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4.37KB ,
资源ID:5584881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5848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地域文化和文学书写.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地域文化和文学书写.docx

1、地域文化和文学书写第一章地域文化与文学书写第一节地域文化概念的界定何谓“地域文化”?目前似乎没有权威和达成共识的定义。理清地域文化的概念,可以看作是进一步进行研究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最早的有关地域文化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不同文化对于各地民风形成的影响,进而反映在人们进行的文学创作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风格的不同。要想对地域文化有一个比较清晰和深刻的了解,我们就不得不借助文化的概念。直到今天,学者们关于文化的含义,仍然争论不休,没有一致的说法。综合各方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两个大方面解读文化的内涵。一方面,将文化只看作是一般性的词语。在汉语词典中,关于文化的解释,

2、大体上有两种。一种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尤其指精神财富,像本文谈到的文学创作;另一种则指人们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知识的运用。从这两种解释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文化是人的活动能力和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文化指的是某个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文化是一整套行为的,和有关行为的模式。该模式在某一特定时期流行于某一群体。”1这是人类学者克鲁伯关在今天的人类学给文化所下的定义。文化不仅包含明显的行为模式,而且还包括隐含的行为模式。它是以符号的形式进行传递的。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指经过历史筛选而保留下来的传统思想,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其中附属的各种价值观念观。文化体系是因为人类的行为

3、产生的。同时,它还反过来制约着人类的进一步行为。尽管地域文化与通常所说的文化存在不同。仅从字面意思来解读,地域文化是带有空间限定的文化。笔者认为上述对文化内涵的阐述,将为我们理解地域文化的概念提供帮助。学术界关于地域文化的概念,也同样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有些研究者认为,地域文化是一门人文学科。它是有关人类文化在空间上结合的地理,与文化地理学相差不大。所以,又将地域文化称为“区域文化”。另外有一些学者则认为,地域文化是一种仍起作用的,传承到现在的文化传统。它源于华夏大地上,历史悠远,各具特色。更有人将地域文化同某个地区人文精神的体现划上等号。他们认为地域文化是在地区的基础上,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

4、,以景物为客观条件,以现实为表现内容,在社会进程中起作用的人文精神。综合以上各方面的观点,笔者认为地域文化指的是在某一空间内某一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而这些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不同,导致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第二节中西文论中有关地域文化的论述任何一个民族早期的文化都必然与一定地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地域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古今中外都有人论及,而地域文化真正在文学中具有明显体现应该从先秦时期开始。汉书地理志就曾简单明了地说,人的性格的形成与其生活的地方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2文学即人学,因此文学也必然带有地域文化特征。严家炎先生在序开篇

5、便提到中国古代文论文心雕龙从地域角度分析我国南北方文学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形成的文风差异:“北方的诗经为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是质朴的训深稽古之作”,而“南方后起的楚辞则为瓌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并将此奇文郁起的原因归于楚人之多才”。3同样,文心雕龙物色篇中也提到:“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说明自然环境才是使人产生文思的渊源的宝库,又说屈原能成为那样伟大的作家正是由于得到了楚国江山景物的帮助:“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4古今关于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的论述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南北方这样大的、笼统的角度概括地理区域与文学的关系;另一类是深入到南方或者北方的更具

6、体的地理区域中,从更具体的小X围地理区域所具有的文化出发分析文学的特质。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众多自然因素中,地域环境对人的影响可以说是最突出的。管子水地篇卷三十九认为,一方水土便产生一方人的气质、精神和品格:夫齐之水遒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贼;越之水浊重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秦之水泔冣而稽,淤滞而杂,故其民贪戾罔而好事;齐晋之水枯旱而运,淤滞而杂,故其民谄谀葆诈,巧佞而好利;燕之水萃下而弱,沈滞而杂,故其民愚戆而好贞,轻疾而易死;宋之水轻劲而清,故其民闲易而好正。是以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故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心易。一则欲不污,民心易则行无邪5文中把

