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6 ,大小:933.04KB ,
资源ID:542475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542475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重点总结中医院校医学免疫学doc.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重点总结中医院校医学免疫学doc.docx

1、重点总结中医院校医学免疫学doc医学免疫学概论免疫: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包括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免疫的功能免疫的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固有性免疫,天然免疫)A、特点:进化中形成;遗传而来;应答速度快;无特异性;无记忆性;机体抗感染第一道防线。 B、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1、生理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2、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肥大细胞(哨兵细胞)/NK细胞/T细胞/ B1-B细胞&吞噬细胞吞噬细胞的类型: 单核/巨噬细胞:大吞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小吞噬细胞 吞噬过程:三阶段:募集迁移、吞噬杀菌、降解消化 吞噬后果: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3、参与非特异性免

2、疫的分子:补体系统、溶菌酶、细胞因子、防御素1、 特异性免疫(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A、特征:后天形成;不可遗传;应答速度慢;有特异性;有记忆性。B、主要过程:识别阶段/增殖分化阶段/效应阶段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免疫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1、中枢免疫器官:骨髓:造血器官 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 B淋巴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 再次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场所胸腺: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 建立免疫耐受的场所 屏障作用2、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T、B淋巴细胞居留地; 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过滤作用。脾脏:各类免疫细胞居住的场所 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合成免疫活性物质的场所 滤血功能粘

3、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的主要场所,包括扁桃体、阑尾及小肠派氏集合淋巴结等。淋巴细胞再循环及意义 定义:血循环中的淋巴细胞通过其膜上的淋巴细胞归巢受体(CD44)与HEV上的地址素结合,穿越HEV间隙,进入淋巴结实质,然后经过输出淋巴管进入胸导管,入上腔静脉,再回到血液循环。 通过淋巴细胞再循环,使淋巴细胞能在体内各淋巴组织合理分布,增加淋巴细胞和相应抗原的接触机会,有利于发挥免疫应答作用,对维护机体免疫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抗原抗原的概念 是指能够刺激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亦称免疫原。抗原的特

4、性:免疫原性/反应原性半抗原:只有反应原性没有免疫原性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异物性: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成分(通常情况下,针对自身成分的免疫活性细胞在胚胎时期已被清除或抑制,对自身成分不产生免疫应答,即天然免疫耐受,如其成为抗原物质,则称为自身抗原。) 抗原的理化性质1、 化学性质:蛋白质多糖(半抗原)核酸(半抗原),脂类一般无2、 分子量大小及其结构:一般情况下,抗原的分子量越大、结构越复杂,尤其是含苯环的蛋白质,免疫原性越强。3、物理状态:聚合物单体/颗粒性Ag可溶性Ag 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1、抗原决定簇(AD):又称表位,是抗原分子上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5、,它是与抗体及BCR/TCR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2、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 T细胞表位:A、又叫线性决定簇(隐蔽性决定簇),位于抗原分子的内部,是一段序列相连续的氨基酸 B、必须经APC将抗原加工处理为小分子多肽并与MHC分子结合 B细胞表位:A、又叫构象决定簇(功能性决定簇),位于抗原分子表面,是指序列上不连续的多肽或多糖,是由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簇 B、半抗原只有B细胞表位,不能诱导免疫应答 C、其不需经过APC的处理,直接被BCR识别3、抗原的结合价:是指能和抗体结合的功能性决定簇的数目4、抗原的异质性和交叉反应 异质性:抗原物质的非均一性 机体的反应性1、由免疫应答基因(主要是MHC)控

6、制2、反应性与年龄(青年强于老年,婴儿对多糖不敏感)、性别(雌性比雄性高)、健康状态有关3、应答强度与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和途径有关皮内皮下肌肉腹腔静脉/口服一般无抗原的分类 根据B细胞产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细胞辅助分类: 胸腺依赖抗原(TD抗原)/胸腺非依赖抗原(TI抗原) 根据抗原来源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异种抗原/同种异体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 根据抗原的来源分为: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 根据抗原的性能分为:完全抗原/半抗原超抗原(SAg):不需APC加工、处理,在极微量浓度下(1-10ng/mL)即可大量激活T细胞,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族链球菌M蛋白)佐剂:

