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106.21KB ,
资源ID:552695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5269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疆十大考古.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疆十大考古.docx

1、新疆十大考古新疆十大考古历届新疆的十大考古第一、新疆民丰尼雅遗址(1995年)时代:汉晋发掘地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民丰县发掘单位:中日合作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简介:尼雅遗址系20世纪初英国学者A斯坦因首次发现,尼雅遗址南面约20公里处是汉晋时期塔里木盆地南缘一处典型的内陆沙漠绿洲型聚落遗址,周围分布着古城、佛教寺院、住居址、畜舍、田地、窑址、道路、果园、官署、墓地等各类遗迹,多数遗迹已被黄沙湮没或风蚀殆尽。1995年,中日合作尼雅遗址学术专察队对N2工区住居址、N5佛教寺院以及新发现的95MN1号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N2住居址位于尼雅遗址中部,由19处居室建筑组成大致呈圜状,排列有序

2、。房屋内有功能各异的空间单元。清理出土木构件、佉卢文、毛织物、丝绸、铜饰件、料珠等文物。佛寺遗址位于N5聚落遗址所在台地的东部,呈“回”字形,中央方形基坛,四周为回廊。回廊东北隅倾圮的墙体中,出土了佛像、菩萨像壁画残片等。95MN1号墓地位于尼雅遗址西北部,共发掘15座墓。墓葬墓穴直接开挖在山丘之上,葬具为胡杨木制成,有三种类型。由于沙漠干燥的环境,保存下来较多华丽的织锦绮绢衣物、毛织衣装和生活用品。1995年尼雅遗址考古工作是20世纪尼雅考古中收获最为丰硕的一次,它使近百年墓地绝大多数墓葬结构一致,一般是先挖沙坑、坑中置胡杨木棺,然后在棺前后栽竖标志死者性别的立木作为墓葬标志物。一墓一棺。还

3、发现少量特殊的泥壳木棺墓及一座木房式墓葬。小河墓地上层的100多座墓葬已被破坏,完整保留下来经过科学发掘的墓约是原来整个墓地的一半。墓地上部采集到的高3米左右的木雕人像、数千根的短木楔在发掘墓葬中未见,表明上层被破坏的墓葬和已发掘的墓葬有较大的区别。发掘墓葬分层明确,早晚之间遗迹遗物发生明显变化,这些现象都表明墓地使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上限有可能早于孔雀河古墓沟墓地年代,即公元前二千纪初。楼兰地区史前考古资料表明,在这一地区存在一支文化面貌独特的考古文化。由于良好的埋藏条件,墓地诸多方面的信息得以较为全面的保存,尤其是极为丰富的与原始宗教有关的遗存,一批保存相对完整的古尸、服饰等等,都为国内

4、外史前考古所罕见。它将在更宽的领域对周边其它地区的考古产生影响。小河墓地的全面发掘是新疆史前考古的一个重要进展。第四、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2007年)时代:青铜时代发掘单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物局发掘领队:王建新简介: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里坤县石人子乡石人子村南的东天山北麓,西距巴里坤县城23公里。20062007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哈密地区文物局的协助下,对东黑沟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到目前为止,已发掘石筑高台1座,石围居住基址4座,墓葬12座,取得了重要收获。东黑沟遗址的考古研究是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

5、,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的西北草原地区古代游牧文化考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2000年开始,在新疆东部和甘肃西北部进行了大范围的考古调查,已经发现了古代游牧文化的聚落遗址200余处,其中大型聚落遗址5处,东黑沟遗址是其中的1处大型聚落遗址。古代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东黑沟遗址的考古工作是古代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的有益尝试。在东黑沟遗址的考古工作中,对居址、墓葬、岩画等古代游牧文化聚落的基本遗迹进行了三位一体的综合研究,在古代游牧文化考古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上取得了突破和进展。东黑沟遗址石筑高台的全面发掘,基本搞清了该类遗迹的

