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69.90KB ,
资源ID:543145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43145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二轮历史模块2 专题5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二轮历史模块2 专题5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docx

1、高考二轮历史模块2 专题5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成就主干知识串联网络构建(对应学生用书第48页)整体感知一个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两大主题: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现代中国外交发展的曲折历程。三大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核心主题讲练层层突破(对应学生用书第48页)主题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主题纵向贯通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2、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新政协召开,1954年9月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发展。(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7年,首先在内蒙古实行,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3、2民主法制的破坏“文化大革命”中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3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国政治(1)平反冤假错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平反冤假错案。(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恢复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3)法制建设:加强立法工作,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法律;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4)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选举:落实民主政治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创造了条件;1984年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正式确立为实现

4、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成功实践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1979年以后,两岸关系趋向缓和,1992年两岸达成共同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主题考向探究考向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2018全国卷)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C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

5、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成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因此在政治上需要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共八大提出健全法律制度建设,故C项正确。主题深度剖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过程具有鲜明的特色(1)指导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其他国家政治文明的有益经验和成果,但绝不能照搬别国政治制度的模式。(2)引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核心力量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

6、国人民创建的,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独自担负起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职责和角色,是经过长达几十年的革命斗争才取得的,也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3)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式、步骤具有鲜明的特色。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马上实行全国普选的时机和条件均不成熟。因此,扩大基层民主,是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基础。主题仿真模拟1(2018重庆调研)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

7、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A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A在重大节日突出“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使之“合法化、神圣化”,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故A项正确。2(2018齐齐哈尔模拟)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A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B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8、C表明政协制度正式确立D确立了政权组织原则B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充分听取各基层的意见,满足各阶层的需要,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故B项正确。3(2018资阳二模)在各级人大召开的基础上,1953年1月组成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3月,全国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500余人进行15次座谈宪法草案初稿。此后,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材料表明()A新政权建立充分体现民意B新中国已经步入法治国家C新中国制宪程序的民主性D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C根据材料“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500余人进行15次座谈宪法草案初稿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都体现

9、了宪法制定过程中,社会各界对宪法制定的讨论关注,民意基础比较广泛,故C项正确。4(2018湖北百所重点学校联考)在“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的制定过程中,中央政府郑重做出了“中央不干预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范围的事务”的政治承诺,自我规限本来可由中央行使的某些本源性权力。这反映出()A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权B中央政府对祖国统一问题的重视C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架构D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发生了变化B从材料信息“自我规限本来可由中央行使的某些本源性权力”可知,中国政府为了祖国统一大业,给予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这体现了中央政府对祖国统一问题的重视,故选B项。主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历程主题

10、纵向贯通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成立初期由“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政策发展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成熟。2外交成就(1)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1950年初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促进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3)万隆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突破1扬眉吐气: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跨洋握手:1972年,尼克松访华,

11、中美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3冰释雪融: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并建立外交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三、新时期的全方位外交1目的:为国内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原则:独立自主、和平、不结盟、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3内容(1)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式全方面、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多次举办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主题考向探究考向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我国外交成就1(2016全国卷)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

12、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外交情况。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故A、D两项错误;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比较少。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及时调整外交政策,由“一边倒”转向反对以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借此缓解中国面临的压力,于是出现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上

13、升的情况,故B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故C项错误。2(2015海南卷)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D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是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现象,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故A、B、C三项时间不符;20世纪70年代,中国密切团结第三世界国家,材料正是这

14、一理念的体现,故选D项。主题深度剖析现代中国外交各阶段的特点、原因及目的阶段特点原因目的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孤立、封锁政策。中国需要和平的建设环境维护国家独立,巩固新生的民主政权;打破封锁、孤立,恢复发展经济;加强国防安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一大片”,反对美苏争霸美国利用台湾和侵越战争威胁中国,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外交环境恶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而独立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积极创造经济发展的有利国际环境20世纪70年代改善与美国等国的关系美苏争霸,美趋守势。苏联陈兵

