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7.55KB ,
资源ID:560385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6038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二单元 文明的起源.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二单元 文明的起源.docx

1、第二单元 文明的起源第二单元 文明的起源第一课 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2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以世界文明的诞生为中心概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从标志人类文明演进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看本单元向我们展示了人类从原始采集、游猎向农业文明的嬗变。从文明间的接触、交流、融合来看,四大文明在相对孤立的条件下形成各具地域特征的文明,但他们又无一例外地都产生在大河流域,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成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及形成的先决条件。本课就是围绕大河流域孕育并创造出的人类灿烂文化成就,分别梳理出古代四大文明诞生的脉络和方向。二、教学目标:1图文配合,了解四大文明产生的自然环境、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起源,勾勒人类文明起源的大致脉络和走

2、向。2体会大河流域在世界文明起源中的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3在世界文明起源的大背景下,比较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区域文明的差异,感受中华文明的古老悠久与博大精深。4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历史资料,感知、发现、体验不同文明的内涵和魅力,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掌握四大文明古国的早期文明及大江大河对其产生的重要作用。本课首次提出了“大河文明”的概念。为什么最早的文明发源地都在大河流域?为什么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首先经历农耕社会?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国家的出现,制度的完善这些文明的标志与“大河文明”有什么关系?明白这些道理是本课的重点。2教学难点:

3、理解人类文明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力求使学生能描述人类文明主要发源地的环境特点,如大河流域、地中海、热带丛林等,并由此表现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能从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描述历史上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实例,并由此对人和自然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评析;归纳现实生活中耳闻目睹的各类自然灾害的危害,并与其在历史上的表现联系起来进行评析。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方法: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采用发现教学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充分利用地图资源,先让学生对四大文明古国有个总体印象,再通过演一演、画一画、理一理的方式了解埃及的发展脉络,然后让学生主动探究自学古巴

4、比伦的内容。第二课时采用“讨论”和“活动教学”的方式。教师通过呈现资料,创设教学情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讨论和探究,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在知识积累中培养能力。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引趣,以图定位活动一:认祖归宗教师出示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中国的长城典型建筑。请学生指出这些建筑各属于哪个国家?大家都对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了解呢?学生欣赏、辨认,由此引出四大文明古国。(通过直观图片及辨认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调动学生以有的知识对四大文明古国稍作感性认识。)活动二:定点定位教师出示四大文明古国位置图。请同学们在地图上确认四国

5、的大致位置。教师过渡:人类文明已进入高度发达的21世纪,不禁要问人类早期文明是如何的?是什么催生了早期文明?这些问题的理解不仅对了解历史有用,而且还会对我们创造更辉煌灿烂的文明有借鉴作用。 (二)新课教学1尼罗河的赠礼(1)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请学生读古代埃及地图,思考讨论:描述埃及所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那里的自然条件如何?(干旱、少雨;尼罗河水长、水量大)我们都知道河水泛滥会造成水灾,为什么埃及人却渴望尼罗河泛滥呢?演一演:假如你是一位古埃及人,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后讲述一下你们会如何利用尼罗河?(2)古代埃及的发展画一画:请同学们画出古代埃及历史发展的时间轴。学生:阅读教材并制作时间尺

6、,进行交流。公元前3500年 出现小国 发展 公元前3000年 统一 公元前15世纪 最强盛 地跨亚、非两洲 公元前6世纪 被波斯所灭(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将抽象知识形象化的能力。)(3)概括观点理一理:分析古代埃及兴起的线索优越的自然条件 农业发达 村落城市兴起 人口增加 手工业商业发展 出现早期国家师:你从上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2新月沃土 在学习了古代埃及方法的基础上,本目内容以学生自学、主动探究为主。教师请学生观察新月沃地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你能说一说这一地区近年来有何重大事情发生?说说这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河流)人们是怎样克服自然的挑战的?早期居民有哪些?完成两河流域统一大

7、任的是谁?学生自学、探究(这样设计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归纳、整理能力。)3启迪探索(1)早期人类文明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的原因有哪些?(2)你能根据教材提供的素材,举例说明人类是怎样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吗?(三)本课小结:你点我评:(1)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 (2)本节课你最大的遗憾是: (3)本节课你的表现:(四)教学提纲: 古埃及 尼罗河文明古国 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古巴比伦 两河流域(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古代埃及和古代巴比伦文明的奥秘,了解了这两大文明的起源。今天我们将继续揭开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古老文明的神秘面纱。(二)新课教学 1印度河与恒河

