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3.10KB ,
资源ID:554683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54683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自然观.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自然观.docx

1、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自然观第七讲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自然观(一)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根源1、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经济增长、科学技术进步、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人类的各种活动正对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带来严重的破坏。过去,人对自然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局部的生态系统被改变、被损害。现在,人类活动已开始影响到整个地球生物圈,导致了一系列的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出现。(1)人口问题据历史资料统计,世界人口呈指数增长之势。公元元年,人口只有2.5亿,到1650年增至5亿,1800年达到10亿,1930年增加到20亿,1975年达40亿,1999年10月已突破60亿。预计到21世纪中期将达到100亿。人口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人

2、口增长的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低收入国家、生态环境不利的地区和贫穷的家庭。这样,人口数量与资源之间存在的差距就变得愈加突出,其结果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2)资源问题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所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构成了人类生产过程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资源危机主要表现为:非再生性资源,如煤、石油等矿物资源的枯竭和短缺,可再生性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等的锐减、退化、污染和濒危。庞大的人口和生产规模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资源的开发利用现已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尖锐的全球性问题之一。(3)环境问题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使环境产

3、生了危害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及生态系统稳定的现象。一方面,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引起大范围的生态退化,另一方面,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这些生命维持系统发生了严重的污染。第一、大气污染。第二、水污染。第三、臭氧层破坏。臭氧层对太阳紫外线有吸收过滤作用,如果它被破坏,地球将不再适宜于人和生命生存。第四、“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含量增加造成了地球的温室效应,使地球增温,造成全球气候反常。2、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产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不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粗放

4、式生产方式之上。无限度的向自然索取,严重地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第二,生态环境恶化的思想根源,在于不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工业化生产方式使人们形成了错误的观念,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在其理论形态上是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这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第三、生态环境恶化也是由于不正确的传统发展观。传统发展观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第四,生态环境恶化是社会异化的产物。当代出现的环境问题,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当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关系。发达国家置全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国际公法于不顾,将垃圾、化学废料、公害型企业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忽视

5、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二)生态自然观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主要思想如下:(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指出:“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的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

6、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认为:“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早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还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马克思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在总结了人征服自然的教训后,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

7、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性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思想的本质。2、生态自然观的基础生态学生态学一词由希腊文

8、oikos衍生而来,oikos的涵义是“住所”或“生活所在地”。1866年,赫克尔(E.Haeckel)首先对生态学进行界定:生态学“是研究(任何一种)有机体彼此之间、以及与其整体环境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学问”。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A.G. Tansley)认为,生物与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系统,正是这种系统构成了地球表面上各种大小和类型的基本单元,这就是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多样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的原理。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类型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与遗传的多样性。多样性是整体性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整体性对多样性的主导和限制体现在生态系统的总体

9、目标对子目标多样性的主导作用上。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是基于多样性的整体性。生态系统内部各组分之间经过长期作用,形成了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它们构成了生态系统复杂的关系网络。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时,要注意整个生态系统的关系网,而不是局部。(2)生态演替原理。所谓生态演替(succession),是指随时间演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生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态系统要经过先锋期、发展期、顶级期等阶段,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顶级生态系统。导致生态演替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协调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物种对周围环境变化的适应、再适应,是生态演替的直接动力。物种的变异、进化是在环境压

10、力下进行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循环和再生原理。生态系统要维持正常运转,需要不断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生态系统内部长期演化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和生态工艺流程,使系统内每一组分既是下一组分的“源”,也是上一组分的“汇”,没有“因”和“果”及“废物”之分。 (4)生态平衡原理。生态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时间内通过内部和外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使系统的内部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达到相互适应、协调的状态。在生态系统中,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这种正、负反馈机制相互作用,维持着系统的动态平衡。(5)最小因子原理。在生态系统中,影响系统组成、结构、功能和演化的因素很多,但往往

11、是处于临界量的因子对系统功能的发挥具有最大的影响。改善和提高该因子的量值,就会大大增强系统的功能。木桶的短板原理。(6)资源有限性原理。自然界中任何生态资源都是有限的,都具有促进和抑制系统发展的双重作用。3、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生态自然观是对机械自然观的超越,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反思全球性问题和现代生态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态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它与生态价值观有必然的联系。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第一,确立了生态概念。机械自然观。“生态”是生物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的关系,其主体是生物有机体。深层生态学认为世界根本不能分为各自独立的主体与客体,

12、把一切实在看作是动态的、易变的、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和相互依赖的。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人类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进一步深化了生态概念。生态概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性质的整合:从空间维度来看,生态,一部分是生物有机体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而另一部分是生物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整个地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各构成部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态是地球上各部分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从功能维度来看,生态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彼此之间关系的和谐。从时间维度来看,生态意味着历史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历史环境保护与自然环境保护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的核心在于系统的自适应性、自

13、组织性与协调性。第二,自然界是一个生态系统。要抛弃把自然界看作没有生命的无机界的看法。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以及它们之间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我国民谚所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就是食物链的生动写照。比如,青草昆虫小鸟鹰构成一条食物链。第三,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自然是人参与其中、生死在一起的自然。早在1923年,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奠基人和创立者利奥波德认为,自然是由不同的生命器官组成的机能性整体。在利奥波德看来,伦理观念应由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个人与

