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6.13KB ,
资源ID:5657445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6574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传播学复习资料整理.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传播学复习资料整理.docx

1、传播学复习资料整理传播学重点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4个)2、简答题(5个)3、论述题(2个)课程复习重点:大纲:传播的实质、传播的模式内容:传播要素 传播效果 自我传播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的技巧具体重点:1、传播的定义与特点定义:处在社会系统中的人类应用一定的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这种交流往往伴随一定社会效果的发生。特点: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 使用传播媒介(口语、印刷、电子、网络媒介) 信息的交流 具有一定的传播效果 2、传播的要素(5+3)(如果是简答题,则每个要素要有浅层次的展开)传播者 who: 传者、信源 (传播者的权威性影响传播效果,但只是短暂的) 受传者 to whom: 受众、信宿

2、 ( 受众个性 意见领袖 群体规范)信息 Sayswhat: 传播内容传播效果 With what effect: 传播者意图实现结果(受传播者、受传者以及传播技巧的影响(如一面提示、两面提示,如诉诸理性还是诉诸感情))传播媒介 In Which channel:. 传递信息的工具或手段(决定传播频率、范围)信息组织与传输的机构(决定传播内容的倾向、意识) 新增3要素:传播原因 探讨传播者与受传者的目的及意图(why) 传播技巧 如何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手段和策略。(结构形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传播环境自然环境(制播环境、地理环境、传播技术) 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 3、传播

3、的分类: 自我传播 大众传播(定义)(按传播范围分)自我传播 :个体的我与主体的我之间的信息互动。(本我、自我、超我,慎独) 大众传播 :1 媒介必须专业化、职业化; 2必须接受国家监督与管理; 3改变传统观念、工作及生活方式 国际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按传播内在本质分)文献领域 人际领域 广播领域 4、信息积累的选择性心理机制(各层次的定义、层次关系)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注意特点: 选择知觉刺激性信息 选择观点吻合而避开抵触信息选择性理解 以自己的思维、价值观去理解所选择的信息原因:认知不协调理论(费斯廷格)作用:主观意识参与下信息发生有利于接受者变化 主观意识过分参与会造成符号价值消

4、失,积累无意义(风动 幡动) 选择性记忆 根据需求,在已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选择对自己有用、有利且有价值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或别的介质上特点:主动“拷贝”,但是片面的(口述历史) 强烈主观色彩,取决对记忆主体正向肯定性的心理认同 短暂,还应选择除人脑外的其他记忆载体5、传播者与把关传播者是指拥有一定传播手段并能实现一定目的将自己拥有的信息传达给受传者的人或组织把关即信息的加工与过滤,其必要性如下:信息的差异性筛选与过滤垃圾信息、冗余信息 传播目的的差异性因传播者目的不同,在信息选择上必然选择满足其目的的信息内容受众的差异性由于受众生理、心理、职业、爱好差异,因而选择不同信息满足不同受众需求把关人

5、定义: 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6、影响传播把关的因素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政治因素(主导因素)、组织者自身因素、法律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受众因素(分析受众构成)、个人因素(价值观、个性、个人传播方式)、信息自身因素(是否有价值)、经济因素(股票黑嘴)7、传播者构成4要素拥有信息拥有传播对象拥有传播手段拥有传播目的-传播者拥有一定自主权: -信息捕获权-信息加工处理权-信息传播权8、传播者的制度环境集权主义传播制度特权阶级对于传播活动具有绝对统治,传播者行为必须服从统治阶级利

6、益。(卡扎菲-绿皮书)资本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社会主义传播制度传播源于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实践传播者的生存发展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传播业属于上层建筑意识范畴,具有政治、阶级性传播业包括国家各个单位、团体及个人媒介(PPT)9、自由主义理论 社会责任理论 民主参与理论 传播制度演进趋势(了解内容、比较异同、自己评价)自由主义理论: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2.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3.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

7、证 社会责任理论: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总体原则) 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传播内容的规定) 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法律约束) 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公序良俗)民主参与理论:1.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保障民众传播权) 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

8、助人而存在; (媒介服务的主要面向) 3.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关注社区媒介发展) 4.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鼓励传播双方的互动、参与) 传播制度演进趋势:1.由大众 传播向分众传播、小众传播发展2.由单向直线传播向双向互动传播发展3.由理想传播精神向理性、可执行、有限制的传播精神发展10、使用媒介的途径(媒介选择的或然率)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程度(施拉姆的最省力原则) 费力程度:获取信息或接触媒介的费力程度报偿的保证:传播内容满足需求的程度11、受众及受众理论(定义 类型 特点 权利)受众:传

