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30.43KB ,
资源ID:565828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65828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届内蒙古包头市第二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届内蒙古包头市第二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1、届内蒙古包头市第二中学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内蒙古包头市第二中学2019年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与晋侯朝拜周简王,会同刘康公、成肃公准备共同伐秦的时候,刘康公对成肃公在社庙接受祭品时失礼不敬的行为强烈不满,他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由此推断当时的情况是A.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 君主直接控制地方C. 分封制已彻底瓦解D. 宗法制受到了挑战【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中“刘康公对成肃公在社庙接受祭品时失礼不敬的行为强烈不满”,说明当时成肃公在挑战宗法制,而刘康公则力图维护宗法制,据此可以得出D符合题意,所以选D;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左传”记载的春秋时期,当时君

2、主专制还没有建立,更谈不上强化,分封制虽然已经走向瓦解,但还是主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故ABC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点睛】这一题的关键信息是“社庙接受祭品”、“失礼不敬的行为”、“强烈不满”,只要是把这些信息和所学的宗法制进行迁移比较,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先引春秋,然后说:“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这表明儒学在当时A. 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B. 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C. 作为政府选官制度的标准D. 成为封建君主的政治利用工具【答案】D【解

3、析】由题干描述可知东汉光武帝更换太子称引儒经之说为据,用儒经权威证明诏书合情合理合法,可以分析出此时儒学已经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了,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应该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B项是宋元时期;C项中的选官与材料无关。3.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项)中提到:“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之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知尽心,以邀恩宠。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人主遂不能籍以集事。于不得不用寒人”现象,由此推断A. 九品中正制被彻底抛弃B. 统治者实行了新的选官制度C. 士族门第不再是选官标准D. 统治者被迫重用庶族地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士族可安流平进,不屑竭尽全力,士族极端腐朽,

4、势力逐渐衰落,不得不重用寒人,即庶族地主,故D正确;材料表明重用庶族地主,并非表明“九品中正制被彻底抛弃”“氏族门第不再是选官标准”,排除A、C;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点睛:本题容易错选C,注意关键信息“于是不得不用寒人”的准确解读,不得不用寒人并不能说明氏族门第不再是选官标准。4.唐代宗大历二年五月,下了“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的诏令。唐德宗贞元四年二月,再次下诏:“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这从侧面反映了A. 坊市制度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 B. 城市市政建设工程破坏相当普遍C. 唐朝城市经济的发展 D. 市民与政府的矛

5、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由唐代宗时期的“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到唐德宗时期的“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说明唐朝时期城市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民间破坏坊市门墙的行为较为普遍,故政府不得不调整统治策略,不再像原来的那么严苛,故选C。唐德宗时期对门墙破坏行为的惩罚尽管有所放松,但结果仍是要雇工匠进行修补,这说明这时坊市制度还未遭到破坏,排除A;市政设施是指在城市区、镇(乡)规划建设范围内设置、基于政府责任和义务为居民提供有偿或无偿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等,而坊市门墙是统治阶层为限制商业的发展设立的,其不属于市政工程的范畴,排除B;材料未提及社会其他矛盾

6、,故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5.明代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给事中4至10人不等。六科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当时规定,以皇帝名义发出的制敕,给事中要对之进行复核,看其中有无不妥之处。如有发现,可以封还并奏报。据此判断,明代六科给事中类似于A. 秦汉时期的九卿B. 隔唐的门下省C. 宋初的中书门下D. 清朝的军机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六科为中央监察部门,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六科对于皇帝诏令有不妥之处可提出异议,并将其封还天子,不予草诏公布,是为帮助皇帝妥善处理政务服务的。故材料所涉明代六科给事中的职能

7、与隋唐时期的门下省类似,故B项正确。秦汉时期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可排除;宋代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其长官的职务相当于宰相,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可排除;清代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为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可排除。6.乾隆时规定:到退休年龄,主动申请退休,获准退休后级别不变的官员,可以“食全俸”;没有到退休年龄,但在考核中发现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获准级别不变,也只能“食半俸”;被

8、朝廷勒令退休的官员,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禄了。此规定A. 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B. 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C. 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D. 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答案】A【解析】退休才能让新鲜的血液进入政府,才能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封建政府谈不上决策的科学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对官吏退休做出法律规范而非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君主专制强化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7.思想家李贽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去童心,便失却真心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su)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

