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19.54KB ,
资源ID:545023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45023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汽车系统动力学16.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汽车系统动力学16.docx

1、汽车系统动力学16汽车系统动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2课程任务:本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车辆系统的主要行驶性能,如牵引性能、车辆的动态载荷、转向动力学等。研究路面不平度激励的振动。了解该领域世界发展及最新成果。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汽车动力学分析的一般的理论和方法,为今后汽车系统动力学分析、从事该领域研究、开发奠定基础。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是研究所有与汽车系统运动有关的学科,其内容可按车辆运动方向分为纵向、垂向和侧向动力学三大部分。要求学生了解车辆动力学建模的基础理论、轮胎力学及汽车空气动力学基础之外,重点理解受汽车发动机、传动系统、制动

2、系统影响的驱动动力学和制动动力学,以及行驶动力学(垂向)和操纵动力学(侧向)内容。运用系统方法及现代控制理论,结合实例分析,介绍了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建立、计算机仿真、动态性能分析和控制器设计的方法,同时使学生对常用的车辆动力学分析软件有所了解。成绩考核形式:末考成绩(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平时测验、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3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三、课程教学内容绪篇概论和基础理论第一章 车辆动力学概述1.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车辆动力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内容和范围、车辆特性和设计方法、术语、标准和法规、发展趋势。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

3、生了解车辆动力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内容和范围、车辆特性和设计方法、发展趋势。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车辆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车辆特性和设计方法。教学难点是车辆特性和设计方法。4.教学内容第一节 历史回顾1.车辆动力学的历史发展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范围1.纵向动力学2.行驶动力学3.操作动力学第三节 车辆特性和设计方法1.期望的车辆特性2.设计方法3.汽油机与柴油机速度特性的比较第四节 术语、标准和法规1.汽车术语、标准和法规第五节 发展趋势1.车辆的主动控制2.多体系统动力学3.闭环系统和主观与客观评价第二章 车辆动力学建模方法及基础理论1.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动力学方程的建立方法、非完

4、整系统动力学、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牛顿矢量力学体系、分析力学体系、虚功率原理、高斯原理;了解非完整系统动力学、非完整约束方程的实例、车辆动力学中应用非完整约束的利弊相应概念;理解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的研究方法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动力学方程的建立方法、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教学难点是非完整系统动力学。4.教学内容第一节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方法1.牛顿矢量力学体系2.分析力学体系3.虚功率原理4.高斯原理第二节 非完整系统动力学1.非完整系统动力学2.非完整约束方程的实例3.车辆动力学中应用非完整约束的利弊第三节 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1.发

5、展概况2.研究方法第三章 充气轮胎动力学1.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汽车轮胎的功能、结构及发展、轮胎模型、轮胎纵向力学特性、轮胎垂向力学特性、轮胎侧向力学特性。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汽车轮胎滚动助力、道路阻力、轮胎侧偏阻力、总的车轮滚动阻力、轮胎纵向力与滑动率的关系;轮胎垂向力学特性的轮胎的垂向特性、轮胎噪声、轮胎垂向振动力学模型;轮胎侧向力学特性的纯转向工况、联合工况、整车建模对轮胎模型的考虑。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轮胎纵向力学特性、轮胎垂向力学特性、轮胎侧向力学特性。教学难点是轮胎力学模型。4.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述1.轮胎坐标系2.车轮运动参数第二

6、节 轮胎的功能、结构及发展第三节 轮胎模型第四节 轮胎纵向力学特性1.轮胎滚动助力2.道路阻力3.轮胎侧偏阻力4.总的车轮滚动阻力5.轮胎纵向力与滑动率的关系第五节 轮胎垂向力学特性1.轮胎的垂向特性2.轮胎噪声3.轮胎垂向振动力学模型第六节 轮胎侧向力学特性1.纯转向工况2.联合工况3.整车建模对轮胎模型的考虑第四章 空气动力学基础1.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特性、伯努利方程、压力分布和压力系数、空气动力学试验、车辆空气阻力。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特性、伯努利方程、压力分布和压力系数、空气动力学试验、车辆空气阻力相关概念。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

7、重点是汽车车辆空气阻力。教学难点是汽车车辆空气阻力。4.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空气的特性1.空气密度2.空气粘度第三节 伯努利方程第四节 压力分布和压力系数1.压力分布2.压力系数第五节 实际气流特性概述第六节 空气动力学试验1.风洞试验2.雷偌数3.流场可视化第七节 车辆空气阻力1.SAE坐标系2.空气阻力系数第一篇纵向动力学第五章 纵向动力学性能分析1.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动力的需求与供应、动力性、燃油经济性、驱动与附着极限和驱动效率、制动性。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动力的需求与供应;动力性;燃油经济性;驱动与附着极限和驱动效率车辆所受的垂向力、

