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34.45KB ,
资源ID:5621668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62166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8单元单元备课.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8单元单元备课.docx

1、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8单元单元备课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单元备课第一单元-多彩的生活 一、单元总体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大自然的生活乐趣。 3掌握36个生字和46个词语。 1了解我国各族儿童间的友爱团结以及它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3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培养自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二、单元知识结构 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

2、结。 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的成长以及它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述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 三、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生字词。2、整体把握课文,弄清叙述顺序。3、体会文章作者的情感。4、揣摩遣词造句的妙处和表达效果。5、联系实际能描述和写出自己的课余生活。难点:1、每篇文章的构思、叙述顺序。2、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作者在文中的感情。3、体会关键词语含义和表达效果。 四、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第一

3、组课文,首先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级语文教学的接口处。除了识字还是教学的重点外,还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要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五、单元教学建议 单元学习活动名称:“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学习活动贯穿整个学习单元,分四个模块: 1我们的民族小学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2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使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快乐,其中金色的草地在体验大自然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爬天都峰意在使学

4、生从课文内容的理解中体会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3“体会劳动中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懂得劳动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4“汇报与展示”,这次活动围绕课余生活这一主题进行。活动要能体现学生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主要展示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和收获。可以设一个班级展示台,把自己收集的课外书、邮票等,和大家一起交流、收获。 5、课文学习中穿插阅读训练若干课时。 六、单元课时分配 1、我们的民族小学 2课时2、金色的草地 2课时3、爬天都峰 2课时4*、槐乡的孩子 1课时 语文园地一 3课时 机动 3课时第二单元名人故事一、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19个字,会

5、写40个字。正确读写三篇精读课文中46组词语,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感受伟人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 4、小练笔:续写小摄影师的故事。 二、单元知识结构: 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这是四个闪光的名字,也是四位享誉中外的名人。本组课文讲述的就是有关这些名人的故事。 在以往的几册教材中,学生曾经接触到了有关名人的故事,譬如,一年级下册的邓小平爷爷植树,二年级下册的爱迪生救妈妈。不同于前几册教材中对名人故事的零散安排,本组教材以名人故事为专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内容系统、完整地组织在一起。

6、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读课文,我不能失信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灰雀小摄影师分别讲述了列宁、高尔基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记述了李四光和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四篇课文所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 中的平凡小事,正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了他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从平凡的小事中,体会伟人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四、单元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具备了初步的透过字面表达理解深层含义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表述、描写方法。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引

7、导学生在与同学的合作讨论中,共同探究文章内容、人物心理活动。另外,通过阅读后的习作,改写或续写故事,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培养他们从平凡的小事中找出闪光点的能力。五、单元教学建议:本组课文围绕“名人故事”这一专题,记述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与少年的交往或他们的童年故事,贴近学生儿童心理。教师要注意根据题材补充材料,吸引学生兴趣,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大量有意思的名人故事受到情感和心灵上的感染和熏陶。1、通过图片、生字卡、分析字词特点等进行形象的字词教学,严格要求学生做好预习。2、本单元涉及的名人有许多趣闻跌事

8、,发动学生积极搜集,生动讲述,也可搜集其他名人的趣事,从不同的故事中得到不同的启发。3、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使学生在学学演演中深入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4、在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应当积极准备、精心组织,组织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得到的启示,在了解名人故事的过程中,学习他们崇高、美好的品质。 六、单元课时分配: 5、灰雀 2课时 6、小摄影师 2课时 7、奇怪的大石头 2课时 8*、我不能失信 1课时 语文园地二 3课时 机动 3课时第三单元-心中的秋天一、单元总体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句。 2、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及表现手法。

9、 3、了解秋天的特点,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二、单元知识结构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组以秋天为专题,由篇课文组成。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都会使人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

10、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第二,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第三,本组教材无论是导语、课文,还是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都是紧紧围绕有关秋天这个专题编排设计的,教学中要使各部分的教学相互关连,紧密配合,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导语中提出了“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是为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提出了学习的准备。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画一幅秋天的图画。三、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生字词。