7、与抗原混合使用能够增强机体对抗原免疫反应强度的物质。例如:弗氏佐剂、矿物盐、某些合成的核苷酸序列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及其编码基因组织相容性抗原,又称移植抗原,是指在组织或者器官移植后引起排斥反应的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次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肽结合区的抗原结合槽氨基酸的组成和序列变化较大,决定了I类分子的多态性及其与抗原肽结合的选择性和亲和力;免疫球蛋白样区的氨基酸的组成保守,其中的结构域分别与TCL的CD8/CD4分子相结合。其中I类分子的结构域由HLA-I类基因的经典基因编码,类分子的结构域去由HLA-类基因的经典基因编码。MHC分子的分布: MHC-I类分子分布于所有

8、有核细胞表面(若分布不足将导致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 MHC-II类分子仅表达于淋巴样组织中的各种细胞表面,如APC细胞、胸腺上皮细胞和人的活化T细胞(若出现在非淋巴样组织中将会造成自身免疫性疾病) 体液中亦有可溶性I类和II类分子存在。MHC分子的功能: 识别和呈递抗原 参与T细胞限制性识别(T细胞在与抗原提呈细胞相互作用以及在与靶细胞相互作用的时候,其表面的TCR在识别抗原肽的同时,还要识别与抗原肽结合的同基因型的MHC分子) 辅助T细胞活化(信号转导) 参与T细胞的分化成熟 诱导移植排斥反应 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和免疫调节(不同个体的MHC型别不同,其所编码的MHC分子的抗原结合槽的结构

9、、与抗原的亲和力也不同)MHC的遗传学特点: 高度多态性(同一群体中,MHC复合体上各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及其产物在数 量和结构上的多样性) 产生机制:复等位基因及共显性表达 意义:导致不同个体免疫应答能力的差异 赋予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 使MHC成为个体的一种遗传标志 多基因性(同一个体中,其MHC复合体上的基因座位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多样性) 单元型(若干基因座位的组合)遗传(不发生同源染色体的交换) 连锁不平衡(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几率高于或低于随机出现频率的现象)抗原提呈细胞(APC):凡能捕获、加工、处理抗原,表达MHC分子,并将抗原提成给淋巴细胞的一类免

10、疫细胞。(专职APC/兼职APC)专职APC:单核/巨噬细胞(M)、树突状细胞(DC)、B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外周血的单核细胞,骨髓中的前单核细胞,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巨噬细胞的激活过程 触发应答阶段 当病原体等异物与静止状态的M表面受体接触, M活化,增生、趋化并吞噬(胞饮/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异物。没有MHC-II类分子表达,无提呈抗原和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 启动兴奋阶段 应答的M受淋巴因子等第一类信号启动成为兴奋或启动的M,此时具有提呈抗原功能 激活发展阶段 兴奋的M在受到LPS、IFN-、分枝杆菌等第二类信号刺激后,成为活化M,产生TNF及溶细胞蛋白酶等物质,具有杀伤活性 单核/巨噬细

11、胞的生物学作用 抗原提呈表面表达丰富的MHC II类分子 吞噬杀伤功能通过表面多种受体识别和结合抗原,通过吞噬、消化作用杀灭病原微生物。还能由Fc受体介导发挥ADCC作用。 介导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在炎症因子的趋化作用下向炎症部位移行以及可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对炎症的形成、发展及消除过程发挥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 杀伤肿瘤细胞树突状细胞 是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APC细胞 特点:能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是免疫应答的启动者; 来源:髓样DC/淋巴样DC 分布:淋巴样组织中的DC:滤泡DC(再次免疫应答)、并指状DC(初次免疫应答)和胸腺DC(免疫耐受)/非淋巴样组织DC:朗格汉斯细胞(吞噬和提呈抗原)未成

12、熟DC成熟DC与吞噬有关的受体高表达低表达MHC分子、共刺激因子、粘附因子低表达高表达激发MLR弱强其他免疫耐受分泌细胞因子,激活初始TCDC功能: 抗原提呈作用,esp.能激活初始T细胞; 辅佐作用:参与T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阴性选择(免疫耐受); 免疫调节作用: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节免疫细胞的分化、发育、活化和移动。(IL=12:Th0向Th1转化,介导细胞免疫;IL-4:Th0向Th2转化,介 导体液免疫)B细胞:活化的B细胞表达丰富的MHC II类分子,可通过胞饮作用或BCR特异性结合抗原而内化抗原,进而形成Ag肽-MHC II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发挥抗原提呈作用。抗原呈递及其机制:指经A

