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练习3 力学探究解析版专项六 专题练习专题练习3 力学探究1.(2020龙东)如图甲所示,木块的长度为_cm;如图乙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N【答案 2.25 1.2【解析】由图甲所示刻度尺知道: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木块左侧与3.00cm对齐,右侧对应的刻度值为5.25cm,物体长度为5.25cm-3.00cm=2.25cm。由图乙所示弹簧测力计可知: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2N,示数是1.2N。【突破点】(1)长度测量必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测量长度时,若不是以刻度尺的零刻度作为测量起点的,要读两次数,二者只差为物体的长度。(3)注意测量仪器的量程和分度值。2
2、.(2021宁夏)某同学学习了密度知识后,对测量物质的密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他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土豆的密度。具体过程如下:用调好的天平测量土豆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如图甲所示,则土豆的质量是_g。他用一个大烧杯自制溢水杯,将土豆缓慢浸没在大烧杯中,同时用小桶收集溢出的水,将小桶收集的水倒入量筒后如图乙所示,则土豆的密度为_,测出的土豆密度值_(选填“偏大”或“偏小”)。(结果保留2位小数)(2)他想知道胡麻油的密度,于是找来了透明容器、普通玻璃杯A、适量的水、一瓶胡麻油、刻度尺、滴管、记号笔和一个面积为S粗细均匀的玻璃杯B。测量过程如下:在透明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将A杯放入透明容器中如图甲所
3、示。在B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刻度尺测量出水柱的高度,并标记水面位置如图乙所示。将B杯中适量的水倒入A杯中,用记号笔标记出A杯与水面相交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并用刻度尺量出B杯中剩余水柱的高度;接下来他的操作是:_则胡麻油的密度表达式是:=_。(用测量量和已知量的符号表示,已知水的密度为)推导过程是:_。【答案】(1)127.5 1.27103 偏大 (2)将B中水倒出,将胡麻油装入杯中,直至标记处,将A中的水倒出,从B杯中往A杯倒入胡麻油,直至标记2,测出此时B杯中剩余胡麻油的高度为h3 见解析 【解析】(1)土豆的质量是砝码的质量125g,加上游码的所指的示数2.2g,故为127.2g;如图土豆
4、的体积为100mL,则土豆的密度为:= = = 1.272g/mL=1.27103kg/m3,故土豆的密度为1.27103kg/m3;将小桶收集的水倒入量筒后,水桶内水有残留,故体积偏小,故密度偏大。(2)B中水倒出,将胡麻油装入杯中,直至标记处,将A中的水倒出,往A杯倒入胡麻油,直至标记2,此时根据排开水的体积相同,故浮力相同,漂浮,液体的重力相同,故胡麻油和水的质量相同,此时水的质量为水(h0-h1),则胡麻油的质量为水(h0-h1);测出此时B杯中剩余胡麻油的高度为h3,则胡麻油的体积为S(h0-h3)。则胡麻油的密度为= ,所以 。【突破点】(1)用天平测质量时,标尺上的读数要以游码的
5、左侧刻度为准。(2)判读测量值偏大还是偏小,运用密度公式=m/v进行分析:若m一定,v偏大,则密度偏小,反之,密度偏大;若V一定时,m偏大,则密度值偏大。3. (2020常德)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实验时,向左盘和右盘同时放入等重的砝码,这时木块保持静止,说明一对平衡力的_; 但小明在实验时发现,若向左盘和右盘同时放入不等重的砝码时木块仍然保持静止状态,则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2)现保持F1与F2相等,将木块换成小车,然后扭转一个角度,松手后,小车将_,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验证二力平衡时的两个力一定_;(3)如果将木块换成弹簧测力计,左右两盘各放入重5
6、N的砝码,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A10N B.5N C.0N【答案】 (1)大小相等 木块与桌面间存在摩擦力 (2)转动回来 在同一直线上 (3)B【解析】(1)左盘和右盘同时放入等重的砝码,则木块左右两边所受的拉力的大小相等,能处于静止状态,所以能说明一对平衡力的大小相等。小明在实验时,放入左右盘的砝码并不等重,但木块仍能保持静止,是因为木块与桌面之间有摩擦,所以木块所受的左右两个拉力大小不等,但由于摩擦力的影响,还是能处于平衡状态。(2)将木块换成小车后,小车与桌面的摩擦力较小,小车所受的两个拉力大小虽然相等,但两个拉力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于是两个拉力让小车转回原位,所以二力平衡时,两
