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禹导游词大禹陵 1. 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绍兴会稽山景区,来到会稽山,先来说说这座山的历史吧。 会稽山是古已有之地名山,周礼夏官职方氏曾将会稽山列为九大名山之首。会稽山与我国古代开国圣君、治水英雄大禹有着不解的渊源,它是大禹娶妻、封禅的地方,同时也是大禹的陵寝所在地。早在隋代,会稽山就被列入我国的四镇之一。唐代时,又封霍山为中镇,与五岳并举,称为五镇,即:东镇沂山,中镇霍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这里就是南镇会稽山。 首先我们参观的是大禹陵。 这被九条青铜蛟龙环绕着的圆坛名为九龙坛,上下是雾状喷泉,四周清水泛流而下。 传说当年九条蛟龙在人间兴风作浪,使华夏大地洪水为患,勇
2、敢的大禹降伏了蛟龙,造福百姓。 九龙坛左侧向北延伸的水道称为无极水道,它是一条通往南镇庙的虚拟水 路。 行至神道,乘坐交通工具的游客就必须下车步行了,青铜所制的龙杠已在眼前。 按照古代帝王的陵寝制度,文官在此下轿,武官在此下马,步行进入神道,祭拜陵寝。两侧的拴马桩则供官员栓马。 眼前的大禹陵牌坊建于1995年,坊额正中的大禹陵三个大字,是1995年时任中 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大禹陵时亲笔题写的。 穿过牌坊,我们就进入了神道。神道内原有五对石像牲。2003年大禹陵扩建时,增至 十二对。缓步 慢行,依次可以看到辟邪,天鹿,龙马,巨象,獬豸(xie zhi),卧牛,石虎,黄熊,三足鳖,九
3、尾狐,野猪和应龙十二对石像牲。大家可别小看了这些神兽,它们都曾帮组过大禹治水,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 神道尽头的巨型广场是举行祭祀典礼的地方。广场中央矗立着钟亭和鼓亭。 九鼎台浮雕墙则介绍了大禹生平的一些事迹。禹得天书、涂山娶妻、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会诸侯等千古称颂的传说都能在这里看到。 浮雕墙上方醒目地摆放着九只大鼎。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后,分天下为 九州。从此鼎成为了王权的象征,显示国家统一,政令统一。 不知各位是否注意到地面上的三幅铜雕。分别是龙、凤、狮,取吉祥、胜利之意,中 间则是道教中的太极八卦图。这也暗合了会稽山佛、道合一之意。 广场东侧的方形平台就是祭坛。大禹因治水成功历
4、来受到人们的崇拜,从大禹的儿子 启开始,历朝均有祭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大禹陵祭祀活动,民间的祭禹活动不断延续。每年的阳历4月20日,大禹后裔以及其他一些崇敬大禹的社会团体和个人自发举行祭祀活动。1995年,省政府组织大型的公祭活动,来自中央、省、市地方部分领导、港澳台同胞、大禹后裔及群众代表参加了公祭,场面盛大而隆重。此后,五年一次的公祭活动被保留了下来。2004年起祭祀典礼改在祭禹广场举行,祭坛和禹陵在同一轴线上,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祭禹陵。祭坛四壁分别雕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图案,被称为四方神,守卫着大禹的陵寝。 祭坛左侧这三根气势雄伟的石柱是图腾柱,他们由花岗岩制成,高约
5、8米,石柱上盘 龙环绕,向上翻转,就像翻腾的洪水,顶端雕刻着的云龙,威严肃穆。 穿过告成桥,我们即将进入大禹陵核心区域,分别有禹陵、禹祠和禹庙。 禹陵,即大禹葬地,为大禹陵景区的核心部分。汉书地理志说:山阴,会稽山在 南,上有禹冢、禹井。前方耸立的大禹陵碑是明朝绍兴知府南大吉请当时的专家考证陵址后镌刻立碑的,大禹陵三字也为他所题写。 禹陵南侧即是禹祠。禹祠是禹的第六代子孙无余所建。后来作为供奉、祭祀大禹及其 后代的宗祠。几经兴废,现存的禹祠是1986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内有一尊大禹塑像,两边陈列着与大禹治水传说相关的文物图片、历史资料及绍兴姒氏宗谱。据传无余守墓时在绍兴繁衍下了子孙,均为姒姓,现
