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31.97KB ,
资源ID:563722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63722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校德育积极应对网络冲击.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校德育积极应对网络冲击.docx

1、高校德育积极应对网络冲击高校德育积极应对网络冲击3.1 面对网络新环境 创新德育方法3.1.1 创建正确舆论导向的网络阵地在网络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各种信息和文化的碰撞,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要抵制各种恶性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坚持正确舆论的导向,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络阵地,让网络为我们所用。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有一批像新华社、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等这样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的宣传,高校德育工作者还应该积极地面对网络的挑战,既要建立像清华红色那样以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网站,又要有北大在线、北大新青年这样一批既坚持了正确导向,又集合了思想性、教育性和多样性于一体的受大学生等年轻网友青睐的网站。通过这些网站

2、,我们可以将高校德育思想在网上积极宣扬,让网络变成高校德育的新的宣传阵地。 与此同时,面对互联网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我们更是不能松懈,既要避免网络给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又要牢牢把握住网络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积极影响,好好加以利用,更好的完善高校德育。在网上,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多建立一些具有教育意义并带有趣味性的网站来吸引大学生们的注意力,这样就把网络信息的可读性、服务性与高校指导性、教育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网络更好的为高校德育服务。另外,高校德育工作者还可以充分利用其权威和自己的强项在网上向大学生网民展示有引导性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把高校的文化精神充分展现出来,增强高校网站的文化含量,将高校德

3、育的优势在网上发挥的淋漓尽致,好好利用网络来发展高校德育。 3.1.2 充分利用网络加强德育管理由于网络在大学的普遍性,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加强对学生工作的管理,同时,在我国,网络作为新生事物,大学生比老师接触的更早、更频繁和更广泛,因此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可大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大学生们自己动手参与到网站管理上来,这样既能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与支持,更能深入人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可以在网上开展“网页设计”、“虚拟家庭”等活动,很好的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把主旋律唱到网络上来。另外,德育工作者也通过建立心理咨询站和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数据库的方式,来开

4、辟德育教育的新道路。3.1.3 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网络有机结合在网络时代,校园文化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离不开建立优秀的校园网站。校园网会逐渐成为师生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我们要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开放性和适时性等优势,师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探讨问题,释疑解惑,把网上的虚拟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使网络真正能融入到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来,起到凝聚人心、潜移默化、传播讲文明的作用。网络的出现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和特色,同时也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开辟了新途径和方法。因此,我们可以将网络文化的优势充分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这其中包括建设良好的校园学习、生活及课余活动氛围和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首

5、先, 为了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避免网络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我们第一步就是要建立网络的安全系统,构建安全的网络环境。学校可以对校园网络资源进行规范管理,对于那些反动的、封建的和低级趣味的内容,能迅速辨别出来及时进行处理,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文化来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学校可以通过以往开展文化活动、举行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整顿校园秩序,消除那些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庸俗、低级趣味的“精神垃圾”,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校园文化建设在形成学生的价值观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应努力营造与网络文化相适应的、融中外文化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通过网络的优

6、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网络的开放性、适时性等特点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懂得摆脱对知识权威的束缚,利用网络高科技的特点在资源共享中获得自我教育。未来的社会将会发展为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知识的迅速的更新要求人们要不断的为自己“充电”,为避免自己被日新月异的社会所淘汰,大学生就要学会利用网络作为知识的来源和学习的手段。通过上网学生可以浏览各种各样题材的文章,到重点大学的论坛里感受其不同的学术气氛,而且可以自由发表言论,因而高校利用好网络,培养学生的上网技能,通过网络获取更多更好的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为高校的教育和科研服务。高校工作者们也可以经常邀请学者和专家在校园网上做演讲或报

7、告,让他们的科学态度、专业理论通过校园网传递,感染大学生,这样既宣扬了学术文化精神,又提升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学术品位。第三,利用网络来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网络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有一个重点。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特殊的精神环境,它所展现的也是学校自己独特的学术氛围,对本校学生具有教育意义,其宗旨必须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要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培养高素质人才,就需要培养优秀的心理素质的学生,网络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可为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提供有效的方法。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有20%左右患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而由于老师与学生一直存在距离感,学生不愿也不敢向老师面对面的表露心声,

