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31.65KB ,
资源ID:548343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4834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新教材期末复习重点提示.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新教材期末复习重点提示.docx

1、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新教材期末复习重点提示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新教材)期末复习重点提示第七章 情绪重点掌握情绪:有机体反映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情绪的维度:一个维度是愉快不愉快,称之为情绪的效价。在效价维度上,由正到负,愉悦度依次降低,中间的某一点上无情绪感受。位于正效价那端,有愉悦感受的情绪称为积极情绪(正情绪),位于负效价那端,有不愉悦感受的情绪称为消极情绪(负情绪)。另一个维度是唤醒度,有低唤醒与高唤醒,它由弱到强。情绪的功能:适应功能。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人类早期赖以生存的手段。在成人的生活中,情绪与人的基本的适应行为有关

2、,情绪直接地反映着人们生存的状况,是人们心理活动的晴雨计。动机功能。情绪是激励行为的动机。情绪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任务。组织功能。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情绪对其它心理活动的影响,就是它的组织功能。这种组织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交流功能。情绪是人际交流的手段。情绪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表情是思想的信号。情绪的表达方式:言语形式和非

3、言语形式两种,非言语形式主要通过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等几种途经传递信息。情绪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但在情绪发生时,又总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这些与情绪有关的外部表现,叫表情。情绪理论:(1)詹姆斯兰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后人称他们的理论为情绪的外周理论。詹姆斯认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他主张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以及各个器官中血液量的改变,乃是激情的真正的最初原因。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

4、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这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2)坎农-巴德学说。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和巴德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情绪感觉是由大脑皮层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共同激发的结果。(3)认知评价理论。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评估的结果可能认为对个体“有利”、“有害”或“无关”。如果是“有利”,就会引起

5、肯定的情绪体验,并企图接近刺激物;如果是“有害”,就会引起否定的情绪体验,并企图躲避刺激物;如果是“无关”,人们就予以忽视。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了解环境中刺激事件的意义,才可能选择适当的、有价值的动作反应。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 三种情绪的经典理论假定了情绪的不同成分。它们也假定了

6、刺激事件导致情绪体验的不同进程。在詹姆斯兰格理论中,刺激引发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和行为,被知觉到后引发特定的情绪反应。在坎农巴德理论中,刺激首先作用于大脑的不同中心,直接刺激产生唤醒反应、行为和情绪体验。在认知评价理论中,刺激事件和生理唤醒都同时依据情境线索和环境因素得到认知评价,在唤醒水平和评价性质的交互作用中产生情绪体验。情绪调节:个体对情绪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情绪调节的策略:回避和接近策略。也叫情境选择策略,它是通过选择有利情境、回避不利情境来实现的。这是情绪调节的一种常用策略。控制和修正策略。控制和修正情绪事件是一种更为积极的策略

7、,它是通过改变情境中各种不利的情绪事件来实现的,情绪调节者试图通过控制情境来控制情绪的过程或结果。注意转换策略。注意转换策略包括分心和专注两种策略。认知重评策略。认知重评,即认知改变,通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和评价,而进行情绪调节。表达抑制策略。是指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调动自我控制能力,启动自我控制过程以抑制自己的情绪行为。合理表达策略。合理表达指采用恰当的表情,它不造成人际和社会适应上的障碍,有利于个体幸福和团体密切,这是情绪调节的最为关键的策略。在实际生活中,一个成熟的个体还会选择更多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改变生活方式、活动方式、体育锻炼方式、倾诉方式等等。人们在实际

8、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这些情绪调节的方法与策略是非常有效的,不仅有益于增进个体的情绪健康,也有益于增进团体的幸福。掌握情绪的种类:(1)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模式,它们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每一种基本情绪都具有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和外部表现,并有不同的适应功能。复合情绪是由两种以上的基本情绪组合而形成的情绪复合体。基本情绪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情绪,另一类是消极情绪。积极情绪是与愉快相伴随的情绪,而消极情绪是与不愉快相伴随的情绪。 (2)心境、激情和应激。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持续性等指标,可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了解格罗斯的情