9、于童心之言明矣!”李贽这种思想A. 批判理学空疏学风B. 与陆王心学思想一致C. 挑战孔孟正统权威D. 源于明朝统治的将亡【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可知李贽反对程朱理学假借孔孟经典的权威,强调“童心”“真心”,故C正确;材料是批判道学家的虚伪,不是明末理学空疏学风,故A错误;李贽与陆王心学思想不一致,故B错误;李贽并非明朝将亡时期的人物,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李贽思想,注重对文言文的理解。材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说明李贽反对程朱理学假借孔孟经典的权威,其思想挑战了孔孟正统的权威。8.徐锡龄熙朝新语载:“苏州长间门外南滚黄家巷,(

10、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较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由此可见明清时期A. 开始形成一批繁荣的商业市镇B. 苏州成为徽商晋商主要活动区域C.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较为繁荣D. 苏州居当时对外贸易的中心地位【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较”等反映了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为迅速,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点睛:材料“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较”是解题的关键。9.朱熹在兴复白鹿洞书院时,曾勖勉学生不要参加科举

11、,不要只想追求利禄,即使是青衣紫袍满地皆是,也不要俯身去拾,而要向颜渊学习,居陋巷钻研圣贤经传,只追求明诚两进、敬义偕立。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宋代书院教育与科举制的对立凸显B. 朱熹旨在宣扬“存天理,灭人欲”C. 理学思想出现反功利、重实学倾向D 理学注重社会教化,有利巩固统治【答案】C【解析】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但朱熹的意见并不代表所有宋代书院教育,所以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朱熹对天理的追求,排除B;由材料“不要参加科举,不要只想追求利禄只追求明诚两进、敬义偕立”,可见理学思想出现反功利、重实学倾向,故选C。朱熹的思想在其在世时期被视为异端,并不被统治者认可,排除D。点睛:由于朱熹

12、的思想在当时被称为“伪学”,所以朱熹多在在民间书院讲学。朱熹的四书章句集解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成为理学的经典,可见宋代书院教育与科举制并不对立。10.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科举制A. 打破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B. 有利于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C. 促进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D. 影响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答案】D【解析】【详解】宗教信仰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希望,人们将科举的人视为文曲星下凡,将考试的贡院称为选佛之场,将登记的名册称为千佛名经,可见人们把科举考试看得很神圣

13、,表达了人们期望神佛保佑,科举及第的愿望,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故D项正确;A、B、C项,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都是科举制的作用,但材料主旨在于古代民间对科举及第的崇拜,没有涉及科举制的作用。故A、B、C项错误。11.蒋廷黻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他的诏书中有田亩制度,其根本思想类似原始共产主义: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但是他的均田主义虽有详细的规定,并未实行。”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A. 削弱了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力B. 旨利用均田主义消灭地主阶级C. 以宗教革命与社会革命改造国家D

14、. 出现了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政策【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意在保证战争的经济来源,这说明了太平天国加强了对经济的领导权,而不是削弱,故可排除A;天朝田亩制度是为了满足农民对得到土地的愿望,而不为了消灭地主阶级,故可排除B;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涉及到宗教革命,故可排除C;天朝田亩制度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所以这一政策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故本题选D。12.甲午中日战争后,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说,“它(中国)可以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造成一系列特殊的权利关系”,而美国必须获得这些

15、“巨大特权”。这反映出A. 甲午战争刺激列强瓜分中国B. 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已开始相互勾结C. 列强在华争相划分势力范围D. 美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最大受益者【答案】A【解析】材料“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权利卖给第三家”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欲在华建铁路、开采矿山、开设银行,体现出列强要扩大对华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的图谋,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列强之间的相互勾结,“开始相互勾结”这一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的设想,故C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

16、利卖给第三家”。13.雅典公民大会只能讨论由五百人议事会所提出的议案,任何人若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与事先准备的议案无关的其他问题,都会受到严惩。但公民大会可以有公开指控叛国或谋反罪的临时提议,这是唯一可在五百人会议拟定议程之外讨论的议题。这说明A. 民主政治无制衡机制B. 五百人议事会是最高权力机关C. 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D. 公民大会的议事内容不可改变【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知,公开指控叛国或谋反罪的临时提议是唯一可以在五百人会议拟定议程之外讨论的议题,从而可知国家利益的重要性,故 C 项正确;雅典民主政治有制衡机制,故 A 项说法错误;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故B项说法错误;从材料