13、PC摄入、加工处理的抗原,以抗原肽-MHC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与细胞表面,供T细胞抗原受体识别的过程。 外源性抗原:由APC摄取、加工,降解成多肽片段并与MHC II结合成复合物,以提呈给CD4+T细胞识别,此过程称为抗原提呈的溶酶体途径(亦称MHC II途径) 内源性抗原:如某些肿瘤抗原和在靶细胞内表达的病毒抗原。经降解后所形成的短肽在内质网(APT)中与MHC I结合成复合物,转运至APC或组织细胞表面,供CD8+T细胞识别,此过程称为抗原提呈的胞质溶胶途径(亦称MHC I途径)非经典抗原呈递途径: MHC交叉呈递抗原途径 脂类抗原的CD1分子呈递途径细胞因子(CK)细胞因子的概念: 指活化的

14、免疫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所合成与分泌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类物质,有调节细胞生理功能、参与免疫应答、介导炎症反应和肿瘤消长等多种生物效应。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理化特性和分泌特点1、分泌型小分子糖蛋白:单体或双体,TNF三聚体2、具有旁分泌和自分泌效应,3、内分泌:IL-1和M-CSF(少数) 来源和产生特点1、细胞因子产生具有多源性:活化的免疫细胞/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等/某些肿瘤细胞、骨髓瘤细胞2、 细胞因子产生具有多向性:一种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几种不同的细胞可产生一种或几种相同的细胞因子

15、作用特点1、发挥效应具有非特异性,无抗原特异性和MHC限制性2、通过与其受体结合而发挥效应,量微而作用强3、发挥效应的多效性、交叉性、拮抗性、协同性和网络性(与其他CK配合)4、具有双重作用:有利/有害白细胞介素:是一组由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其他非免疫细胞产生的介导白细胞和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29种)干扰素:I型干扰素(IFN-/)II型干扰素(IFN-)主要产生细胞白细胞、成纤维细胞活化T细胞、NK细胞主要诱生剂病毒抗原、促分裂原生物学作用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弱)免疫调节作用抗病毒、抗肿瘤(弱)肿瘤坏死因子:种类:TNF-(单核-巨噬细胞)、TNF-(淋巴毒素)(活

16、化的TC/NK细胞)生物学作用:抗肿瘤作用 促炎症反应 致热作用 参与内毒素性休克、机体恶液质等病理过程集落刺激因子(CSF):是指能够选择性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生长因子(GF):是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TGF-)由活化的T细胞和M产生,可抑制淋巴细胞增生、抑制巨噬细胞激活,是一类抑制性生长因子,在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趋化性细胞因子:是一系列结构相似,具有趋化功能的细胞因子。(白细胞分泌)分类:亚家族(CXC):如IL-8,趋化中性粒细胞; 亚家族(CC):如MCP-1,趋化单核

17、细胞; 亚家族(C):如淋巴细胞趋化蛋白。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 介导天然免疫,促进炎症反应 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 诱导凋亡 刺激造血白细胞分化抗原与黏附分子白细胞分化抗原(LDA):是指不同谱系白细胞(包括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等)在分化成熟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分子。 CD:应用单克隆抗体鉴定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一个分化群。参与免疫细胞识别与信号转导的分子 1、CD3:与T细胞受体组成TCR - CD3复合物,分布于T细胞和部分胸腺细胞表面,在TCR信号转导(第一信号)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2、CD4:是T细胞TCR-CD3

18、识别抗原的辅助受体,通过胞外区与APC细胞表达的MHCII类分子非多态区结合,参与信号转导。CD4分子还是HIV的受体。CD4T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Th) 3、CD8:CD8也是T细胞的辅助受体,可以增强相应抗原肽-MHCI类分子结合后的信号刺激。属IgSF成员。 CD8T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 4、CD2:属IgSF成员。又称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2(LFA-2),亦称绵羊红细胞受体(SRBCR)。CD2分子的配体主要是CD58(LFA-3)。结合后促进T细胞与APC或者靶细胞的结合。 5、CD79/CD79( Ig/Ig ):与BCR组成Ig/Ig -BCR复合物,表达于除浆细胞外B细胞发育