14、社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扩展到处理人与大地以及人与在大地上生长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关系。第四,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统一。生态系统本身是非线性、非平衡的,它与环境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具有自我调控、自我适应、自我稳定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通过自组织方式向更有序的生态系统进化。随机涨落是生态系统向新的状态演化的触发因子,并不能保证系统一定向更为有序的状态演替。生态系统的演化是决定论与随机性的统一、进化与退化的统一。生态系统演化的动力在于系统内部的作用及其与环境的共同作用。系统进化实质上是由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相互影响所决定的。普里高津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

15、适应系统,其环境对形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模式有决定性影响。这就是晏子春秋所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三)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涵义(1)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源于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在这个会议上通过了划时代的文献人类环境宣言。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人类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思考的第一个里程碑。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等组织,许多国家政府和专家参与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

16、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对可持续发展概念作了界定:“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肯定了该概念,大会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在阐明可持续发展问题时指出:“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并满足今世和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得实现发展的权利。” 这表明人类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认识已上升到文明史的高度。 1994年,中国政府编制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其中首次列入了可持续发

17、展,标志着中国政府参与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为了摆脱人类困境,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战略。它作为特定的关于“发展”的概念,是专指那种首先考虑生态代价、环境代价,是既兼顾生态上的可持续性和人口、经济增长的需要,而又不给环境带来破坏的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其目的是强调:如果当代人能够开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并不断向前推进的话,那么,后代人才有可能生存并持续发展下去。否则,人类的未来发展前途是不堪设想的。可持续发展的涵义:首先是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是发

18、展的基本含义。发展包括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可持续发展在于改善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质量。其次是发展的可持续。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承认自然界本身具有发展权,强调人类的发展必须考虑自然成本,要求有利于生态资源的持续存在和永续利用,要求在不超出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如果只承认人的生存发展权而不承认自然的生存发展权,那么大多数破坏自然的行为都可以在保证人的生存的理由下正当化和合法化。第三是发展的整体性。全球性问题表现出人类所面临的危机的整体性和未来的共同性。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

19、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复杂性,鼓励和支持各国政府之间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而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第四是发展的公平性。所谓公平是指社会制度及规则公正、平等,还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相称以及对这种关系的反映或评价。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其中,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是公平原则的核心。只有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性,才有可能解决人与自然的危机,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代际公平要求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的同时,应当做到使后代人有同等的发展机会。代内公平要求

20、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在国际范围内,国家利益服从全球利益。人与自然的公平要求人类不应为自己的发展而无限制地掠夺自然,要承认自然资源的价值,珍惜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第五是发展的正义性。正义是人之为人的核心要义,是人追求自身本质的最高理想。正义的实质是把人的发展、人的价值、人的尊严视为人的世界、人的关系以及人的行为的根本。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只有通过发展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发达国家有更大的责任和义务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帮助,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2、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地球

21、与人类的长远发展,人类必须从工业文明中走出来,走向一种新的文明,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协同进化的生态文明。实现生态文明,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质生产角度。生态文明要求产业生态化,以解决环境保护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施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行为准则(称为3R原则)。仿效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其环境在实现系统功能的作用和地位,充分发挥人在物质生产中的主导作用,利用生态系统规律,整合相关技术工艺,构建物质生产的结构与功能,构建结构更优、功能更好、更适宜经济发展的人工生态系统。要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尽可能通过物流、能流建立生态联系,形成生态产

22、业链;生态链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流动和共享,形成耦合关系,使整合共生体系成为网状结构,逐渐转变为功能良好的物质生产生态系统。与此相适应,要求个人的生活方式的生态化,即人的生活方式要适应和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改革人们在工业革命中形成的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使人类生活方式符合自然进化规律,充分开发和满足人类精神生活之需要。二是社会制度角度。生态文明要求建立新型的社会制度,以解决在环境保护中的人与人的关系。生态政策是引导产业生态化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在政策导向上向“生态化”倾斜。不仅要求在国内逐步建立生态文明制度,而且要求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建立有约束力的生态文明制度(包括新的国际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23、等),特别是发达国家有更大的责任与义务。三是科学技术角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态文明必然要求生态化的科学技术。生态化的科学技术是生态理念向科学技术的渗透,形成生态化的科学技术系统。要充分发掘科学技术本身的生态价值,使其成为生态系统的重要要素,从而引导科学技术朝着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及其与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生态化的科学技术,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最高准则,追求的是在自然生态平衡、社会生态和谐有序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的适度增长。四是价值观念角度。生态文明要求提高个人素质,树立生态价值观。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生态消费观念,提倡绿色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

24、是价值取向的问题,是目标和意义的选择问题。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念,抵制“主客二分”、“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价值无限论”等狭隘文化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观念。五是思维方式角度。生态文明要求我们的思维方式从原有的线性思维转向非线性思维、机械性思维转向系统性思维。人与自然构成了一个复杂系统,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复杂性。我们不可能从线性思维、机械思维角度来认识自然界、社会和人的客观规律。如果把复杂的自然界、社会和人投射到简单思维上,就会导致巨大的全球性生态问题。我们只有从非线性、整体、系统思维的角度,才能超越当前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深刻矛盾,构建自然、社会与人和谐统一的新家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