7、个力大小要相等,方向也需要在同一直线上。(3)把木块换成弹簧测力计后,在左右盘中放入5N的砝码,则弹簧测力计所受的拉力为5N,所以其示数为5N,B正确。选B。【突破点】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1)在左右盘中放等质量砝码,小车保持静止,是为了探究二力是否相等。(2)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后松手后,是为了探究二力是否在一条直线上。(3)将绳子剪断,看小车是否静止,是为了探究二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4)若用小车或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实验,摩擦力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物体自身越重,摩擦力越大,影响越明显。(5)本实验改用如下装置,可以减小摩擦的影响。4.(2020衡阳)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8、”的实验中,实验小组的同学们测量了相关数据并记录在如表中:次数123456质量m/g40100160200240300重力G/N0.41.42.02.33.0(1)测量前,要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 上。(2)第3次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指针指示位置如图甲所示,表中空缺的实验数据“”是 N。(3)根据表中的数据得到如图乙所示的对应点,请画出物体受到重力的大小跟质量关系的图象。(4)由图象可知,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 。【答案】(1)零刻度线 (2)1.6 (3)(4)成正比【解析】(1)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候,首先要“调零”,即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线;(2)第3次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指针指示位置如图甲
9、所示,由图可知,该测力计的最小分度值为0.2N,指针在1刻度线下方3格,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1N+30.21.6N;(3)根据描点法作图,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象如答案图所示。(4)由于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象为原过点的直线,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突破点】(1)叙述结论时,不能说成“物体的质量与所受的重力成正比”。(2)作图时描点要准确,图线要圆滑。5.(2021吉林)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如图所示。(1)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水平长木板做_运动,比较甲、乙两图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_有关。(2)当甲图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增大到时,木块受到
10、的滑动摩擦力为_N。【答案】(1)匀速直线 压力 (2) 2.2 【解析】(1)1只有沿水平方向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拉力大小才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比较甲、乙两图可知,粗糙程度一定,乙压力大,测力计示数大,摩擦力大,故粗糙程度一定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2)因为压力和粗糙程度不变,所以滑动摩擦力不变,所以此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仍为一开始匀速时测力计示数,即2.2N。【突破点】(1)测量滑动摩擦力时,需要“匀速水平”拉动物体。这种情形不易做到,一般该进为物体与测力计不动,拉动木板。(2)牢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11、只要这两个没变,摩擦力就不会变。6. (2020泰州)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1)小明调试实验装置时,将小车从斜面上A处滑下,如图甲所示,小车滑出水平木板右端而掉落下去。为让小车不滑出木板,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_;A小车仍从斜面A处滑下,换一个更长的木板B增大斜面的倾角,小车仍从斜面上A处滑下C斜面倾角不变,小车从斜面上A处以下位置滑下D减小斜面的倾角,小车仍从斜面上A处滑下(2)调试成功后,小明每次均将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处滑下,让小车分别在毛巾、棉布和木板表面运动,最终小车静止时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由此可得: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的路程越_。进一步推理可知:若小车运动时所受阻
12、力为零,小车将保持_(填运动状态);(3)在上述实验中,小车在毛巾表面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量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木板表面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量;(4)上述实验结论是小明在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推理得出的。下列得出实验结论的过程与该实验相同的是_。A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B用小磁针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C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D探究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答案】(1) B (2) 长 匀速直线运动 (3) 等于 (4)C【解析】(1)将小车从斜面上A处滑下,小车滑出水平木板右端而掉落,说明小车到达水平面的动能较大,速度较大,通过的路程比较大,所以为让小车不滑出
