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8 ,大小:309.09KB ,
资源ID:562973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6297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立项建设申报表.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立项建设申报表.docx

1、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立项建设申报表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申 报 表学 校 名 称 专 业 名 称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专 业 代 码 590201 专 业 类 别:本科高职高专申 报 类 别:品牌 特色填 报 日 期 2010年1月20日 江苏省教育厅 制二九年十二月填 写 说 明1. 申报表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文字表达要明确、简洁。所在学校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2. 表中空格不够时,可另附页,但页码要清楚。3. 学校类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对应的方框中画。4. 申报表限用A4纸张打印填报并装订成册。 一、简表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修业年限3年专业代码5

2、90201学位授予门类无本专业设置时间2000年09月本专业累计毕业生数947首届毕业生时间2003年07月本专业现有在校生数509学校近3年累计向本专业投入的建设经费(万元)285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姓 名1961.11学 位数学力学毕业院校院长所在学校通讯地址电 话电子信箱221116授予部门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江苏省教学名师2006省级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省优秀教学成果2004二等奖省教育厅课程与教材EDA技术教材建设2007省级省教育厅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实训基地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室2003省优秀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面向学习活动的学习系统设计与实践2008省级省教科院现教技术中心其他全国大学生电

3、子设计大赛20072009二等奖大赛组委二、建设目标与成效2.1 品牌或特色的体现与标志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是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首批高职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之一。该专业自2000年9月开始招收高职生以来,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生产、面向工艺”原则,紧密联合企业,创新探索以“三融合、五位一体”为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显著成绩。2002年,计算机基础和数据通信与网络两门专业基础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2003年,电子基础实验室被评为省级优秀实验室;2004年,该专业被确定为院级特色专业,同年,又有模拟电子技术和电路分析基础两门基础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2005年,在江苏省办

4、学水平评估中,本专业作为重点剖析专业,得到了省评估组专家们的一致好评;2007年,完成了省级立项教材建设项目,出版一批特色教材;随着我院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2009年,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又被列为院级重点改革示范专业,同时,有六门专业课程被列为工学结合重点示范建设课程。经过不断的改革探索,基本形成“三融合、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三融合:通过教学改革逐步实现:1)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流程相融合;2)教学内容与企业创新项目相融合;3)教学评价与ISO质量管理相融合。五位一体:通过推行职业导师制、证书制、项目制、产品制和社会实践五项制度,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在一位导师指导下,至少

5、获得一项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完成一个项目、制作一个产品和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职业导师制: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为他们配备职业导师,关注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并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职业训练活动(如参加导师的科研工作、参加创新设计大赛等),积极教育和引导他们的职业发展。在高职专业中实施“职业导师制”,是培养高职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传授隐性知识技能方面更具优势,较好的弥补显性知识技能教学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学生通过与职业导师交流,不仅能解决许多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矛盾,还有助于促进学生自身健康发展和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证书制:学生在校期间,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6、规定的学分外,至少获得一个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方能毕业。项目制、产品制:根据专业人才所面对的就业岗位(群),以设计制作产品为目标,建立项目体系,每个项目对应一类产品。学生通过职业导师引领,自己动手,严格工艺流程,完成目标产品。社会实践:学生利用假期,至少独立完成一次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或推介自己的产品,或从事企业生产劳动等。在教学管理上,积极推行“七双”改革,即,双纲:理论教学大纲、实训教学大纲;双材:理论教材、实训教材;双师:理论教师、实训教师;双基:校内基地、校外基地;双证:毕业证+职业技能证;双评: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双教: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基本形成以“固定动态”为特

7、色的教学内容体系,固定内容是必备基础知识与技能部分,动态内容是适应发展的扩展知识和技能部分,动态部分也是反映我校毕业生独具特色的主要内容,具有不可替代性。2.2 建设目标与思路(1)整体目标以东陇海线和徐州老工业区制造业基地为依托,辐射淮海经济区,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人才。通过省特色专业建设,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使行业主导校企融合的高职办学指导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中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把先进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和运行模式与本专业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深挖潜力、狠抓教学内涵建设,不断提升专业的办学实力

8、、办学水平,使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新突破,为省内外同类专业起示范作用。(2)建设思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需求,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定位于电子电路设计自动化。拓展方向为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应用。1)深化产学研合作,完善以“三融合、五位一体”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依托政府和企业,创新具有行业背景、资源高效共享、校企深度融合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以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为主线,构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专业课程体系。以电子产品设计制作任务为载体,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构建模块化、“双证”融通的课程内容体系。继续实施精品课程战略,校企