8、老师也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而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大学生可以随意在上面倾诉心声。我们可以让 心理辅导老师通过设立网咨询热线的形式给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以及时和正确的指导,使学生在隐藏自己身份的情况下尽情地宣泄自己的烦恼,老师可以及时与之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使其建立良好的心态,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我们也可以让专门的技术人员协助开发软件,进行网上心理测评,辅导大学生面对常见的心理障碍懂得进行自我调节,慢慢消除迷茫、焦虑不安等一般性心理困扰。更是通过网络可以系统、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建立大学生网上心理档案,从而实现有针对性地辅导。同时要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心

9、态,增强自我调适能力,使其能够坦然面对和正确处理学习、择业、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3.2 网络环境建设高校德育师资及管理队伍3.2.1 加强对教师的网络培训 建立网络时代高素质师资队伍首先,高校教师要懂得及时更新德育观念。高校教师在长期的德育工作中,会积累相当丰富的德育工作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德育教育的环境、目标、内容、形式都会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网络时代德育教师更是不能简单重复过去“我说你听、我教你受”的陈旧的方式和办法。为跟上时代的步伐,老师们同样要懂得运用网络技术,研究网上德育的特点和规律,开辟德育教育的新途径和新办法,总结教训和经验,提

10、高全体教师的高素质,使高校德育尽快适应网络的发展,使网络为教育提供更多的方便和更好的服务。其次,高校教师对网络技术要做到熟练掌握。高校教师在以往的工作中,首先必须承担德育任务,对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也要做好带头作用,以中国的发展现状出现的问题和我们的具体情况为中心,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教育武装学生。但这已经远远不同满足现在时代的要求,高校教师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素质。因此高校对教师们应加强网络知识、先进的网上教育手段和德育课件开发技术如Authware、D1reCtor的培训,使他们对多媒体课件、视频播放等网络媒体手段能够灵活运用,是现实课堂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与此同时,还应寻找专业的网络

11、技术人员与德育教师合作,开发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课件、教案与评价系统和构建逻辑性强的多维德育课程结构,使德育课堂既生动有趣又能教育学生。并且在网上教师也能制作出界面生动简洁、提纲挈领又能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相关知识的德育网页:在激发其创新思维和能力、启发学生大脑思考的基础上,更好的引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再次,要培训高校教师懂得建立健全网络运行机制。学习的个性化、媒体的多样化、知识的网络化给德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方便和快捷,通过这些有利因素我们可以合理的调配资源,使各种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网络德育运行机制能够得以顺利运行。为使网络能够更好的为高校德育工作服务,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将思想政治、

12、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知识在网上虚拟环境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能够获得情感上的确实体验,使德育工作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网上虚拟德育环境可以根据德育辅导员或心理辅导教师的条件合理安排他们的网上辅导时间,要能保证做到随时都有辅导员或辅导教师在线对学生的疑难问题做出及时正确的解答,以及他们对一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观点和看法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他们不正确的观点进行及时的纠正,网上虚拟德育环境可以定期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和固定程序对网上德育辅导员或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时间进行统计和评价,这样可以促使高校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3.2.2 在网上建立专业的评论教师队伍要注重把握网络的正确导向,高校可

13、以建立一支专业的网络评论队伍。评论员可以从学生处、教务处、网络中心、团委、就业指导中心和党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工作的老师和干部中进行选拔,然后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网络评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循党的方针、政策,政治敏锐度高、鉴别力强,能较好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要具有多年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或学生教育管理经验,熟悉高等教育政策和掌握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能够为高校德育的创新和发展忠诚的服务:符合以上各种条件之后,对人选者集中进行网络技能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操作基本网络技术,尽快了解网络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善于运用网络语言。在网上

14、评论队伍可以主动介入校园BBS和其他一些相关的校外网站,对师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参与评论,主动发帖和积极跟帖,特别是有突发事件出现的关键时刻,更是要及时的对网上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竭力维护正面评论和正确导向。在进行评论的时候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但不能故意而为,而后可以将评论发到论坛、空间或QQ群里,组织师生积极开展网上讨论,使学生们能够正确理解、认真对待。3.2.3 变革德育形式 创新德育手段在高校,实现德育的手段和进行现代化高校德育的主要方式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道德修养课程的教学,在多媒体教学盛行的环境下,高校的“两课”教学应当主动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化的手段,来更好的进行高校德育教