13、木板,可以换一个更长的木板;或者将小车从高度较低处滑下,或者可以减小斜面的倾角,从而减小小车到达水平面的动能,减小小车在水平面的速度,减小小车通过的路程;故不可行的方法是增大斜面的倾角,小车仍从斜面上A处滑下。选B。(2)由图示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速度减小得越慢,运动的路程越远;进一步推理可知,当阻力为零时(即小车不受摩擦力),则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3)由题意可知: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处滑下,所以小车到达毛巾表面和木板表面的水平面时的速度相等,而且小车最后在毛巾表面和木板表面上都会停下来;所以小车在毛巾表面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量等于在木板表面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量。(4
14、)上述实验结论是小明在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推理得出的。所用的方法是理想实验法。A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A错。B用小磁针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用的方法是转换法,B错。C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用的方法是理想实验法,C正确。D探究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D错。选C。【突破点】(1)本实验中,让同一小车从同一高度在同一斜面由静止滑下(三同一)的目的是让小车到达平面时具有相同的速度,便于后续实验的比较。(2)本实验采用的是实验与推理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的,与此方法相同的实验还有验证“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3)注意分清楚实验事实与推理部分:让小车在不
15、同的粗糙面上滑动,平面越光滑,阻力越小,小车划出的距离越长,这是实验事实;假设平面没有摩擦,小车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是推理部分。7.(2021湖北)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实验中,甲图中小桌放在海绵上,乙图中在桌面上放一个砝码,丙图中桌面朝下,并在其上放一个同样的砝码。(1)在三次实验中,均用海绵被压下的深浅,来显示小桌对_的压力作用效果;(2)比较_两图可以初步得出实验结论: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不明显。若想通过比较甲、丙两图也得出相同的实验结论,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下列事例中,直接应用该结论的是_(填序号)。有些课桌的边缘设计成园弧形状水壶的壶嘴和壶身设计成
16、相同的高度交通管理部门规定,货车每一车轴的平均承载质量不得超过10t【答案】(1)海绵 (2)乙、丙 取下丙图中的砝码 【解析】(1)实验中,压力的作用效果是通过比较海绵的凹陷程度来确定的。(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当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不明显,由图可知,选择实验乙、丙。想通过比较甲、丙两图也得出相同的实验结论,要保证甲、丙的压力大小相同,即拿掉丙图中的砝码,才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有些课桌的边缘设计成园弧形状,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积,减小压强,防止人碰到时受伤。符合。水壶的壶嘴和壶身设计成相同的高度,这是利用了连通器原理。不符合。货车行驶时,地面的受力面相
17、同,承载质量越大,对地面压力越大,压强越大,路面易损坏。故不符合。选。【突破点】(1)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是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2)本实验是通过物体形变的大小来反应压力作用效果的,为了便于观察实验效果,选用易于发生形变的材料来做显示压力作用效果的材料实验比较好。8.(2021宁夏)如图所示,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中:(1)图A所示压强计在使用前,需观察U形管两边液面是否相平,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请简述检查气密性的方法:_。实验中通过_显示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2)某同学实验的情形如图B、C、D所示。比较图B和图C可以探究的问题是_。保持探头在水中的深度不变,改变它的方向如图C