9、共建6门专业核心课程。3)引进和开发共享型、网络化专业教学资源库;4)积极采取政府投入、企业捐赠、校企共建等多种途径,完善和拓展电子信息工程实训基地,完善实训基地的创新教育功能,以适应经济发展和满足本专业高职生实训的需要。5)培养一支在江苏电子信息行业具有影响力、能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技术能手和教学骨干专业教学团队。通过3年的建设,使本专业教师总数达到国家示范院校要求,培养教授2人、副教授和高工6人、讲师和技师9人,形成专业方向涵盖面较广、知识结构较优、年龄结构合理、能承担较高水平纵横向课题研究的教学科研梯队。培养专业带头人2 名,骨干教师6名,从企业、行业聘请兼职教师总数不低于本专业专任教师总

10、数。继续完善并实施“职业导师制”。6)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和技术服务。联合政府、企业,开展H3C技术认证、Xilinx技术认证、LUPA技术认证和无线电安装工、中级电工、维修工等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充分发挥教学资源优势,广泛开展社会服务,扩大产学研合作范围,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做好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工作,实现专业的良性发展。2.3 方案及成果预测一、人才培养方案(1)基本情况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掌握必备的电工电子技术、信号检测与处理、单片机技术应用、EDA技术、电子产品工艺与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电子

11、产品设计制作能力、EDA技术应用能力和单片机应用能力,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从事电子系统的集成、调试、维护维修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2)人才培养规格工作范围: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子信息设备或系统的生产及应用企业,从事电子产品工艺与管理、EDA技术应用、电子系统的集成、调试、运行、维护维修等技术工作。也可以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产品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维修等技术工作。业务范围:电子产品加工、电子系统集成、单片机系统生产企业的生产技术人员、工艺管理人员、调试检测人员;嵌入式系统、FPGA技术应用企业的运行、调试、维护维修人员;其它相关企事业同类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技能结构: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

12、知识;掌握电工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的实验技术;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EDA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掌握可编程控制系统、嵌入式系统、单片机系统等专业知识;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必备的专业英语知识,达到英语应用能力三级以上标准,能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技术资料。3)专业基本技能与核心能力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阅读电子产品原理图和装配图的能力;熟练使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的能力;实用电工的基本操作技能;电子产品的焊接、安装、调试能力;电子线路板的设计与制作能力;电子产品工艺设计与管理能力;电子电路的仿真能力; 核心能力:电子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维修能力;智能电子产品的电路设计、安装、

13、编程、调试、操作、运维能力。本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分为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养成、职业基本知识与能力、职业核心知识与能力、职业知识综合应用训练、职业知识与技能拓展五个模块。其中,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养成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知识技能目标要求、相应的知识支撑和训练项目支撑。(2)进一步完善方向1)不断完善和充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始终保持与电子信息企业对人才质量、内容和要求的无逢对接,确保人才培养方向的正确性,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在校学习与社会就业“零距离”对接。2)建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规范、专业技能规范、立体

14、化教材、电子教案、教学课件、课程录像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空间;3)结合本专业实际,编写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校本教材,继续深化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不断提高专业教学的实用性;4)不断开发完善本专业的实习实训项目内容和资源,完善考核评价体系;5)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逐步实现“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基地建设目标;6)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促进教师业务素质提高,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加强校企合作交流。 二、师资队伍建设(1)建设目标建立一支满足本专业发展要求的,具有职教理念新、师德

15、高、本领强,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培养2-3名在区域行业中有较大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和一批教学骨干。通过3年努力,使本专业专任教师增加到20人,兼职教师增加到20人,专业带头人增加2人、骨干教师增加6人,双师比达90%以上。(2)具体思路1)引进1-2名电子信息行业具有影响力的技术与管理领军人物作为专业带头人,通过安排高职教育理论培训、提供启动资金和科研条件、配备科研团队等保障措施,发挥专业带头人的示范作用,带动专业建设、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在现有教师中,选拨1-2名表现突出、有发展潜力的骨干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重点培养,通过教学和科研实践,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学习