7、齐、楚、越、秦、晋、燕、宋的不同水土对民风的影响做了细致而精到的分析,从而可见出自然地域对人的影响。同样,在某子地形训中也提到了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土地各以其类生,是故山气多男,泽气多女蛤蟹珠龟,与月盛衰,是故坚土人刚,弱土人肥,垆土人大,沙土人细,息土人美,毛土人丑。6这是中国古代较全面地记录人的形体、性格与地域关系的资料。可见,文学自初始便带有地域文化的印记。一个民族的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地域性必然影响到文学。文学风格形成的历史文化原因是极为复杂的,地域文化及其传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中国古代有很多典籍描述了地域文化的差异形成不同地区文学特点,如世说新语文学第四中就描述北人的

8、文学博而不精,而南人的文学精而不博:褚季野语孔安国:“北人学问渊纵广博。”孙答曰:“南人学问清通简要。”支道林闻之,曰:“圣贤固所忘言,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7唐代的魏徵在隋书文学传序中也从江左(古时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左也叫“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也指东晋、宋、齐、梁、陈各朝统治的全部地区)、河塑(今某地区)这样的地理区域与文风的关系角度出发,对南北方的词进行了比较: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便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8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不同,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分别

9、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气质禀赋,从而在文学艺术上表现为不同的审美风格。在南北方的对比中,时间是普遍的同一性的,正是空间的异质性造成文化的特殊性和差异性。1905 年,清代的X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说: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论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成为言志抒情之体。9该文概述了南北文学的不同点,也指出了南北文学相互渗透交融的特征,也更直接地论述了南北方文学之风格的形成与南北方的地理环境、人文因素之间的关系。事实上不仅在文学领域,其他一切艺术也都因地域文化的不同才使其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而流芳百世。比如清

10、代X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论南北方书法特点时说:“南书温雅,北书雄健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然北有北之韵,南有南之骨也。”五四时期,梁启超、朱谦之等人通过对中国文化地理分布的研究,认为中国文化发展受地理环境影响很大,而常出现两汉时“某出相,某出将”、“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这样的现象。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所言也与X师培的观点不谋而合:北地苦寒硗瘠,谋生不易,其民族消磨精神日力以奔走衣食、维持社会,犹恐不给,无余裕以驰骛于玄妙之哲理,故其学术思想,常务实际,切人事,贵力行,重经验,而修身齐家治国利群之道术,最发达焉。则古昔,称先王;内其国,外夷狄;重礼文,系亲爱;守法律,畏天命:此北学之精

11、神也。南地则反是。其气候和,其土地饶,其谋生易,其民族不必惟一身一家之饱暖是忧,故常达官于世界以外。初而轻世,既而玩世,既而厌世。不屑屑于实际,故不重礼法;不拘拘于经验,故不崇先王。探玄理,出世界;齐物我,平阶级;轻私爱,厌繁文;明自然,顺本性:此南学之精神也。10梁启超认为北方土地贫瘠“谋生不易”,没有多余心思置于虚无的玄学,致使北人“尚实际”,所以其文也常务实;而南方土地富饶,谋生易,使南人“达官于世界以外”,所以其文也常好“探玄理”。这也正如国语中所说的:“沃土之民不才,淫也;脊土之民向义,劳也。”此间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也从南北方的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出发,论说地理环境的

12、差异决定南北方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进而形成南北文学特质的差异,由此概括出南北学派精神的差异。但这种思想并不是梁启超的首创,而是古已有之。王国维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中更以大段的对比分析,从南北方人的思维特征、处世方式等方面来论述南北文学形成的特点:南方之人,以长于思辨,而短于实行,故知实践之不可能,而即于其理想中,求其安慰之地,故有遁世无闷,嚣然自得以没齿者矣。若北方之人,则往往以坚忍之志,强毅之气,恃其改作之理想,以与当日之社会争且北方之人,不为离世绝俗之举,而日周旋于君臣父子夫妇之间,此等在在畀以诗歌之题目,与以作诗之动机。此诗歌的文学,所以独产于北方学派中,而无与南方学派者也。11“诗歌

