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4.77KB ,
资源ID:559549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59549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初中历史课标解读.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初中历史课标解读.docx

1、初中历史课标解读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国家课程专家 何成刚教育部已于2011年底颁布了修订后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本文拟从“课程性质”、“内容编排”、“评价建议”、“实施建议”四个角度,对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作一简单的解读。一、课程性质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历史课程性质的界定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历史课程的“四性”,即“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在关于历史课程性质的认识上这确实是一个进步。不过从字面上看,“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似乎并不是历史课程所独有的本质属性,所以,我们要从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来把握历

2、史课程的性质:“思想性”指的是,历史课程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基础性”指的是,历史课程重在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线索和脉络,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掌握分析人类社会现象的基础原理(如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分析人类社会现象)、基本方法(如运用各种史料多角度分析人类社会现象)、基本能力(如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分析能力),学会判断、学会思考,不人云亦云。“人文性”指的是,历史课程必须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功能。

3、如通过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成果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理解人类社会的进步历程,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参与社会和国家建设的思想意识。“综合性”指的是,历史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论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运用综合的视角探究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最终使学生基本掌握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课程的“四性”,善于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和生动的教学实践来理解历史课程的“四性”,不能孤立去理解。遗憾的是,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语意表述方面存在不足,容易引起理解上的偏差。比如

4、强调“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这里显然将“历史课程”与“历史学”混淆了,因为“历史课程”并不隶属于“人文社会学科”,因而不可能是“人文社会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建议初中历史教师这样来理解:“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中具有显着的人文社会特色和历史学特色的一门基础课程”。二、内容编排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确实是弱化了“学习主题”式的编排,代之以“点线”结合的内容呈现方式。我们都知道,时序性是历史课程内容设计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无论是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学习主题”式内容编排,还是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点线”结合的内

5、容编排,都大体遵循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的原则。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不应该厚此薄彼。实际上,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修订组专家对此并不具有“先见之明”的优势。说到“点线”结合,我们看看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其中的“学习主题”式内容编排,也有着鲜明的“点线”结合的特点,只是未点破而已。不过如果细究的话,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有与时序性相冲突的内容编排。比如“中国现代史”部分,将“了解两弹一星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设置在“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的学习要求之后,显然不妥。在历史内容的系统性方面,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

6、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确实呈现出完善发展的一面。比如,关于天平天国运动,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实事求是地说,洋枪队很难归入“外来侵略”的范畴,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将“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学习内容设计在“(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主题下确实不妥。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不但修补了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不足,而且增加了学生关于天平天国运动的学习内容。再如,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了学生对于东汉史的学习。在实验稿初中

7、历史课程标准中,东汉史是以隐性方式存在其中,实践证明,这种设计容易引起初中历史教师的困惑。可以说,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此问题上的处理比较到位。我认为,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大多数“学习主题”的基本内涵是非常准确的,并且遵循着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原则,这些学习主题多指向某一个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核心社会特征,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脉络,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这种设计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部分学习主题存在问题,容易导致历史时序的错位,削弱历史内容的系统性,这可以通过修改完善的方式来解决。总之,我们不能因为其中存在的不足就全盘否定这种设计思路。

8、虽然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已取消“学习主题”的设计,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建议初中历史教师要将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学习主题”式内容编排与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历史内容设计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兼容并包。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习主题的教学意识一定要突出,这样的话,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脉络才更清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才更清晰。在2012年教育部“国培计划”初中历史示范性远程培训中,这个观点得到了参训学员的一致认可。三、评价建议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的阐释,非常详尽和周全,具体包括“评价目标的设计”、“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的实施”、“评

9、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具有鲜明的指导性和实践性,这也是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实施十年来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在积极进行教学评价改革方面取得显着成果的体现。这里,希望老师们关注一下几点:第一,要基于教学目标来确定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体现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一致性。简言之,我们要清楚,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多种方式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如果没有达到,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教学目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第二,要将教学评价视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将教学评价看作是教学过程结束后实施的一种教学行为。换句话说,要将教学评价渗透到教