9、绪调节过程模型:格罗斯认为情绪调节是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的,在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调节,据此他提出了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依据该模型,情绪发生的过程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在情绪发生前,一个是在情绪发生后,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情绪调节,即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第八章 动机重点掌握动机: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的特点:动力性。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指向性。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隐蔽性。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具有隐蔽性,人们不能直接地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个体对任务的选择、努力的程度、对活动

10、的坚持性和言语表达等外部行为间接地进行推断,推断出个体行为的方向和动机强度的大小。活动性。动机是通过活动表现,通过活动获得或达到它们的目标。动机所要求的活动,有心理活动也有生理活动。维持性。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动机与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当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一目标时,需要就成为人的动机。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即各种不同的动机通过同一种行为表现出来;不同的活动也可能有同一种或相似的动机。一般来说,良好的动机应产生良好

11、的行为效果;反之,不良的动机则会产生不良的行为效果,这就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动机与效果不统一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动机与工作效率: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人们倾向于认为动机强度越高对行为的影响越大,工作效率也越高;反之,动机强度越低则工作效率越低。但事实并非如此。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对行为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

12、,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道德森定律。驱力: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减少驱力,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诱因: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动机认知理论:(1)动机的归因理论。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称之为归因。海德指出,当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会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一般来说,人会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个体

13、本身的因素。外部原因是指环境因素。海德还提出了“控制点”的概念,并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成败是由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而外控型的人则认为成败是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 韦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韦纳也把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根据这几个维度,韦纳提出了两维归因模式。(2)自我决定理论。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认为自我决定是一种涉及经验选择的人类机能品质,它组成内在的动机。(3)自我功效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论是另一种动机的认知理论。他

14、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班杜拉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两种。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或强化)。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4)成就目标理论。平崔克认为,成就目标是指“关于个体追求成就任务的理由和目标的认知表征”,成就目标理论把成就目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掌握目标,个体的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了上述目标就是成功。另一种是成绩目标,个体的目标定位在好

15、名次和好成绩上,认为只有赢了才算成功。研究发现,不同的成就目标对应着不同的动机和行为模式。动机的激发:(一)提高内部动机。内部动机包含着自我决定、胜任力和兴趣等成分。(1)建立一个自主支持性的课堂。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决定,就要建立一个自主支持性的课堂,使用下面5种特定的教育行为,会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 教师要理解、欣赏和尊重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的努力,鼓励学生充满兴趣和热情地进行学习。教师要将学习气氛建构成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选择、优先权和独立工作的时间。在课堂中规则、约束和限制是的必要的。教师要与学生交流这些限制的合理性,为了创造自主支持性

16、气氛,教师应把较差的成绩和行为问题当作问题来进行解决,而不是当作批评的目标。(2)培养学生胜任力。可提供最佳挑战。只有面临最佳挑战时的成功,才能产生真正的成功和成就体验。学生只有面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他们可能体验到成功与愉快,也可能体验到失败与沮丧。中等难度的任务是学生经过努力可达到的任务。同时,教师要创造一种对错误和失败容忍,这种课堂的突出特点是人际信任和教师支持。(3)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首先是使刺激产生变化,刺激变化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的策略,不仅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和警觉度,而且要促进学习以及智力的提高。(二)提供诱因与

17、奖励。(1)组织各类竞赛活动。(2)组织合作学习。(3)正确运用奖励。首先要注意奖励的选择,奖励物的选择往往因人而异。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奖励要符合个体的实际情况。(4)慎重使用惩罚。注意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努力去避免惩罚,而不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惩罚。(5)恰当使用表扬与批评。对学生的评价,一般来说,表扬应多于批评。适当的批评,尤其对成绩好的学生的批评也能取得一定的好效果。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手段时,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条件。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状况。学生本人对表扬与批评的重视程度。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也对奖惩的效果有直接影响。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公正。(三)激发自我效能感。(1)让学生经常体

