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212.02KB ,
资源ID:563668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6366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历史非选择题题型突破.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题型突破.docx

1、高考历史非选择题题型突破 高考非选择题题型突破模板一内容、措施类设问1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2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哪一项措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等。1审清设问:明确设问要求,明确答案来源。答案来源一般只有两个,一是材料,一是所学知识。(1)答案只来源于材料的设问如:根据材料,概括的措施(或内容)。(2)答案来源于材料和所学的设问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的措施(或内容或过程),结合所学概括的措施(或内容或过程)等。2略读材料:一眼扫视一下开头、结尾、材料出处、材料的注释

2、或说明。3精读材料:根据设问去精读材料,找到和设问关系密切的词、句,并画出来,以备作答之用。在精读材料时注意开头、结尾的语句,这里往往是总论点。还要注意其中的排比句,这有助于我们提取分论点。4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按问作答,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2)根据材料作答的,切忌简单罗列材料,要注意归纳概括。与教材有交集的,尽量用教材语言表述。(3)要求结合所学回答的,要取材料和所学与此问题相关的知识并集,表述时能用教材语言的,用教材语言,不能用教材语言的,一定要归纳概括。(4)在作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这是所有非选择题作答时的注意点,以下不一一赘述)书写要工整,字迹要清楚

3、。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按酬给分”根据每问的分值的多少,决定答多少,一般而言,一个要点1分或2分。多多益善,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要尽量多答。典例12014福建高考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答案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

4、,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解析解答时需将材料划分为若干层次,然后归纳层次大意。模板二背景、原因类设问1限定性设问:如这一现象(或事件)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2宽泛性设问,如此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等。1对于限定性设问,根据限定作答。理解原因的限定词时一般遵循下列规律:(1)关于区分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

5、规律入手。(2)关于区分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2对于宽泛性设问,历史背景、原因、因素、依据等可以从必要性、可能性方面考虑,必要性和可能性又可以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考虑。(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以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备注:有时也把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列为与政治相并列

6、的方面)(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文艺等方面思考。典例22015福建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早期维新派薛福成在其日记中写道:“唐虞(指尧、舜)以前,皆民主也。迨秦始皇以力征经营而得天下,由是君权益重。秦汉以后,则全乎为君矣。若夫夏商周之世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说,犹行于其间,其犹今之英(英国)、义(意大利)诸国君民共主之政乎。所以三代之隆,几及三千年之久,为旷古所未有也。”材料二是以英法革命以还,惟民主义,已为政治之原则。美法等共和国家无论矣,即君主国,若英吉利,若比利时,亦称主权在民,实行共和政治。欧洲各国,俄罗斯土耳其之外,未有敢蹂躏宪章,反抗民意者也

7、。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1915年)据材料一、二,比较薛福成与陈独秀的主张有何不同。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推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演变的因素。答案不同:从“君民共主”到“主权在民”。因素: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解析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可知,薛福成倡导君民共主,陈独秀倡导主权在民;“因素”注意从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模板三比较类设问1相同点比较的设问:多呈现为指出(或概括或比较)和在的相同点,指出(或概括或比较)和的相同点等。2不同点比较的设问:多呈现为指出(或概括或比较)和

8、在的不相同点,指出(或概括或比较)和的不相同点、指出和相比,在方面发生的新变化等。1审设问(1)确定是根据材料还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其作答的不同参考模板一)(2)明确比较对象,是比较哪几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和比较方向。(3)确定要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还是既比较相同点又比较不同点。(4)确定是限定性设问还是宽泛性设问。对于限定性设问,只对所限定的角度进行比较,这一类在审题上难度不大。对于宽泛性设问,要自己找比较角度,这需要思路开阔、角度尽量全面。如历史事件类的比较可以从性质、方式、特点、影响(包括积极作用、历史局限性和消极影响)等去思考。2组织答案:这一类题目作答时除了非选择题应注意的

9、几点外,还要注意: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明确比较点的提示语,如背景、方式等,在具体叙述时要加上“都”来表示回答的是二者的共同之处。对于不同点的答语也要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如“前者,后者”,在行文中也要加上“不同”等辅助性词语来强化答题旨意。典例32014北京高考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材料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

