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6 ,大小:205.41KB ,
资源ID:554358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54358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快速路设计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快速路设计规程征求意见稿.docx

1、快速路设计规程征求意见稿快速路设计规程(征求意见稿)目 次1. 总则2. 术语3. 一般规定4. 通行能力4.1 分类4.2 基本路段4.3 匝道及匝道出入口5. 横断面设计5.1 一般规定5.2 行车道5.3 分车带5.4 路肩5.5 横断面布置5.6 路面横坡5.7 侧缘石6. 线形设计6.1 一般规定6.2 平面设计6.3 纵断面设计7. 出入口设计7.1 一般规定7.2 出入口位置7.3 出入口间距7.4 辅助车道8. 高架道路8.1 一般规定8.2 横断面设计8.3 平面设计8.4 纵断面设计8.5 变速车道8.6 匝道9. 交通安全与管理设施9.1 交通标志9.2 交通标高9.3

2、防护设施9.4 监控设施10. 景观与环境10.1 设计原则与规定10.2 景观距离10.3 绿化种植的要求与标准10.4 绿化照明、交通设施的关系11. 排水设计11.1 一般规定11.2 道路地面水的排除11.3 立体立交道路排水11.4 道路地下水的排除12. 照明设计12.1 设计原则与规定12.2 照明标准12.3 照明设施12.4 特殊地点照明12.5 供电2. 术语 快速路是指在城市内修建的,具有单向双车道或以上的多车道的城市道路,中央分隔全部控制出入,控制出入口间距及型式,连续流的交通设施,是城市中大运量快速交通干道,并设有配套的交通安全与管理设施。高架快速路通过高架设施修建道

3、路,主路高架行驶,高架设施下面或两侧修建辅路,上下通过匝道联接,高架道路技术指标符合快速路标准的为高架快速路,是快速路的一种型式。路堑快速路在地面下开挖路堑修建的城市道路,一般主路在地面以下(局部或全部),地面两侧或一侧修建辅路,主、辅路通过上下匝道联系,主路技术指标符合快速路标准的道路为路堑快速路。出入口是指驶出或进入快速路单向交通设施,设置于快速路右侧,一般通过互通式立交匝道、高架路匝道、辅路匝道连接。紊流路段快速路车行道由于出入口合流、分流交通,产生紊流交通的路段。基本路段快速路车行道不受出入口合流、分流、交织、车流影响的路段。 辅路集散快速路交通的道路,设置于快速路两侧或一侧,亦可利用

4、道路网中次干道作为辅路。 匝道快速路与城市干道、公路的立体交叉联接道路;快速路与辅路的联接道路;高架路与地面道路连接道路。3. 一般规定 3.1 新建城市快速路必须按本规定的技术指标进行设计;现有道路改建为快速路原则上按规程设计,个别指标达不到要求时,需采取技术措施保证车辆安全行驶。 3.2 快速路设计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化与城市其他道路合理分配交通,达到路网最佳效应。 3.3 快速路计其行车速度采用每小时60公里、80公里、100公里。辅路与匝道计算行车速度采用每小时3040公里,路段改变计其行车速度时应设置过渡段。 3.4 快速路车行道按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及交通量分为双向四车道、六车道、八车道

5、。车行道宽度按行车速度及车型分为3.5m、3.75m。 3.5 快速路设计时应将交通管理设施及服务设施配套完成,保证交通正常运行。 3.6 快速路设计应重点搞好出入口设计,出入口位置、间距、型式进行综合设计,系统平衡。 3.7 快速路行车道下不得布设纵向地下管线设施,横穿快速路的地下设施须将检查井设置在车行道路面以外。 3.8 快速路设计应与道路绿化、排水、照明设计协调统一,与城市景观、环境统一,做好整体设计。 3.9 快速路线形设计中的平、纵、横三方面应进行综合设计,做到平面顺适,纵断均衡,横面合理。保证视觉性透导,线形连续,安全与适舒。3.10本规程规定的技术指标是达到行驶的最低值,设计时

6、应避免采用,应因地制宜选用较大值。4、能行能力及服务水平4.1 城市快速路通行能力分可能通行能力和设计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分AF六个等级。设计通行能力等于可能通行能力乘以道路相应设计服务水平的“交通量/道路容量”比率及道路条件修正系数。4.2 基本路段4.2.1 可能通行能力快速路一条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可采用表4.2-1的数值。快速路一条车道可能通行能力 4.2-1计算行车(km/h)6080100可能通行能力(pcu/h)2000180017004.2.2 服务水平快速路服务水平分AF六个等级,设计是,通常采用C级。服务水平分级标准详见表4.2-2。快速路服务水平标准 4.2-2等级交通运行特

