有植物毒性的该类化合物,分别为LTenuazonic acid(1-1)、Fischerellin A(1-2)、Equisetin(13)、Trichosetin(1-4)、Macrocidins A (1-5a)乖H Macrocidins B(1-5b)。1L-Tenuazo

25、nic acid(TeA)1957年,TRosett等首次从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酐J培养液中分离得到 天然产物LTenuazonic acid(TeA)18】,随后,G LGallardo掣19从蜂房底座的花粉中分离得到黑斑病菌(Altemaria brassicicola)乘1莱菔子链格孢菌(Alternaria raphani),进而从这两种真菌中也分离得到了这一天然产物。随着研究的深入, 发现TeA+是链格孢菌代谢的主要毒素之一,在腐烂的水果、发霉的食物以及染 病的植物中都能检测到20231。据报道,TeA表现出杀菌24、杀虫25】、抗病毒【26】 以及抗癌【2

26、 7等广泛的生物活性。同时,由于寄生在植物中的链格孢属菌类会对 宿主产生药害,而作为其主要代谢毒素之一的TeA也可能具有一定的植物毒性, 从而成为少数具有植物毒性的Tetramic acid类天然产物之一。OH OEquisetin(1-3):R=Me Macrocidin A(1-Sa):R=HTrichosetin(1 4):R=H Macrocidin B 11-5b):R=OH图11具有植物毒性的Tetramic acid类天然产物1971年,YMikami等网开始了对TeA植物毒性的研究,并证实其对烟草幼嫩叶片具有植物毒害作用。1 974年,NUmetsu等291研究了TeA对植物籽

27、苗第一章绪论_一和离体细胞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将TeA应用于水稻叶片受伤部位时会产生枯萎 斑,而水稻、绿豆、萝b、芜菁的籽苗和悬浮培养的大豆、水稻细胞会出现明 显的生长发育迟缓现象。1 989年,HWitscnboer等30研究发现链格孢菌毒素对 番茄具有较强的致病性。2010年,周兵等【3l】报道TeA对双子叶植物空心莲子草 表现出药害,并进一步研究了将其开发为生物源除草剂的潜力。随着研究的不 断深入,关于TeA对包括杂草和庄稼作物在内的许多植物的植物毒性和抑制种 子萌芽的报道相继出现【3二J。对TeA作用机制的研究,最初的报道出现于1974年,NUmetsu等口圳认为 TeA的植物毒性源于其

28、阻碍了亮氨酸和腺嘌呤进入到植物细胞内,从而抑制蛋 白质和核酸的合成。1974年,DVazquez等40研究发现TeA对哺乳动物细胞的 毒害作用源于其对人类扁桃腺中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强烈抑制作用。2002年, GMeazza等【4lJ基于其对4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HPPD)的弱抑制活性(IC50= 18 gM)提出TeA是一种HPPD作用抑制剂的观点。对TeA作用机制研究最深入的是南京农业大学强胜课题组。1998年,该课 题组从双子叶植物紫茎泽兰中分离得到能代谢产生具有致病力的链格孢菌毒素 的链格孢菌,并将链格孢菌毒素中主要的活性物质TeA命名为细交链孢菌酮酸 42-44】。2004年【45】

29、,该课题组就链格孢菌毒素对紫茎泽兰顶端第二对真叶叶肉细 胞超微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毒素处理4 h后,叶肉细胞出现质壁 分离,叶绿体变形;24 h后细胞壁变形甚至破裂,质膜破裂,类囊体片层解体, 叶绿体膜膨胀、破裂,叶绿体发生严重变形。针对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受损伤程 度大这一研究结果,该课题组猜测链格孢菌毒素的作用方式很可能是抑制光合 作用。同年46该课题组采用分离纯化的链格孢菌毒素就该毒素的致病作用与紫 茎泽兰叶片光合作用抑制之问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毒素处理后 的叶片的形态产生明显变化之前,光合放氧速率和表观量子效率就都已明显降 低,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该毒素作用位点位于类

30、囊体膜上,主要抑制光合系统 的电子传递活性,而对色素含量和暗反应关键酶没有明显影响。2007年47,48, 该课题组以野生型莱菌藻及其突变体为实验材料,对链格孢菌毒素在光合电子 传递链上的作用位点和作用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毒素会抑制ATP的合 成,由此推测该毒素对光系统II电子传递是有抑制作用的,而进一步的快速叶 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该毒素抑制光系统II受体中质体醌(OA)和质 体醌(QB)之间的电子传递。莱茵藻突变体的实验结果显示,突变体DSer264A1a第一章绪论和D1一Phe255Tyr对该毒素不表现抗性,而突变体D1一val219Ile、D1一Gly256Asp 和D

31、,一Leu275Phe表现出轻微的抗性,这表明Dl蛋白的氨基酸位点219、256、275 有可能参与T,D毒素的结合,也证实了该毒素通过与QB结合,从而阻断了电子 从eA到eB的传递,由此该课题组得出链格孢菌毒素的作用模式类似于苯酚类除草剂的结论。2008年(491,该课题组进一步以莱茵藻为实验材料,采用氧电极法和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方法,对链格孢菌毒素的作用位点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该毒素对莱茵藻光系统II有多重影响:(1)阻断受体中QA到QB的电 子传递;(2)使反应中心失活;(3)降低光能转化率;(4)破坏(或迁移)反应中心的 部分天线色素;(5)降低活性与非活性反应中心的天线色素之间能量传递的协调 性,这一研究结果表明链格孢菌毒素在莱茵藻光系统II中存在多个作用位点。总而言之,强胜课题组对链格孢菌毒素作用机制的研究结论是该毒素是天然 的光系统II抑制剂,作用位点在QB,作用模式类似于苯酚类除草剂,并且D,蛋白 的219、256、275-个氨基酸位点涉及毒素与QB的结合,其中,275位的氨基酸 可能性更大。2 Fischerelli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