17、中可知公民大会可以讨论会议拟定议程之外的临时提议,故 D 项错误。14.公民法时代的罗马法程序极其繁琐。例如买卖不动产和奴隶时,当事人双方必须亲自到场,还必须邀请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规定的动作,交易才能生效。据此推断当时A. 罗马地区商品经济水平较低B. 罗马人对交易安全不够重视C. 法律程序受自然法精神影响D. 罗马法律适用范围较为广泛【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公民法时代的罗马法程序极其繁琐”主要是由于罗马商品经济不发达,为保证交易的公平公正,要求有严格、繁琐的交易仪式。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人对交易公平公正性的重视,排除;C项,材料

18、没有涉及自然法的信息点,排除;D项,材料反映的是为了保证交易的公平公正而需要严格、繁琐的仪式,不涉及法律的适用范围,排除。15.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人葡萄牙,造成通货膨胀;同时、葡萄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而同时期的法国则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工商业,多储备金银。这些现象A. 加快了两国社会转型的完成B. 导致两国不同的发展轨迹C. 受两国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D.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金银大量流入葡萄牙,葡萄牙商人变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从而固化了封建力量,阻碍了国内工业生产;而法国则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工商业,则推动了工商业

19、的发展,从而导致两国不同的发展轨迹,故B项正确;葡萄牙没有实现社会转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现象和地理环境无关,故C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故D项错误。16.167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购运南京布(即江南棉布)。乾隆末年,欧美各国购买的南京布已突破百万匹。从乾隆五十一年至道光十三年的48年中,欧美各国进口的南京布总数高达46余万匹。这表明当时中国A. 棉布成为大宗出口商品B. 欧洲工业产品受到抵制C. 开始了与西方贸易往来D. 棉纺织业占据主导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从乾隆五十一年至道光十三年的48年中,欧美各国进口的南京布总数高达46余万匹”,说明棉布

20、成为大宗出口商品,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工业品出口中国的信息,所以无法体现受到抵制的信息,排除B;西汉丝绸之路说明我国早于清朝就与西方有贸易往来,排除C;材料没有比较棉纺织业与其他手工业,排除D。17.史仲文的世界全史提到:英国18世纪初期,制铝、制盐等行业已成为资本集中的工业;1750年,在煤铁工业中雇用数百人的大规模生产比比皆是。英国当时所存在的经济和技术的平衡,已经达到在市场推动下工业能够不断自行扩展的程度据此可知,英国A. 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国家B. 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革C. 机器大生产已居主导地位D. 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英国当时所存在的经济和技术的平

21、衡,已经达到在市场推动下工业能够不断自行扩展的程度”强调的是18世纪的英国已经具备了工业革命需要的资金、技术、劳动力和市场等关键因素,D选项符合题意;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是在18世纪中叶,但是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英国社会制度发生变化是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B选项排除;C选项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排除。18.全球通史中写道:“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 中国自然资源丰富B. 工业革命的需求C. 中西交流的加强D. 世界市场的形成【答案】B【解析】【分析】试

22、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l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是因为此时工业革命已经在西方开展尤其是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从全世界获取廉价的工业原料和商品销售市场,所以答案选B,AD是这种现象出现的前提条件,C项此时世界市场尚未形成。考点: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9.ShAnghAiLAnder(上海客)是早期典型的不列颠人部族的一支他们既维系着族群的认同又具有全球性视野,同时具有融入上海的强烈欲望并渴求新知,是上海最早的“全球族”中的代表。如今,中国人正在续写着ShAnghAiLAnder的全球迁移史,并且替代早期的英国移民

23、成为惹人瞩目的力量。这种从“土著”向“全球族”演进的历史现象反映了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推动全球移民B. 英国的对外扩张推动全球化发展C. 中国经济不断崛起推动中国人走向世界D. 经济全球化冲击了民族国家意识【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Shanghai Lander(上海客)是英国人,在英国对外扩张中来到上海,他们的认知逐渐发生变化,演变成“全球族”。同时,中国人正在续写着全球迁移史,因此可知,这种从“土著”向“全球族”演进的历史现象,反映了经济全球化不断冲击着民族国家意识,带来人的身份认知的变化,故D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全球移民是互相推动的,A项说法太片面,故排除A;材料

24、未体现英国的对外扩张推动全球化发展,故B错误;材料不仅体现了中国人走向世界,还有英国,C项说法不全面,故排除C。20.1912年,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辛亥革命说“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成为共和国。”这是因为辛亥革命后A. 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B.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C. 三权分立原则有效实施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指出辛亥革命后,“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成为共和国”,这个论断与辛亥革命后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体制密切相关。故答案为B项。A项,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排除;C项,三权分立原则的确是中华民国初期