9、媒信息的接受者(读者、听众、观众)特点:复杂、多样、广泛、隐蔽性类型:媒介接触方式、地理环境、人口结构权利:1.传播权人人 享有的基本权,传统意义上的自由或言论自由权2.隐私权 受众享有个人独处、对个人与公众利益、事务无关的私生活进行保密,不受大众传媒干涉,同时个人名誉及利益不受伤害的权利3.知情权 广义:获取自身所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狭义:对立法、司法、行政等公共权利机构的活动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4.反论权 个人对来自大众传媒或其他传播者对自身权利侵害后,有权要求该媒介划定版面或平台供自己作出自由公开反驳的权利5.传媒接近权 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媒阐述主张、发表言

10、论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公共频道 弱势群体12、传播效果(强效果理论、弱效果理论、回归强效果理论的内容及其演进趋势)强效果理论*大众是“孤立”的,统一的价值、规范与信仰难以形成,人类依靠s-r来驱使行为应对环境变化*相似本能的人们以相似的方式对待外来刺激,对待传播信息也以相似的方式进行*讯息像子弹一样,直接、即时地影响着相似行为人们的思想、行为评价:该理论过于简单化,源于一战后,人们对宣传效果的乐观估计,忽略了性格、区域文化、宗教信仰的差异弱效果理论*基于拉扎斯菲尔德等伊里调查,发现传媒宣传作用只是强化或明晰选民原有态度*传播不是效果产生的充分条件,效果产生受到选择性接触机制、媒介特性

11、、讯息语言表达、受众心理等影响*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回归强效果理论*研究者从更广泛的社会系统中考察大众传播对社会系统的强大效果和深度影响基于对实证*主义研究思维为主导的有限效果研究的反思*反思表现为: 有限效果只关注效果的情感和行为层面,忽视了传播对认知层面的影响 只关注短期微观效果,忽视对社会长期宏观的影响 只关注显性传播效果忽略潜在、间接社会效果13、经典传播效果理论小众传播效果劝服性传播效果,指传播对受众态度的改变。认知:与认识和信念有关情感:对某个客体的喜好或感觉行为:对客体的行动大众传播效果大众传播活动对社会成员的态度及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影响

12、类型短期长期效果预期非预期效果积极消极效果微观宏观效果(PPT)理论意义:第一, 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说服性传播,指的是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第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书P172)14、影响传播效果实现的影响因素内部因素:个体信宿、群体信宿外部因素:信源、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影响传播效果形成的

13、外部因素:信源对传播效果形成的影响(霍夫兰信源可信性与其说服效果的实验)可信效果在特定时间内,信源的可信性与其传播效果呈正比例关系。(信源的可信性取决于信源的可信度、专业性)休眠效果(受艾宾豪斯记忆曲线影响)低信度信源由于受信源可信性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明力处于休眠状态。长时间后,信源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信息内容说服力增强。传播内容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受其提示方法、说理方式、诉求方式影响传播内容的提示方法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霍夫兰实验)说服效果本身对尚未获取信息刺激的受众,一面及两面提示均取得较好地说服效果原有态度对于持认同态度的受众,一面好于两面;而对于持反对态度的受众,两面提示好于一面提示文化

14、水平一面提示,.对文化水平低的受众说服效果强,而两面提示对文化水平高的受众说服效果强免疫效果两面提示具有免疫效果,针对“反宣传”,“一面提示”刺激下的受众易改变观点,而两面提示则相反传播内容的说理方式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当事件的背景、环境和主旨复杂的情况下,明示结论效果更好(突发公共事件处理)对于受教育程度、理解能力、社会阶层低的受众,明示结论效果更好当事件的背景、环境和主旨简单的情况下,寓观点于材料的传播效果更好对于受教育程度、理解能力、社会阶层高的受众,寓观点于材料的传播效果更好传播内容的诉求方式感性与理性诉求感性诉求:通过叙事手段,借助场景、情境,运用带有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来传递信息,

15、感动受众的传播技巧理性诉求:摆事实、讲道理方式冷静说服受众。当传播内容带有明显性、逻辑性和强理性特征时,理性诉求传播效果更好当传播内容带有叙事、故事性和强感情特征时,感性诉求传播效果更好受传者和人群具有明显理性个性心理特征时,理性诉求方式的传播效果更好当受传者和人群具有明显感性个性心理特征时,感性诉求方式的传播效果更好15、意见领袖(定义、与受众的区别、 两级传播的影响)意见领袖: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源于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与受众区别:与受传者处于平等关系,该点使其影响更为“客观公正”意见领袖广布于社会各个群体,在其所属群体内才