10、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概括材料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答案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与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共性。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将其居住地称为“中国”;古希腊人以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为世界中心;古罗马人认为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由此可概括东西方文明的共性在于对世界的认识,都认为是神灵主宰世界,以自己的居住地为世界中心。同时反映出这一时期东西方文明之间彼此隔绝,缺乏联系。模板四影响、意义类设问1限

11、定性设问,如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有哪些影响,对中国或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影响等。2宽泛性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这类问题在回答时应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切忌完全肯定或是完全否定。1对于限定性影响的设问,根据限定方向回答。2对于宽泛性影响的设问,可如下分析(1)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如经济影响可以从是否促进经济发展、是否开创了新的经济结构或模式,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否改变了经济格局或经济体制、是否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政治影响主要分析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否有利于政治稳定、是否有利于民族

12、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否影响了政治势力的消长变化等。思想文化方面主要看是否符合时代潮流、是否有利于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国际关系方面的影响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国家间或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是否会促进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是否影响国际关系的格局等。从现实和深远影响方面分析: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直接影响,表现为目的是指向性或动机实现的影响。深远影响是指对以后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等。从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方面分析:主观影响可以从主观动机、方针、政策、经验等方面思考;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状况、科技等方面思考。(2)全面分析:主要从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局限性)两方面客

13、观、理性地分析事物的影响。(3)国际化分析:主要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之间的相互影响等方面考虑。(4)转化分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将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将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转化为对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二是将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败国的影响转化为对日本的影响等。3“意义类”的设问,则要注意下列几点(1)对于限定性设问,首先要找到设问主题,即针对哪一措施、事件来设问,然后明确设问的方向,如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最后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组织答案。有些时政类试题的答案还要适当结合党或国家某些方面的方针、政策或指示精

14、神进行作答。(2)如果设问无限定方向,则要多角度考虑。(3)“意义类”试题答题语句格式主要有“有利于”“促进了”“推动了”“增强了”“改变了”“只有才能”。(4)注意考虑方向和主体:如对本国、对他国、对欧洲、对世界等。(5)在一定程度上简单概括为:意义性质积极影响。典例42014江苏高考在英国现代化过程中,以圈地运动为发端的农业变革与工业革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他们所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也需要运进来,因此对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18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促进了乡村银行的发展,地主和农民手中的游资通过银行的渠道

15、集中起来,为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王章辉工业化历程材料二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2)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答案(1)作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资本、市场、劳动力等条件。(2)表现:促进英国农

16、村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瓦解;有利于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圈地运动对农业变革、工业革命的影响。第(1)问,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可依据教材进行分析:地主圈占土地放牧羊群,为制呢业提供了原料,积聚了资金,也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可供雇佣的劳动力,并通过“工资”购买自己生活的必需品。第(2)问,注重对材料的分层与提炼,难度不大。模板五评价、评述类设问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性质、特点、地位、作用或影响等;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边评价,或先叙述再评价。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

17、或评价。2评价、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标志性的词语,如评价、评述、评析、说明、论证、如何解释、你认为、你的看法、你的观点等。3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评述偏重于叙述史实,评论、评析侧重于运用辩证法或唯物史观,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认识。1完整的历史评价史实(时间、地点、特定条件、相关主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等)进行阐述、评判性质、特点影响结论。但一定程度上可将其简化为:历史评价性质特点影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2评述类一般分三个步骤解答:(1)“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指出观点是什么或你赞同哪种观点。(2)“为什么”

18、,即得出该结论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加以分析论证,揭示事物本质。(3)“怎么样”,即你对该意见如何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的对与错及其根源,一般可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或者理论的高度等方面思考。典例52014福建高考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

19、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材料五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

20、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答案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解析回答本题既要分析西方效仿科举制的原因,又要分析中国废除科举制的原因。前者主要从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入手,后者主要从科举制的消极影响分析。模板六特点类设

21、问历史特点类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共同特点、各自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1从历史特点和设问角度看主要答题思想和内容(1)某一历史时期的特征:如中国古代某个时期的阶段特征,一般从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2)某一历史现象发展阶段的特点,如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可从技术发展、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经济形态等方面进行概括。(3)某一历史事件本身具有的特点,可从原因、性质、过程、结果、历史地位与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这类设问一般适用于重大革命、改革、思想运动等,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英国资

