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1.75KB ,
资源ID:555028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55028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及答案第一章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人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这一论断?首先,人本质是具体、现实、不是抽象,它是由人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社会关系所决定。(2分)其次,人本质不是由他所处某一种社会关系所决定,而是由一切社会关系总和决定。其中占主导地位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2分)最后,人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着,是具体历史。(1分)2、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主要缺点是什么?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1分)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形式去理解,(1

2、分)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人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1分)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分)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感性活动本身,能动方面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他们不了解革命、实践批判活动意义。(1分)3、简述对“旧唯物主义立脚点是市民社会”这一论断理解。这句话是说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对市民社会直观,市民社会是指将私人利益关系作为总和社会。(1分)旧唯物主义以它为基础,用关于个人功利观点来说明结成政治社会必要。(1分)新唯物主义不仅承认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且认为人既在国家这个政治共同体中过着社会生活,又在社会关系中生活。(1分)因此,“新唯物主义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人类。”(1分)其涵义是指历史唯

3、物主义立脚点是人实践活动所创造社会,或是一定社会关系所制约从事实践活动人。(1分)4、简述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核心思想。马克思以未展开形式第一次将实践作为哲学理论基本范畴,(1分)提出了新世界观,特别是新唯物主义历史观一些基本观点,(1分)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根本区别,(1分)实现了哲学史上伟大变革。(1分)贯穿提纲中心线索是实践观点,它是提纲核心思想和灵魂。(1分)5、如何理解“宗教上自我异化”?“宗教上自我异化”是指一切宗教都把整个世界分成两部分:一是人们生活其中人间世俗世界,(1分)一是神灵居住彼岸世界,(1分)并且认为是彼岸世界或神世界创造、支配现实人间世界。(1分)宗教产生之

4、后反过来又压迫人、统治人、凌驾于人之上,这便是一种异化。(1分)宗教产生既有人们主观因素也有社会历史根源,即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科学不够发达。(1分)二、辨析题1、环境改变和人活动是一致。这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一文中一句话,原句为“环境改变和人活动或自我改变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实践”。这句话体现了环境和人相互作用关系,因而是正确。(2分)一方面环境创造人,人通过实践,使外部环境内化为自我。(或答客体主体化过程)(2分)另一方面人也创造环境,人通过实践使主体本质力量外化和客体化,把人目、意志和本质力量物化在客观对象上,赋予对象以主体性质。(或答主体客体化过程)(2分)在现实

5、中,环境改变和人活动改造是同一过程两个不同方面,它们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统一。(2分)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改造环境同时也改变着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世界改造和对人自身改造,总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并行发展。(2分)2、人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这句话是马克思在批判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作用时,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正确观点。(1分)所谓“人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是指思维内容及思维所反映对象关系问题。(1分)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思维能否反映客观对象及如何反映客观对象,这是人认识能力及获得真理性认识途径问题;(1分)其二是思维内容是否

6、符合客观对象,这是认识检验标准问题。(1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或是否认思维内容及思维客观对象之间关系,或是否认了真理对客观对象反映问题和真理检验问题,因而是错误。(1分)马克思指出:“人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标准,这是由真理本性和实践特点决定。(1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正确反映,是主观符合客观认识。而要证明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在人主观范围内是得并不到证明,同样,客观事物也不会回答人们认识是否正确。(1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因为实践是联系主客观“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东西,(1分)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特点,而

7、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因而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1分)所以,“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此岸性。”(或答人们应该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真理性问题。)3、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无声、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普遍性。这是费尔巴哈对人本质错误理解。(1分)他认为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这种“类”意识。这种“类”本质就是费尔巴哈所说理性、意志、心。(1分)正是这些“普遍性”潜藏于人心中,无声无息地把孤立人类个体“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类”。 (1分)这纯粹是从自然、生物学角度去理解人本质。(1分)针对费尔巴哈错误,马克思指出:“人本

8、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1分)这里对人本质理解有两层涵义:一是现实人是从事活动,特别是从事生产劳动人;(1分)二是总是处在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下从事活动人。(1分)而“社会关系总和”是指人生活其中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社会关系。(1分)其中,生产关系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基础。只有把人放在以生产关系为基础各种社会关系中进行综合考察,才能全面把握人本质。(1分)社会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着,因此人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抽象,而是具体历史。(1分)第二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简答题1、为什么说实践观点是唯物史观首要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基础,(1分)因为社会生活