18、验成功。(2)树立学习榜样。(3)设立短期、具体而富有挑战性的目标。(4)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5)培养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四)发挥社交动机的积极作用。社交动机对学生学习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学习成绩方面,社交动机水平高的学生优于社交动机水平低的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社交动机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得以满足: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同伴之间的沟通。(1)师生沟通。良好的师生沟通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心理背景。可以使学生获得社交的满足,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良好师生沟通的要素。在课堂背景中要实现良好的师生沟通,也有三个构成要素:“真诚”、“接受”、“理解”。(2)同伴沟通。同伴沟

19、通主要表现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它是儿童社交活动的又一重要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加,同伴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种影响在青少年时期达到顶点,并可能取代父母和老师在儿童心目中的第一地位。同伴沟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同伴沟通对儿童的社会化和社交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影响。同伴沟通有助于儿童从他人角度上看待问题,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同伴沟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对于同伴交往的渴求和需要,以及同伴沟通对学生的深刻影响,努力创设条件来增加他们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健康友好的沟通气氛,使这种需要得到合理的满足,或充分利用它来作为增强学习的动力。掌握驱力理论:20

20、世纪20年代武德沃斯提出了行为因果机制的驱力概念。所谓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减少驱力,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诱因理论:驱力理论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针对这种缺陷,人们提出了诱因概念。诱因是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诱因与驱力是分不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的,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具有持久的推动力。,了解动机的种类:根据动机的性质,人类的动机可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例如,饥、渴、缺氧、疼痛、母性、性欲、睡眠、排泄等

21、动机,都是生理性动机。兴趣、学习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交往动机等是社会性动机。 第九章 能力重点掌握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能力的分类:(1)根据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不同,可以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2)根据能力是否能够帮助人们创造出新事物,可以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3)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如生产劳动能力、艺术表演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等都被认为是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人际适应能力、洞察能力、应变能力等都被认为是社交能力。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能力与知识、技能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既有

22、区别,又有联系,既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如上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含义不同,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范畴。第二,能力与知识、技能在来源上有区别,个体的知识、技能完全是后天的,能力则除了要受后天的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外,还要受个体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第三,知识和技能是随着一个人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而日益增长和积累的,能力在人的一生中则是逐渐形成、发展和相对衰退或者停滞的过程。第四,从迁移的特点来看,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范围相对较窄,它们只能在类似的活动、行为或情境中发生迁移;而能力则有广泛的迁移范围,可以在很多场合(即使它们并不很相似)发生作用。第五,与能力的发

23、展相比,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快一些。(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其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能力会影响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能力的个体差异:(1)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的类型差异指构成能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指不同人的同种能力在量的方面存在差异。(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的能力发展早

24、晚也有差异。有的人在儿童时期就在某些方面显现出非凡的能力。有的人能力发展较晚,年龄很大时才达到较高的水平。青壮年时期是各项能力表现的最佳年龄。2540岁是成才的最佳年龄。影响能力发展与差异的因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这些因素既包括先天的遗传素质,又包括后天的环境、教育、个体的实践活动和人格特征等。(1)遗传素质的影响。遗传素质是个体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遗传素质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个体如果缺乏某一方面的素质,就难以发展某一方面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遗传素质对能力的发展的确有一定的作用,否定遗传的作用不是科学的态度。同样,夸大遗传的作用,认为能力可以直接

25、通过生物学的方式遗传给后代,也是不正确的。遗传的作用只是为能力发展提供可能性,不能预定或决定能力发展的方向和程度。(2)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无数事实证明,环境和教育是影响能力发展与差异的重要因素。产前环境的影响。胎儿出生之前生活在母体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母亲怀孕的年龄也会影响到儿童智力的正常发展。早期经验的作用。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是个人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忽视了环境的作用,将会造成儿童青少年的智力发展明显落后。早期教育的影响。许多学者都强调早期教育在个体能力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早期教育对儿童能力的发

