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1.70KB ,
资源ID:551200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51200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考核说明.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考核说明.docx

1、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考核说明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考核说明 一、课程考核有关说明1考核对象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是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专科学前教育专业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程。2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考核总分为l00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均按百分制记分,前者占30%,后者占70%。形成性考核包括课堂讨论、研究性学习和记分作业三种形式,分配比例为:课堂讨论20分,研究性学习20分,记分作业60分。3命题依据本考核说明是根据国家开放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文字主教材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丁柏铨、胡治华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年版)、辅导教材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习指导书(胡治华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等拟定的,考试命题以本考核说明为依据。4考核要求学习本课程要贯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要求考生了解并掌握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所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借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既重视知识、理论的考核,又重视应用能力的考核。按照认知能力,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进行命题。各认知层次的含义如下:识记:要求了解有关的概念、名词的意义,能正确认知重要的基础知识,并能正确表述。理解: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能比较全面地领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表述正确、完整。应用:要求在识记

3、、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表述正确、系统、清楚。5命题原则本课程的考试命题严格掌握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范围之内。考试命题应该覆盖教学大纲和教材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其中客观性试题占45分,主观性试题占55分。试卷要含反映认知能力各个层次的题目,本课程特别强调应用的能力。在一份试题中,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的比例大体是:识记占30%;理解占40%;应用占30%。试卷题目难易程度的安排。题目难易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即易、较易、较难、难。在一份试卷中各个等级所占分数的比例大体是:易占20%,较易占35%,较难占35%,难占l0%。试题认知能力层

4、次和难易程度是两个不同概念,在各种认知能力层次中都可以含有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在命题中是二者兼顾,统筹安排的。各试题彼此独立,某试题不可替其他试题作答或暗示其他试题答案线索。命题必须题意清楚、要求明确,提供的答案准确、便于评分。6试题类型及结构本课程试卷采用题型分为四种:名词解释(4道小题)、单项选择题(10道小题)、简答题(2道小题)、论述题(1道题目)。各类题型的分数大体比例分别为:名词解释占20%,单项选择题占20%,简答题占30 %,论述题占30% 。7考核形式平时形成性考核具体要求见第2点“考核方式”。期末考试采取开卷笔试。8答题时限考试时限为60分钟。二、课程考核内容和要求绪言考核

5、知识点l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开设的意义目的2课程的内容轮廓3学习的原则和方法考核要求l课程开设的意义目的理解:(1)课程开设的意义;(2)课程开设的目的。2课程的内容轮廓理解:课程教材三编的基本轮廓。3学习的原则和方法理解:(1)学习的原则;(2)学习的方法。第一编一、人文社会科学概说考核知识点l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含义2人文社会科学的特征3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机理考核要求l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含义识记:(1)人文科学;(2)社会科学;(3)人文社会科学。理解:(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2)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和结构体系;(3)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在联系。应用:为什么说教育学是人文社

6、会科学的主干学科之一。2人文社会科学的特征理解:(1)人文社会科学具有科学的一般特征;(2)人文社会科学区别于自然科学的个性特征;(3)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同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用:说说教育学和某一具体自然科学学科(比如物理学)的区别与联系。3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机理理解:(1)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2)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3)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一、 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考核知识点l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定位2人文社会科学的多种社会功能考核要求l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定位理解: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实现的特殊条件2人文社会科学的多

7、种社会功能识记:人文社会科学的八项社会功能理解:(1)人文社会科学的认识功能;(2)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化建设功能、政治建设功能、经济建设功能;(3)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管理功能。应用:以教育学为例,说明人文社会科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二、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考核知识点l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考核要求l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识记:(1)定性研究;(2)定量研究;(3)直觉;(4)灵感。理解:(1)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相结合的方法;(2)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3)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8、识记:(1)调查方法、实地方法、文献情报方法的主要含义和功能;(2)调查方法、实地方法、文献情报方法的主要类别。理解:(1)抽样调查;(2)半参与观察方法。第二编一、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综述考核知识点l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2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脉络3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概貌4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考核要求l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识记:(1)时代主题;(2)全球问题。理解:(1)时代主题不断深化;(2)自然科学技术飞速发展;(3)当代全球问题日益尖锐化。2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脉络识记:(1)系统科学;(2)综合学科。理解:(1)20世纪上半