16、可发挥其“专业性”意见领袖社交相对广泛、接触大众传播的机会、频度、程度要高于其他被影响者两级传播: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也提出了“两级传播”的假设,即观念总是先从广播和报刊传向“意见领袖”,然后再由这些人传到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也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是按照“媒介意见领袖受众”这两种传播的模式进行的,即两级传播理论。16、意见领袖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生活阅历、社交能力、社会地位意见领袖复杂多变,实现其在人类传播中的良性影响非易事17、培养理论提出者:乔治格伯纳(匈牙利)提出背景:*1922,李普曼舆论学,提出大众传

17、媒在“意义构成”与“现实构成”建立方面的作用,指出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与其头脑中的世界差别巨大。*1951,C朗及E郎对电视新闻及其意义构成的实验研究证明李普曼观点:人们认识中存在“客观现实”,“象征性现实”,”主观现实”,它们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人们通过大众传媒提供的“象征性现实”来认识客观现实,形成主观现实的认识。* 源于格伯纳”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的实证研究,探讨传媒对于人们”主观现实“观的影响内容,机理。内容: 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社会影响重大产生原因:大众传媒的倾向性,它构建的”象征性现实“,使人们”主观现实“与”客观现实“间产生偏离,且该偏离是长期的,潜移

18、默化的。该过程实质上是对受众的”培养“过程 培养理论的社会观:共识观的存在,要求大众传媒培育”共识“,大众传媒在形成社会”共识“作用明显,超过社会教育和宗教的作用电视在形成”共识“观中的优势明显(拥有受众最多,现场感最强,与受众接触时间最长,坐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 大众传媒对”受众“的培养,有替代受众思考的趋势北约轰炸南联盟中国大使馆 在培育受众中,大众传媒充当角色:故事讲解员(story-teller)、熔炼炉(melting-pot)、文化武器(culture arms)应用/评价:*区别了”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对社会共识的达成发挥巨大作用*揭示了大众传媒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意识

19、形态服务的本质*培养理论给受众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造成了混淆*培养理论是一项综合系统研究中的组成部分(20c60y,一项包含制度分析、信息系统分析和培养分析的系统研究的组成部分)18、知沟理论提出者:蒂奇诺(美、 诺休、奥利娅等提出背景:明尼苏达小组:20c70y,明尼苏达大学传播系教授蒂奇纳、社会学系多诺休及助教奥利娅从宏观社会结构视野分析”知沟“现象知沟:Knowledge通过经验或学习获得对事物熟悉和知晓;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knowledge gap对传播信息熟悉、知晓或理解上的差异背景:美国补充教育计划塞萨米大街(芝麻街)电视科普系列片提出:1970年,蒂奇纳在舆论季刊

20、提出“知沟理论”内容: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传媒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越将加大应用/评价: “知沟”扩大的原因对于传播信息的理解能力;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接受、理解和记忆方面的差异;发布信息的大众媒介系统性质上的差异(高学历阶层印刷媒介,其传播主要内容为科学知识及公共事务;大众传媒面向社会地位低的人群,其对上述内容重复较少)上限效果假设中的“上限”成因1 信息源的性质所决定的“上限”(大众传媒传播的知识,局限于某一范围、领域,无论何种经济政治地位的受众无法更多地获得大众传媒以外信息,2 受众

21、本身具有的“上限”(受众感知某种知识充足时,会自动减慢或停止该类知识获取3 现有知识已到达上限(如果受众个人的知识范围已经高于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他们不会通过大众传播寻求知识上限效果假设的不足知识追求及积累是否存在上限;知识积累中社会地位低的人是否会真正达到地位高者的上限知沟理论的反命题信息沟(Information gap)理论信息传播技术将增加每个社会成员的信息量及信息流量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带给每个成员的利益不是均等的,信息素养高者获取信息量更大熟悉并熟练使用电脑等信息设备的人可比他人具有更大的信息优势新媒介技术促使新的信息沟不断呈现知沟、信息沟理论的几点反思社会地位高的人,使用电脑未必获