11、2、感受诗文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积累好词好句。3、理解和体会作者或文中人物情感的生发和变化。4、进入课文情境与诗情画意中体会秋天的美好,结合想象,品味浓浓秋情。难点1、人物的情感变化如何被作者具体表现出来的。2、理解、欣赏被艺术化了的一些抽象的语言。四、单元学情分析本单元的教学中对学生的感知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学生能联系生活积累,体会文中优美的语言所描述的美好秋境。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多读多背中,感受诗文中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的美好情感,积累语言知识,学习表达手法,领略汉语的美。五、单元教学建议 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把握教材特点 、教材把握: 风筝编排意图

12、有以下几点: 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一些铺垫;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 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所描写的画面都很美,非常适合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有条件,可以通过课件把课文中的文字用图象表现出来,也可以用投影把学生的收集与大家共享,还可以配乐朗诵为学生提供多

13、样化的信息,让秋天的图景更形象、更生动、更具体。 此外,这篇课文的拓展学习可选择的角度很多,“一可以阅读一些描写秋天的文章,收集一些描写秋天的词句,画一些秋天的景物,还可以和爸爸妈妈到野外去秋游。课后的三个泡泡中的活动要求,只是作为示例,教师可以根据当地实际,围绕秋天,开展一些活动。 听听,秋的声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要求与精读课文有着明显的不同。课文前面有一段连接语,课文学习之前要先引导学生阅读这段连接语,以明确学习要求。 针对以上教材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正确处理教材,立足语言文字字的基础上,渗透人文内涵。首先要围绕单元主题,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将精读与略读、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紧密

14、结合。其次,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展开想象,在读中感受与欣赏,在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最后要精心组织促进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 、导学特色明显: 导语的使用: 导语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单元学习的内容,点名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导语还布置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任务,为课文和语文园地的学习做好准备。 “现在正是金秋时节。我们已经看到她缤纷的色彩,听到了她美妙的声音。分享了她带给我们的欢乐。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进一步发现她的魅力,感受她的美好,并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 读导语。 浏览整组课文。 布置任务:收集或画“秋天的画”,为学习园地中“习作”做准备。 学习小伙伴和“泡

15、泡”的作用: 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边读边思。 引导综合性学习。 (二)、把握年龄特点 三年级是阅读启始年级,教学中要注重两头伸展。 、立足低段求发展: 识字学词理解词句仍然是教学重点。学生生字回生率高,三年级仍需抓识字学习,但要求有所提升: 识字教学: 相信学生的能力; 突出难点,注意简洁; 不仅写字还要写词; 创造练笔机会,在练笔中巩固字词。 理解词句: 低年级:“结合上下文,了解词句的意思”。 中年级:“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从课文来说,作者遣词造句倾注情感。 例风筝 通过关键词句体现出来: 做风筝:心中

16、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快活起名“幸福鸟” 放风筝:快活地喊叫拼命地奔跑从早晨玩到下午,还是歇不下来 风筝断线:大惊例失色、千呼万唤 垂头丧气“我们向那房子跑去, 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着眼高段打基础: 潜心会文,力求发展: 读好课文,初步把握主要内容。 感悟语言内在的联系,发展阅读思维: 中年级不能只停留在抓句子,它承担着习作的任务。“阅读”领会方法,把握语言现象,体会语言规律。抓住语言现象,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开展阅读: 第一层面:句子理解。 第二层面:领悟语言内在联系。 第三层面:整体回味,感悟提升。 感悟语言内在联系

17、不是将句段中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进行机械地解剖,应该与文本的整体感悟、关键词句的理解、情感的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例秋天的雨第二段: 句子之间的并列关系。 第一句和其他句子的总分关系。 第二句开始句子间是并列关系,首句与下面是总分关系,具体读事物间的联系。作者写得美、生动、准确,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 、初读语段, 说说:秋天的雨把()给了()。 理解:五彩缤纷 、出示句段:“秋天的雨把黄色给了银杏树。它把红色给了枫树。金黄色是给田野的。橙红色是给果树的。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与课文第二段比较体会比喻句的准确、生动,朗读训练。 、多种形式朗读整段。引导发现首句和其他