16、访问等措施,使培养对象在科研上达到项目负责人的水平。2)重点培养6名骨干教师,通过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培训进修进行业务素质提升,制定激励政策,创造宽松环境,到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增强实践技能,提高教学、科研水平。3)与网御神州、隆宇电子等著名企业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从企业中聘请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提高师资队伍中兼职教师的比例,形成科学合理的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4)安排专任教师到相关企业参加实践锻炼,专任教师3年内必须有半年时间在电子信息企业参加锻炼,以提高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能力;积极参与企业职工的技术培训、积极参与企业合作项目,不断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三、未来三年本专业建设预算投入(见表1)表1

17、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未来三年的专业建设预算投入一览表建设内容年份合计(万元)201020112012实训条件新建大学生创新电子设计应用实训中心66扩建嵌入式系统应用实训中心100100新建平板电视技术应用实训中心4545扩建通信技术与应用实训中心088新建Xilinx FPGA实验室60060改扩建单片机技术应用实训室36036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高层次专业带头人044行业拨尖人才培养3339教师下现场锻炼2226兼职教师聘任6882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资源库建设20202060教材建设68822精品课程、核心课程、课件建设44614产学研结合10101232合计(万元)四、课程体系与教学

18、内容改革建设(1)课程体系重构原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建设“工学结合”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突出基本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课程改革。(2)课程内容着重体现1)职业综合素质(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规范、职业工作规范)培养;2)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3)彰显我院特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4)拓展知识和技能的培养。(3)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建设的重点1)加大选修课的选修力度,改革选修课程设置,实施课程置换制度; 2)专业核心课程全部进行“工艺流程式”教学改革,选择典型工作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工作技能的同时,激发其求知探索的热情。分阶段重点建设电子产品工艺与

19、管理、微控制器系统设计与应用、电子技术基础应用、EDA技术等6门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理论系统性,构建满足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系统,使专业课程既具有职业性又具有拓展性;3)打造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院级精品课程,3门课程技能测试题库;4)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课程与课程、课程与实践、课程与企业生产间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实践教学严格按着职业工作规范,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作用,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五、教材建设结合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特色,继续完善和编写适合我院特色的教材、习题库、试题库、实训项目指导书等教学资料。1

20、)鼓励教师参加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或独立编写高水平教材;2)建立国内外优秀教材专柜,供师生参考;3)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4)组织编写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教程,及时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充实到实训教程中。5)职业核心课均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课程开发设计,按项目导向和工学交替模式教学,力争打造2门省级精品教材、5门院级精品教材。六、教学设施建设(1)规划建设实训室新建大学生创新电子设计应用实训中心、Xilinx FPGA实验室、平板电视技术应用实训中心;改扩建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平板电视技术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应用实训室、通信技术与应用实训室、微控制技术应用实训室。(2)电子资

21、料库建设核心课程资源库、试卷库、试题库、项目库及相关教学资料(如大纲、指导书、任务书等)、电子设计作品案例库。七、教学管理1)进一步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扩大校外专家比重;2)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与评价体系引入ISO质量管理理念和发展性评价理论,完善以专业建设过程控制为主线、以社会和行业满意为标准的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用以监控评价教育教学工作成果质量、教育教学工作过程质量、教育教学质量信息反馈。通过有效的质量标准,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教育教学工作系统:包括工作规范、质量标准、教师培训、社会调研、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教育教学工作过程控制系统:工

22、作责任管理、工作协议管理、工作制度、工作流程。教育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毕业生跟踪调查,社会、行业调研论证,师生反馈信息、评价体系。教育教学激励和约束系统:制定完善一系列奖励政策、实施岗位聘任制度、实行岗变薪变、优绩优酬。教育教学实训环节的管理系统:实训管理工作规范、为行业企业服务计划和措施,把为行业服务作为评价实训设施利用强度的重要标志。八、特色专业建设的进程安排及成果预测特色专业建设周期为三年,主要建设工作集中在前两年完成,具体进程、主要任务、以及成果预测参见表2。表2 特色专业建设的进程、主要任务、成果预测一览序号项目建设进程与主要任务成果预测1人才培养方案修订2010.01-2010.

