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学王道俊笔记整理分析教育学王道俊版笔记绪论 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2。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孔子论语、柏拉图理想国。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性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
2、学科。(1)捷克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他提出:普及初等教育 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 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2)法国的卢梭爱弥尔,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内容、重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最大贡献在于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促进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3)德国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绪论、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之多方面(教学)、品
3、德之道德力量(德育)四部分。但还未达到真正的科学化。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人类的生活分为: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 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 目的在于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 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 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还特别重视体育。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2)实验教育学由1901年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 反对思辩教育学; 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 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
4、阶段; 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基本观点: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学校即社会; 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4)凯洛夫教育学,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重视系统知识的教育,强调课堂教学和教师主导作用,有其积极意义。主要缺点在于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发展学生智力重视不够(5)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
5、作。4.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技迅猛发展.(1)布卢姆制订出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2)布鲁纳教育过程学科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3)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4)巴班斯基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著作,应该把教学看做一个系统,从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中考察教学,以便最优处理教育问题。把教学过程划分为社会方面的成分、心理方面的成分、控制方面的成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
6、级性; 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结底产生于生产劳动.2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3。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二)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
7、育者,是指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2。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3。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的、最有教育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主要体现在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中。教育活动都要以一定的方式进行,都要表现为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教育活
8、动方式涉及教育基本要素的组合与教育工具和手段的应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活动方式就是教育活动本身。(三)教育的历史发展1.古代教育的特点: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古代学校随之出现和发展,使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形态。 教育阶级性出现并不断强化。 学校教育生产劳动相脱离.( 师生关系是对立的、不平等的; 教育组织形式是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2.现代教育的特点。 学校教育逐渐普及。 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 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教育形式多样化,并且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
9、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四)教育概念的界定1.广义教育,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制的活动,不论有组织或是无组织,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2。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进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床在人的合理存在的人。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概述1。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一般有两种释义,一种是人类的发展或进化;一种是
10、个体的发展,这里只讨论个体的发展。个体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狭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指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儿童的成人过程。这既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婴幼儿向成年人,个人小我向放眼世界、胸怀群体以至人类的大我的转化过程,也是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可能性与选择性、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分为三方面: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2。人的发展特点(1)未完成性。人是未完成的动物,人的未完成性与人的非特定化密切相关。对儿童来说,不仅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处于未成熟状态.表明了有发展的能力、有可塑性
11、。有发展各种倾向的力量与可能。人在生物进化上的不完善性还体现在人的孕育期、幼年期的延长方面,人出生后,必须借助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才能逐步完成自己的发展使命。儿童发展的未成熟性、未完成性,蕴含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在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可能性。(2)能动性。人是能动地、自主地完成和完善的;人的发展是一个自觉能动的过程,这是人的发展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性。人在其发展过程中是自决的,这是人的发展自主性的重要表现。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动、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能动性,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这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12、以及动物训练等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区别.3。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从形式上看,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1)顺序性: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规律性可概括为:动作发展的头尾律、近远律和大小律。-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不平衡性.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技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从总体上看,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青春发育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发展期。-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
13、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3)阶段性。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4)个别差异性。尽管正常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个别差异仍然非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速度、高度往往是千差万别的。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
14、,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5)整体性。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教育要把学生看做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及本能、天赋倾向等。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学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和感觉器官的功能上,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
15、.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这说明了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交往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是人发展的现实根基与资源没有社会环境的影响,生物人不可能获得人的社会发展。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是指由自然、历史,由前人、他人为儿童个体所创设的环境,他对于儿童来说是客观的、先在的、给定的。但是给定性并不意味着人的发展、人的命运已经被确定了、注定了.人的发展还有广阔的机遇,还有很多可能性与不确定性。因为人还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随着年
16、龄和经验的增长,主体对环境的能动性.选择性在逐步增强。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环境的给定性离不开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不但不会限制人的选择性,而且正因为有了环境的给定性,反而激发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3。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的。人是在以自己的活动为中介同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自己.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人在发展过程中,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也发展起来,因而个体也就能够逐步有目的、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
17、是人在认识自己与周围环境现实关系的前提下,不断地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二是人勾勒自己的未来前景,选择自己的发展目标,策划实现该目标的行动,并坚持为实现目标而践行,以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尤其是学校教育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者人的发展方向,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较多的正面影响; 学校教育给人的教育比较深刻、系统和全面; 学校中有受过专门培训的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育法会主导作用的条件在于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和学生家庭、社区和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文化知识是滋养人的