9、在本质上是实践。(1分)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同直观唯物主义(唯心史观)重要分水岭,(1分)离开实践观点,就会背离辩证唯物主义,重新陷入直观唯物主义泥沼。(1分)在唯物史观体系中,“实践”观点作为一个基本范畴,是理解整个体系和各个范畴重要基础。(1分)2、非观念上层建筑及观念上层建筑区别是什么?非观念上层建筑具有物质外壳,或要通过物质性设施来发挥作用,(1分)观念上层建筑则可以不通过物质性设施就发挥作用。(1分)虽然二者都根源于经济基础,又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但非观念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是比较直接,观念上层建筑是比较间接。(1分)非观念上层建筑离经济基础较近,同经济基础联系较密切,往

10、往随经济基础产生而产生,随经济基础消灭而消灭,(1分)观念上层建筑则离经济基础较远,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一定历史继承性。(1分)3、简述人类社会意识发展几个阶段及实质。“纯粹动物式意识”;(1分)“对现存实践意识”;(1分)系统化、理论化意识。(1分)不管是哪种意识形式,都不能仅仅理解为人脑自生产物,而应当理解为社会实践产物,是实际生活过程反映。(1分)凡是意识,实质上都是“社会意识”。(1分)4、简述唯物史观逻辑出发点。唯物史观逻辑出发点是“现实人”。(1分)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离群索居、(1分)固定不变状态中人,(1分)而是处在现实、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1分)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发展过程中人。(1

11、分)5、为什么“精神”从一开始就受到物质“纠缠”?马克思强调精神和物质纠缠在一起表明,意识是既不能脱离头脑这块物质,(1分)也不能脱离现实个人物质运动。(1分)意识既是历史上社会实践产物,(1分)又是现实社会过程反映。(1分)它不能脱离社会存在(物质)而存在。(1分)二、辨析题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就是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这是一种误解,至少是一种片面性理解。(1分)在唯物史观创始人看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有生命个人生存必须具备自然条件,(1分)包括“地质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人们所遇到其他条件”;(3分)另一类是“由他们自己活动所创造出来物质生活条件”,(1分)包括物

12、质资料生产、新需要产生、人口生产及相应物质关系生产。(4分)这些条件都是现实人和社会存在必不可缺少生存条件。2、世界历史就是“绝对精神”或“世界理性”在地面上自由行进。这是黑格尔唯心主义错误观点。(1分)认为世界历史就是“绝对精神”或“世界理性”外化或演化结果,人类历史也就是“宇宙精神”自我运动历史。(1分)唯物史观创始人针对黑格尔关于历史分期唯心主义谬论,进行了深刻批判。(1分)他们从“现实人”出发,(1分)以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及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为主要依据,(1分)指出人类历史并不是可以用某些概念来任意编造,(1分)而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导致生产关系根本变革,(1分)从而导致整个

1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根本变革,(1分)于是,“社会形态”即“所有制形式”才合乎规律地从低级向高级演进。(1分)这种演进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1分)三、材料分析题1、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人们“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一代本身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发展和具有特殊性质” 。“人们所达到生产力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历史同工业和交换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它们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一个有联系交往形式序列,交往形式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

14、进步个人自主活动方式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交往形式所代替。”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们在自己生活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必然、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关系,即同他们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结构,即有法律和政治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社会意识形式及之相适应现实基础。” (选自马克思序言)请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状况阐明你对上述材料理解。1、这几段材料表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基本原理;(2分)生产力是一种既得力量,是以往活动产物,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生产力;任何一代在继承

15、前人所创造生产力基础上,又都会有新发展,并受以往生产力发展程度制约。(2分)对于后来时代,同样也有着及生产力发展一定水平相适应生产关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有一定历史继承性。(2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是历史发展最一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生产力,就需要有什么样生产关系及之相适应,也就是说生产力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基础和决定作用。同时,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制约着生产力。(2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当生产关系适应着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一个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桎梏”时,

16、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这就是生产力及生产关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关系。(2分)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发展状况,进而决定着整个社会发展状况,决定着整个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状况。(2分)生产关系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政治、法律、意识形态是社会上层建筑。(2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处于相互作用、辩证统一过程中;(2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通过生产关系中介,制约着上层建筑发展和变化。所以说,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2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通过改变束缚

17、生产力发展各种社会关系,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最后推进整个社会进步。(2分)2、“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自然界;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自然界。”“费尔巴哈比纯粹唯物主义者有很大优点:他承认人也是感性对象。但是,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时候,历史在他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德意志意识形态(1)结合材料概述费尔巴哈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内容。(8分)在自然观方面,费尔巴哈及以前旧唯物主义者相比具