6、形制和功能。可以认为,该类遗迹是古代游牧民族高等级祭祀活动重要遗存。东黑沟遗址石围居址的发掘,在我国尚属首次。古代游牧文化的居址长期未被认识,本次发掘基本搞清了居址的性质和功能,为今后该类遗迹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东黑沟遗址墓葬发掘,揭示了以墓主为代表的外来文化和以人牲为代表的土著文化的同时共存,反映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在东天山地区已发现的5处早期游牧文化的大型聚落遗址,很可能与文献记载的古代月氏、匈奴的王庭有关。东黑沟遗址是在东天山北麓发现的一处规模巨大的古代游牧文化的聚落遗址,现存新疆自治区博物馆的著名的裴岑碑,于清雍正七年(1725年)在遗址所在的石人子乡石人子村发现,

7、又称镇海碑。碑文记载:“惟汉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裴岑将郡兵三千人,诛呼衍王等,斩馘部众,克敌全师,除西域之灾,蠲四郡之害,边境艾安,振威到此。立海祠以表万世”。记载了东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敦煌太守裴岑率军在这里诛灭匈奴呼延王之事,填补了史书记载之阙。这一历史事实对我们判断东黑沟遗址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依据。专家点评:古代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东黑沟遗址的考古工作是在该领域的有益尝试。在东黑沟遗址的考古工作中,研究者用考古学的思路,确认了居址、墓葬、岩画、等属于古代游牧文化的基本要素;并试图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岩画进行分析、研究。在古代游牧文化考古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上取得

8、了突破和进展。第五、新疆库车友谊路晋十六国时期砖室墓(2007年)时代:晋至十六国发掘单位: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领队:于志勇简介:墓葬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友谊路地下街施工区南端,西距龟兹古城东墙约500米;较为集中分布在距地表310米的戈壁沙砾层中。戈壁沙砾层上部为厚23米的晚期洪淤土层;墓葬系在原戈壁沙砾层上下挖而成。发现的砖室墓,数量较多,规格高,分布密集,表明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墓地,墓群可能有茔区的区划。发掘的墓葬分为竖穴墓(3座)和砖室墓(7座)。砖室墓分为长方形单室砖墓、斜坡墓道单室穹窿顶砖室墓和斜坡墓道双室穹窿顶砖室墓。穹窿顶砖室墓由斜坡墓道、墓门、甬道、墓室、耳室等构成;部

9、分墓门上部有照墙,壁面上有砖雕的成排椽头、斗升、承兽、天禄(鹿)、四神、菱格、穿璧纹等建筑雕饰。部分墓室墓砖上残存红、黄色彩绘;墓葬为多人多次葬,有砖砌的棺床;残存一些髹漆贴金木棺的漆皮和贴金残片痕迹。墓内多撒有五铢钱,随葬陶罐、灯盏、铁镜、铁镞、骨博具、铜带钩、金箔饰物、五铢钱、剪轮五铢、龟兹小钱等。墓葬形制与我国内地,尤其与酒泉、嘉峪关的魏晋壁画墓、敦煌佛爷庙湾墓地及祁家湾墓地、大通上孙家寨墓地等砖室墓葬十分相似;墓葬的年代可推定为晋十六国时期(3世纪末4世纪末),或稍晚一些。这批典型汉墓在库车的发现,反映出晋十六国时期中原汉地文化对西域龟兹地区的直接影响;墓葬葬者可能是深受传统汉晋文化影

10、响的龟兹国贵族,抑或就是居住在龟兹地区的汉地吏民、屯戍军吏或河西豪族移民。专家点评:首次在塔里木沙漠北缘发现和内地关系密切的晋十六国墓葬。同类墓葬过去只在吐鲁番一带发现过,但库车这批墓葬形制更为复杂。它们位于距河西走廊如此远的地区,文化面貌却如此相近。此次考古发现对阐明汉晋时期中原王朝和西域绿洲城邦国家间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及丝绸之路历史,具有重大价值。第六、新疆鄯善吐峪沟石窟群和佛寺遗址(2010年)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吐鲁番研究院、龟兹石窟研究院发掘领队:李裕群简介:吐峪沟石窟是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佛教石窟。据发掘与调查,吐峪沟两侧山坡上分布着许多地面佛寺遗址,是集洞窟与地