18、、D所示,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初步得出结论:_。(3)该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在同种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使用不同的压强计,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不完全相同。他认为可能与探头橡皮膜安装的松紧有关。请你设计实验证明他的观点_。【答案】(1)用大拇指轻压橡皮膜,若U形管液面有高度差,则气密性良好 U形管液面有高度差 (2)同种液体,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在同种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3)两个相同的压强计,一个橡皮膜比较松,一个比较紧,同时伸入同一种液体,同一深度,观察两压强计U形管液面高度差的区别 【解析】(1)用大拇指轻压橡皮膜,若U形管液面有高度差,则气密性良好;U形管液面有高度差,
19、高度差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2)图B和图C深度不同,故探究的是同种液体,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如图C、D所示,同种液体,水中的深度不变,U形管液面有高度差相同,故结论为在同种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压强相等。(3)变量为橡皮膜安装的松紧程度,两个相同的压强计,一个橡皮膜比较松,一个比较紧,同时伸入同一种液体,同一深度,观察两压强计U形管液面高度差的区别。【突破点】(1)了解微小压强计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微小压强计是通过比较U形管液面有高度差来显示液体的压强大小的。使用前要检查好气密性(方法:轻压橡皮膜,两边液面有高度差的变化,则气密性良好);调整好两边液面,使其相平(若不向平,取下一
20、端橡皮管,待两边液面向平后在套上)。(2)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9.(2021上海)小明在高海拔地区旅行,发现鸡蛋煮不熟,查阅资料发现煮鸡蛋需要达到一定温度,水温达到沸点后温度在不断提升,不同气压下沸点不同,以下是气压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实验序号大气压(kPa)沸点()10.518121.0110032.03120(1) 气压和沸点的关系_(2) 说明鸡蛋煮不熟的原因_(3)在高原上想要快速煮熟鸡蛋需要:_A耐烧的锅 B比热容大的锅 C内部气压高的锅【答案】(1)同一地点,大气压越高,沸点就越高;大气压越低,沸点就越低 (2)高原大气压较低,水的沸点低 (3)C 【解析】(1)由表中数据可知,同
21、一地点,大气压越高,沸点就越高;大气压越低,沸点就越低。(2)高原大气压较低,水的沸点低,所以鸡蛋煮不熟。(3)AB耐烧的锅和比热容大的锅不会提高水的沸点,不能使鸡蛋快速煮熟,AB错。C内部气压高的锅,因为锅内气压大,水的沸点高,可以使鸡蛋快速煮熟,C正确。选C。【突破点】注意气压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沸点随气压减低而降低。10.(2021河南)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提出了浮力大小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的猜想:1.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2.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3.与液体的密度有关。(1)请你写出能够支持猜想3的一个生活现象:_;(2)进行探究时,实验步
22、骤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其中序号b中物体P所受浮力大小_N;(3)分析a、c、d三次实验,可知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_(选填“有关”或“无关”);分析_三次实验,可知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分析a、d、e三次实验,可知在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_(选填“越大”或“越小”);(4)本实验不仅可以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从实验数据还可求出物体P的密度为_kg/m3。(已知=1.0103kg/m3,g取10N/kg)【答案】(1)在死海里可以躺着看书 (2)1.4 (3)无关 a、b、c 越大 (4)2.4103 【解析】(1)死海的水密度大,
23、在死海里可以躺着看书。(2)序号b中物体P所受浮力大小:F浮=G-F=4.8N-4.3N=1.3N。(3)分析c、d实验,深度变深,浮力不变,故浮力与深度无关;分析a、b、c实验,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化,浮力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分析a、d、e三次实验,密度变大,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故浮力越大。(4) 物体P的质量为m= = =0.48kg,物体的体积为:V物=V排= = = =210-4m3,物体P的密度为:= = =2.4103kg/m3。【突破点】注意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问题。11.(2021随州)下列甲、乙、丙、丁四幅图是某实验小组利用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圆柱形物块、小桶和