6、已传至144-146代。 大禹陵历史悠久,古碑众多,为便于游客观看,近年修建了碑廊,选取部分有代表性 的碑安放于此。如会稽刻石,往生碑、水利碑等等。其中会稽刻石又称李斯碑。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上会稽、祭大禹时,等上秦望山,眺望南海,感叹之余,命他的宰相李斯写了一篇歌颂秦德的文章,立碑传世。 禹庙是祭祀大禹的庙堂。现存禹庙,始建于一千四百多年前的梁代。自南而北依次为 照壁、佝偻碑、午门、拜厅、大殿,顺山势逐渐升高,气势宏伟,尉为壮观。 看到那块字形奇特的佝偻碑了吗?因原碑在湖南衡山佝偻峰上,故称佝偻碑。留存 于此的则是明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张明道根据湖南长沙岳麓书院的拓本翻刻而成。因其字形独
7、特,历来为专家学者所关注,根据明代学者杨慎考译,碑文由77个字组成,记述了大禹治水的过程。当然这只是杨慎的一家之言,供参考而已。 午门为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拜厅,也称祭厅,是帝王及文武百官祭祀大禹的地方。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 于外平成河汉江淮,由著名书法家钱君匋所书。两边陈列着1995年、2000年公祭大禹陵时的文字图片资料及部分中央、省、市领导莅临大禹陵时留下的珍贵照片。 大殿是整座禹庙的最高建筑物,原殿已于1929年倒塌,现存建筑为1933年时重新修 建,仍保持了明清的格局,大殿正中的大禹塑像端庄严肃,后以九斧作为背景,蕴意深刻。 殿中悬有四幅对联,都是赞扬大禹
8、的丰功伟绩以及他的高尚品德。分别为康熙,乾隆 两帝以及赵朴初先生和启功先生或撰或写。 窆石亭,因窆石而得名。窆石相传是下葬的工具。上有后人题刻多处,最早的 为东汉永建元年刻,距今已有1800多年。窆石亭旁还有两块石碑,石纽和禹穴碑。分指大禹的出生地和葬地。这两块碑是清光绪年间依大禹出生地拓片复制在此的。 2. 景点讲解要点: 入口处(神道)-祭禹广场-守陵村-棂星门-甬道-大禹陵碑亭-享殿-禹祠 -咸若古亭-碑廊-照壁-佝偻碑-午门-拜厅-禹王殿-窆石亭-出口 景区入口处:会稽山概况、会稽山与大禹的渊源、大禹简介、大禹陵简介。 入景区途中(在电瓶车上):九龙坛、牌坊、神道、大禹精神、大禹陵的地
9、位、江泽民 题词。 守陵村:守陵村特点、作用、意义。 祭禹广场:禹池、钟亭、鼓亭、九鼎浮雕墙、祭坛、会稽山大禹像。 甬道:棂星门的作用、禹鼎的解释、甬道、大禹陵碑亭的位置及高宽、建造年代、南大 吉题字。 享殿:享殿的年代,作用。 禹祠:建造的年代、功能、陈列的物品。 咸若古亭、碑廊:咸若亭的用处、得名、建造年代、会稽刻石碑、水利碑。 佝偻碑、照壁:佝偻碑的内容以及由来、照壁浮雕的含义以及对后人的启示。 午门、拜厅:午门建造年代及结构,拜厅的作用,钱君匋所书对联的含义。 ? 大殿:大殿与大禹像的概况,像后九把斧头象征的意思,殿内四幅对联介绍。 ? 窆石亭、生死碑:窆石的历史与作用,石纽、禹穴简介
10、。 3. 与大禹有关的传说和关键词 【大禹治水】 【禹得天书】 【娶妻涂山】 【启诞会稽】 【三过家门】 【禹会会稽】 【禹禅会稽】 【禹葬会稽】 【禹的贡献】 【禹的精神】 【公祭大禹】 【绍兴的皇陵】 【型塘】 【夏履桥】 【了溪】 【禹穴】 【禹(余)粮】 【禹(余)杭】 4. 具体分类,描述: 守陵村:大禹陵附近的村落建成中国第一守陵村, 实际上,目前大禹陵附近的禹陵 村就是一个典型的守陵村。禹陵村住户多为姒姓,他们是禹的后代,世世代代在此守陵,如今传至世,已有多年历史。禹陵村中已有一部分姒姓人家外迁,但仍有多户姒姓人家在此居祝可以说,禹陵村是目前大禹后人居住最集中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