8、的哺育 教师出示资料:1922年,几名印度勘察队员在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县南部的一座半圆形的佛塔废墟里找到了几块刻着动物图形和令人费解的文字的石制印章。后来在过去的60年里,几个考古工作队相继来到这里进行了发掘和整理,终于发现了一座标志着印度河文明的古城,就是举世闻名的摩亨佐达罗。摩亨佐达罗与在旁遮普的哈拉巴一起,被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称为哈拉巴文化。摩亨佐达罗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750年青铜器时代的一座世界名城。这个城市的居民叫达罗毗荼人,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并用棉花织布的民族。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发现印度河流域的“达罗毗荼人”创造了一个世界之最,那就是培植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棉花,教师

9、设问:(1)古代印度人为什么能培植出最早的棉花?那里的自然环境对其有什么影响?(2)古代印度河流域还出现过哪些文明的重大成果?(3)古代印度文明的起源与人类活动有关系吗?(4)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得出什么结论?教师抛出以上几个问题后,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让他们结合书本知识讨论后逐一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归纳后得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是相互影响的,正是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才创造了人类灿烂的古代文明。教师过渡:了解了古代印度的灿烂文明之后,让我们来欣赏一首歌曲长江之歌。提问:(1)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黄河与长江的歌曲? (2)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歌颂、赞美长江和黄河呢?由此引入。2黄河与长江:中

10、华民族的摇篮 教师:指导学生看图2-5并结合已学的知识探究:(1)黄河、长江孕育中华文明最早是在什么时候?有哪些文化遗址?(2)人们为什么把黄河、长江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学生读图回答。在我们追溯历史的过程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很多文物资料,下面我就请同学们也来当回考古学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下面有三组考古发现:A图26中的玉器有什么图案?这体现了什么价值?B图28说明了什么?C某黄河流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铜器、某长江流域遗址中发现五千多年前的石犁与耕田器。问:说明当时有怎样的生产特点?这一时期的文明成就与半坡、河姆渡时期相比有什么变化?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回答。教师归纳:这些文物

11、都是大河流域的文化遗存,正是大江大河水源充足,水利自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才使人类因地制宜率先进入农耕社会。人们在生产劳动中不断改进生产工具从而促使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并逐渐出现了国家,使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也就在公元前2070年中华大地上出现了第一个王朝夏朝。由此可见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三)总结升华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早期人类文明都源于大河流域,这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对课内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教师可出示表格,这样安排即能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也能及时整理和纠正疏漏之处。)文明古国地域年代共同性原因探究古代埃及 古代巴比伦古代印

12、度古代中国海拔最高的牧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海拔最高牧区案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牧区的特点,体会牧民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产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2、过程与方法 从地图和相关的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牧区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识到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并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饱满情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牧区特点。难点:从地图和相关的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

13、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1、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2、准备“青藏高原”歌曲教学流程: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去过什么地方呢?哦,你们领略过我们平原的秀丽美景,今天,老师想带着大家一起到海拔最高的牧区看看,愿意同老师同行吗?新课教与学:在去之前,那我们先了解一些关于海拔最高牧区的有关情况吧。首先是我们要知道牧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情况。请同学看图。我们再了解牧区的气候,气候由哪两个因素组成,牧区的气候特点请同学来说一说。(终年气温较低,日温差较大)我们了解了牧区的基本情况后,你觉得要去牧区选择什么季节去最合适呢?哪些人不适合去高原牧区呢?那我们应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呢?(汽车、火车、飞机)有没

14、有同学知道关于青藏铁路更多的信息呢?(青藏铁路在建设过程中克服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困难,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总长1142KM,累计投资88.9亿元,建了整五年时间。)那青藏铁路建成以后对青藏地区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呢?好,我们准备很充分了,那我们就出发。我们从南京坐火车,走京沪线到陇海线,在到兰青线,日过三天,火车行进在青藏线上,各位旅客请注意,前方就是我们的目的地了,放眼望去,你们看到什么了呀?看到这个场景,我想起曾经遇到一个游客,他说:“青藏地区看来没有纯粹意义的农民,而有纯粹意义上的牧区和牧民,你们觉得呢?”(青藏地区的耕地很少,即使从事农耕的农

