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41.17KB ,
资源ID:561558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61558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余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余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docx

1、新余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新余市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新余市交通运输局二一三年六月目 录前 言 1一、现状与评价 2(一)主要工作成绩 2(二)存在的问题 9二、形势与要求 13三、思路与目标 16(一)总体思路 16(二)基本原则 16(三)发展目标 18(四)主要指标 18四、重点任务 19(一)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19(二)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设备推广应用 21(三)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组织模式优化 22(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信息化平台构建 24(五)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能力建设 25五、保障措施 27(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27(二)

2、完善激励机制,强化政策保障 28(三)健全监管体系,落实目标责任 29(四)扩大宣传培训,强化人才保障 30 前 言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八大关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加快建设新余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根据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纲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江西省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江西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新余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新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余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新余实际,特编制新余市绿色循环低碳

3、交通运输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阐明了新余市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中长期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中长期发展目标,提出了新余市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是2013年至2020年新余市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交通运输行业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新余市进一步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与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现状与评价(一)主要工作成绩“十一五”以来,新余市交通运输行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部、省和市委市政府节能减排工作战略部署,加大交

4、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紧紧围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排放水平,不断提升发展理念,大力调整城市交通运输结构,积极推进技术进步,加强节能减排监督管理,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1. 加强组织领导,低碳交通组织框架体系基本形成。“十一五”期间,新余市交通运输局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扎实有序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节能减排效果,保障了全市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全面协调与顺利开展,主要体现在:一是成立了新余市交通运输局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2010年6月24日,新余市道路运输管理处印发了关于成立新余市道路运输管理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余运字20

5、1048号),决定成立新余市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道路运输管理处,负责领导全市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研究制定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相关规划、政策、措施和标准,统筹解决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二是建立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联动机制。近年来,新余市形成以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管理机构为主导、交通运输企业为主体、公众参与的节能减排联动工作机制,即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管理机构按照职能分工,结合各自业务特点,把节能减排作为重点任务,抓紧抓实;引导和督促交通运输企业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节能减排;鼓励社会

6、公众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同时,将交通运输节能降耗目标任务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实行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三是建立了联络员工作机制和定期信息报送制度。制定了运管处节能减排板块业务工作分工表,明确了其与局机关相关科室、局属相关单位的工作事项。承担节能减排工作职责或任务的各部门(单位),要落实相应工作机构,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确定1名具体承办的在编公务员作为联络员。各相关部门(单位)定期向市交通局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报送工作计划执行情况,推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各项工作落到实处。2. 强化政策引导,低碳交通制度环境不断优化。新余市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包括新余市人民政府关于

7、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余府发20071号)、新余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减排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余府发200733号)、新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余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余府发200739号)、新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余市加快经济发展优惠办法的通知(余府发200831号)、新余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余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余府办发200931号)、新余市公共机构2009-2010年节能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务车辆节油工作的通知(余公节发20097号 )、关于下发新余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制度的通知(余公节发20098号)等。新余市交通运输行

8、业贯彻落实了江西省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关于确保实现全省交通运输行业2010年节能减排目标的贯彻实施意见、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全省“车、船、路、港”单位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先后颁布了新余市道路运输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城乡公交票价优惠办法或通知、驾校模拟教学仪配置规定等相关规定,明确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任务目标、工作重点和采取的主要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工作程序和制度。3. 调整交通运输结构,行业发展方式得到转变。一是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系。做好综合运输体系规划,合理布局运输线网及客货站点,优化运力结构

9、,构建综合性运输枢纽,努力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和“零换乘”。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优化公交线网布局,提高线网覆盖率,不断改善和提高城市公交服务水平,提高公交分担率。大力发展区域干线运输,健全支线运输,完善农村运输网络。通过不同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以运转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引导形成集约的交通能源消耗结构,支撑交通行业节能目标的实现。二是调整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积极引导老旧汽车技术改造或报废更新,加速淘汰能耗高、排放超标的老旧车型,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新型运力。其次,大力发展农村客运,推广使用符合国家颁布的节能减排标准的农村客运车型;打破传统定点、定线、定班单一的发班方式,采取区域经营、专线经营