10、学过程中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及时关注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与进步,并做出即时评价,从而不断提升教学的质量。第三,要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不同的教学目标应对应不同的评价方法。比如,在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过于单一地使用一种评价方法(如测验),不但会引起学生对于评价的反感,更会引起学生对于历史教学的厌恶情绪,不利于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在确定评价方法时,不妨听听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采取适合自己的评价方法并给予指导。第四,要注意教学评价的公开性及评价标准的开放性。历史教师要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对学生学业做出公开的教学评价,使得教学评价成为被评价学生及其他学生进一步提升学

11、业质量的手段,同时允许、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进行讨论和“再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如有必要研制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历史教师虽然是研制的主体,但也要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和意见,允许学生们对评价标准进行讨论、评论,历史教师要积极采纳学生们的合理意见、建议,这将有利于促进教学评价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四、实施建议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就如何开展历史教学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如“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注重培养

12、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希望老师们能够认真领会,并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除此之外,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点,就是希望老师们能够认真地研究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并能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基于专业判断,批判性、创造性地实践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谓“批判性、创造性地实践”,指的是敢于对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或者适度变通处理,使之更加符合历史学科及历史教学的特点。比如: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部分有如下的学习要求:(隋唐时期)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实属于唐代民族关

13、系和睦的例证,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史实属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例证。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将两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合并”起来论述,实属不妥。建议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实施“拆解”策略,分别展开教学。同时,在讲解唐代民族关系和睦时,还可以列举回纥、南诏等少数民族政权与唐朝中央政府发展友好关系等史实。(隋唐时期)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唐朝灭亡后出现的五代十国乱局,已经不属于隋唐时期,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告诉学生,五代十国乱局,是介于唐宋之间的一个分裂时期。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国近代史”部分有如下的学习要求:以张謇举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

14、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在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张謇兴办实业被设置在康梁维新变法之后,义和团运动之前。实际上,张謇兴办实业始于19世纪末,终于民国初年的20世纪20年代初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如果能在张謇兴办实业的基础上,介绍刘鸿生1914年1948年间兴办实业的艰难与坎坷,更能有助于学生认识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国现代史”部分有如下的学习要求: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严格来说,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使用的“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是研制者杜撰出来的政治术语。作为严肃的指导教学的

15、政府文件,必须使用完整的政治术语,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应该留意的。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这一表述极易对历史教学产生误导和偏差。因为将“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的史实纳入教学,绝对不是让学生了解作为科学尖端技术的这两项重大研究成果,这不是历史课堂的主要任务。我个人的理解是,前者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学习“两弹一星”的精神,即中国科学家“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后者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袁隆平50多年来在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取得的世界成就,认识到袁隆平为解决中国粮食自给

16、和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做出的巨大贡献,进而学习袁隆平“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献身精神;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守旧、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而不应该是“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希望老师们在学习、实践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体现研究角色,保持主体意识,做到“用课标教”,而不是“教课标”。毕竟,课程标准在本质上属于指导性文件,而非指令性文件。新课程标准变化内容历史一、中国古代史1.史前时期删减:尧、舜、禹的传说。元谋人等早期人类的知识。增加:原始农业的产生。对考古的认识。对化石的认识。2.夏

17、商周时期删减: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商鞅变法之外的变法增加: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变化:突出甲骨文的历史地位。突出“老子”。突出“百家争鸣”的影响3.秦汉时期增加:“文景之治” 秦的暴政。秦朝的灭亡 西汉的建立。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删减:评价汉武帝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增加:赤壁之战。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删减:九章算术5.隋唐时期增加:隋朝的统一。隋朝灭亡的原因。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删减:武则天变化:突出皇帝和盛世的关系。突出探索唐朝兴盛的原因。突出对盛唐社会的综合把握和宏

18、观认识。6.宋元时期新增: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元曲。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朝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变化: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的相关知识点细化。7.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新增: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清朝在台湾的建制。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删减:水经注变化:突出八股取士和皇帝专权的弊端。突出红楼梦和京剧。二、中国近代史新增: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了解日本投

19、降的史实抗战胜利的原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茅盾、齐白石的成就。删减: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五四精神。变化:降低对邓世昌的掌握。降低对黄埔军校的掌握。突出第二次国共合作。三、中国现代史删减: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了解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

20、人们的就业观念。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变化:降低对英雄人物的要求。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的要求从具体事件变为要求掌握宏观进程。突出文化大革命的教训。认识改革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突出对改革的宏观掌握。降低对周恩来的掌握。新增:建国60周年阅兵式。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加以说明。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四、世界古代史新增:以建筑艺术、公历等为例,初步认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成就。了解西欧庄园生活,知