18、句子的总分关系。 积累优美的词语和精彩的片断:在阅读赏析中积累优美的词语和精彩的片断。 通过摘抄背诵,积累课文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断,倡导积累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 初步领悟适合中年级学习的表达方法。 (三)、练习习作,夯实基础 “教学建议” 指出:“要重视培养习作的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 同时指出:“中年级不受文体束缚,也不受篇章束缚,重在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要使学生有效的自由表达,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我认为教师应该有效地指导,让学生练就两个基本功:一个是搜集习作内容的基本功,第二个是表达习作内容的基本功。” “我认为当前作文教学要两手抓,一个是

19、激发动机,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另一方面我认为是要制定作文训练的序列,抓好基本功的训练,应该使自由作文和我们基本功训练的作文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得意彰,自由作文是先放后收,放中有收,而基本功是先收后放,收中有放。” 吴立岗教授认为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包括四个方面: 语句正确连贯; 文字书写工整; 行款格式规范; 标点符号无误。 作文两手抓: 激发兴趣,鼓励表达。 制定训练。 教师心中树立明确目标,加强小练笔: 风筝写好不同时候的人物心情 想象寻找“幸福鸟”,没有找到或者找到后的心情,写一段话。 秋天的雨把话写具体、生动,想象秋天还会把什么颜色给谁?仿写一段话。 (四)、口语交际为习作打基础

20、、话题提供习作的素材。 、说得有序、清楚是写得连贯、生动的前提。 习作中,要注意鼓励学生积极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和积累的好词好句。 (五)、学习略读,注重自主 略读课文不要过多的在理解词句上下功夫,应放手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习得的方法把课文读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抓住一、二个重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内容或写法),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 六、单元课时分配 9、古诗两首 2课时 10、风筝 2课时 11、秋天的雨 2课时 12*、听听,秋的声音 1课时 语文园地三 3课时 机动 2课时第四单元-细心观察一、单元总体目标 1、掌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2、在听、说、读、写、查(资料)等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

21、。 3、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二、单元知识结构鲜花什么时间开放,蜜蜂有哪些奇特的飞行本领,玩耍却玩出了大名堂,怎样巧妙找到丢失的骆驼,这是多么有趣的内容啊。本组课文讲的就是这些内容。有的讲对植物有趣观察和发现;有的讲对动物的细心观察和试验;有的讲在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与发现。课文渗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全组紧扣细心观察这个专题,共编排了篇精读课文花钟蜜蜂玩出了名堂,篇略读课文找骆驼,一个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宽带网),内容丰富多彩。通过本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会正确的观察方

22、法。 本组教材体现了以专题组织内容、加强整合的编写指导思想。比如,专题是“细心观察”,在教材导语中提示了本专题,又提示学生留心观察,在花钟后又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还建议写观察日记。在玩出了名堂后安排小练笔“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口语交际”让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习作”则让学生写一则观察日记。在“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读背反映四季瓜果蔬菜的农谚。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拓展、交流。从中可以看出各种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在教学本组教材时,要把握好编辑意图,加强整合的意识,落实教材要求。三、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生字词。2、读懂课文内容,把握作

23、者构思思路。3、理解并学习运用不同的句式表达。4、培养细心观察,巧妙思考,发现奥秘的能力。难点1、理清作者思路,领会写作方法。2、深入理解“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在课文中的具体化。四、单元学情分析前几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记住生字词的能力有所培养,会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并能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要采取多种方式灵活教学,在趣味学习中进一步扩大词汇量。学习并应用句式转换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惑,通过形象事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五、单元教学建议 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把握教材特点 、教材把握: 花钟教学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前观察一下家中、校园内的各种