8、车辆所受的纵向力、前后轴的附着率、路面附着限制的加速或爬坡能力、驱动效率;制动性制动性的评价、直线制动动力学分析;制动稳定性分析;转弯制动动力学分析;制动控制系统。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汽车发展的几个阶段,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匹配的必要性。教学难点是汽车匹配的国内外现状。4.教学内容第一节 动力的需求与供应1.车辆对动力的需求2.车辆的动力供应第二节 动力性1.概述2.爬坡能力3.加速能力第三节 燃油经济性1.燃油消耗量计算2.减少油耗的途径第四节 驱动与附着极限和驱动效率1.车辆所受的垂向力2.车辆所受的纵向力3.前后轴的附着率4.路面附着限制的加速或爬坡能力5.驱

9、动效率第五节 制动性1.制动性的评价2.直线制动动力学分析3.制动稳定性分析4.转弯制动动力学分析5.制动控制系统第六章 纵向动力学控制系统1.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汽车防抱死制动控制、驱动力控制系统、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汽车防抱死制动控制的控制目标、控制过程、控制策略;驱动力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控制目标、控制方式;汽车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控制目标、控制方式。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汽车防抱死制动控制、驱动力控制系统。教学难点、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4.教学内容第一节 防抱死制动控制1.概述2.控制目标3.控制过程4.控制

10、策略5.应用举例第二节 驱动力控制系统1.概述2.基本原理和控制目标3.控制方式第三节 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1.概述2.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3.控制方式第七章 动力传动系统的振动分析1.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扭振系统的激振源、扭振系统模型与分析、动力传动系统的减振措施。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扭振系统的激振源、扭振系统模型与分析的动力学方程和振型分析、动力传动系统的减振措施。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汽车固有频率与振型分析、动力传动系统的减振措施。教学难点是汽车固有频率与振型分析。4.教学内容第一节 扭振系统的激振源第二节 扭振系统模型与分析1.扭振力学模型2

11、.扭振动力学方程3.固有频率与振型分析4.发动机的临界转速第三节 动力传动系统的减振措施第二篇行驶动力学第八章 路面输入及其模型1.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路面测量技术及数据处理、路面输入模型、特殊路面输入。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路面测量技术及数据处理、路面输入模型、特殊路面输入的数据处理方法。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路面测量技术及数据处理、路面输入模型。教学难点是特殊路面输入。4.教学内容第一节 路面测量技术及数据处理1.路面测量技术2.数据处理第二节 路面输入模型1.频率模型2.时域模型3.四轮输入时的考虑第三节 特殊路面输入第九章 与平顺性相关的部

12、件1.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汽车与平顺性相关的部件。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汽车与平顺性相关的部件:弹簧、减振器、导向机构、座椅。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汽车弹簧、减振器、导向机构。教学难点是汽车弹簧。4.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弹簧1.金属弹簧2.气体弹簧第三节 减振器1.概述2.摩擦式减振器3.液力减振器4.减振器特性第四节 导向机构第五节 座椅第十章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1.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人体对振动的反应。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人体对振动的反应的标准、平顺性测量。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人体对振动的

13、反应的标准、平顺性测量。4.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标准第三节 平顺性测量第十一章 行驶动力学模型1.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模型推导的前提、单轮车辆模型的推导、半车模型的推导及分析,整车模型的推导及分析。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模型推导的前提、单轮车辆模型的推导、半车模型的推导及分析的运动方程与结果分析,整车模型的推导及分析。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单轮车辆模型的推导。教学难点是单轮车辆模型的推导。4.教学内容第一节 模型推导的前提第二节 单轮车辆模型的推导1.运动方程2.线性分析3.系统的性能指标4.例题计算5.结果分析第三节 半车模型的推导及分析

14、1.运动方程2.结果分析第四节 整车模型的推导及分析第十二章 可控悬架系统1.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汽车可控悬架系统。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车身高度调节系统、自适应阻尼调节系统、可切换阻尼系统、全主动系统、有限带宽主动系统、连续可变阻尼的半主动系统、各类悬架系统的性能比较、主动悬架控制算法介绍。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自适应阻尼调节系统、可切换阻尼系统、全主动系统、有限带宽主动系统,、各类悬架系统的性能比较。教学难点是全主动系统。4.教学内容第一节 车身高度调节系统第二节 自适应阻尼调节系统第三节 可切换阻尼系统第四节 全主动系统第五节 有限带宽主动系