11、,大禹死后,禹子启即位,每年春秋派人祭禹,并在南山上建了宗庙禹的五世孙少康即位后,派庶子无余到会稽守禹塚,并建祠定居。 据介绍,将要建设的守陵村占地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万平方米,总投资约万元。守陵村将以河水环绕,形成特有的水巷空间,房屋结构将与大禹陵相协调。守陵村建成后还将回迁一批姒姓人家,并推出为大禹守一夜陵、寻根游等旅游项目。 牌坊:始建于1995年4月,大禹陵三楷字为江泽民主席题写。牌坊高12米,宽 14米。柱端为鸠鸟,柱中系应龙,枋是双凤朝阳,枋下为椒图(守门龙),柱下立辟邪(镇墓兽)。牌坊前横大铜管称龙杠。直竖左右大铜管称栓马桩。 按古代帝王陵寝制度,文官在此下轿,武官在此下马,步行
12、进入神道,祭拜陵寝。因此, 特设龙杠示禁,立栓马桩供官员栓马。 龙杠,栓马桩系青铜铸造,纹饰则取自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大禹陵碑亭:陵坐东朝西,前有石筑甬道,前端为青石牌坊,高7.08米,宽10.10米, 入内有青石甬道长123.6米,宽2.3米。此处为大禹陵碑亭。现亭于1979年按原貌重建。大禹陵碑通高4.05米,宽1.9米,端严敦厚,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绍兴知府南大吉所书。 享殿:大禹陵享殿的历史渊源深厚。明代嘉靖初,大禹陵就立有大禹陵碑,并在碑后 建陵献殿(享殿)一座。清光绪二十六年重修大禹庙碑有:享殿久成荒芜的记载,可知当时享殿已倾圮,至今不存。1998年绍兴文物部门在
13、禹王山享殿遗址的发掘,证实了明代大禹陵享殿的存在及大致规模。2007年4月,市文物局对禹王山享殿遗址再次进行探测和发掘,确定了禹陵享殿建筑的复建方案。重建后的享殿建筑风格布局与禹庙大殿相同,保持明清规制。正殿五间,重檐歇山顶,南北配殿各三间。钢筋混凝土结构,殿高十余米,红墙青瓦,丹柱辉煌。享殿正面是三间神龛,正中是华夏圣祖大禹之神位,陈列祭器祭品,东西两壁为立国、治水大型彩绘,并配制楹联匾额。享殿主体建筑两旁有配殿各三间,分列历代谕祭告祭等石碑。大禹陵在原址上重建享殿,标志着大禹陵的格局真正完整。也结束了长期以来只能在大禹陵碑前谒陵的状况。 禹祠:是大禹后裔供奉、祭祀大禹的宗祠,几经兴废,至夏
14、少康时重建。根据现有文献 记载,在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祭祀不绝,而且还有相当的规模和规范的礼仪制度。 现在的禹祠为1993年在原址上重建,有大禹塑像一尊和大禹治水、稽功封赏砖 雕两块,形象生动、古拙朴实。还陈列了大禹在绍兴的遗迹照片、祀禹录、姒氏世谱。廊下壁间嵌有禹穴、禹穴辩碑刻两方。禹穴碑为清康熙年间会稽县知县昝(zan)尉林所书。祠前为放生池。 祠匾为我国著名书画家吴作人先生所题写。其联云: 削平水土穷沧海 畚(ben)锸(cha)东南尽会稽 此联出自唐李绅禹庙诗首联,由周庸村先生所书。意为大禹用疏导之法将滔滔洪水全部导入大海,使天下安居乐业。大禹治水足迹遍九州,而最后归葬于会稽
15、。 另一联云: 峻德鸿勋媲美前古 显谟伟烈垂浴后昆 意为大禹山一样崇高的德行和水一样深的丰功伟绩与尧舜可以媲美;著名的治水方法和功劳为后代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禹井亭:此井在汉代的文献中即有记载。吴越春秋引地理志云:会稽山上有禹井。越绝书又有祠白马禹井之载。又说井者,法也。可见禹井非实指,而是指祭祀规范,礼仪制度。或是祭坛形制,或是舞祭形式,因禹创制而名。也有的认为禹井是禹洪范九畴应用于祭祀的祭坛之布局。 咸若古亭: 始建于宋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咸若一词,源于尚书皋陶谟中皋陶和禹讨论如何实行德政治理国家时大禹的话。意为万物皆能顺其性,应其时,得其宜。建此亭是为了颂扬大禹的教化之德。 此亭
16、为石质结构,六角、攒尖、三层,镂空雕饰,极富特色。 碑廊 :1986年所建,陈列有秦会稽刻石等碑。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狩南方,上会稽,祭大禹。时,命李斯写了这块歌颂秦德政的碑。这块碑在我国的文字和书法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佝偻碑:此碑因最早立于湖南衡山佝偻峰而得名。传为大禹所书,故又称禹碑、禹王碑或夏碑。因其字形象蝌蚪之状,又称其文字为蝌蚪文。 该碑为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冬,由绍兴知府张明道据湖南岳麓书院拓本摹勒上石立于此处。 碑文凡七十七字,现碑文为明代大学者杨慎(升庵)翻译,意思是说:1.作为天子左右手辅助治国的大臣,应该登上被洪水围团的陵陆,进入鸟兽出没的地方,投入到抗洪的