22、取知识,而是娱乐;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考大学的不在少数缩小知沟、信息沟理论应当从推广硬件及提高公众软件使用能力入手(深圳市图书馆流动借书亭)知沟,信息沟的存在不受经济,还受性别、年龄、职业、行业、群体、地区、民族、国家、文化的影响19、议程设置理论提出者:麦考姆斯提出背景:调查背景:麦考姆斯与在美北卡罗莱纳州考察总统选举,就传媒选举的报道对选民影响的所作调查,运用科学实验法内容: 选民调查(100人):了解其对美主要议题及重要程度的认识判断; 大众传媒调查(9家):对其同期报道内容分析步骤:1step:调查媒介“议程”统计分析媒介报道内容,根据其所占篇幅、报道时长判断媒介关注问题的“热”度,设

23、置议程;2step:抽查受众关注问题,并按“热”度设置议程;3step:对比媒介及受众议程,做相关分析提出:该理论成为大众传播学的研究热点内容:大众传媒对某命题报道、重视的程度与该命题在受众中关注程度呈现明显的正比关系。(MASS MEDIA报道受众关注;MASS MEDIA重视受众重视)受众的议程来自大众传媒的议程应用/评价:评价:*恰当定位了大众传播效果。既不关于态度改变,也不关于意见改变,而是涉及公众的注意及学习 *开辟了传播效果研究的新的研究切入点,即由受众态度变化转向重视事实性信息传播作用*该理论揭露了大众传播过程受控的实质。*该理论对于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具有指导意义,但片面强调传媒

24、议程设置,会忽略公众关注真正热门议程特点:*议程设置理论着眼于受众认知层面的传播效果,即以告诉受众“想什么”的方式引导他们关注特定的问题。 *该理论考察的大众传媒长期、综合、宏观的社会效果 *该理论的效果是通过媒介的“环境再构成作业”来实现的,即将客观现实以”象征性现实“的方式影响受众的主观现实,其中,包含对客观现实的选择性加工、整理、报道20、沉默螺旋理论提出者:纽曼提出背景:联邦德国议会选举(1965)基民盟vs社会民主党基社盟纽曼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理论提出该理论内容: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占优势的意见表明与附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倒置的宝塔型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主要通过

25、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制约舆论(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的产物)评价: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对舆论形成中的作用。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自信受众受该理论影响小,独立性强。(受限于受众个性)多民族开放型社会,多数意见未必可左右公众行为(受限于社会、民族、文化个性)21、舆论的界定围绕争论性问题,在无孤立危险前提下可以公开表明的意见(偏重时势性问题的舆论)为使自己不陷入孤立而必须公开表明的意见(偏重社会传统、道德的舆论)22、传播学的主要奠基人库尔特.卢因(1890-1949)美籍德国心理学家场论: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由此情境和所属群体决定群体动力论:群体决定对个体未来的“行为”具有凝固作用把

26、关人:食品习惯变化试验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籍奥地利人两级传播理论;意见领袖哈罗德拉斯韦尔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提出了“5W”的传播模式系统研究了宣传分析指出宣传是通过直接操纵社会暗示来控制舆论和态度创新了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卡尔霍夫兰美国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传播与说服、说服能力与说服方法的研究一面提示,两面提示,明示暗示(重点)威尔伯施拉姆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传播学鼻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和第一个传播院系,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将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

27、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传播学。代表作:大众传播学23、自我传播定义:又称“内向传播”,是人际传播现象的一种。指一个人的内在传播。即个人自己向自己发出信息,并由自己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影响因素心理定势:导致错误,理解信息社会角色:社会角色不同影响主我与客我的交流。影响自我传播效果潜意识:心理活动中不能用言语表达的无意心理思维方式:东辩证思维,西逻辑思维24、人际传播(定义、约哈瑞之窗)定义:社会个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人际传播中的信息流动(约哈瑞窗口平面四方格)1开发区Not known to me or to others 2盲区Known to other

28、s but not to me3无知区Known to me and others4封闭区Known to me but not others25、组织传播(定义)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成员、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26、大众传播(定义、功能)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在接受国家管理下,对受众进行大规模的信息传播活动功能:环境监视功能社会雷达 巩固社会规范社会协调功能沟通协调公众、政府,整合社会系统激励动员群众(抵御阻碍社会稳定当事件)设置议题削弱个人、主动判断文化传递功能营造信息环境,传承社会传统、 社会经验经济知识教育功能标准化传播易弱化个人的独创性及想象力,冲击“亚文化”的发展。娱乐功能轻松、消遣转移社会注意力,限制群体运动娱乐文化工业文化生产经济利润, 文化趣味均化,干涉个性化娱乐选择,排斥精英、边缘文化经济发展功能收集与发布经济信息以信息为产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