18、有很大进步性(1分),但他所理解感性自然,仍然是脱离人活动而就其原生性来加以考察自然,而不是人生活于其中现实自然界。(1分)在社会历史观方面,费尔巴哈所理解感性人,也是一个离开社会现实(1分)、只有感性需要和物质欲望抽象生物学意义上人。(1分)并且,撇开历史进程,孤立地抽象地研究人本质(1分),把人本质归结为理性、意志和心,仅从自然、生物学角度去理解人本质。(1分)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现实人,都不可能靠直观感觉去认识,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可能逐渐把握住。费尔巴哈停留在直观唯物主义水平上,就决定了他始终不能把唯物主义原则很好地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所以说,在自然观上,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社会

19、历史观上却绝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2分)(2)阐述马克思对费尔巴哈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评价。(12分)尽管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感性客体”,但是由于他不理解实践意义,因而他把感性世界和现实人,都仅仅理解为“感性客体”、“感性对象”(1分),而不是理解为“感性活动”。(1分)马克思恩格斯对此进行了批判。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对现实世界理解是错误。(1分)因为“他没有看到,他周围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始终如一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产物,是历史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结果”。(2分)费尔巴哈不从实践活动,只从感性直观去观察现实世界,就不能不歪曲现实世界本来面貌

20、。(1分)其次,费尔巴哈离开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人也是错误。(1分)费尔巴哈比“纯粹”唯物主义者有很大优点,他承认人也是“感性对象”。(1分)但是,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在这里他也仍然停留在理论领域内,没有从人们现有社会联系、社会实践出发去观察人。因为离开实践活动,仅仅局限于“单纯直观”和“单纯感觉”去谈论人,所谈论就只能是“人自身”、而不可能是现实历史人。(或答他完全离开实践活动及由实践活动形成社会关系去理解人是错误。)(2分)最后,费尔巴哈抽象地理解人本质也是错误。“人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抽象物,在其现实性,它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2分)3、“在思辨终止地方,在现

21、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真正实证科学开始地方。”“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基础,它哪怕只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了。”“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交往为前提。”“个人之间进行交往条件是及他们个性相适应条件,这些条件对于他们说来不是什么外部东西;它们是这样一些条件,在这些条件下,生存于一定关系中一定个人只能生产自己物质生活以及及这种物质生活有关东西,因而它们是个人自主活动条件,而且是由这种自主活动创造出来。”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

22、态3、(1)结合材料概述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内容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在对直观唯物主义批判基础之上提出了科学实践观。(1分)所谓“实践”,就是人们利用一定工具、有目有意图地、创造性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感性活动”或“实际活动”。(1分)在这种“感性活动”或“实际活动”中,实践主体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现实人”或现实个人”;(1分)实践客体则是包括同实践相联系物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整个现实世界。(1分)无论是实践主体、还是实践客体,都既是实践产物、又是实践对象,都处在实践过程中,因此 “实践”是一个反映主体及客体对立统一过程范畴,(1分)它不是静态性、单一性范畴,(1分)而是一个动态

23、性、历史性、关系性范畴;(1分)社会实践形式是多种多样,(1分)既包括各种物质资料生产劳动,又包括商业交换活动、科学实验活动、阶级斗争、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等等。科学实践观点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终形成理论前提之一,也是它首要和基本观点之一,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1分)首先,“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任何哲学本质特征。(1分)其次,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和基本观点。(1分)再次实践观点不仅是认识论、而且首先是唯物史观首要和基本观点。(1分)(2)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将实践活动一分为二地理解为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理论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交往是生产必要

24、前提,同时又强调生产对交往决定作用。(1分)深刻揭示了生产及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关系,从而把社会实践活动一分为二地理解为生产和交往。(1分)把实践活动理解为生产和交往辩证统一关系,有非常重大理论意义。首先,是否把实践理解为生产和交往辩证统一,是关系到能否把唯物辩证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建立唯物史观大问题。(1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旧唯物主义者都企图把唯物主义经验论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但都由于不理解实践意义、缺乏辩证法而自己背叛了自己。(1分)把实践理解为社会历史基础,又把实践理解为生产和交往辩证统一,就揭示了社会历史客观辩证法。这是对社会历史科学认识历史性突破。(1分)其次,把实践理解为

25、生产和交往辩证统一,是向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方向走出具有决定意义一步。(1分)生产和交往辩证关系,实质上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1分)不能理解实践活动内涵着生产及交往二重化关系,也就无法揭示社会生活本质,无法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法,科学历史观即唯物史观也就不可能建立起来。(1分)4、“受分工制约不同个人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扩大了生产力。因为共同活动本身不是自愿地而是自然形成,所以这种社会力量在这些个人看来就不是他们自身联合力量,而是某种异己、在他们之外强制力量。关于这种力量起源和发展趋向,他们一点也不了解;因而他们不再能驾驭这种力量,相反地,这种力量现在却经历着一