7、征(交通量/道路容量)比率c车速km/h10080604030A自由流,行车自由度大。0.300.320.340.36B自由流,行车自由度适中。0.500.540.570.61C接近自由流,车速可维持设计车速。0.700.750.800.85D行车自由度受限,车速有所下降。0.840.870.890.92E饱和车流,行车没有自由度1.001.001.001.00F拥塞状况,强制车流-4.3 匝道及匝道出入口4.3.1可能通行能力一条匝道可能通行能力可采用表4.3-1所列数值。若当地有可靠的ti观测,也可由下式计算一条匝道的可能通行能力;N3600/ti (4.3-1)式中:ti匝道上连续车流平

8、均车头时距(秒)快速路驶入匝道口(合流)或驶出匝道口(分流)的通行能力受制于快速最右侧车道通行能力和快速路一个方向的通行能力。合流Nr1.31Nd0.39Nr154 (pcu/h) (4.3-2)分流Nr1.29Nd0.66Nr317 (pcu/h) (4.3.-3)式中:Nr匝道口可能通行能力(pcu/h) Nf快速路一个方向总的通行能力(pcu/h) Nd快速路一条车道可能通行能力(pcu/h)设计时,匝道出入口的可能通行能力取公式(4.3-2)或(4.3-3)计算值和一条匝道可能通行能力值的较小值。一条匝道可能通行能力 表4.3-1计算行车速度(km/h)253040可能通行能力(pcu

9、/h)1500170017504.3.2 服务水平匝道及匝道出入口的服务水平标准分六个等级,设计时,一般采用D级,定向匝道家采取C级。分级情况见表4.1-2。4.3.3 道路条件修正系数4.3.3.1 车道宽不数1车道宽修正系数1 表4.3-2车道宽(m)3.753.503.253.0011.000.970.910.814.3.3.2 侧向净空修正系数2侧向净空修正系数2 表4.3-3侧向净空(m)一侧障碍二侧障碍1.81.20.601.81.20.6021.000.990.970.921.000.980.950.864.3.3.3 道路的坡修正系数3(待坡度及坡长限制值出来后再讨论如何处理)

10、5、横断面设计5.1 一般规定5.1.1 横断面型式及组成城市快速路路段横断面分为整体式和分离式两类。整体式断面包括主路机动车道、变速车道、集散车道、停车带、中间带、两侧带,辅路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或路肩)等部分组成。分离式断面包括高架或路堑车行道及地面道路组成,其中独立主路由行车道、中间带、两侧防撞墙以及停车带、变速车道、集散车道等组成,而地面道路由机动车道、中间带(桥墩)、两侧带、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绿带等组成。当主路为下穿地道时,应包括墙边安全护缘带(高侧石)、车行道、中间带组成,地面辅路同高架路的地面辅路,主、辅路间有栏杆(挡墙)分隔。5.1.2 高架路边缘与建筑物距离(最小

11、侧向净空)应考虑两侧建筑物消防、维修以及高架路本身养护维修的需要,应大于4.5m。5.1.3 城市快速路行车道数及高架路宽度5.1.3.1 城市快速路行车道车道数一般应按交通发展预测的交通量与其通行能力来确定,高架路的双向车道数以6车道为宜,至少应为4车道,当设4车道时,应考虑增加紧急停车带。5.1.3.2 高架路的宽度首先满足按交通发展需要而确定的车道数,并按交通组成划分车道宽5.2 行车道5.2.1 行车道宽度行车道宽度分为主路行车道与辅路行车道。5.2.1.1 主路路段行车道宽度为根据交通发展预测交通量与通行能力二者综合确定的车行道宽度、紧急停车带宽度(或变速路宽度)及路缘带宽度之和。5

12、.2.1.2 主路一车道宽度一般应采用3.75m,当中心区以小车为主时,可将小车道设为3.5m;高架路车道靠中行驶为小车道按3.5m,靠右边行驶的为混行车道按3.75m。5.2.1.3 高架路匝道的车行道总宽为净7m,包括一个3.5m车道,2.5m停车道及两侧0.5m路缘带,高架路与匝道两侧防撞栏杆均为0.5m。5.2.2 集散车道当快速路出入口(上下匝道)间距无法满足车辆交织加减速要求的规定时,应增设集散车道,集散车道计算行车速度应与出入口(高架上、下匝道)的计算行车速度一致,与主路车行道之间设物理分隔,集散车道应设双车道7m宽(即2个3.25m车道加两侧0.25m路缘带)。地面快速路断面一