15、统第六节 连续可变阻尼的半主动系统第七节 各类悬架系统的性能比较第八节 主动悬架控制算法介绍1.随机线性最优控制2.预瞄控制第三篇操纵动力学第十三章 基本操纵模型1.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汽车基本操纵模型相应概念。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汽车基本操纵模型假设、运动方程的推导、操纵特性分析、对实际问题的考虑。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基本操纵模型假设、运动方程的推导、操纵特性分析。教学难点是运动方程的推导。4.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述1.背景2.作用于车辆的外力与外力矩第二节 基本操纵模型假设第三节 运动方程的推导1.采用牛顿方法的模型推导2.采用拉格朗日方法的

16、模型推导第四节 操纵特性分析1.稳态响应分析2.稳定性分析3.频率响应分析第五节 对实际问题的考虑1.车辆的质心位置2.轮胎侧偏刚度3.载荷的轴向转移4.车轮外倾角影响5.变形转向的影响第六节 实例分析与比较第十四章 基本操纵模型的扩展1.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汽车基本操纵模型的扩展概念。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考虑车身侧倾的三自由度操纵模型;车轮转动效应、转向系统的影响;悬架运动学的侧倾转向系数、侧倾外倾系数、侧倾倾向偏移系数;变形转向的前轴变形转向效应、后轴变形转向效应。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汽车发展的几个阶段,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汽车动力传动

17、系统匹配的必要性。教学难点是汽车匹配的国内外现状。4.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考虑车身侧倾的三自由度操纵模型1.动能2.势能和耗散能3.广义力第三节 车轮转动效应第四节 转向系统的影响第五节 悬架运动学1.侧倾转向系数2.侧倾外倾系数3.侧倾倾向偏移系数第六节 变形转向1.前轴变形转向效应2.后轴变形转向效应第十五章 操纵动力学性能及实例分析1.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汽车操纵动力学性能及实例分析。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汽车模型参数组的开发;实例中稳态响应分析、稳定性分析、频率响应分析。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汽车实例中稳态响应分析、稳定性分析、频率

18、响应分析。教学难点是汽车操纵动力学性能的实例分析。4.教学内容第一节 模型参数组的开发第二节 实例分析1.稳态响应分析2.稳定性分析3.频率响应分析第十六章 转向系统动力学及控制1.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汽车转向系统动力学模型及控制方法。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汽车转向系统的概念;转向系统振动分析的振动系统的组成、系统的外界激振、前轴与前轮的耦合振动;四轮转向系统的概述、转向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一个4WS系统分析模型;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概述、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建模、控制逻辑与性能分析。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汽车转向系统振动分析,四轮转向系统。教学难点是汽

19、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4.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述1.转向系统结构2.转向几何系第二节 转向系统振动分析1.振动系统的组成2.系统的外界激振3.前轴与前轮的耦合振动第三节 四轮转向系统1.概述2.转向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3.一个4WS系统分析模型第四节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1.概述2.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建模3.控制逻辑与性能分析第四篇车辆计算机建模与仿真第十七章 车辆动力学计算方法与软件1.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车辆动力学计算方法与软件。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面向目标设计的车辆仿真软件、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程序工具箱、各类方法的比较。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多体

20、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程序工具箱、各类方法的比较。4.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面向目标设计的车辆仿真软件第三节 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1.数值型方程2.代数型方程3.软件的比较第四节 程序工具箱第五节 各类方法的比较四、学时分配章 序内容课时备注一车辆动力学概述2二车辆动力学建模方法及基础理论2三充气轮胎动力学1四空气动力学基础1五纵向动力学性能分析4六纵向动力学控制系统2七动力传动系统的振动分析2八路面输入及其模型0.5九与平顺性相关的部件0.5十人体对振动的反应1十一行驶动力学模型2十二可控悬架系统2十三基本操纵模型2十四基本操纵模型的扩展2十五操纵动力学性能及实例分析1十六转向系统动力学及控制2十七车辆动力学计算方法与软件1合计28五、教材及参考书教材:汽车系统动力学主编:喻凡 林逸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参考书:1. 车辆动力学及其控制主编:喻凡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 2. 汽车理论主编:余志生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3. 汽车动力学 A 卷主编:M. 米奇可 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2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