15、育。首先,高校可以积极开发与书本知识向对应的高校德育电子教材,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巧妙的把文字、声音、视频融合在一起,将其大力推广,在“两课”教育中充分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而大大提高高校德育的教学效果。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两课”教学相结合教学方式,一方面改变了“两课”教学中的那种凭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吧”上课的传统模式,将枯燥无味的政治理论变得形象生动,丰富了“两课”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网络可以使“两课”教学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增加了它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真正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真正实现高校德育的手段创新。其次, 建立网

16、上论坛。无论什么时候,解决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问题,我们都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我们主要的指导思想。高校教师应当针对本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启发,使他们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基本原理、立场和方法,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思索和选择。在网上论坛,老师还可以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及时的发现问题,尽快的解决问题。与此同时,高校“两课”教师还可以通过进入聊天室,熟练运用网络聊天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帮助他们解决他们面临的思想困惑等困难和正确解答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再次,建立网上论坛的同时,高校德育教师还可以

17、创办“两课”教学专业网站,实现“两课”与网络的真正接轨。学校和“两课”教师要抓住机遇,紧跟时代脉搏,认真对高校“两课”教学进入网络进行研究,以本校的校园网为依托,充分利用校园网的资源和空间,进行建构高校“两课”教学网站的大胆尝试。第四 在现实和网上都可以进行友情链接。高校“两课”教师除了要不断地开拓自建的网络信息内容以外,也可以多和其他兄弟院校的“两课”教师联系,对网络信息内容探讨和交流,多家院校进行友好合作,实现网络互连、信息共享和资源共建。3.2.4 优化德育队伍结构 树立德育专家意识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想成功担任繁重、复杂、艰巨和高标准的德育理论研究和日常实践活动,他们就只有把自己培养成为一

18、名德育专家,才能保证德育工作的先进性和成效性。目前很多大学的德育队伍经过学习和培训以后,多数己经能够熟练利用网络进行日常的德育工作,但对于更深层次技能的工作,例如开发德育软件、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和建立德育网站等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高校德育工作者仍然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网络技术,提高实践和研究能力,做到熟练地掌握电脑、了解现代信息科技技术手段及其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并尽可能以适当方式对校园信息的制作与控制进行参与,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上查找有益信息,使自己成为高校德育所涉及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专家,充分发挥德育工作者的骨干带头作用、团结凝聚作用和咨询指导作用。所以,优化德育队伍结构和树立专家意识,又有较

19、好政治素质的专业人才到高校德育队伍中来就显得迫在眉睫。3.3 面对网络环境变革高校德育内容德育内容的选择和制定都是要以德育目标为标准,是按德育目标的要求确定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受教育者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观点的思想体系。以往我国高校教育中,制定的德育目标过于简单,没有层次感,只在乎片面强调目标实现的水平和效果,这造成德育内容的各个分支内容层次不分明,比如对于政治教育的比重过高,而对道德教育的内容又不够。尽管德育目标与内容两者都有其各自的发展轨道,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发展也有所不同,但是他们两者所针对的同一发展阶段里不同个体所进行调整的内容却得不到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视。由于作为不同个体的人

20、是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不是消极的客体,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德育目标的要求将会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在道德教育上尊重人的需要和价值,重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承认道德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主体依靠自己通过努力探索和不断建构从而达到发展的过程。换句话说,只有在积极探索与主动建构的基础上,大学生才能更深刻地体会道德思想的意义与价值,坚定自己的意志和信念。因此在网络时代,高校的德育目标与内容应该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人格作为核心内容,让具有主体人格的大学生,能够在具体的道德生活中表现出道德自律意识和基本的道德敏感性和道德思维能力。3.3.1 构建大学生自律的德育内容体系网络时代,信息的开放性

