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1.81KB ,
资源ID:565730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6573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赤壁赋教案ppt课件.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赤壁赋教案ppt课件.docx

1、赤壁赋教案ppt课件赤壁赋教案ppt课件【篇一:赤壁赋公开课教案设计(贾金凤)】 赤壁赋教学设计 周口中学 贾金凤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合作学习,体会本文的情感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讨论,揣摩体味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探究法、课前确定“走近苏东坡”主题阅读并确立研读小组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课件】(2

2、选1) 在中国诗人中,李白太高,瑶台仙阁高不可攀;陶渊明太远,桃花源里忽隐忽现;杜甫较近,却显太实而缺空灵;比较起来我更喜欢苏轼,他的诗,随手拈来如飞天袖间散落的花朵,气韵生动,神思逸飞。有豪迈酣畅的“老夫聊发少年狂”,也有缠绵多情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有慷慨纵横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也有冷静直观的“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旷达洒脱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有“若把西湖比西子”的浪漫细腻? 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千古美文前赤壁赋去了解他在黄州期间艰难而不平凡这段经历里的复杂心情。 他仕宦一生,沉浮一生,却总对生命保持着一种热忱,他在江边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惆怅,他在月下低吟“但愿人

3、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他在沙场上豪言“西北望,射天狼”的威武,他在风雨中咏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想必大家都猜出他是谁了吧? 是的,他就是永不低头的苏轼。 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说: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又何尝不可以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黄州壮美的赤鼻矶,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看透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奴娇赤

4、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里路程。 (幕:用优美的画面及音乐背景创设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情境。)知人论世 1走近苏轼 2关于“赋” 3. 写作背景 4. 释题 以上相关内容见资料 二、自主学习(检测) 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 疑难解决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三、合作探究 情感思路(3分钟)【课件】 1、阅读读全文,:感受苏轼和客人在黄州的心情的变化?试从文中找出

5、最能体现思想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齐读) 板书:乐甚 愀然悲喜而笑 乐悲 乐 赏“乐”之景【课件】 1、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请问作者因何而“乐”?(良辰美景,赏心悦目)(第一自然段) 如诗如画的美景。 古诗有云: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具,怎能不让人飘飘欲仙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指出四美分别对应的内容是什么。 (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 (1)第一段写了哪些美景?能否为我们描绘这些画面?(结合诗句回答) 清风、白露、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使人赏心悦目,陶醉其中,不仅是“乐”,还是“乐甚”。 清风

6、水波 (清爽平静) 白露水光 (浩瀚无垠) (皎洁澄澈) 画面描绘,肯定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有的写,有的思考。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漾漾微波。这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清风与明月相伴,白露与水光交织,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飘荡。这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的夜景,使作者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之中 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徘徊:不只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生动形象,而且写出了月亮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 (2)文中诗人的“乐”除了表现在美景,还有哪些动

7、词也表现了诗人泛舟秋江的快乐? 诵 歌纵 凌 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任凭、凌越、身心自由 (3)找出诗人主观感受的句子 浩浩乎 飘飘乎 (4)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种情景吧(齐读第一段) 解“悲”之情【课件】 1、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么,他为何在第三段开头突然就“愀然”呢?(什么叫愀然?)悲从何来?(齐读第二段) (1)来自“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中的“美人”,“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美人”? 预设:我心里想得很远啊,眺望着美人啊,她却在天的那一边。 美人:象征圣主贤臣、美好理想。(屈原离骚“恐美人之迟暮”,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王贤臣。)而“渺渺

8、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句话其实是在说,皇帝啊,皇帝啊,我想念你呀,想念你,何时才能回到您的身边去!美人比君,说明作者仍然惦念着心中的君主,写出忠君之殷切,希望能重用自己,为宋王朝分忧。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用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的一句话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对苏轼来说,“美人”意味着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此时,在“天一方”的“美人”,却成了他可望而不可即的追念。 “为什么“美人”在“天一方” 苏东坡生存的年代恰好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这时的苏

9、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一生忠君,却被贬他乡,壮志难酬。理想不能实现,怎能不“愀然”? 他在去世前曾写过一首自题金山画像:【课件】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惠州、儋州是他人生的三处贬所,也是他人生中的三杯苦酒。在他自己看来,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在政治上是个地地道道的失败者。所以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结合文章背景,三次被贬,心已万念俱灰,只能随波逐流) (2)来自客人悲怨的“萧声”,怎样描述“萧声”的?(齐读) 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2、第三段末尾借客人