26、系列独特、不仅不依赖于人们意志和行为反而支配着人们意志和行为发展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异化劳动使人自己身体,同样使他之外自然界,使他精神本质,他人本质同人相异化。”“在实践、现实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其他人实践、现实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异化借以实现手段本身就是实践。”“自我异化扬弃同自我异化走是一条道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结合材料概述马克思异化思想。(12分)马克思认为那种不依赖于人们意志和行为(1分)反而支配着人们意志和行为异己力量就是异化。(1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了异化劳动观点,分别是劳动产品同劳动者异化、(1分)劳动本身同劳动者

27、异化、(1分)人同类本质异化、(1分)人同人相异化。(1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私有制异化”,即作为国家形式政治统治异化以及劳动作为人自身否定社会活动异化。(1分)马克思认为分工和私有制是异化产生根源,(1分)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情况下异化才会被消灭,一是要使这种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力量”,(1分)二是把人类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人”,(1分)而这两个条件都是以生产力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1分)只有当生产力高度发展,消灭分工和私有制,异化才能彻底消灭。(1分)(2)对上述材料主要论点进行分析和评述。(8分)异化只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而又发展不很充分,(1分)这

28、一特定历史阶段所特有一种社会历史现象。(1分)它不仅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必然存在现象,而且还是这一定历史阶段发展动力或因素之一。(1分)但我们不应当夸大异化作用,(1分)它不是过去历史发展唯一因素,也不是历史发展永恒因素,(1分)而仅仅是一定历史阶段中一个历史发展因素。(1分)尽管今天也存在种种异化现象,但我们不再谈论异化,(1分)这只是通往共产主义社会必然经历一个阶段,对于异化我们应该唯物辩证地去看待。(1分)四、论述题四、论述题1、结合所学过德意志意识形态和 序言这两篇文章,论述唯物史观基本内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巨著中马克思第一次全面制定和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基本观点体系,序言是在此基础上进

29、一步展开和深化,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做了完整表述。唯物主义历史观观点体系及内容具体如下:从事实际活动“现实人”或“现实个人”是唯物史观基本前提、出发点。“现实人”或“现实个人”是社会历史主体,从横向上看,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人们交互作用产物;从纵向上看,人类历史并不是“现实个人”之外抽象物,而是“现实个人”一代一代用自己行动创造出来。(2分)“现实人”为了能够“生活”,必须依赖于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既包括由人化自然和非人化自然所组成自然条件,又包括由物质资料生产、人口生产等所组成社会活动因素。(2分)“现实人”在一定社会中,必然要进行一定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也就是社会实

30、践活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基础,“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劳动而诞生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生成过程”。(2分)“现实人”在其生活、生产和交往等实践活动中,必然形成各种各样关系,最为基本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受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推动着整个社会历史向前发展,因此,历史也就是生产方式发展史。(3分)由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关系总和所组成经济基础(经济结构),决定着上层建筑(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发展和变化,上层建筑产生以后不仅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且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3分)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之外还存在着精神生产,这也是社会

31、实践产物,是实际生活过程反映,“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1分)人类社会历史除了横向上考察之外,从纵向上也可划分为不同历史时期,是一个合乎规律自然历史过程。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有着其发展必然性,共产主义不是应当确立状况,而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现实运动”。 (2分)2、论述唯物史观创始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社会决定意识”原理制定和论证及意义。唯物史观创始人在同唯心主义斗争中制定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原理,(1分)认为社会存在就是“人们存在”,是“人们实际生活过程”,(1分)而社会意识就是“人们实际社会过程”或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反映。(1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32、一文中,唯物史观创始人从各方面对这一原理进行了详细论证。首先,马克思恩格斯从意识和语言关系阐明意识对生活依赖关系。(1分)他们指出:人们意识并不是独立自在,而“是受他们肉体组织所制约”。(1分)其次,马克思恩格斯从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社会存在反映,阐明“生活决定意识”原理。(1分)无论正确、还是荒唐意识都是人们实际生活过程反映。(1分)再次,马克思恩格斯从统治思想及统治阶级关系,论证“生活决定意识”原理。(1分)统治阶级思想不过是由占统治地位物质关系所决定。(1分)最后,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意识没有独立历史,阐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1分)他们针对黑格尔及其门徒把历史归结为观念史、思想史做法,反复指出各种社会意识形式都没有自己独立历史。(1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一基本原理第一次制定和论证,有着伟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改变了以往唯心史观观察历史、叙述历史方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