10、、延伸经营、预约经营等灵活多样的节能降耗客运经营方式。加快推进公司化经营,引导道路运输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的发展道路。三是公交优先助推城市低碳发展。开展了“公交优先,绿色出行”为主题的无车日活动,大力宣传绿色交通理念,积极倡导市民尽可能选择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对小汽车的使用和依赖。加大了城市公交投入,不断增加公交运力,不断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切实满足市民出行需求。安装了公交车GPS监管系统、出租车GPS监管系统,加强公交车和出租车运行监管,促进城市客运节能减排。在全省率先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将部分城乡道路客运转换为城乡公交,在原有票价基础上降低50%运营,使城乡百姓

11、充分感受到了公交出行的便利。4. 推进低碳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步伐加快。新余市通过切实加强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不断增强节能减排的技术基础。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一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低碳技术的运用。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中,从规划开始,优化设计,低碳建设,集约使用土地资源,大力推广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在新建公路项目方面,将降低道路照明、隧道通风与照明,以及附属房建项目能源消耗等技术性节能措施作为设计招标的重要内容;设计方案审查中,注重合理利用技术指标,尽可能少占耕地,减少高填深挖,综合利用征地范围内可耕种表土;在公路养护工程方面,积极推广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等节

12、能技术。二是加强交通信息化建设管理。加快交通运输综合业务网建设,搭建全市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交通运输信息资源整合,提高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推广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先进科技和信息手段进行运输组织管理,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和有效衔接。加快建立和完善货运交易网络信息平台,引导传统货运企业拓展服务链,发展货运综合物流。利用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公布节能信息,发布节能减排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建立全市交通运输从业人员资格无纸化计算机考试信息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节能降耗。5. 加强政府引导与监管,低碳管理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大力推选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新余市交通运输局在“十一

13、五”期间组织开展的节能减排项目覆盖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装备、交通运输组织、交通运输信息化等多个领域,主要项目包括道路运输车辆维护检测信息系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在省县道大中修中的应用、驾校教练车“油改电”、驾校模拟教学仪推广应用等。其中,新余市公路局分宜分局的“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在省县道大中修中的应用”被评为全省交通运输行业第二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在全省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在这些项目实施过程中,新余市交通运输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和引导,各项目实施顺利,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二是强化交通运输市场行政审批与监管。严格执行国家和交通运输部对营运车辆的能耗限值标准,严把营运车辆

14、能耗准入退出关,在新增运力审批时对不符合国家能耗和排放标准的运力和更新运力不予审批。完善道路运力审批制度,贯彻执行关于“客车实载率低于70%的线路不得投放新的运力”的政策,合理控制运力增长,建立和完善道路运输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加强运输组织和运力调配,提高货运车辆实载率,逐步实现新余市营运车辆能耗和排放达到国家标准。加强道路运输车辆节能减排监管,逐步建立道路运输车辆节能排放指标监管体系,对达不到排放和能耗标准的车辆不得准予进入道路运输市场。在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准入上严格把关,将节能减排意识的培训、节能技术的培训、节能新技术的操作等纳入从业人员考核内容。三是加强公务用车监管。加强公务车辆定编管理,严

15、格执行公务车辆购置、配备标准。政府采购部门严格按照节能采购规定,将节能环保型车辆纳入公务用车节能采购范围,推广采购小排量、低油耗、低排放的节能环保型车辆,控制采购大排量车辆,认真把好入口关。建立公务车辆单车核处制度、出车登记制度、入库停放制度、定点加油、定点维修等制度,规范公务车辆管理,推进机关节能降耗工作。四是健全节能减排保障机制。研究制定交通规费、车辆通行费优惠办法,鼓励发展重型车、专用车、厢式车和拖挂车运输,发展适合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的大吨位多轴重型汽车列车和短途集散用小型货运汽车;鼓励和引导使用节能、环保和标准化的运输工具;鼓励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设立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用于奖