13、者实北方文学之产物”,按王国维的理论,他又以老子、庄子等书中的神话故事为例说明南方人的想象力远远胜于北方人,所以南方文学中也不缺少产生诗歌的特质:然南方文学中,又非无诗歌的原质也。南方想象力之伟大丰富,胜于北人远甚以我中国论,则南方文化发达较后于北方,则南方之富于想象,亦自然之势也。此南方文学中之诗歌的特质所以优于北方文学者也。由此观之,北方人之感情,诗歌的也,以不得想象之助,故其所作遂止于小篇。南方人之想象,亦诗歌的也,以无深邃之感情之后援,故其想象亦散漫而无所丽,是以无纯粹之诗歌。而大诗歌之出,必须俟北方人之感情,与南方之想象合而为一,即必通南北骑驿而后可,斯即屈子其人也。12至此,中国古

14、代文学史上有关南人与北人、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的对比分析在王国维这里得以总结和提升。从以上的各种论述来看,探讨地域文化加诸于文学的影响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新奇的课题。不仅中国有着大量的研究,而且西方从古至今,也有不少对于地域文化与文学关系的相关研究。古希腊的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Herodotus,484-424 BC)认为,全部历史都必须用地理观点来研究,地理提供了历史和文化的自然背景和舞台场景。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特(Hippocrates,460377BC)更是明确地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的身体、性格甚至人性的决定性影响。西方科学思想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384322 BC)提出创

15、立环境地理学,也把地理环境纳入人类历史和文化考察的X围之内。到了近代,法国的孟德斯鸠在他著名的法意中突出气候和滨海性作为人性与制度的决定性因素,并提出论断说,海岛民族比大陆民族更重视自由。英国史学家巴克尔根据地理唯物论指出,气候、土壤、食物等都是文化发达的决定性因素。德国地理学家拉策尔也把人看作是环境的产物,人和生物一样,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环境的严格限制,环境以盲目的残酷性统治着人类的命运,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组织和经济形态,支配人类的迁徙和分布。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13这可以看做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文学与环境中的认识。当然,这里的环境应该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的人

16、文环境。黑格尔在历史哲学的世界历史之自然关联即地理的基础一章中认为,各民族的自然意志均有其地理基础,因而要“熟悉这样一种从土地产生民族型与性格之地方性的自然模型”。他认为由于海陆关系的区别,形成高山、平原、沿海三种基本地形,并由此产生以印度为代表的高原某文化、以中国为代表的平原哲学文化和以欧洲为代表的海洋科学文化。但黑格尔在论及地理环境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时却说:“我们不应该把自然界估量得太高或者太低:爱奥尼亚(Ionia)的明媚的天空固然大大地有助于荷马诗的优美,但是决不能单靠这个明媚的天空就能产生荷马。在土耳其的统治下,就没有出过诗人。”14黑格尔在这里是要强调,虽然地理环境对文化具有如此大

17、的影响力,然而绝不能忽视精神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和改变物质的强大的反作用力。黑格尔认识到,文化形成既关乎到一定地域的自然环境又与特定区域的人文环境密不可分。即使放到当下来看,这种全面而辩证的论述,也是很可贵的。19 世纪法国文学史家丹纳(Taine)在他的英国文学史引言中明确地把地理环境与种族、时代并列,作为决定文学的三大要素。把文学品种、风格的生成与地域条件挂起钩来,考察地域带给文学的影响,解释了文学发展的某种客观真理。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谈到意大利时,就特别强调南北意大利人在性格与审美上有很大的区别,这也与我国古代论述南北方文风的差异性同质。他认为,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精神文

18、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要了解作品,更需要研究制造作品的民族,启发作品的风俗习惯和产生作品的环境。他说:每个地域有它特殊的作物和草木,两者跟着地域一同开始,一同告终;植物与地域相连。地域是某些作物与草木存在的条件,地域的存在与否,决定某些植物的出现与否。而所谓地域不过是某种温度,湿度,某些主要形势,相当于我们在另一方面所说的时代精神与风俗概况。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我们研究自然界的气候,以便了解某种植物的出现,了解玉蜀黍或燕麦,芦荟或松树;同样我们应当研究精神上的气候,以便了解某种