17、斗争中,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2.我接受了帝命之后,在外奔走了许多年,把自己的家也忘记了。我住宿于山麓原野,动透了脑筋,累弯了身体,但始终一心一意,没日没夜地为平定水土而努力。我走遍了华山、泰山、衡山诸岳(劳苦于三山五岳之间),因集中精力忙于治水大事而忽略了朝拜、祭祀祖宗,只有治水大功告成以后,来祭奠神明和祖先,将大功告成的消息祭告他们。3.现在,受过灾的地方又早木茂盛,百姓们已纷纷返回家园安居乐业。南方平原的河渠已都被疏通而排除了水患,过着丰衣足食、安宁祥和的日子。人们长久地欢跳狂舞,奔走相庆,庆祝生平永久。 碑亭是清咸丰五年为保护此碑而建,名佝偻碑亭。 照壁:高4.37米,长14.34米。
18、正中圆雕贪兽顾日图案,一只似麒麟非麒麟的动物贪。这贪心不足之物,竟然妄想把太阳吞进肚里去,结果掉到海里淹死了。意在警告各级官员切莫滋生物欲贪心。照壁四角分别画凤凰牡丹、白鹤荷花、秋鸟黄菊、喜鹊梅竹图案,表示春夏秋冬四季。 禹庙:禹庙是大禹陵的主要建筑之一。由午门、拜厅、大殿组成。整个庙宇顺山势而逐渐升高。布局精当,其斗拱的设置更是巧夺天工。午门和拜厅皆为单檐歇山式,大殿为重檐歇山式结构。 这两件缵zuan禹之绪鼎为九五年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大禹陵时所铸造。缵禹之绪,意为继承大禹事业(前人没有完成的事业)。 午门有三个门,而中间这扇门的门槛特别高,这也是古代封建社会官阶的象征。据说中间这扇门平
19、常都是关着的,只有皇帝才可以进出,一般的文武百官只能走两旁的边门。 拜厅,也称祭亭,是祭祀大禹的地方。这幅楹联是钱君匋先生所书。 【三过其门 虚度辛壬癸甲 八年于外 平成河汉江淮】 意为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都不回家而一心一意致力于治水之事,即使是结婚,也只与 妻子住了四天就匆匆忙忙地走了。经过八年在外的劳苦奔走,终于治服了神州大地的洪水之灾,使人们安居乐业。 大殿,是整个禹庙建筑群的最高建筑物,曾在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倒塌。现存大殿是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动工重建。至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竣工的。殿内大禹塑像高6米,头戴冕旒liu,手持玉圭,身披朱雀双龙华衮,雍容大度,令
20、人望而起敬。 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二月十四日,康熙皇帝联、沙孟海补书: 【江淮河汉思明德 精一危微见道心】 意为大禹治水成功,使神州大地都受到其恩惠,后人无不缅怀大禹光辉而宏大之德。(后人又以大禹为治国安邦的典范)只要精心一意地按照道德规范立身处世,治国安邦,就能超凡个人私欲,而具有高尚的道德。 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三月八日,乾隆皇帝赐联、书法家王蘧qu常先生补书: 【绩奠九州垂万世 统承二帝首三王】 九州:大禹治水成功后,将全国划分为冀、兖yan、 青、徐、扬、荆、豫、梁、雍州。 三王:禹、汤、周文王。二帝:尧、舜 意为大禹平定了九州的水患,其功德永垂万世。 赵朴初撰联
21、: 【乃圣乃神,疏九河人免为鱼,万世永赖; 不矜不伐,拜嘉言贤无遗野,四海攸同。】 意为大禹道德超群,智慧过人,是圣又是神。大禹治九河使人免为鱼腹之灾,万世皆依赖其功德;不夸耀自己的才能和业绩,善于听取批评和建议,使有贤德、才干的人都能各尽其才,国家太平,天下大同。 启功先生撰联:【二仪清浊还高下 万国衣冠拜冕旒】 意为滔滔洪水之灾经过大禹的疏导之后皆各归其流;各路诸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朝拜大禹,歌颂大禹的丰功伟绩。 窆石亭:重建于1980年。因由窆石而名,亭中这块石头,古称窆石,传为大禹下葬的工具。此石呈长秤锤状,高2.30米,底围2.30米,中围2.21米。上端有一圆孔,孔径9厘米。石上留