21、道庄园是西欧中世纪社会党基础。以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的兴起为例,初步认识欧洲的早期大学。查士丁尼法典。删减:列举南方古猿等早期人类的代表,了解人类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讲述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知道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知道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知道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了解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产生与传播。以荷马史诗俄底浦斯王和天方夜谭等作品为例,了解古典文学戏剧的成就。简述阿基米德等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变化:突出基督教的历史作用。五、世界近代史新增:从手工工

22、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光荣革命。彼得一世的改革。工业革命带来是社会问题。巴尔扎克的成就。删减:讲述英国殖民者克莱武在印度疯狂掠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简述宪章运动的基本史实,了解欧洲早期工业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中提出的基本要求。讲述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概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讲述“五月流血周”和创作国际歌的主要过程,感受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了解伏尔泰等人的基本主张,初步认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知道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说出最后的晚餐和向日葵两幅名画的作者和艺术风格。六、世界现代史

23、新增:知道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不同特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联合国的相关知识。删减: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知道中东战争,认识战后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知道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等着名文学作品。了解毕加索等美术家的艺术成就。通过爵士乐、好莱坞等,了解现代音乐和电影业的发展。变化:突出人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新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部分比较第一部分 前沿一、历史课程性质不同:新版增加了历史课程的性质(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旧版没有。分析:对课程性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才能在此指导下更好地确

24、立课程理念和进行课程设计。二、课程基本理念相同:都强调了历史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都强调了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与技能;都强调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不同:1、旧版更强调历史学科的实用功能和基础性,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基础;新版更强调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和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分析:从素质教育出发,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旧版强调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新版没有此项内容。分析:

25、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是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即使在新课改下也不能忽视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有利于学生全面和整体地把握历史。3、旧版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新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分析:既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共性或集体性的发展。4、旧版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新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合作性。分析:合作精神是学生个性发展必不可少的,也是今后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素质。三、课程设计思路不同:新版增加了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旧版没有。分析:有了对历史课程设计的总体引导,有利于在历史课程内容的编写、教学的实施等方面保证新课改的总

26、体方向,同时又不乏弹性和开放性,有利于发挥各地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促进新课改的发展。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相同:都强调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不同:1、新版增加了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资料、图片、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历史文学作品等具体详细的方式。分析: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学生可以更具体地、更好地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2、新版增加了历史情境想象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分析:历史情境想

27、象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这是历史研究以及历史学习必须注意的问题,也是当前学术界历史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即注重还原历史场景。有利于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新版增加了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4、新版增加了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分析: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逻辑论证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相同:都强调了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注重探究式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不同:1、旧版强调了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新版没有。分析:没有强调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

28、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这是新版的一大不足,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旧版在探究式学习中强调了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新版没有。分析:没有强调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也是新版的一大不足,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性和个性的发展。3、旧版在探究式学习中更强调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新版更强调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分析:新版从初中生心理发展特征的角度出发,更强调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比旧版单纯强调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更科学合理。4、新版增加了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分析:逐步

29、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较为专业的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方法和素养。5、新版增加了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标的方法等等。分析:新版指出了多种具体的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有更清晰、更强的指导意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同:都强调了要认识中国国情,认同祖国历史与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加强法制意识;逐步形成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不同:1、新

30、版强调了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分析: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更具客观性、历史性和现实意义。2、新版增加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分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养,对于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举足轻重。3、新版增加了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分析: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当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国情对学生爱国主义的要求。4、新版增加了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分析: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也是当今我国尚未完全统一、社会不稳定因素尚存的具体国情对学生爱国主义的要求。5、新版增加了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

31、的主题。分析: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以及和平发展意识。6、新版强调了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分析:强调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有待发展与加强的具体国情的要求,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7、旧版强调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新版则强调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进而逐步形成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分析:科学技术并非只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物质进步,还有精神文化层面的进步,二者缺一不可,易让学生忽视科学技术促进精神文化发展的作用,旧版表述欠妥。8、新版增加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分析:强调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当今世界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严峻形势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逐步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9、新版增加了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分析: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学生对个人与集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