21、和共享性使人们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布和选择信息,拥有不同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不同生活方式和生活经历的人们在网上能够自由地进行思想交流,在这个时代里,信息更新换代频繁,传播速度快,大学生几乎是游离在毫无设防的开放的信息海洋中,而学校也没有对办法将那些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分门别类并附之以它们真伪、对错、有用或无用的标签,就连学校的德育内容本身也面临着网络信息传播的挑战和冲击。但是这样的网络生活却唤醒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在认知、意志和情感等许多方面都更加注重自己的意识独立性,强调个性化发展,呈现出更多主体性。传统的德育教育以传授绝对真理为主要目标,是以强调依靠他律来维持绝对不变的道德规范为主的德育内容体

22、系。它忽略了主体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网络时代复杂多变的德育环境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所以要保持高校环境的纯净靠堵截网上不健康的道德价值理念是行不通的。真正的道德成长发生在个体内部,道德的本质不仅是社会的发展更是个体的发展。学校是培养学生智慧、塑造学生品格的地方,其任务不应只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手段使学生服从于一个外在的目的。所以在网络时代高校德育目标应将重点放到发展大学生主体的道德意识、道德思维和实践能力上,以培养大学生道德主体人格为主要目标。因此,高校德育内容体系为适应网络时代发展需要,它的核心应该围绕道德主体意识和道德主体能力的培养,通过在各种学术活动、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服务等形式

23、去引导大学生运用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选择、道德践行能力去从容应对千变万化的道德生活。具体来说,第一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道德意识和道德敏感度,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社会中,使他们能够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和自己周边其他人的道德价值观,学会主动发现并了解现实生活中自己和他人在道德价值观上的一致性和冲突。第二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推理、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借助理性的力量形成自己的道德信念,了解熟知社会原则和道德规则,使他们能够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面对具体的道德问题,能够凭借自己的道德原则和信仰,进行准确的推理,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所以说,在网络时代,高校德育要注重从学生的道德

24、思维能力和道德敏感性入手,使他们学会选择和判断,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自律的意识和道德思维、实践能力的德育内容体系。3.3.2 创立层次分明针对性强的德育内容体系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与物质。也就是说,精神活动不能脱离现实的物质条件而独立存在,它必须与现实社会相适应。高校德育作为一种精神活动不例外,同样要适应社会现实生活才能够有所发展。中共中央在以前发出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增强和改进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区分层次,有的放矢,注意实际效果。”德育是一种公共事业,但这种公共德育有同时具有共同性和独立性

25、两种截然相反的特征,有因为现实社会的成员都有不同的经济基础、社会经验和文化素质,其思想道德修养同样会差别很大,因此德育就需要在满足社会共同利益的情况下要尽量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利益,特别是直接获得教育的人群的利益。这就要求德育的内容应该与现实生活相适应,从实际出发,为满足社会每个群体的不同要求,德育内容的体系就需要根据不同需求划分出相应的层次,做到层次分明。当代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的变迁,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了积极影响,使大学生的视野开阔了,面对很多与本国截然不同的思想道德观念,他们的思想也变得多视角和多维度,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他们不再受传统的思想观念引导,更是自己进行选择,这就导致他们的

26、价值观呈现多样化,价值观冲突更加剧烈,并且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发展也是处在主体意识和开放意识逐渐增强的变化之中。这样的思想实际,要求德育内容要有针对性,同时要体现出层次感。 低层次的道德要求和高层次的道德导向高校德育的内容要同时兼顾,既不能只注重高层次的方向,更不能忽视低层次的道德要求,不顾社会现实环境的变化,一味地用共产主义道德去要求所有大学生。虽然不可否认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最崇高的道德理想,我们应当努力追求,但它毕竟是一种“超前性价值趋向”,即少数人经过努力追求也不易达到的价值趋向。如果忽视了社会的道德理想和现实的道德人格的结合,忽略大学生主体地位,一味用共产主义道德作为高校道德教育的统一

27、的内容要求所有大学生都接受的话,势必会引起部分学生的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从而使高校德育陷入尴尬境地。因此在德育内容的文明习惯、基本道德、公民道德和信仰道德四个层次中,针对大学生不同的思想特点,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统筹。 既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存在多样性、层次性的特点,而制度化的高校德育一直倡导因材施教,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仍然是以同样的内容和方式来实施的。制度化的德育工作实际上要针对每位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的差异而进行因材施教是相当困难的,而伴随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的广泛运用能使学习成为一种大规模的各取所需的过程。利用网络来组织高校德育内容,一方面,网络的巨大信息量和信息的固有本质,使高校