22、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等。(4)要求根据材料归纳某一历史现象特点的,要利用材料信息归纳其发展过程反映出的特点。如综合材料信息说明该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突出特点,总结材料信息说明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等。2专项分析(1)政治方面,可从政治制度和政策、政权变更、中央与地方关系、民族关系等方面考虑。(2)经济方面,可从经济政策、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状况(交通状况、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3)思想文化方面,要注意体现时代特色。思想方面的特点可从对人们的思想解放作用或对新生事物的阻碍作用方面思考;文化方面的特点要结合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状况进行思考,如批判了君主专制、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赞

23、扬了人们的反抗精神,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3从历史事物的要素角度看答题内容。回答历史特点类问题时,首先应明确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问题分值的多少,决定是从某一方面还是从某几个方面回答。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了特殊的方式,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2)时间从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思考。(3)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

24、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上说,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4)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的对比)、是否一帆风顺、最突出的地方等。(5)内容(措施)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如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最突出的特点是体现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6)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否彻底、有没有局限性等。(7)范围包括领域等。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以往危机相比,具有范围广的特点。(8)性质是否具有时代特征、双重性质、性质是否发生变化等。如美国独立战争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

25、族解放双重性质。(9)影响影响的广度、深度,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等。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影响深远的特点。典例62014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

26、北地区时开时禁。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

27、章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答案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解析作答时,首先要提炼出两则材料的关键信息,然后根据这些关键信息进行概括,注意角度一定要全面,如政府的政策、移民的来源和规模等。模板七启示、认识类设问启示、认识类设问通常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等引导词来提问,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要求考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它一般出现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旨在

28、检测考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识水平、历史感悟能力,其回答特点是开放性、宽广性、层次性和针对性。1从不同类型看答案的思维要求,可分为三类:(1)认识、观点、看法、感想、说明类:侧重从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怎么样的角度回答。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原理,如把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思考,坚持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但一般要从题目及前问的答案内容入手,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识,不能脱离题目泛泛而谈。二是探因寻果,如“如何认识清初统治者的经济措施”,在回忆清初经济发展的“果”的基础上,用“果”来认识“因”:清初经济措施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社会

29、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是正确的,但其动机是巩固封建统治。(2)借鉴、建议、主张、见解类:侧重从要怎么样的角度回答。(3)启示类:一般从经验、教训方面思考,从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两大方面回答。2三步解答(1)点出定性认识:对材料及前面几问进行系统归纳,找准“题眼”,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材料涉及的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初步分为“益”“害”两方面。(2)抓关键,切要害:对材料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提炼,上升到理论高度。(3)结论指向现实,优先考虑与现实(尤其是长效热点、最新重大热点)联系最密切的内容,不就事论事,要有理论指导意义。作答时应注意:表达时应用正面语言,把“坏”的正过来说,如“人民公社化的错误在于生产

30、关系公有化程度过高,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组织答案时应写成“生产关系的调整应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思维要具有发散性,注意从多个角度阐述和回答。3专项分析根据认识、启示涉及的知识内容不同,解答时可从以下几点考虑:(1)政治方面: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政策、改革和革命、党派组织之间的关系、政治格局等方面的内容。解答这种类型的认识或启示,可从国情、领导阶级及其实施的方针策略、群众支持和拥护程度等方面思考。以近代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失败为例,得出的启示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和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斗争都不能成功。以两次国共合作为例,得出的认识有:国共双方的矛盾斗争有其必然性,但

31、只要从民族和国家利益出发,就能实现合作,推动中国革命发展。中国共产党必须掌握领导和武装力量,坚持以斗争求团结。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经济方面:主要包括经济措施、经济制度、经济模式或发展道路等方面,可从经济规律、符合国情、及时调整政策等方面考虑。(3)文化方面: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如何对待(如在批判中继承、发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何认识,从文化活动或思想的地位和影响等方面思考。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方面进行思考。(4)口号、观点、方针方面:从口号、观点、方针产生的背景、影响等方面思考。(5)外交方面:可从外交政策的改变取决于国家实力、国家利益,国家间的合作是否有利于各国的发展等方面思考。典例72016福建质检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