24、花,也可以提前准备一些课文中涉及到的花(如昙花、月光花)的图片、录像资料。课文思路清晰,语言很美。要让学生把朗读、理解、感悟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读出对花的喜爱,读出对修建奇妙的“花钟”的赞叹。要带着问题思考,如,植物学家修建花钟的做法真妙,妙在哪儿? 蜜蜂中年级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明确默读要求,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动笔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可采用分层次默读的方法进行训练;初次默读,整体感知全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次默读,深入到词句或带着问题思考。如,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

25、出的?弄清楚作者试验的过程,然后画出文中自己感受比较多和比较深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遍,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 玩出了名堂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平时喜欢的游戏和在玩中的体会,如能说出在玩中的发现更好。即从玩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课文以“玩”为线索,以“名堂”为中心,五个自然段,段段写了“玩”,“名堂”在课文里的意思就是发明与创造。因此,在教学中,要时时把“玩”与“名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以“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作为贯穿全文教学的一个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从三个方面写列文虎克是怎样玩出了名堂的:一边看门,一边

26、磨镜片,玩放大镜;再次玩放大镜,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发明了显微镜;接下去写的是在玩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了微生物。 针对以上教材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正确处理教材,立足语言文字字的基础上,渗透人文内涵。首先要围绕单元主题,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将精读与略读、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紧密结合。其次,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展开想象,在读中感受与欣赏,在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最后要精心组织促进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 、导学特色明显: 导语的使用: “导语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单元学习的内容,点名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导语还布置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任务,为课文和语文园地的学习做好准备。 “资

27、料袋”的使用: “资料袋及宽带网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安排资料袋及宽带网使用的时机。 “学习小伙伴和“泡泡”的作用: 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边读边思。 引导综合性学习。 (二)把握年龄特点 三年级是阅读启始年级,教学中要注重两头伸展。 、立足低段求发展: 识字学词理解词句仍然是教学重点。学生生字回生率高,三年级仍需抓识字学习,但要求有所提升: 识字教学: 相信学生的能力; 突出难点,注意简洁; 不仅写字还要写词; 创造练笔机会,在练笔中巩固字词。 理解词句: 低年级:“结合上下文,了

28、解词句的意思”。 中年级:“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从课文来说,作者遣词造句倾注情感。 例蜜蜂 这是一篇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事物,做科学小试验的范文。细读课文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要从关键词句着手引导学生有目的观察事物,感受“我”对待科学的严谨作风 。 “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试验。” “听说”一词。是听说的就不一定真实可靠,在文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这既成了“我”作试验的原因,也体现了“我”不轻信盲从的求实的科学态度。 从下面的词句斟

29、琢,用词准确性: 大概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 、着眼高段打基础: 潜心会文,力求发展: 读好课文,初步把握主要内容。 感悟语言内在的联系,发展阅读思维: 中年级不能只停留在抓句子,它承担着习作的任务。“阅读”领会方法,把握语言现象,体会语言规律。抓住语言现象,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开展阅读: 第一层面:句子理解。 第二层面:领悟语言内在联系。 第三层面:整体回味,感悟提升。 感悟语言内在联系不是将句段中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进行机械地解剖,应该与文本的整体感悟、关键词句的理解、情感的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积累优美的词语和精彩的片断: 在阅读赏析中积累优美的词语和精彩的片断。 通过摘抄背诵,积

30、累课文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断,倡导积累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 初步领悟适合中年级学习的表达方法。 (三)练习习作,夯实基础 “教学建议” 指出:“要重视培养习作的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 同时指出:“中年级不受文体束缚,也不受篇章束缚,重在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要使学生有效的自由表达,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我认为教师应该有效地指导,让学生练就两个基本功:一个是搜集习作内容的基本功,第二个是表达习作内容的基本功。” “我认为当前作文教学要两手抓,一个是激发动机,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另一方面我认为是要制定作文训练的序列,抓好基本功的训练,应该使自由作文和我们基本功训练的作文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得意彰,自由作文是先放后收,放中有收,而基本功是先收后放,收中有放。” 吴立岗教授认为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包括四个方面: 语句正确连贯; 文字书写工整; 行款格式规范; 标点符号无误。 作文两手抓: 激发兴趣,鼓励表达。 制定训练。 教师心中树立明确目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