25、所实行的,但只是B项的表现之一,排除;D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确是辛亥革命是历史意义,但属于思想层面,而材料主要侧重政治体制层面,排除。【点睛】因果关系类的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要注重两点:a.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b.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秦汉起,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无论是各

26、地贤能被征辟或举荐到中央当官,或原在京畿居住者被外放到各地当官,大多存在有异地仕宦解决住所的需要。因此,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住房以外,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以明代淳安县署为个案,据海瑞集兴革条例载,知县的家具杂用有六十三种二百余件,县丞、主薄等有六十种,典史仅十九种。洪武时,黄州府有个同知安贞,因“搜造公宇器用”,被部下吏员向按察司检举,按察司又向中央汇报。朱元璋得知后,为安贞开脱,说是:“房宇器用都是公家的,安贞若另迁他官,一样也带不走。”另外,官员调任或退休时一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摘自完颤绍元古代怎样解决官员住

27、房问题材料二 法国很早就开始实施官邸制,该制度具体名称是“公职人员职务用房制度”。法国法律规定,住房大小与付费标准根据职务需要与地位确定。例如担任部长以上的公职,一般可以享受完全免费的职务用房,标准是家庭1-2人住3房套间,3个人住4房套间,45人住5房套间。中下级公职人员如果无住房就无法工作者,也参照上述标准分配住房。如果只是一般需要分配职务用房者,则应缴纳正常租金标准一半的房租。美国官邸制适用范围则是总统、副总统、州长、副州长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城市市长。在美国,各级官员官邸的购买、日常使用和维护费均由政府预算负担,居住者只需每年交纳象征性的租金1美元。此外,除了国际通行的驻外大使配有

28、官邸外,一些大学校长也住“官邸”。摘自看各国如何实施官邸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官员公房制度实行的目的和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与西方的官邸制有何异同?谈谈你对实行官邸制的认识。【答案】(1)目的:解决官员异地为官的住房需要,减轻官员的经济负担。特点:官员住房公有住房有明确的等级规格限制;公有住房及所用物品严禁私自增减;官员调任或离职所用物品都要按清单归还政府。(2)同:都由国家给官员提供公有住房;都有官员职务与住房规格标准的规定;都对官员公有住房制定了法律或条例规定。异:西方官邸要缴纳一定的租金;西方除官员外还为一些非官员提供公有住房。认识

29、:实行官邸制可以解除官员的后顾之忧;官邸的大小应适用而不能奢侈;官邸制有利于减少浪费,促成廉洁之风。【解析】【详解】(1)目的:据材料“自秦汉起,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无论是各地贤能大多存在有异地仕宦解决住所的需要。”可知,解决官员异地为官的住房需要,减轻官员的经济负担。特点:据材料“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可知,由国家为官员提供住房且趋于制度化;据材料“住房以外,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可知,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身份提供;据材料“另外,官员调任或退休时一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可知,官员调任或退休,所有的家具杂用都要

30、归还政府。(2)同:据材料一“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和材料二“法国很早就开始实施官邸制,该制度具体名称是“公职人员职务用房制度”。”可知,都由国家给官员提供公有住房;据材料一“住房以外,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和材料二“法国法律规定,住房大小与付费标准根据职务需要与地位确定。”可知,都有官员职务与住房规格标准的规定;据材料一“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和材料二“法国法律规定,住房大小与付费标准根据职务需要与地位确定。”可知,都对官员公有住房制定了法律或条例规定。异:据材料二“法国法律规定,住房

31、大小与付费标准根据职务需要与地位确定。在美国,居住者只需每年交纳象征性的租金1美元。”可知,西方官邸要缴纳一定的租金;据材料“中下级公职人员如果无住房就无法工作者,也参照上述标准分配住房。”可知,西方除官员外还为一些非官员提供公有住房。认识:本题可结合实际来分析。如住房问题的解决可解除官员的后顾之忧,减少浪费,扭转奢靡之风等方面分析即可。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农村集市的发展,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中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国历史上农村集市大规模发展是在明中叶以后,万历年间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农村集市网。明末清初的战乱天灾使这一集市网遭到很大破坏,康熙、雍正年间逐渐恢复,乾隆、道光年间进入一个持续稳定的发展阶段。据统计,清代中叶,全国集市总数至少可达2万多个,集市密度大体在每100平方公里12集。农村集市网的形成,沟通城乡市场,使商品流通几乎可覆益全国的每一个州县,使地区之间分工互补,调整经济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成为可能。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没有重大突破的条件下,仍然保持着内在的动力与活力,主要就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正是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