9、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分化中有综合;(2)20世纪下半叶人文社会科学逐步以综合发展为主导倾向,综合中有分化;(3)20世纪末期进入反思展望期。应用:举例评述20世纪下半叶人文社会科学以综合发展为主导倾向的主要标志和历史价值。3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概貌理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特殊背景。4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理解:(1)社会实践与科学理论的交互作用日益明显;(2)多科性综合性的科学体系逐步形成;(3)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应用:说明当前我国小学推行以文理综合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改革,同20世纪下半叶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综合发展趋势的关

10、系。二、哲学历史学文艺学宗教学的新突破考核知识点l20世纪世界和中国哲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220世纪历史学的重要变革320世纪文艺学的重要进展420世纪宗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520世纪文史哲发展的共通特点考核要求l20世纪世界和中国哲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识记:(1)哲学的含义;(2)哲学的特殊地位。理解:(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传播与重大发展;(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影响;(3)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发展倾向;(4)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性突破。220世纪历史学的重要变革识记:(1)历史学;(2)历史的计量研究。理解: 20世纪历史学研究模式的变革。32

11、0世纪文艺学的重要进展识记:(1)文艺学;(2)接受美学。理解:20世纪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420世纪宗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1)宗教学;(2)20世纪宗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520世纪文史哲发展的共通特点理解和应用:(1)20世纪文史哲在学科发展上的新突破;(2)20世纪文史哲在研究内容、理论框架上的新突破;(3)20世纪文史哲在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上的新突破;(4)20世纪文史哲在发展形态多样化方面的新突破。三、 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传播学管理学的进展和影响考核知识点l20世纪语言学的重要进展220世纪心理学的重要进展320世纪人类学的重要进展420世纪传播学的重要进展520世纪管理学的

12、重要进展620世纪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发展的共通特点和广泛影响考核要求l20世纪语言学的重要进展识记:语言学;语言和言语。理解:(1)20世纪语言学发展的三个阶段;(2)索绪尔的主要贡献;(3)乔姆斯基的主要贡献。220世纪心理学的重要进展识记:(1)心理学;(2)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3)行为科学;(4)认知心理学。理解:(1)20世纪上半叶心理学发展的四个重要发展方向;(2)20世纪下半叶心理学在三个领域中的重要发展。320世纪人类学的重要进展识记:人类学。理解:二战以后人类学的主要变革。420世纪传播学的重要进展了解:(1)传播学;(2)20世纪传播学的重要进展。520世纪管理学的重要进展

13、了解:(1)管理学;(2)20世纪管理学的重要进展。620世纪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发展的共通特点和广泛影响理解:(1)三个学科的发展道路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诸方面的共通点;(2)三个学科广泛作用于两大科学部类的功能方面的共通点。应用:举例说明心理学的重要进展对初等教育的积极影响。四、 经济学社会学法学适应时代需要迅速发展考核知识点l20世纪经济学的迅速发展220世纪社会学的迅速发展320世纪法学的迅速发展4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在学科性质上的共通点考核要求l20世纪经济学的迅速发展识记:(1)经济学;(2)资本论;(3)经济自由主义;(4)国家干预主义。理解:(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研究

14、对象;(2)现代西方主流经济思潮;(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220世纪社会学的迅速发展识记:社会学。理解:二战之后世界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320世纪法学的迅速发展识记:法学。理解:(1)马克思主义法学及其对当代中国实现法治的指导意义;(2)20世纪法学的重要进展。4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在学科性质上的共通点理解:三门学科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思潮流派发展演变、社会功能诸方面的共性。五、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考核知识点l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2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的趋势3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4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5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6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

15、考核要求l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理解:(1)当代人文社会科学所面临的挑战;(2)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机遇。2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的趋势识记:“东西方文化”的含义。理解:(1)东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联系;(2)“在碰撞中发展”这一概括的针对性;(3)东西方文化互补的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3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理解:(1)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关系问题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联系;(2)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的主要表现。应用:举例说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对初等教育改革的积极影响。4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识记:(1)大科学;(2)复合系统。理解:

16、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趋势的含义与主要表现。5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识记:软科学。理解: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的主要表现。6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理解:研究手段高技术化趋势的主要表现。第三编一、人文社会科学与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考核知识点l人文社会科学与近代教育学形成的关系2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与现代教育思潮形成的关系3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关系考核要求l人文社会科学与近代教育学形成的关系识记:(1)教育学;(2)礼记学记;(3)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理解:(1)教育科学思想的萌生;(2)人文社会科学孕育出近代教育学的雏形。2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与现代教育思潮形成的关系识记:终身教育论。理解:(