11、面寺院于一体的大型石窟寺院遗址群。 新发现两座绘有壁画的早期中心柱窟(约5世纪前后)、附汉文榜题的早期壁画和一处僧房窟后壁满壁墨书的回鹘文,还发现了由沟底通向沟东、沟西北部两区石窟的道路系统,以及多处洞窟改建、维修、封闭等迹象。这对解决石窟开创和使用年代具有重要意义。 新发现的壁画题材新颖,前所未见。出土的近万件多种语言文书残片(包括佛教写经、世俗文书等),还有绢画、木器、雕塑等,对于重新认识土鲁番的历史文化及各民族、各宗教和谐共存的社会背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专家点评:影响吐鲁番历史的佛教遗址 新疆吐峪沟石窟既是吐鲁番地区开凿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也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一处

12、重要的佛教地点,更是联系南疆地区与内地佛教遗迹的重要纽带。不过,吐峪沟石窟保存状况不好,窟前建筑早成残垣断壁,窟体大多坍塌或为沙土掩埋,洞窟外观及内涵大多不清。 吐峪沟石窟寺遗址的考古发掘揭露出十分丰富的寺院遗迹,出土遗物的种类及数量庞大,是中国佛教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这些发现既对深入探讨吐峪沟石窟的创建年代、原始外观、洞窟组合、题材布局、造像特征及塑绘技法等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为进一步研究古代佛教艺术从南向北、自西而东的传播,尤其是高昌石窟寺与龟兹石窟寺和内地石窟寺之关系等,提供了重要的物化资料;此外,它们对重新认识吐鲁番地区的历史、文化以及各民族、各宗教和谐共存的社会背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

13、历史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李崇峰 点评)第七、新疆温泉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2012年)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物馆、温泉县文物局发掘领队:丛德新简介: 阿敦乔鲁遗址及墓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2012年69月,由阿敦乔鲁项目组对遗址和墓地进行了大面积的发掘工作,共发掘了3座相互连属的房址和9座墓葬。全部发掘面积近1500平方米。获得了一批陶器、石器、石人以及铜器小件、包金耳环等珍贵遗物。 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是近年来新疆发现的重要的青铜时期的遗存,其年代测定为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属于青铜时代早期,填补了新疆青铜时代早期遗址的

14、空白,为揭示出西天山地区青铜时代遗址的具体面貌提供了一批全新的、重要的材料。 从遗迹的建筑规模及建筑特色等方面看,阿敦乔鲁遗址很可能是博尔塔拉河流域具有中心性质的祭祀或举行重要仪式活动的场所,显示出了很高的文明程度。 阿敦乔鲁考古工作的意义还在于首次在新疆确认了相互关联的早期青铜时代的遗址和墓地的共时性,为探索欧亚草原地带的古代社会发展阶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显示了其在西天山乃至中亚地区早期青铜时代遗存中的重要位置,提升了对新疆及中亚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深度和广度的认知。专家点评: 陈同滨:新疆温泉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的发现,为西天山地区青铜时代遗址的具体面貌提供了一批全新的、重要的材料,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直接揭示了西天山地区与中亚七河流域的关联,在地区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考古研究进一步就石围建筑群和石围石棺墓的形制渊源与传播范围开展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水涛:新疆西北部地区过去对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虽有一些零星的发现,但是并未做过系统的考古发掘。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博拉提三号墓群的发掘揭示了这一广大区域内距今35004000年前后的文化面貌。特别是大型石构建筑遗迹与墓群相互关系的确认,为这一地区若干石构建筑遗存的断代树立了标尺,为全面认识早期游牧民的经济生活方式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