13、般不分设集散车道,以辅路车行道代替。5.2.3 变速车道(加减速车道)5.2.3.1 快速路出入口(高架上、下匝道口),机动车驶入、驶出快速路主路均应设置变速车道,立交部分详见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5.2.3.2 变速车道宜设一条车道,宽度与直行方向主路车道宽度相同,其位置自干道的路缘带外侧算起,其外侧应另加路缘带,即3.75m车道宽+0.5m路缘带,总宽4.25m;当出入口(高架路上、下匝道)为双车道时,应按平行式要求增长加减速车道长度(1.4倍),出入口仍按一车道,宽度由双车道向单车道宽度变化(即出入口双车道7m渐变为3.75m)。5.2.4 停车带(连续、不连续停车带)5.2.4.1

14、在四车道的快速高架路上,交通流量较大时,为保证快速路的主路车道的通行能力以及行车安全、通畅,应设2.5m宽连续或不连续停车带,不连续停车带每500m左右设一处,在上、下匝道出入口应增设一3.5m宽车道;在六车道的高架快速路上,不必设连续停车带。5.2.4.2 地面快速路位于市中心处两侧带上出入口较密段,当两侧带度度大于2.5米时,可利用出入口处两侧带宽度,作为紧急停车带;位于市郊区的快速路,当双向车道数为68车道,两侧有辅路时,预测年交通流量小于通行能力时(即负荷度小于0.8时),可不设连续停车带,当预测年交通负荷度1时,应考虑设连续停车带,但近期可在两侧带绿带内预留,在负荷度接近1时加设。当

15、位于市郊区的快速路为双向68车道的机动车专用道时,两侧有宽度足够的硬路肩及土路肩时,可以利用其作为停车带。5.2.5 辅路5.2.5.1 辅路是为解决快速路沿线两侧单位及区域性机动车与快速路主路交通出入连系而设,同时可解决沿线非机动车与人行交通,设计车速40Km/h。5.2.5.2 辅路在地面快速路断面中设于主路两侧带外侧,在高架路时设于高架路下地面层,在市中心区应连续设置,位于市郊的快速路的辅路,当其交通流量较大或两侧城市化程度较高以及用地、投资有条件时可连续设置;当投资有限及城市化程度发展不均衡时,可间断设置,称为连络道或连接道。5.2.5.3 地面快速路辅路上一般宜采用单向交通,主路出入

16、口交通采取右进右出的交通组织;地面辅路在特殊情况才允许采用双向交通,但应尽量避免。分离式辅路设在地面层,采取城市道路三、四幅式断面形式,其中高架路的地面辅路采取上、下行及机非分行的交通组织,而隧道式的辅路布于主路两侧地面层,并采取单向交通。辅路与主路的交通连系通过指定的出入口并经主路的加减速车道进行勾通。5.2.5.4 高架路断面的辅路,地面与高架主路交通通过上、下匝道并经过主路的加减速车道与其连系。5.2.5.5 地面快速路辅路的横断布置,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间可以物理分隔或划线分隔,根据用地条件、交通量大小综合确定,当专供单向机动车、非机动车通行时,辅路宽度7.5m;当新建路单向机动车与非机

17、动车混行时,辅路的宽度8.5m;当机、非交通量均较大时,辅路可采用1213m宽,隧道式断面辅路宽同地面快速路,高架路下辅路可按交通量大小参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确定各部分宽度。5.3 分车带5.3.1 快速路上、下行快速机动车道之间必须设中间带予以分隔。快速路的中间带由中央分隔带及两侧(或称左侧)路缘带组成。5.3.1.1 为保证快速路主路机动车的速度及行车安全,中间带以3m为宜,即中央分隔带为2m,两侧路缘带各为0.5m;位于市郊的快速路,当用地条件允许或交通发展需要远期拓宽车道或作为轻轨交通备用地时,中间带可按67m设置。5.3.1.2 位于市中心区的快速路,在用地条件受限制时,中间带可适当缩

18、窄,但对向车流必须以混凝土分隔墩或中央分隔护栏加以分隔,两侧各0.5m路缘带,其最小宽度为1.2-1.5m。5.3.1.3 高架路下中间带主要根据高架路桥墩布设而定,当其高架路上为4车道时,高架路桥墩位于路中心线时,中间带最小为6m(含两侧0.5m侧向余宽),当为6车道时,最小为7m;当高架路桥墩位于地面两侧带位置时,中间带宜设3m。5.3.1.4 当快速路上遇桥梁或高架路段、立交桥段,为节约工程投资,中间带可适当减窄。5.3.1.5 中央分隔带两侧一般埋砼侧平石,中间为绿带。砼侧平石可采用各城市习惯作法,但外露高应适当增加,最小为18cm。跨河段桥梁可作成上、下行两个桥,利用防撞墙作为桥梁上