10、之口发出了“托遗响于悲风”的感叹。客人为何而“悲”?(齐读第三段) 来自“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与子”的处境对比:(古人与今人对比英雄不在)由眼前的水月联想到像曹操这样不可一世的英雄尚目随“大江东去”,销声匿迹,“而今安在”?何况“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的“吾与子”,只能是白添几许白发而己,悲! 悲叹生命的短暂:(人生与宇宙的对比人生不永恒) 宇宙无穷而人生短暂,渺如沧海一粟;江水无穷而人生须臾。 陈子昂 “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 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

11、千古风流人物” 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由理想现实矛盾生悲。(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脱俗不得) 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3、小结:同学们,你看,作者真可谓乐极悲来,至悲至痛啊!(读:“方其破荆州?”) 悟“乐”之理【课件】 1、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讨论)(齐读第四、五段) 心病还须心药医。听了苏子的一翻理,客人思想上得到了顿悟。苏子是怎样说理的?你能为我们阐述一下吗?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说的是水,它千百年来一直不停的奔流,永不停息,流走了多少岁月,也流走了多少英才伟人;“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说的是月,它虽有圆有缺,

12、但却并没有增加也不见减少。从这两个角度推广到天地万物的话,可以来说明一个事理: (1)变与不变 角度一:变。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着,即使是一瞬间的功夫也不停止,就像水的奔流不息,月的阴晴圆缺一样。 变 不变 逝者如斯(水) 未尝往矣(水) 盈虚者如彼(月) 卒莫消长(月) 时刻在变 无尽也(我) 水与月、人都是即变又不变的 (2)取与不取 取不取 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这种成熟让“客人”最终“喜而笑”。 (读最后一段)此时的喜是大彻大悟的喜,是彻底悟透人生后的喜。 2、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 随遇而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3、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消极局限的出世入世思想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作者的复杂思想: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3.讨论: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

14、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 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3、小结: 同学们,你看,作者从游之乐,到生悲,到最后的喜而笑。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 四、拓展延伸 品“苏”之韵【课件】 这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两首词:【课件】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1083贬居黄州)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

15、栖,寂寞沙洲冷。 定风波 (1082贬居黄州)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篇二:赤壁赋】 赤 壁 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旷达风貌之下满腔的悲愤。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品味如散文诗一般精练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诵读、感受、理解、讨论、鉴赏、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文章。(学生通

16、过预习,借助课下注释与详解,对文章进行了初步翻译,需要在课堂上琢磨句子蕴涵的意义,体会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体会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理清本文的线索。(合作探究环节) 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三、教学方法 、听名家朗诵,进行正音; 、辅以多媒体课件,进行“三读三求”; (合作探究环节) 、教师引导,给出话题,学生以小课题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展示; 教师补充,师生共同探究,展示结果。 四、教学课时: 三课时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中国文学史上,名篇佳作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但总有一些是最被人所熟知、所称道的。下面我也来吟咏几句,大家尝试着思考寻觅一下它们出自何

17、人之手。 (诗句见课件) 大家答得不错,俗话说:文如其人。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同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赤壁赋,读文知人,走近古赤壁,了解苏东坡。 (二)点击作者(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了解自主发言,“大话东坡”。) (教师语:“点击过后,朦胧中可见苏轼带着诗人特有的洒脱,刚食了美味的东坡肉,饮了解忧的杜康酒,胡须飘摆,向我们走来。”语言尽量形象,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展示课件 内容为: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虽然) 才高八斗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 、(但是)仕途坎坷 宋神宗熙宁年间

18、。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却仍)豁达开朗 苏堤(工程师)、东坡肉(美食家)、荔枝(贪吃者)、竹子(心高洁) 杭州西湖有“苏堤春晓”,苏东坡发明了“东坡肉”,曾自言“日啖荔枝三百颗”,但他更关注精神的需要,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以上可以佐证苏轼的历经磨难,达观开朗,辅助学生理解作者性情。 (三)识文赋 散文赋也叫文

19、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 文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 (四)阅读课文,正音,给每段加一个小标题。 、识音及解字 见课件(略) 、 小标题: 赏秋江月夜之美景 听箫歌相和之哀声 叹吾声须臾之悲情 悟变与不变之妙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共同解决疑难。教师总结重点词句。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古

20、今异义 (1) 徘徊于斗牛之间 a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b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2) 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 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3一词多义 (1)东 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 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 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

21、)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 (5)白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 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歌曰:“?”(歌词,名词)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 4词类活用 (1) 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2) 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 (4) 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

22、/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 连词,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3) 连词,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问客 (4) 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 2之 (1) 助词,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 / 哀吾生之须臾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凌万顷之茫然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 / 吾与子之所共适 (4) 代词,它、它们。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5