17、1)20世纪初叶人文社会科学与世界性新教育思潮形成的关系;(2)20世纪中期人文社会科学推动教育学建设的繁盛;(3)20世纪后期人文社会科学与终身教育思潮的形成。3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与现代教育思潮形成的关系理解:(1)人文社会科学的当代成果对中国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整体带动效应;(2)人文社会科学所关注的当代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关键课题。应用:举例说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成果对于我国小学素质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二、人文社会科学与初等教育的跨学科研究考核知识点l现代初等教育需要跨学科的广角研究2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与初等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关系3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以及人类学传播学比较教育学与初等教育相关属性研究的

18、关系4跨学科方法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施考核要求l现代初等教育需要跨学科的广角研究理解:(1)现代初等教育为何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2)现代初等教育的跨学科研究必须注重选择与综合。2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与初等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关系识记: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的含义。理解: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对于初等教育研究的特殊意义。3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以及人类学传播学比较教育学与初等教育相关属性研究的关系识记:(1)教育经济学、教育政治学、教育法学的含义;(2)教育人类学、教育传播学、比较教育学的含义。理解:(1)教育经济学、教育政治学、教育法学对于初等教育相关属性研究的作用

19、;(2)教育人类学、教育传播学、比较教育学对于初等教育文化属性研究的作用。4跨学科方法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应用:尝试运用跨学科方法分析自己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碰到的某一具体问题。 试题类型举例一、名词解释1人文科学2经济自由主义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将题号填入括弧之中。)1现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起,在20世纪上半叶大体上先是:()。A革新、建设与曲折B引进、移植与选择C开放、重建与发展D发展、兴盛与终结2人本主义思潮于1900年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建以呈现在意识中的事物为研究对象的()而掀开新的一页,由于两次世界大战而获得较大的动力和影响

20、。A精神分析学说B存在主义哲学C现象学D解释学三、简答题1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是什么?220世纪历史学研究模式有哪些变革?四、论述题(本论述题要求必须有联系实际的内容,但答案不求一致,凡能自圆其说者,均可得分,尤其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分析和体会。)当前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普遍推行以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说说这场改革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综合发展趋势的关系。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2经济

21、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二、单向选择题1 B2 C三、简答题1答案要点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基于以下的背景:一是不断深化的时代主题。整个20世纪,时代主题经历了三次重大变化:战争与革命、对抗与对话、和平与发展,这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是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例如,20世纪自然科学的“指数增长”及其复杂的社会后果向人文社会科学提出了紧迫的时代课题;自然科学技

22、术的综合化推进了整个科学体系的综合化;20世纪下半叶自然科学技术国际化的趋势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对话;自然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还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三是日益尖锐的当代全球问题。全球问题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由于各种经济和社会活动日益国际化,全球问题在20世纪下半叶充分暴露出来,成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2分)2答案要点(1)“欧洲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失去其统治地位;(2)传统的“政治史”模式被打破;(3)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主体性的张扬;(4)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四、论述题答案要点:第一,教育是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深

23、受科学文化思潮发展的直接影响。人类科学的发展,总是沿着较低水平的综合向较为精细的分化,再由分化向较高水平的综合螺旋式路线前进。有分化才有综合,有较高水平的综合才有较高水平的分化。世纪下半叶,综合发展逐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界的自觉追求。“打破学科孤立发展的围城”、“不要让一个专业的人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理论的力量在于综合,在于协同运用”的呼声日益强烈;研究骨干通才化;研究人员群体化;出现了文文沟通,理理沟通,文理沟通,共同创造一个综合性的大科学体系的现实可能性。当前的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在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场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强调文理综合。这正是当代人文社会科

24、学乃至大科学综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产物。第二,教育观念和科学文化思潮,说到底,都是社会实践需求和时代精神的反映。文理综合的教育观念和倡导综合发展的科学文化思潮,同样反映了世纪下半叶新的社会实践的需求,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所谓新的社会实践的需求,就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对人的知识能力结构的需求;所谓新的时代精神的召唤,就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召唤。新的世纪,要求人类走出自然科技“指数增长”而人文精神失落的“半个人的时代”;要求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结盟、交融;要求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改变重理轻文、重“智”轻“情”、重知识技能轻态度方法、重分析轻综合、重物质追求轻精神价值的培养“半个人”的倾向。从这样的角度,去认识以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与科学综合发展趋势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更为深刻地认识教学改革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