16、励节能减排效果好的科技创新成果,补助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推广。鼓励交通运输企业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对节能减排项目的支持。6. 开展宣传培训,节能减排发展环境逐步改善。一是强化节能减排教育培训。加强交通运输行业节能管理、节能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高素质交通运输节能人才队伍。广泛开展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培训工作,使交通运输行业各类从业人员都能接受不同层次和不同内容的节能培训,提高节能意识、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尤其对驾驶员进行节能驾驶技术培训,并在营业性车辆驾驶员从业资格考核中增加节能驾驶考核的内容。开展交通运输行业节能教育工作,提高全行业的节能意识和资源忧患意

17、识,使节约能源逐渐成为全行业的自觉行为。二是营造节能减排良好氛围。充分利用舆论的导向与监督作用,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多种形式,加强对交通运输节能减排重要意义的宣传,在全行业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发挥网络优势,在交通运输系统各级网站设立“节能减排”专栏,提高服务水准;编写宣传手册,普及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方面的基本知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联动,营造节能减排和建设生态交通的社会氛围。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等,组织开展经常性的节能宣传、培训教育、技术和典型交流工作。(二)存在的问题新余市交通运输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面对全国日益严峻的能源资源形势和绿色

18、循环低碳发展的更高要求,新余市交通运输行业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 交通运输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一是交通基础设施结构需优化。整体来看,新余市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于新余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首先是公路路网技术等级较低。作为公路网中的大动脉、承担长运距、大容量、快速公路运输通道的二级以上公路只占公路总量的11.44%,比重太低。二是公路路况较差。干线公路中的省道、县道大都为20世纪90年代初建成,已接近或超过正常使用年限。其次是航道等级低。现有航道全是等外航道。第三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不了城市停车需求。城市交通方面,随着机动车拥有量和停车需求的增长,停车预备用地不足,尤其是大型公共建筑缺乏停车

19、场或停车泊位;公交客车必要的基础设施港湾式候车站建设滞后,以路为场现象严重,对城市交通畅通影响极大。二是公共交通存在较大发展空间。近年来,新余市一方面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民众采用公交出行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另一方面,新余市私人小汽车增速极快,给城市交通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为保障人民群众的便利出行和城市交通的畅通,势必要进一步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输装备水平,鼓励使用新能源、节能环保公交车辆,减少私人轿车出行,提高公众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比例。积极引导出行者多采用公共交通和节能环保的方式出行,并提高公众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比例。三是水路运输等节能运输方

20、式发展缓慢。“十一五”期间,水路运输量(包括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均远远低于公路运输量。公路货运汽车数量迅速增加,公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迅猛增长。水路客运量、客运周转量有较快增长,但总量仍然较小,水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呈现不升反降趋势。四是能源消费结构亟待优化。全市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费过度依赖石油,替代能源、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有待提升。新余市交通运输能耗主要以柴油和燃料油为主,天然气和电力等清洁能源占比仍然很少。2. 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服务体系仍不健全一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有待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科技研发投入与基础设施投资比例不合理,创新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特别是

21、对替代能源、节能环保型运载工具、现代信息技术等一些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不够。二是缺乏鼓励节能减排技术、产品推广的配套激励政策和机制。促进节能减排技术、产品推广应用的财税、金融、贸易、保险、投资、价格等激励政策仍然欠缺,部门协同合作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市场推广机制、宣传交流机制等有待加强。三是行业信息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行业信息化平台建设还存在智能化、自动化管理水平不足,资源共享仍然不够,平台网络化、系统化程度仍然较低。四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节能减排技术产品和服务市场还有待进一步规范,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3.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保障措施

22、仍需进一步强化。一是资金保障。从节能减排资金的引导与投入上看,与工业、建筑业投入相比,与行业自身发展需求相比,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专项引导性资金投入仍然明显不足。市财政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扶持与奖励资金仍显不足,缺乏基本的节能减排工作经费、设施设备等保障,基础能力建设十分薄弱,难以满足新时期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更高要求二是人员保障。目前,新余市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管理未设置专门的机构和配备专门人员,随着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任务日趋繁重以及管理要求不断提高,人员队伍无论是总量规模、人才结构还是综合素质等均有较大差距。三是监管能力保障。当前,新余市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基础工作仍然相当薄弱,交