19、下分隔。5.3.1.6 快速路上中央分隔带一般每隔1Km设开口一处,设置活动分隔设施,作为紧急出口;位于市中心区的高架路每隔0.5Km设一开口;依据规划设计封闭的原平交路口,为保证行车连续、快速,不得设开口;立交段匝道出入口的中央分隔带也不得开口。5.3.2 地面快速路的两侧带是主路与辅路的分界线,它由分隔带与左、右路缘带组成,分隔带宽度不小于1.5m,可根据用地条件增加宽度以作为绿化隔离设施,临主路侧路缘带为0.5m,临辅路侧路缘带为0.25m,即两侧带的最小宽度为2.25m。5.3.2.1 位于市区人流密集处的两侧带,应在其辅路侧设隔离栅,避免人流对主路机动车的干扰。5.4 路肩5.4.1

20、 公路型地面快速路断面,宜在机动车道外侧设硬路肩或土路肩,硬路肩宽度2.5m,土路肩宽度0.75m。5.4.2 硬路肩的结构应与相应的主路路面结构相同。5.5 横断面布置5.5.1 城市快速路的路段横断布置型式分为地面整体式、分离式二种或上述两种的组合式。应根据地形、地物条件因地制宜选用。5.5.2 横断面布置应满足交通组织与行车安全的要求。5.5.3地面整体式横断面布置是主路与辅路以及两侧建筑地坪基本位于同一平面层次,适于地势平坦的平原城市、规划红线较宽、横向交叉道路间距较大的城市外围与高等级公路相连接的地区、新建城区用地较富裕或结合城市改造拆迁较少段。横断面布置见下图。 地面整体式横断面(

21、城市型) 地面整体式横断面(公路型)5.5.4 地面整体式横断面布置系一般城市快速路首选断面,横断布置组合中应为城市远期发展予留高架及快速轨道交通的位置,为此其中间带及两侧带应结合上述要求综合考虑,该断面一般采用四幅式横断面形式,即主路双向机动车之间设一定宽度的中间带进行分隔,主、辅路之间设两侧带并采取封闭设施。辅路上行驶慢速(V40km/h)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并设置人行道。当辅路交通量较大并且用地有条件时,为确保行车安全,可以采取机、非分隔的物理分隔措施,当交通量较少并且用地受限时可采取划线分隔。5.5.5 分离式横断面系供快速交通行驶的主路采取高架路或隧道式,与所有相交道路均构成立体交叉

22、的断面型式;辅路在桥下或地面,即人行、非机动车以及三超车、公交车等慢速机动车均在辅路上行驶。高架路断面详见第8章,隧道式断面见下图。 隧道式横断面5.5.5.1 高架路断面一般适用特大城市或大城市建筑密集区地价昂贵、用地拆迁受限制、红线宽度较窄、交通流量又大的快速路,以及相交道路交叉口间距较小,横向交通干扰较大的地段。但选用时应按城市交通发展需求、用地范围及地形条件、互通立交设置、与地面道路连续、周围环境协调等因素,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后采用。5.5.5.2 隧道式断面适用于山丘城市,而且排水无问题段采用,平原大城市大型建筑群密集段并对城市景观要求高的地段,或重点文物保护区以及穿越江河、铁路站场

23、等地段,而且采取积极措施排水时采用。5.5.5.3 高架路断面布置应注意高架路外侧与建筑物的间距应满足建筑防火及环保要求;隧道式断面应注意隧道结构与车行道之间满足侧向余宽的要求。5.5.6 在立交范围内以及快速路出入口,横断面布置应保持与路段车道的一致性,根据交通组织需要,按规定设置集散车道或变速车道时断面相应加宽。5.6 路面横坡5.6.1 快速路主、辅路路面横坡采用单面直线坡,路面横坡根据地形条件及路面面层类型选用1.5-2%;两侧人行道为1-2%单面直线坡。5.6.2 市郊区公路型断面,两侧土、硬路肩横坡度可比路面加大1%,但位于路缘带部分的硬路肩加铺装结构部分,其横坡度同路面。5.7