15、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的需要;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的需要等20世纪80年代后不结盟、对外开放两极格局结束,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题仿真模拟1(2018泸州二模)对人民日报上相关词汇使用频率进行计量分析,“一边倒”在1949年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到了1951年和1952年开始下降,到60年代,降到个位数,甚至为零。1950至1952年,“帝国主义”一词呈下降趋势。“独立自主”和“和平共处”使用频率从1953年到1956年出现迅速增长趋势。这说明()A中苏关系开始恶化

16、,中国放弃“一边倒”政策B中美关系逐渐缓和,中国开拓外交新局面C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积极融入第三世界D中国从革命外交向民族外交转变D根据材料“一边倒”、“帝国主义”下降而“独立自主和和平共处”上升,反映了以国家性质和阶级斗争为主的外交思想逐步转变为以国家利益出发的新外交思路,故D项正确。2(2018资阳模拟)在某次国际会议召开期间,美国捏造谎言,说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对远东地区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大力制造他国对中国的恐惧和怀疑。符合此次会议主旨的是()A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寻求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C探索亚非人民的联合自强D为港澳回归寻求国际支持C“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表明是

17、亚非会议,没有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A项错误;寻求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指的是上海合作组织,故B项错误;亚非会议是探索亚非人民的联合自强,故C项正确;亚非会议与港澳回归无关,故D项错误。3(2018马鞍山二模)尼克松为改善中美关系,决定放宽对华贸易管制,农业部认为这是增益本国农业的大好机会;财政部认为此举有助于从中国大量获取原材料;而国防部则表示不满,认为出口的一些商品“可能会被中国用作军事或更大的战略用途”。这说明美国对华政策()A促进中美关系改善 B体现不同集团妥协C彻底摆脱冷战思维 D坚持国家利益至上D材料体现的是美国不同部门对放宽对华贸易管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出的不同的结论,但是都坚持国

18、家利益至上,故D项正确。4(2018亳州质检)下表为20世纪5090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演进表,影响四国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时间关系5060年代中苏同盟对抗美日同盟6070年代中苏分裂并继续与美日抗衡7080年代中、美、日关系改善,同时抗苏8090年代中、美、日保持相对友好,中苏关系逐步正常化A国际格局的走向 B意识形态的分歧C国家利益的角逐 D政治领袖的智慧C两极格局下美苏实力在不同时期是不尽相同的,国际格局的走向不是影响因素,故A项错误;中苏由同盟关系到破裂到修好、中美关系的变化说明意识形态的分歧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国家利益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故C项正确;政治领袖的智

19、慧是影响因素但非主要因素,故D项错误。学术前沿导悟素能培养(对应学生用书第147页)关注点中国外交政策的不断调整学术观点20世纪50年代后期,各种国际力量分化重组。毛泽东同志冷静分析形势,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通过依靠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迎来了第二次建交高潮,并使中国成为独立于美苏之外的一支重要力量。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对接高考作者认为20世纪50年代,国际格局的变化影响了我国外交思想、政策的调整。当时,苏联赫鲁晓夫上台,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毛泽东提出的“两个中间地带”,就是“亚

20、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与它们的关系,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从而促进了中国的第二次建交高潮的到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采取“一边倒”的意识形态外交战略,解决了当时中国急需的资金、技术和安全问题,但是也造成了外交战略的不平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世界形势出现新变化,我国外交政策进入大调整时期,彻底改变了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的外交,实行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走出了革命外交的范畴,向务实外交转变,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理念不断成熟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把国际形势的变化、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需要与外交政策相结合应是主要考向。预测押题1(2018保定

21、一模)1950年冬,新中国的代表首次登上联合国讲台,控诉美国对台湾的侵略。1954年,我国政府代表团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日内瓦会议。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我国上述外交活动()A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B归功于工业化的提前实现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D利于同西方大国改善关系C根据材料“1950年冬,新中国的代表首次登上联合国讲台”“1954年我国政府代表团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1955年促进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都是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的展示,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了国际影响力,故C项正确。2(2018乌鲁木

22、齐一模)1964年1月,毛泽东正式明确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思想,指出:讲到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思想的背景是()A中日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B欧共体具有了抗衡美国的实力C美苏“冷战”和中苏关系恶化D美苏“冷战”造成两大阵营瓦解C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故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日本和美国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故B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加之美苏“冷战”,造成我国注重改善与中间地带国家的关系,故C项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故D项错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