22、有题记残字多处,以东汉永建元年(126年)所刻汉隶为最早,因年代剥蚀,大多难以辨认。另有清乾隆至民国间钱泳、陈广宁、吴国宝等人题刻。现窆石残存汉隶铭文数字,已模糊不清。鲁迅先生也曾做拓解。传说此石是远古生殖崇拜的遗迹。旧时有人用铜钱卜卦,投进上端圆孔的就生男孩,投不进者即生女孩,当属迷信。窆石为大禹陵,禹王庙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之一。 禹穴、石纽二碑:在窆石亭东侧,称生死碑。二碑均高1.59米,宽0.68米,篆书,未署名。传原碑在四川省北川县。禹穴碑阴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陈沛熊题跋。石纽碑下端有陈沛熊再跋。据说大禹生于四川北川的石纽乡,死葬会稽。司马迁曾上会稽,探禹穴。禹穴、石纽传为唐李白
23、手书。篇二:大禹陵导游词 大禹陵导游词(秋游大禹陵)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绍兴大禹陵,很高兴为你们导游。(今天,老师带我们到绍兴大禹陵游览,我们高兴极了。) 我们穿过大禹陵神道,就会看见一个巨型广场,这是举行祭祀典礼的地方。广场中央矗立着钟亭和鼓亭。广场的西边有一个九鼎台浮雕墙,介绍了大禹生平的一些事迹:禹得天书、涂山娶妻、三过家门而不入、禹会诸侯等千古称颂的传说都能在这里看到。浮雕墙上方醒目地摆放着九只大鼎。传说大禹治水后,分天下为九州。从此鼎成为了王权的象征,显示国家统一,政令统一。地面上有三幅铜雕。分别是龙、凤、狮,取吉祥、胜利之意,中间则是道教中的太极八卦图。广场东侧的方形平台就
24、是祭坛。祭坛四壁分别雕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图案,被称为四方神,守卫着大禹的陵寝。 穿过告成桥,我们即将进入大禹陵核心区域,分别有禹陵、禹祠和禹庙。禹陵,即大禹葬地,为大禹陵景区的核心部分。进入大门,向前拾级而上,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大禹陵碑亭。碑亭坐东朝西,前有石筑甬道,前端为青石牌坊,高7.08米,宽10.10米,入内有青石甬道长123.6米,宽2.3米。此处为大禹陵碑亭。 向东继续拾级而上,登上山顶,我们可以看到大禹塑像。大禹塑像巍然矗立于会稽山景区石帆山顶。整座塑像为锻铜所铸,塑像高21米,其中像高16米,基座高5米,象征了绍兴正昂首阔步迈入21世纪。塑像体现的是治水英雄的形象,大禹昂
25、首屹立,遥望古城大地,整个塑像与石帆山浑然一体。 各位游客,我们的大禹陵之旅结束了。最后祝大家万事如意,身体健康,让绍兴美丽的城市能永远给您美好的回忆,谢谢!(最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的大禹陵。)篇三:会稽山景区导游词(学者篇) 会稽山景区导游词(学者篇) 会稽山是古已有之的名山,周礼夏官职方氏曾将会稽山列为九大名山之首。中国又有五岳四镇之说,会稽山就是四镇之一。会稽山与我国古代开国圣君、治水英雄大禹有着不解的渊源,它是大禹娶妻、封禅的地方,同时也是大禹的陵寝所在地。早在隋代,会稽山就被列入我国的五镇之一。五镇在古书上是与五岳并举的,指可为一方之镇的大山,包括东镇沂山,西镇吴山,中镇霍山,南镇
26、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这里就是南镇会稽山。大禹是我国古代的治水英雄,也是我国第一王朝-夏朝的创建者,距今有四千多年历史了。大禹陵是华夏子孙敬仰、祭奠大禹的唯一圣地,也是学习大禹精神,接受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的重要殿堂。1996年,大禹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大禹陵又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师范基地。 禹陵: 禹陵,即大禹葬地,为大禹陵景区的核心部分。禹葬会稽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和吕式春秋。汉时,司马迁在公元前126年专程上会稽,探禹穴,并记载入史记。另外,越绝书、吴越春秋对此也有记述。汉书地理志说:山阴稽山在南,上有禹冢、禹井。所指位置沈是今天禹陵