23、)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6)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7)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去,往) 3于 (1) 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渔樵于江渚之上/ 托遗响于悲风 / 于是饮酒乐甚 (2) 介词,从。 月出于东山之上 (3) 介词,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乎 (1) 语气词,表示疑问,呢。 而又何羡乎 (2)语气词,表反问,吗。 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3)语气词,表疑问,吗。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4) 介词,在。相与枕藉乎舟中 (5) 形容词词尾。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6)用在句中表停顿或舒缓语气

24、,语气词。郁乎苍苍 / 知不可乎骤得 5其 (1)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2)其声呜呜然(指示代词,那) (3)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4)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6然 (1)凌万顷之茫然 / 苏子愀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3)其声呜呜然(语气词,相当于“焉”,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三、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固一世之雄也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游于赤壁之下 / 渔樵于

25、江渚之上 / 寄蜉蝣于天地 / 托遗响于悲风 / 月出于东山之上 2.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3.定语后置句 凌万顷之茫然 / 客有吹洞箫者 (三)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 (四)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四、成语 羽化飞天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横槊赋诗 逝者如斯 杯盘狼藉 如泣如诉 遗世独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不尽的历史,品不完的苏

26、轼。今天我们继续研读苏轼的赤壁赋。 二、文本探究 ()分小组合作探究 找出文中能反映人物情感的字眼,分析人物情感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文中主要刻画了两个人物:苏子和客。 苏子:“乐”“愀然” 客:“悲”“喜” 观赤壁之景,苏子“饮酒乐甚”,客悲伤的洞箫声让苏子疑惑,所以“愀然”;客在苏子的劝慰下由“悲”转“喜”。 第一段的描写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夜游赤壁,所见之景给苏子带来怎样的感受? 明确:月出之前:清新、平静;月初之后:朦胧、空灵 超尘绝世(“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第二段中是如何写箫声的?此处的箫声有什么作用? 明确:先拟声(“其声呜呜

27、然”),然后用比喻、夸张,从听者的感受方面写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渲染其艺术效果。 衬托人物心情,营造伤感的气氛。 泛舟赤壁,所见之景让客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客的联想是如何产生的,有何意图? 明确:月曹操之诗;赤壁曹操之败;水曹操之态 将曹操战前的踌躇满志与战败的结果对比,将“一世之雄”与“而今安在”对比,抒发人生无常之感。 分析第三段,分条陈述客“何为其然也”。 明确:人生无常;人生渺小(曹操与“吾与子”对比);人生短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理想难以实现(“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28、分析第四段,归纳苏子阐述的观点。 明确:“何羡”论;“物各有主”论;“共适”论。 ()共同探讨 苏子在文中是以达观的姿态出现的,他在劝慰客的时候,一点愁绪都没有吗? 明确:不是,从苏子诵的“明月之诗”“窈窕之章”及唱的“望美人兮天一方”可以看出苏子本身是有愁绪的。 【补充资料】苏轼在黄州写的诗词; 苏轼为朋友手抄赤壁赋后所附短信; 本单元山水游记类散文“同游者”名称的对比; 明代文学家金圣叹和吴匏庵对赤壁赋中“客”的不同解读。 赤壁赋究竟好在哪? 明确:旷达的情怀 艺术的表达 ()练习 翻译苏轼在南海所写一段短文,进一步体会苏轼旷达的情怀。 背诵赤壁赋,品味苏轼艺术的表达。 三、课堂小结 中国

29、历代文人中坎坷如苏东坡者少有,或如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或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如贾谊柳宗元抑郁而终。只有苏东坡,履险阻如平地,视功名为浮云,随缘自适,知命乐天。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坎坷时能从苏轼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三、感情概况 刚才大家已经把有关情感的字眼标画了。是哪几个词语呢? 乐悲喜(考验大家的筛选能力)。这里有赋的写法:往往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斗争,或者为了便于表达自己复杂在情感。那么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悲,又为何而喜呢? 四、赏析“乐” 1、作者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

30、吟诵、唱歌。 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沟通交流。达到悟读。 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 3、指导赏析的角度:翻译、内容、字词的表现力(语言)、情感、联想(诗词、东坡其人、自己经历体会)。老师示范赏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写出了喝酒唱歌的场面,一个甚字写出了自己快乐的程度,而扣舷的动作则表现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这让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坐篝火旁齐唱“沧海一声笑”,当时看了非常感动,沧海?为何还笑?那种经历江湖一切险恶之后笑看苍生的心态体现了出来。 4、快乐到一定程度,人们都会唱起来。那么苏轼唱了什么呢?体会唱词,前后四人一起研讨,一个同学按照自己体会的感情读出来,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读析融为一体。 1兮:来自屈原,屈原经常叹息,所以此字要拉长读,属于长叹。 2美人:来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诗,香草自比,美人则是自己在理想或者圣主贤臣的代表。对美人什么态度?从悲伤中我们体会出苏轼那种不放弃人生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