23、07,对现行人才方案进行修订、调整形成具有“工学化、系统化、五位一体”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本专业2010级开始实施。2教材建设2010.01-2011.12,调研更新教学资料、建立资源库,编写特色教材等完成教学资源库建设,打造2门省级精品教材、5门院院精品教材。3精品课程建设2010.01-2011.12,专业核心课程全部进行“工艺流程式”教学改革,改革选修课程设置,实施课程置换制度。打造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院级精品课程,3门课程的技能测试题库4师资队伍建设2010.01-2012.09,引进1-2名专业带头人,选拨培养1-2名专业带头人,重点培养六名骨干教师,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不少于

24、半年。本专业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均增加到20人,专业带头人增加2人,骨干教师增加6人,又师比达90。5实验室建设2010.01-2011.09,按照“工艺流程式”技能训练和“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改扩建现有实验室,新建大学生创新电子设计应用实训中心、新建平板电视技术应用实训中心、新建Xilinx FPGA实验室。1)完成大学生创新电子设计应用实训中心、平板电视技术应用实训中心、Xilinx FPGA实验室的建设,并投入使用;2)完成微控制技术应用实训室、嵌入式系统应用实训中心、通信技术与应用实训中心的改造扩建。3)新增校外实训基地3个6教学管理改革2010.01-2011.12,修订完善专业

25、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与评价体系。形成一个由五大系统(教育教学工作系统、教育教学工作过程控制系统、教育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教育教学激励和约束系统)组成的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与评价体系。7其它2010.01-2012.12,开展对外交流、技术培养、科技服务等完成横向科研至少3项,社会培训不低于300人,开展科技服务活动6次,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三、基础与改革3.1 教学基础(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教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评价等内容)本专业从2000年开始招收高职生,至今已招收十届共1456人,生源地从江苏省发展到目前面向全国招生,已有毕业生947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在十多

26、年的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专业人才质量建设为中心,瞄准行业需求,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教育模式。本专业毕业生在生产领域、在行业企业深受好评。2002年,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网络两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2003年,电子基础实验室被评为省级优秀实验室;2004年,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被确定为院级特色专业,同年,模拟电子技术和电路分析基础两门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2005年,在江苏省办学水平评估中,本专业被推荐为重点剖析专业,得到了省评估组专家们的一致好评;2007年,完成了省级立项教材建设项目,出版一批特色教材;2009年,电子信息工程

27、技术专业被列为院级重点示范建设专业,有六门专业课程被列为重点建设课程。3.1.1 师资队伍优秀品质基本形成本专业教师队伍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与发展实践,已经形成“抢抓机遇、团结奉献、锐意进取”优秀品质,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人才。目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专任教师18人,兼职教师9人,兼职教师比例达33%,在专任教师中,有省级名师1人,有多年企业工作经历5人,高级职称比例占33 %,教授2人,双师比例达79%,研究生比例占72%。兼职教师均为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基本形成了专兼结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有力保证了专业教学质量。3.1.2 教学条件紧随市场变

28、化而不断完善按着“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理念,围绕电子产品设计、生产、维护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努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已具有较为完备的实验设备和设施。校内建有电工基础实验室、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自动检测技术实验室、高频电子技术实验室、EDA技术实验室、PLC技术实验室、单片机应用实验室、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室、通信原理实验室、融合通信实验室、电子工艺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应用实训室等;校外建有包括徐州隆宇电子集团、电信徐州分公司、星网锐捷等大型企业在内的20余家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技术力量雄厚,装备先进,管理水平高,企业效益好,具备常年接收学生实习任务的能力。另外

29、,校内还设有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站、开源软件和硬件考试认证中心、华为技术培训中心等,为实现双证融通、课程置换,以及开展创新教育、技术服务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3.1.3 专业人才质量过硬和普遍受欢迎本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综合素质较高。近三年,本专业学生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5项,获省市级奖励3项,双证获取率100。连续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98%。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毕业生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爱岗敬业,动手能力强,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3.2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制度、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等方面内容) 3.2.1 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通过多年

30、改革实践,建立目标明确的具有“三融合、五位一体”特色的有较强针对性和适应性的课程体系;实现“三融合”,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注重创新人才教育,健全“职业导师制”,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一步实践探索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2.2 管理制度改革1)以“固定+动态”为特色的各类教学大纲建设。修订完善各类课程教学大纲等教学文档资料,各类教学大纲均应固定内容和动态内容两大部分,固定内容是必备基础知识与技能部分,动态内容是适应发展的扩展知识和技能部分,同时也是反映我校毕业生独具特色的主要内容;2)完善“职业导师制、证书制、项目制、产品制、社会实践制”五项制度。广泛开展导师制,利用课余时间在基地开设创新课程,把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互补的创新人才教育机制。通过聘请行业专家进行新技术新工艺讲座、开展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和各类专业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专业扩展能力;3)修订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扩大企业专家规模,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发挥行业企业引领专业建设的作用;4)引入ISO质量管理理念和发展性评价理论,完善以专业建设过程控制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