28、德育的内容丰富、全面、具有可选择性的同时,还将高校德育内容的政治性本质隐含在现代科技信息和历史文化知识之中,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等相关政治主题的内容,通过网络技术,声、色、视、画等多种表现方式集中起来加以展现,德育内容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网络可以把最优秀的专家和学者的思想聚集起来,让所有大学生都可以撷取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文明财富和名师教诲,任何一个学生都能通过网络获得符合自身需求的德育内容,德育成为了一件个人化十足的事情。故网络时代不仅要求德育内容要有针对性,而且它还可以完全做到德育内容的有层次有针对性的因材施。3.3.3 大力宣扬中国传统道德文化3.3.3.1 伦理道

29、德教育在传统意义上,道德教育是根据生活在同一国家的民族和共同体的准则进行组织的。网络把全世界相关不相关的人都联系起来,达到了一个交流的全球化。这样就出现了全球文化一体化和民族文化多元化的重大矛盾。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需要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遵守一定的制度和伦理规范,社会如果不具备相对的稳定性,就容易导致混乱、冲突以至崩溃。就伦理道德规范来讲,全球化的道德冲击我们不仅需要建立一种普遍的或共同的不可改变的伦理规范体系,并且还要是一种基于人类共同信念、希望、目标和人格价值认同之上的“全新伦理秩序”。1993年在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宗教会议上提出的世界伦理宣言,对“世界伦理”的概念做了如下表述:“所谓世界伦理

30、,我们并不是指一个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或者一个单一的统一宗教,超越所有现存的诸宗教,更不是指其中一个宗教宰制所有其他宗教。我们心目中的世界伦理是指,有约束力的价值,不可取消的标准,以及个人态度的基础共识。没有这样的对于世界伦理的基础共识,迟早每个团体会被混乱或专制所威胁,而对于来说个人也会绝望。”;“普世伦理是可能存在的。因为对文化或文明的多元差异和特殊价值的认可,恰恰需要有一种普遍性或比较性的文明立场或文化价值判断标准为其认知的前提。不难理解,多元差异只有通过多元的相互比较才能够显现出来;而多元或文明的特殊性则正是相对于某种哪怕是秘而不宣的普遍性前提才得以显示的,没有这种普遍性的前提预制,所谓

31、特殊性既不可能显示,也毫无意义。”其实在现实社会,在各种不同文明和不同民族传统文化中,本来就存在着很多不一致的伦理观念比如不可偷盗、不可杀人等,同样对某些伦理观念在理解上也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就目前的社会生活来说,我国高校的伦理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优秀的民族伦理文化教育一个民族的传统道德可以依靠学校教育加以延续和发扬,而高等学校的德育理应义不反顾地承担起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思想的职责,这对提高青年学生乃至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告诫我们,在进行教育工作时如果忽略了对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懂得发扬和继承本民族的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必定会使人们产生民族自

32、卑感和民族虚无主义。所以我国的高校一定要重视民族的优秀伦理文化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说到,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李鹏总理也明确表示:“要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光荣革命传统结合的时代精神在青年一代身上发扬光大。”在网络时代到来的今天,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伦理文化所具有的普世伦理意义将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得到来自世界各地人们的认可和传播。德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波尔教授指出: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国,把西方的政治、经济结构与本民族的儒家伦理思想巧妙的结合起来,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日本松下电器商学院把大学中的“明德”、“亲民”、“至善”作为其优秀的商业伦理道德思想,并把它编进教材加以推广,在管理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而目前面对网络的快速发展和西方国家利用技术优势控制网络信息内容的状况,在网络上我国传统伦理文化和民族价值观同样有被淡化和消解的危险。事实上,英语系的美利坚民族伦理和非英语系的民族伦理文化在网上也都存在被淡化和消解的可能,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是由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共同构成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具有极强的伦理化倾向,以其深刻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大学生通过网络走向世界,但我们本民族的优秀伦理文化绝不能丢,并且我们也要通过网络将其大大宣扬和发展下去。第二 优秀的世界伦理文化教育网络上的信息资源不分国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