23、通运输能耗统计、监测缺乏有效方法和手段,能耗统计测算的数据来源渠道、统计口径、测算方法不一,能耗及排放情况底数不清,指标不明,亟需建立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体系,完善监管办法,对节能减排目标实施有效控制。三是配套措施保障。新余市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财税政策、产业政策、激励机制、示范引导等方面尚未形成配套体系,难以更大程度地调动行业节能减排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当前国家、省、市对节能减排工作高度重视,实施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层层考核问责的形势下,交通运输作为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在节能减排资金、人员、监管、配套上必须给予充分保障。二、形势与要求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是新余市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攻

24、坚时期和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关键时期,新余市交通运输行业要转变理念、统一认识、抓住机遇、精心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加快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构建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一)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迫切要求交通运输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交通运输是国家能源消费和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之一,对能源依赖性强,对环境影响较大。未来一段时期,在新余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全力打造以主城区为枢纽、贯通各乡镇的“半小时公路交通网”,打造新余至周边市县的“一小时交通经济圈”的战略部署下,新余市交通运输业运能还将不断扩充,虽然交通运输能耗强度会有所下降,但是能源消费总量仍将持续增长。因此,交通运输

25、发展不能通过单纯依靠扩充能力的粗放式发展来解决,而必须通过整合资源、强化管理、科技创新、深入挖潜的内涵式发展来解决。这就迫切要求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不断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有效保护和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新余市交通运输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作为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二)实现新余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迫切要求交通运输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新余市作为一个新兴工业特征明显的城市,已经从战略高度认识到,节能减排是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出路。近

26、年来,新余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目标,以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为主线,强化节能减排管理,深挖节能潜力,加大减排力度。“十二五”期间,新余市以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旨在寻求在低碳产业、绿色交通、建筑节能等六大关键领域的新突破。交通运输活动消耗大量的能源,而快速发展的交通运输业又是新余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交通运输作为先导性、基础性、服务性行业,迫切需要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三)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迫切需要建设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部明确要求全行业必须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

27、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线,将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作为重要着力点,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是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本质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的迫切需要,也是不断深化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必然选择。因此,新余市交通运输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必须把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构建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三、思路与目标(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以建成新余市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

28、系为目标,以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节约资源、提高能效、控制排放、保护环境为核心,以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装备体系、节能高效运输组织体系、智能交通与信息化服务管理体系和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能力保障体系为重点,以试点项目和专项行动为载体,努力在绿色循环低碳交通技术与政策创新上先行先试,尽快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社会行动于一体的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长效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新余市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二)基本原则1. 坚持统筹发展、突出特色。统筹谋划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与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发展,

29、统筹当前与长远、刚性需求与建设“两型”行业的关系,统筹新余市“公路、水路、城市公交”布局、建设和发展,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统筹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输服务、低碳能力建设等各领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化建设,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同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结合新余市交通运输发展的客观实际和阶段性特征,积极打造新余绿色循环低碳交通亮点。2. 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注重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坚持部门推动、企业主动、社会行动一体的政策导向。充分发挥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监管与指导作用,积极争取与发展改革、环保、统计、规划等其他有关部门的协同合作,内外协调,上下联动,形成政府领导

30、、多部门联动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行业自律作用,广泛调动交通运输企业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形成合力。3. 坚持创新驱动、长效发展。把改革创新贯穿到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各环节,大力推进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服务创新,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从源头上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长效机制,促进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4. 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立足于新余市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阶段性特征,紧密结合国家、省、市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战略部署,统筹谋划、科学合理确定绿色循环低碳交

31、通运输的发展目标与路径,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化进程。(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力争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意识明显增强,法规标准基本健全,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科技创新驱动能力明显提高,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率明显提升,交通运输运力结构和能源结构趋向合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建、管、养、运”更加清洁;交通运输服务能力、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高;运输装备更加节能,新能源、清洁能源、专业化运输装备比重明显提高;交通物流业发展逐渐走向成熟;交通信息化应用能力显著增强;形成比较完善的交通运输能耗统计监测考核体系,行业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控制温室气体与污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明显增强,生态保护得到全面落实,环境污染得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