24、水“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跟它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过程情景,其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依次是F1、F2、F3、F4。(1)在实验操作前细心的明天同学指出:在情景甲中存在错误,该错误是溢水杯中水面_;(2)纠正错误后,该探究实验的合理顺序为_(用甲、乙、丙、丁表示);(3)在情景乙的测量中,溢水口还在溢水过程中,义正同学便急忙把小杯移开,开始测量小杯和溢出水的总重力,这样会导致测得“排开液体所受重力”_(选填“偏小”“不变”或“偏大”);(4)在完成实验之后,陶子同学发现实验桌上有一瓶用于测量密度的盐溶液,她思考之后建议:利用浮力来测量该液体的密度。经过组内一番讨论,仅增加了戊图(注意:戊
25、图中是盐水,乙图中是水)所示情景,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5,则待测盐溶液的密度液可表示为或,其中X=_(用F1、F5表示)。【答案】(1)没有与溢水口相平 (2)丁、甲、乙、丙 (3)偏小 (4)F1-F5 【解析】(1)该错误是溢水杯中水面没有与溢水口相平。(2)首先测出小桶的重力,其次用测力计测出某物体所受重力,再把被测物体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读出这时测力计示数,同时,用小桶收集物体排开的水,最后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水所受的总重力。所以该探究实验的合理顺序为丁、甲、乙、丙。(3)溢水口还在溢水过程中,义正同学便急忙把小杯移开,开始测量小杯和溢出水的总重力,这样会导致测得“排开液体所受重
26、力”偏小。(4)分析甲、戊图,由平衡条件得:F1=G;F5+液gV排=G。分析乙图,由平衡条件得:F2+水gV排=G。由上述联立解得:液= 水,所以X=F1-F5。【突破口】注意溢水杯的使用。液体只能加到溢水杯的溢水口处。(2)注意本实验需要比较的是用排水法测出的浮力和溢出水的重力的大小做比较。(3)本实验的误差主要是溢水杯溢水时产生的误差。溢水口要不再溢水时再开始实验。12.(2021江西)(探究名称)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猜想二: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1)如图甲所示,应将杠杆两端的螺母向_(
27、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如图乙所示,小明同学挂上钩码并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水平平衡,记录的数据如下表:(3)改变钩码的_和钩码的位置,重复上述实验两次,记录的数据如下表:实验次数动力间距离/阻力间距离/小明11.050.51021.5101.01531.0102.05小红和小明40.8151.01051.4151.010(分析与论证)根据小明同学的数据可验证猜想_(选填“二”或“一和二”)是正确的。而小红同学则认为小明同学每组数据中的力臂恰好都等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还应改变动力或阻力的_进行实验;于是,小红同学协助小明同学按图丙方式进行实
28、验,获得表中后两组数据。综合分析表中数据可验证猜想_是错误的。若要验证另一种猜想是否正确,必须添加的测量工具是_。通过以上研究,小明同学真正理解了力臂是支点到_的距离。【答案】(1)左 (3)数量 一和二 方向 二 刻度尺 力的作用线 【解析】(1)如图甲所示:杠杆的右端下沉,说明杠杆的重心在支点的右端,故应将杠杆的重心向左调节,即两端的螺母向左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3)小明的实验中,动力和阻力均为钩码的重力,第3次实验数据和第1次数据相比,动力和阻力及OB、OA间的距离都发生了改变,即改变钩码的数量和钩码的位置,重复上述实验两次,记录的数据如下表。小明的实验中,因杠杆始终在水平位置平
29、衡,由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和力臂的定义,动力臂即OB间距离,阻力臂即OA间距离,在第 1次实验中:1.0N5cm=0.5N10cm;第2次和第3次实验中:1.5N10cm=1.0N15cm;1.0N10cm=2.0N5cm。所以小明同学的数据可验证猜想一和二是正确的。而小红同学则认为小明同学每组数据中的力臂恰好都等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当动力或阻力的方向与杠杆不垂直时,力臂则不等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故还应改变动力或阻力的方向进行实验。小红同学协助小明同学按图丙方式进行实验,根据0.8N15cm=1.0N10cm,可验证猜想二是错误的。若要验证另一种猜想是否正确,即力的
30、方向与杠杆不垂直的情况,因此时动力臂不等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为了测量动力臂的大小,故必须添加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通过以上研究可知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小明同学真正理解了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突破点】在探究杠杆平衡的实验中,将杠杆调节到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为了使杠杆与力垂直,力臂与杠杆重合,便于测量力臂的大小。将杠杆的中心放在支点,是为了减小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多次改变力或力臂的大小获取多组数据,目的是探究规律,避免一次实验带来的偶然性。13.(2021遂宁)涪江六桥建筑工地上矗立的塔吊,是用电动机来带动滑轮组提升重物的设备。如何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节约电能呢?为此同学们进行了“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