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 ,大小:55.56KB ,
资源ID:543895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4389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苏州环保局.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苏州环保局.docx

1、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苏州环保局苏 州 市生 态 环 境 质 量 报 告(2009年度)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2010年11月前 言2000年国务院颁发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和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江苏省省委、省政府据此发布了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意见,苏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苏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根据环保部关于印发2009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要点的通知和江苏省环保厅关于印发2009年全省环境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为全面实施苏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加快苏州国家生态市建设步伐,苏州市全面启动了生态市建设工作,全力打造“生态苏州”,2009年全市生态环

2、境保护和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报告采用的生态遥感信息来源于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2009年度美国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7遥感影像图片,其数据是经过苏州环境监测中心站高精度解译的我市地表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情况资料,报告中采用的其他数据来源于2010年苏州市统计年鉴、2009年苏州市环境统计年鉴、2009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09年度苏州市环境状况公报。一、苏州市自然生态环境基础概况苏州市位于江苏省的东南角、长江三角洲的中部,西濒太湖,北邻长江。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1195512120,北纬30473202之间。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干冷少雨,属典型的北亚热带湿润气候,一

3、年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无霜期较长。季风变化明显,春夏季东南风盛行,冬季以西北风及东北风为主。全市地处以太湖为中心的浅碟形平原的底部,地势低平,一般高程为海拔35米。境内主要的山脉有穹窿山、洞庭山、南阳山、七子山、虞山、潭山等,其中穹窿山主峰高352米,为全市最高点。全市平原占54.8,水面占42.5,丘陵占2.7%。苏州市境内属长江流域的太湖区,市内河网纵横交叉,湖荡密布,是天然的水网地区。全市水域面积约为360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2.5%。境内大小河道有2万多条,其中县级以上河道147条,总长1457公里。以太湖为代表的大小湖泊、湖荡300多个,500亩以上的湖泊87个。市内无入海河道,

4、长江是境内河道的主要排水出路,又是主要来水水源之一。全市河道除东南部分属黄浦江水系外,境内大部分河道均属太湖湖区水系。境内的全年径流量均在96亿立方米以上。二、苏州市小流域生态系统异常生态因子概况苏州市地处长江下游,天气变化剧烈,灾害性天气既有持续时间较长的旱涝、连阴雨(9月份出现连阴雨的次数最多),也有时间稍短的强烈对流天气,如热带风暴(台风,79月是热带风暴影响最多,也是最严重的时期)、暴雨(69月是暴雨出现最多的时期,约占统计数的87.5%)、梅雨(平均梅雨量为204毫米,梅雨期平均为23天)、寒潮(每年3月份出现寒潮的次数最多,12月份次之),还有破坏性很大的剧烈天气现象,如冰雹、龙卷

5、风、雷雨强风等。三、苏州市小流域生态系统主要社会经济概况苏州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古城区14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39平方公里。2009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33万人。近年来,苏州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较好地解决了许多古城面临的一个难题城市“发展与保护”的关系。2009年,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三区三城”为目标,以加快转型升级为主线,坚持扩内需与稳外需相结合,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谋创新与促发展相结合,重民生与抓经济相结合,在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的综合作用下,经济运行经历了下降、企稳、回升三

6、个阶段,逐步朝积极方向转化,经济触底回升的态势得到巩固和确立。2009年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在一系列保稳促调政策措施的有力提振下,工业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370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023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6%和7.1%。内需拉动成效明显,消费经济有效激活,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6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全市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着力扩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民生工程以及新兴产业的投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67亿元,增长13.6%。四、苏州市生态环境建设概况巩固提升创建成果。常熟、昆山、太仓被确定为第二

7、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张家港、常熟和昆山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通过国家论证,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工业园区编制、实施生态优化行动计划实施规划,全力将中新科技城打造成低碳示范区。加强生态修复与建设。太湖湿地公园等一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完成13处、1万亩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和4万亩生态防护林的建设。全市新增林地绿地12万亩,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2.0%,其中市区新建绿地53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7.0%和42.5%。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积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全市氮肥使用量6万吨,较上年下降5.8%。农药实际用量近4400吨(商品量),较上年下降5.5%,

8、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覆盖率达96.0%。关停规模化畜禽养殖场14处,完成综合整治27处。完善50个建制镇、337个行政村的垃圾中转收运体系,建制镇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现全覆盖。继续推进“细胞工程”建设。吴中区临湖镇等11个镇通过环境优美镇的省级考核验收,全市累计建成44个全国环境优美镇,占建制镇总数的80.0%。新增省级生态村25个,累计达43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7.3%。建成一批绿色社区、绿色学校。新增市级绿色社区76个、省级绿色社区52个,新增市级绿色学校99所、省级绿色学校37所。五、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为更好的开展生态市、生态县建设工作,按照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9、HJ/T192-2006),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利用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2009年度美国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7(3030)资料,经过近三个月的高精度解译,得出了苏州市辖区内地表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情况等数据,会同基础生态概况,对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总体评价。根据2009年苏州市生态景观遥感解译结果(图1),全市林地面积807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9.3;草地面积175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0;耕地面积1889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1.9;水域面积3424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9.7;建设用地面积2338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7.1。图1 2009年苏州市土地利用分类图六

10、、结论综上所述,苏州市2009年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属良好级,这主要得益于政府重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采取的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然而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苏州市依然面临着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人口密度高,外来人口增加;城市化加快,工交建设占用土地越来越多,耕地面积减少,人均土地占有量低;城市植被物种多样性降低;城市环境容量压力加大,苏州市地处太湖流域下游,上游来水污染大,加之城市工农业及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致使单位面积承载的生态压力沉重;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退化主要是人类非持续性开发和利用引起的。苏州市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应进一步采取措施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在合理保护和管理的前提下才恢复和重建城市生态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市建设为契机,按照生态学的原理,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标准、严要求,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及综合治理力度,加大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由于2008年度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对评价指标中的归一化系数进行了调整,县级和省(地市)级分属不同的归一化系数。因此,在此报告中的县级和省(地市)级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可比性不强,同样,与历史数据的可比性也比较弱。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