24、侧、缘石5.7.1 地平式断面在中央分隔带、两侧分隔带两侧以及辅路的人行道侧均应埋设侧石(或侧平石),侧石顶高出路面15-20cm,其中公路型断面路边设硬路肩与土路肩的,应在路面与路肩之间埋砼缘石;隧道式线形弯曲或地形陡峻段侧石可高出25-40cm,并设有足够的埋置深度,以保证稳定。5.7.2 侧石(侧、平石)与缘石材料可采用坚硬石质或30号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30Mpa。6. 线形设计6.1.1 一般规定 6.1.1 线形设计 (1) 线形设计要根据规划确定的线位,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合理利用地形、地物与景观、视觉相协调,正确运用技术指标。 (2) 线形设计中平、纵、横三个方面应进行综合设计

25、,保证总体协调,达到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横面合理。 (3) 线形设计要保证车辆行驶安全与舒适,视觉良好,心理反应正常。 (4) 线形设计应符合城市设计要求,与城市环境协调,保护文物、古迹与资源,必要地段须进行环境评估后确定。 (5) 快速路同一计算车速路段不得小于15公里,不同设计路段之间技术指标应逐渐变化,变化处应设置明显标志。 6.1.2 快速路线形中桥、隧构造物协调。 (1) 快速路上的桥、隧构造物原则上与线形统一,桥、隧引道均应符合快速路技术指标要求。 (2) 大型桥、隧构造物布设应与快速路线形协调统一。 (3) 桥、隧构造物设置于曲线地段,应采取不设超高圆曲线半径,受条件限制布设超高

26、圆曲线区段时,应符合线形设计有关技术标准。 (4) 快速路隧道应设计为上、下分离的两座隧道。隧道洞口两端设置必要的出口和联络线。 (5) 路线经过立体交叉时选用各项技术指标应保证与路段设计相适应,必要时用透视图检验。 6.1.3 平、纵线形组合 (1) 平曲线与竖曲线相对应,平曲线中点对应竖曲线变坡点。 (2) 平曲线与竖曲线半径协调,竖曲线半径是平曲线半径1020倍。 (3) 平曲线长度大于竖曲线长度。 (4) 竖曲线顶部或底部应避免设置小半径平曲线和作为反向曲线吸转向点。 (5) 竖曲线与回旋线不宜重合。 (6) 在同一平曲线内不宜同时出现凸形竖曲线及凹形竖曲线。 (7) 在长直线段内不宜

27、插入凹形竖曲线。6.2平面线形设计 6.2.1 直线 快速路最长直线与最短直线的设置,应符合6.2.1(1)表的规定。直线长度规定 6.2.1(1)表计算行车速度(km/h)1008060最大直线长度(m)200016001200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m)600480360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m)200160120 6.2.2 圆曲线 (1) 快速路圆曲线半径应采用大于或等于表6.1.3(1)的规定。圆曲线半径 6.2.2(1)计算行车速度(km/h)10080604030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14001000600300150设超高推荐半径(m)50040030015085设超高最小半

28、径(m)3502501507040 (2) 平曲线长度与圆曲线最小长度应大于或等于6.2.2(2)的规定。平曲线与圆曲线最小长度 6.2.2(2)计算行车速度(km/h)10080604030平曲线最小长度(m)1701401007050圆曲线最小长度(m)8570503525(3) 当快速路中心线转角小于或等于7时,小转角平曲线最小长度应大于表6.2.2(3)规定值.平曲线最小长度 表6.2.2(3)计算行车速度(km/h)1008060平曲线最小长度(m)1200/1000/700/ 注:小于2时按2计。 (4) 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计算行车速度(km/h)10080604030最

29、小圆曲半径(m)300020001000500400 6.2.3 缓和曲线快速路直线与圆曲线或大半径圆曲线与小半径圆曲线之间应设缓和曲线。缓和曲线采用回旋线。缓和曲线长度在不小于超高缓和段长度的基础上,应大于或等于表6.2.3规定值。表6.2.3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计算行车速度(km/h)10080604030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8570503525为了确保线形美观、视觉协调的效果,在满足表6.2.3规定的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的前提下,缓和曲线长度的选用宜符合式(6.2.3),当圆曲线半径较大时,缓和曲线长度接近R/9值;当圆曲线半径较小时,缓和曲线长度接近R值。R/9LsR (6.2.3)式中:Ls缓和曲线长度,(m) 6.2.4 圆曲线超高 圆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应在圆曲线上设置超高,最大超高横坡度如表计算行车速度(km/h)1008060超高 654 冰冻积雪地区最大不超过3。 超高缓和段长度与缓和曲线长度两者间取大值作为缓和曲线计算长度。 6.2.5 圆曲线加宽 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在圆曲线内侧加宽,每条车道加宽值如表 圆曲线内每条车道的加宽值(m)圆曲线半径200250150200100150小汽车0.30.30.35普通车0.40.450.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