18、生长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与资源。知识具有认识价值、能力价值、陶冶价值、实践价值。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人的发展中,遗传、环境、教育、个体能动性是人的发展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但任何一个因素均非人的发展的充分的决定性因素。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是被生产力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决定的,一定的教育必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这是学校教育在社会发展上必须遵循的规律。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学校教育结构必须反映经济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革.这
19、样,教育为生产培养的人才在总量、类型和质量上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否则,即使培养的人才在总量上有富余,但仍会出现结构性失调。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更新,也必然促进着教学内容的发展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也是一样,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条件。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所提出的主管要求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
20、掌握了生产资料,谁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 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文化是教育的基础,文化知识始终是教育的主要资源。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首先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了特定的背景;其次文化模式还从多方面制约教育模式. 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文化传统越久,对教育的传统的变革的制约性越大。此外,人口因素、地域环境等因素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人口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学校教育
21、发展的速度;人口的密度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规模;人口出生的高峰与低谷影响到学校不同时期的学额与班级的调整等等。地域环境包括地理环境、资源环境、人造环境。对学校校址的选择,以及学生在校活动时间、内容和方式;资源环境影响到教学计划的制订与课程开设,人造环境则影响到学生的入学条件与学校面貌的改变。(二)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1)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通过选择、传承和发展生产经验、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知识,培养能够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使社会生产力
22、和经济得到发展。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教育在当代被认为是一种投资、一种人力资本,是提高国民收入和个人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2)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不仅能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还能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体现在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3)教育的生态功能.生态是指人类生存的
23、自然环境的条件和状况,亦称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关涉到没一个单位、家庭、社会成员,也必然关涉到教育,要求现代教育承担生态教育的历史重任,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教育功能。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4)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教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 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1)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涵义: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分
24、为横向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和训练,能够在社会区域、职业岗位与社会组织中作水平的流动)和纵向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的培养和筛选,能够在社会阶层、科层结构中作纵向的提升,包括职称晋升、职务升迁、薪酬提级,改变了其社会层级地位与作用。)(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不断强化,使教育日益成为激励社会成员奋发图强、不断进取的动力,不仅在很大限度上引导着个体素质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且影响着社会结构局部或整体的变化。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使社会成员的职业岗位与社会地位从决定于政治权利、物质财富、逐步转移到决定于个人的素质,显然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首先,教育已
25、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基础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它使享受这一教育的人能够选择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参与建设集体的未来和继续学习。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教育的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是一种关乎自我实现的教育资源的获得和利用问题.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在教育机会上存在明显的差距。我们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但是我们不是教育万能论者,教育功能的实现,不仅有赖于自身的素质,也有赖于社会条件,有赖于社会给予人的就业机会和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的机制和空间.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与额流动功能的区别与联系。区别:两者是性质不同的
26、两种功能,二者有严格的区别,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就教育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在生产、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作用而言,指向的主要是社会整体的存在、延续、演变和发展。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则是就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通过教育的培养和提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个人能动性、创造性的弘扬,以实现在职业岗位和社会层次之间的流动和转换而言,指向的主要是社会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境遇的改善。联系: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为流动功能的产生奠定了客观基础,并为其实现开拓了可能的空间;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实现程度,既是衡量社会变迁的价值尺度,又是推进社会变迁的动力。二者的互动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
27、必要条件,体现了教育对社会发展日益增强的能动作用。(2)教育的独立性: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是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原理。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而人具有天赋的能动性、可塑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具有特殊的身心发展和成熟的规律.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切不可无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轻率地否定教育的连续性而另搞一套,否则,不可避免地会对教育带来一定的紊乱,甚至出现质量严重下滑,使教育改革或发展大起大落。也不能把教育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那样会使教育走向“超经
28、济”、“超政治“超文化”的错误道路,丧失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动力。(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1.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内涵极为丰富,对以培养人为专门特点的教育来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工作,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这是因为,人是目的,社会的发展是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人是社会历史的能动的创造者;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互动的。立足于人的现实生活,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社会走向和所面对的国际环境,紧紧抓住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个性素质的培养,让他们成长为
29、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善于适应生活、审视生活、选择生活,不断创造适合民族、人类生存的新世界,也就抓住了教育的主旨,既凸显了教育的特点,又把握住了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还意味着肯定人是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2)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就必然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的基础性:实质上指人的素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指教育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引领作用.全局性,是指教育的发展关乎社会
30、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具有全局性的影响。2.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科教兴国战略是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实现科教兴国,前提在国兴科技,关键在国兴教育,教育为本。国兴教育的重大举措和巨大成绩 恢复高考和高校扩招。高考改革主要在与厘清质量要求和妥善地把握对质量的评价;普及义务教育的立法。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性质、经济保障、政府责任、管理体制、法律责任追究等,均作了进一步规定;对贫困学生的国家资助体系的建立;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国兴教育面临的问题 教育公共投入严重不足。教育公平面临严峻挑战。A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问题;关注与促进城乡与地区差距的缩小是实现教育公平的
31、基础。B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C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引发的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第四章 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述1.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索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从形态上看,教育目的还可作理论形态和时间形态的区分。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表达的主要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所要培养的人的一种主观期望或根本要求,亦称“应然的教育目的”。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工作者或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如学生、家长),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由于它正在被实践、应用,亦称“实然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对学校教育的实施有重要意义:定向作用.教育目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学校教育办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学生发展的根本定向,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并制约着全过程。调控作用.教育目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质量规格,对学校教育的实施起调节和控制的作用。评价作用.学校教育的办学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