26、展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人类的生命早期是个体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提供良好的教育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年轻一代施加影响的。首先,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学校普遍地教育青少年具备起码的知识技能,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发展了能力。其次,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分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对下一代的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缩小能力的个体差异。第三,学校有各方面的专业教师和多种设备器材,能够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从而在新的水平上造就更加多姿多彩的个体差异,实现相对于学生个体能力而言的公平教育。学校在这方面可以做得非常系统,从校内开设

27、的各种课外科技小组、绘画小组、体操小组、写作小组等,到学校所在地区里的各级校外辅导机构,乃至把学生送到更加专业的机构里去接受训练,使特长不同的儿童少年得到更充分的发展。(3)实践活动的影响。长年累月、坚持不懈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会使相应的能力得到高度发展。(4)人格特征的影响。强烈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等人格特征是促进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般地说,具有比较稳定的特殊兴趣能够促进能力在某一方面的发展。能力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性格特征。总之,影响能力发展与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虽然无法精确估算各种影响因素在决定能力高低与发展历程中各自所占比重,但有一点是不可否定的,即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

28、人格特征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缺一不可。掌握能力理论:(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学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认为人的智力可以分为两种因素: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2)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 把智力看成是多种成分的复杂结构,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智力应从操作、内容和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3)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8 种智力。这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绝对孤立、毫不相干的,而是错综复杂地以不同方式组合在一起。个体8种智力的不同组合

29、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同时使每一个人的智力又各具特点。(4)沙洛维和梅耶的情绪智力理论。情绪智力可定义为4个主要成分:准确和适当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感的能力;运用情感、促进思考的能力;理解和分析情感信息、有效地运用情感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以促进情感和智力发展的能力。了解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1)能力的发展趋势:童年期和少年期能力发展迅速。总体来说,在青年期以前,人的能力始终处于比较迅速的发展状态中,在青年、成年期达到巅峰状态。从人的智力发展曲线图,可以看出,个体的智力12岁之前是直线式发展。能力中各种成分的发展达到顶峰的时间不同。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发展趋势不同。成年期能力发展

30、最稳定。(2)能力不同侧面的发展趋势:能力的不同侧面其发展趋势也是不同的第十章 人格重点掌握人格: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的特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格是遗传因素与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即是对人格独特性的描述,独特性是人格最显著的特征。人格的共同性是指某一群体、某个阶层或某个民族在一定的群体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人格具有的独特性和共同性才组成了一个人复杂的心理面貌。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稳定性从时间上讲就

31、是始终一贯性,从空间上讲就是前后一致性。人格的稳定性是相对的,随着环境的改变或本人主观的努力,人格也是可以改变的。独立性与整体性的统一。人格由许多成分和特质构成,某一种成分或特质是相对独立的,可以根据人格的某一特质大致了解某人对特定情境的反应。组成人格的各种成分和特质在个体身上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整体性是人格的一个重要特性,它不是简单的“总和”,而是一种整合(即综合)的结果。人格的结构:狭义的人格结构观认为,人格结构由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等心理现象构成。本书采用狭义的人格结构观。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个体神经系统的特性、体内的

32、生化物质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同时,身体外貌对人格形成也有一定影响。家庭环境因素。子女的人格特征与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密切相关。早期童年经验。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也可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磨练出孩子坚强的性格。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对于正常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成熟化,童年的影响会逐渐缩小、减弱,其效果不会永久不衰。学校教育经验。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学校是同龄群体会聚的场所,班集体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教师的人格表现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社会文化因素。人们常将社会文化细分为社会主流文化、社会亚文化和社会生态文化等三种。三种文化在人格塑造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交互影响和促进人格的发展。社会主流文化造就社会成员人格特征的趋同性。因受不同亚文化的影响,社会成员的人格特点表现出差异性。生态文化对人的人格塑造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掌握人格理论:(1)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