15、民也会饲养少量的牲畜,他们是完全依赖畜牧业的牧民。畜牧业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另外,在青藏牧区,除了我们刚刚看到的绵羊、山羊外,你知道还有什么优良的畜种吗?(牦牛、藏羚羊)好,让我们一起去近距离的接触它们吧。展示图片牦牛,在这图中你获取的有效信息还有哪些?展示图片藏羚羊,藏羚羊是我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可它们之间也有逃脱不了的命运,看!远处这场景,你最想说什么呢?了解牧区的大致情况,让我们走进牧民,了解更多我们想知道的牧民生活吧。吃(展示图片):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在西藏,马肉、驴肉和狗肉是从来不吃的。有些地方的藏民连鱼肉都不吃。因为藏族人

16、认为狗和马是通人性的,是不能吃的;而驴被视为一种很不干净的东西,也不会食用。所以,在西藏千万不能提起吃驴肉、狗肉等事情。穿(展示图片):藏族同胞居住在青藏高原,那里海拔高,昼夜温差大。他们所穿的藏袍,袍袖宽敞,当气温升高时,可以方便地褪去一只袖子,以调节体温,同时有利于起居、出行。另外,藏袍腰肥襟大,白天当衣穿,晚上则可以当铺盖,和衣而眠。除此,藏胞在放牧、耕作中,遇到天气多变而需要调节体温时,褪下袖子就行了。而把袖子褪下来系在腰间, 弯腰干活也十分方便。由此,慢慢地形成了穿着习惯,也就是在气温正常时,藏胞们穿藏袍时,一般只穿一只袖子。 住(展示图片):了解牧民从游牧到定居的生活变化。行(猜猜

17、看):根据牧区特色和条件,藏族同胞平时靠什么而行呢?各位游客,我们的旅游接近尾声了,前一段时间都是我说你们听,接下来,我想听听你们对这次旅行的感受,谈谈当地的自然环境对牧区生活的影响,怎么样?规则:小组讨论,请代表发言。感谢各位对本次活动的积极参与,跟大家一起度过的时间我非常愉快。欢迎各位下次再来我们牧区看看,相信我们的牧民生活会越过越好。最后我代表藏族同胞送上我们珍贵的礼物-哈达,祝福各位身体健康,生活愉快,万事如意!再见!板书设计:地理位置 生产方式地势地形 自然条件 (决定) 气候条件 生活方式教学设计体会: 新课程要求建构的主导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充分发挥学生

18、的主体作用,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是教学改革的要求。针对这一要求,我在教学设计时多从学生的视野出发,以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为学生提供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相关的知识,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这是本教学设计的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整合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从自然环境到受自然环境影响的牧区生活再到让学生认识到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条理清晰,层层递进,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教材运用的灵活性。第三,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生成资源的利用和捕捉。 不过,在整堂课中,还有很多不足和缺点,需要各位批评指正,我自己觉得最大的缺憾是在课堂中一些问题的设计不够严谨,

19、指向性不够明确,以致于学生“答非所问”。面对学生的“答非所问”又不能很机智地转化,所以,本人觉得个人素养急待于提高。附件:(1)酥油是藏族食品之精华,高原人离不了它。酥油是似黄油的一种乳制品,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的脂肪。藏区人民最喜食牦牛产的酥油。产于夏、秋两季的牦牛酥油,色泽鲜黄,味道香甜,口感极佳,冬季的则呈淡黄色。酥油滋润肠胃,和脾温中,含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颇高。在食品结构较简单的藏区,能补充人体多方面的需要。(2)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是以青稞磨成粉为原料,经炒熟后,以酥油为粘合剂制作而成的。其做法是:先将酥油溶化在热奶茶中,然后加上适量的青稞粉,搅拌成团状后,用手捏成形状后直接进嘴吃。青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突出的医药保健作用。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人民的传统食品,而且作为藏餐出现在拉萨的主要饭店,成为招待外宾的重要食品。(3)浙江: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 人口:2006年全省常住人口为4898万人西藏:土地面积为12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藏族占全自治区总人口244万。青海:面积7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496万(相当于19个浙江,人口只占浙江的七分之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