27、的范围。前方耸立的大禹陵碑是明朝嘉靖19年(1540年)绍兴知府南大吉请当时的专家考证陵址后镌刻立碑的。大禹陵三字由南大吉题写,整碑高4.05米,宽1.9米,字体雄健有力,漆以朱红,十分鲜艳夺目。碑上原覆有一亭,1956年毁于强台风,1979年根据明代原貌重建。 咸若古亭,咸若一词语出尚书 皋陶谟中大禹说的一句话:万物皆应顺其性、应其时、得其宜。也就是万物皆因自由、自若的发展。这也道出了大禹治水的一个方法,在禹之前,人们治水总是用堵的方式,水来土挡。但是大禹采用的是疏导的方式,顺应水流。所以我们说的顺其自然最早也是大禹提出的。咸若古亭也叫古乐亭是以前人们祭祀大禹时奏乐的一个地方,建造此亭也是为
28、了纪念大禹一个教化之德。 (四)、禹祠 走过短短一段鹅卵石小径就来到了禹祠。拒史料记载,禹祠是禹的第六代子孙无余所建。后来作为供奉、祭祀大禹及其后代的宗祠。几经兴废,现存的禹祠是1986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前进左右置大禹治水、记功封赏砖雕两块。后进,我们所见的大禹像是根据山东武梁祠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上的大禹形象而塑造的,是大禹治水时的形象。两边陈列着与大禹治水传说相关的文物图片、历史资料及绍兴姒氏宗谱。据传无余守墓时在绍兴繁衍下了子孙,均为姒姓,现在已经传至l44-146代。 (五)碑廊 大禹陵历史悠久,古碑众多,约有60余方。为了方便游客参观,近年建了一个碑廊,选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碑安放于此。如
29、会稽刻石、往生碑、水利碑等等。首先,我们看到的这块碑是1995年公祭大禹时树的一块捐资碑。95年是建国以后第一次公祭大禹,以后每5年一次公祭,明年一次民祭。第二块碑是1935年国民党政府来祭祀大禹时所建的说明碑。35年是国民党最后一次来祭祀大禹,所以说,从35年到95年这整整六十年当中,对于公祭大禹这项活动,一直是中断的。旁边这块碑叫往生碑始刻于唐朝,原存于禹陵旁的大禹寺内,大禹寺为一佛教寺院,据此推断,此碑与佛事相关,确切资料至今未得。 整个碑廊里面,最高的这块碑叫做会稽刻石碑又称李斯碑。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及至他去世的十一年中,曾五次出巡。所到之处无不立碑刻字,宣扬徳政,伸张秦法。公园前210
30、年,秦始皇东巡南下,来到会稽山,祭祀大禹。当他登上秦望山眺望东南沿海(今杭州湾一带)时,俯瞰着脚下被征服的群山,英雄气概跃然于胸,遂命他的宰相李斯撰文,刻下一方石碑,故又称李斯 碑。全碑共289个字,用来宣扬秦皇的德政,及制定法规来约束当地一些百姓。碑上所用的字体是秦国统一六国以后在全国颁行的工整、流畅的秦小篆。这种篆书字体圆润、清秀,字距行距匀适严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字体是呈长方形,长宽比列为3:2,符合黄金分割率,是最富美感,最能为人们所接受的一种体态。李斯所创造的这种篆书风貌在清代中叶以前约两千年的历史上竟无人能突破,足见其艺术魅力。 会稽刻时碑原碑是竖于绍兴秦望山上,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早已湮灭。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绍兴知府李亨特根据早期的拓本命高手摩刻上石的。 最后介绍的这块是明朝成化年间的戴琥水利碑。戴琥是成化年间的绍兴知府,他守越十年,政绩斐然,而最大的建树,则莫过于大量的实地调查,悉心研究绍兴府所属的八个县区的水利形势,对整治绍兴地区的河道、湖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离任前夕,他将自己十年治水的方法经验,写成专文,连同绍兴山川水系的详细地图,一并刻制成碑,遂成戴琥水利碑。此碑既是对绍兴水利的历史总结,也是至今仍具有现实价值的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