19、艺术的出现,了解异教的雕塑或写实派的绘画,充满神秘气息的建筑或古典派的文学,柔媚的音乐或理想派的诗歌。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15在这里,丹纳通过生动的对比分析,揭示了精神气候的重要性。此外,他还论述了地域对雕塑、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美国当代科学哲学家库恩和费伊阿本德提出的“不可通约性”原则进一步指出了不同的地域自然条件、不同的生存需要决定了不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游牧民族住帐篷,而农业民族住房屋,这里就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可用来评判哪一种住宿方式更好,因为这两种文化所处的世界和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任何一种文化的无限扩X都会给人类文明整体带来巨大

20、的灾难。”16第三节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同构地域文化与文学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应该是同构关系。毫无疑问,地域文化对文学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影响之一,是对创作主体作家的影响。任何一位作家都出生、生长在某一地域,该地域的文学元素必然植入其记忆和心灵之中,这往往形成作家的“故乡”情结,从而又自然地渗透在其创作之中。有的作家因为仕宦或其他原因,离开故乡,寄籍他地,时间一长,第二或第三“故乡”的文化也自然影响其心灵和创作。影响之二,是同一地域作家之间的交往以及地域作家群的形成。文学史上的流派,往往因文学风格、主X等相同而形成或被后人概括命名,但因地域相同而结合的文学流派也是重要的现象。影响之三,是作家对题

21、材内容的选择。一地有一地之山水,一地有一地之文化景观,一地有一地之人物,一地有一地之民情风俗。生于斯长于斯的作家,在题材选择上,必然会将自己最熟悉的对象写入作品中。也有一些寄寓他乡或在某地短暂停留的文学家,同样将地方风物、人、事摄入笔端。影响之四,是地域文化观念在作品中的渗透。地域文化观念对创作的渗透使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相当高的文化价值。作家受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文化熏陶的影响,他们有着不同的审美风格和价值取向,影响着作品的选材和美学品格。地域文化作品直观反映地域人们的生活面貌。文学对地域文化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一,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往往是地域文化的显性符号。文学家因文得名,对本地

22、域而言,是文化象征,是一份骄傲;对地域以外的人而言,是让人知晓、了解这个地域的符号。对地域文化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符号作用,它们都让读者对作品产生或所写的地方生出向往之情。其二,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强化地域文化的自我特征,或者为地域文化赋予新的内涵。分而言之,地域文化之于文学、文学之于地域文化,彼此之间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合而言之,二者又互为同构。就一个地域文化而言,文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情形有二:一是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参与地域文化的建构,这种参与,不仅有出生于本地域的文学家及其作品,也包括出生于其他地域却与本地域联系密切的文学家,他们或宦游本地,或长期寄居本地,或曾经短期来此游历。二是本地域的

23、文学传承和传统。地域文学其实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文学史现象,特别是那些文化积累深厚的地域。一方面,一个地方因为崇尚文化,重视教育,必然有师承,教师往往既是学者,也是文学家,至少能诗能赋,他对于学生的文学影响就建立了文学的传承关系;另一方面,还有家族的文学传承,父辈对文学的爱好乃至成就,对于后代更起着熏陶作用。近年来,对于文学家族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实际上,文学家族恰恰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上的师承和家族传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地域的文学传统,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层面和内涵。参考文献:1何平:中国和西方思想中的“文化”概念J,史学理论研究,1999 年第二期,第 70 页。2 班固,汉书

24、地理志M,中华书局,1962 年,第 1640 页。3吴福辉,都市旋流中的海派小说M,某教育,1995 年,第 1 页。4龙必锟(译注),文心雕龙全译M,某人民,1992 年,第 560-561 页。5赵守正(注),管子注译M,某人民,1982 年,第30 页。6 X康德,某子直解M,复旦大学,2001 年,第184-185 页7 沈海波(译注),世说新语M,中华书局,2009 年,第 39 页。8魏征,隋书文学传序M,中华书局,1974 年,第 1623 页。9X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9 年,第 176页。10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某古籍,2001 年,第 1516 页。11吴洋(注释),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M,某人民,2003 年,第 248-249 页。12吴洋(注释),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M,某人民,2003 年,第 249-250页。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1965 年,第 43 页。14王造时(译),历史哲学 M,某书店,2001。15丹纳,艺术哲学M,人民义学,1981 年,第 8-9 页。16X瑞英,地域文化与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主题研究D,某师X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