19、的各个阶段,是B细胞特征性标记。,辅助BCR介导抗原信号转导(第一信号)。 6、CD19/CD21/CD81信号复合物,是B细胞活化的共受体。 CD19分布于除浆细胞外的B细胞谱系发育的各个阶段,是B细胞的重要标记。 CD21又称CR2和EB病毒受体,CD21与iC3b及C3d结合,增强B细胞对抗原的应答和诱导免疫记忆。参与提供免疫细胞活化的共刺激信号分子 1、CD28和CD80/CD86(B7-1/B7-2)CD28分布于CD4+T细胞、50% CD8+ T细胞B7主要分布于B细胞和APC细胞表面CD80/86与CD28结合为T细胞的活化提供重要的协同刺激信号(第二信号) 2、CD152:又

20、称细胞毒T细胞抗原4(CTLA-4):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而静止的T细胞则不表达。也能与B7结合,但对T细胞的活化有负调节作用。 3、CD40与CD154(CD40L)CD40表达于成熟B细胞、某些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以及活化的单核细胞。CD154主要分布在活化的CD4+ T细胞、部分CD8+ T细胞与B细胞表面的CD40结合产生活化B细胞的协同刺激信号(第二信号)。CD40L-CD40结合诱导B细胞再次免疫应答和生发中心的形成。参与免疫效应的CD分子 1、免疫球蛋白Fc段受体:FcR:CD64:FcRI(高亲和力IgGFc受体)/CD32 :FcRII(IgG通过胎盘)/CD16:FcRIII

21、。FcR:CD89(IgAFc中亲和力受体)FcR:FcRI (IgE高亲和力受体,介导I型超敏反应)/CD23 :FcRII,可形成sCD23,表达于B细胞和单核细胞,是IgE低亲和力受体。膜CD23结合IgE或IgE复合物后,可降低B细胞的IgE合成;而sCD23与B细胞CD21结合可促进IgE合成。 2、细胞凋亡相关CD分子CD95(Fas):与FasL结合后,可启动致死性信号转导而使细胞死亡。CD178(FasL)为Fas配体,主要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特别是活化的CTL和NK细胞。FasL与靶细胞表面Fas结合可诱导Fas细胞凋亡。FasL可从细胞表面脱落而成为sFasL。粘附分子:是

22、指由细胞产生,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糖蛋白或糖脂分子。粘附分子以受体和配体相对应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可逆性)。 1、整合素家族:因其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使细胞附着以形成整体而得名。 2、选择素家族:有L、P和E选择素三个成员。主要识别一些寡糖基团,如唾液酸化的路易斯寡糖或类似结构分子。 3、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IgSF:具有与Ig相似的结构特征,即具有1个或多个IgV样或C样结构域。IgSF粘附分子的配体多为IgSF中的粘附分子或整合素家族的粘附分子,其主要功能为参与细胞间相互识别和相互作用。(TCR,BCR,LFA-2,LFA-3,MHC分子,

23、ICAM-1,CD4.CD8.CTLA-4,B7) 4、黏蛋白样家族:为一组富含丝氨酸和苏氨酸的糖蛋白(配体为选择素) 5、钙粘蛋白家族:是一类钙离子依赖的黏附分子家族。在维持实体组织形成以及对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选择性相互聚集、重排有重要作用。 6、未分类粘附分子:(CD44、CD45、CD22等)黏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参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分化 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 参与淋巴细胞归巢 参与炎症反应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T细胞库(胸腺髓质)的基本特征: T细胞识别抗原肽-MHC(MHC限制性) T细胞库对自身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自身耐受性)T细胞的发育成熟 T细胞受体(T

24、CR)的发育在VAG-1&VAG-2的调节下对TCR基因进行V、D、J的重排 T细胞发育的阳性选择(获得了识别抗原的MHC限制性)胸腺皮质内的早期T细胞为CD2+CD5+CD4-CD8-(DN)TCR表达表达CD4和CD8(DP)机制:如DP细胞的TCR能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的MHC-I和MHC-II类分子高亲和力结合,被选择继续发育成单阳性细胞(SP),否则凋亡 T细胞发育的阴性选择(获得自身耐受性) 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高水平的MHC-I和MHC-II类抗原,并与自身抗原形成复合物,SP细胞如能识别自身抗原肽-MHC复合物,即发生凋亡,否则继续发育成熟。T细胞的表面标志(表面受体和表面抗

25、原)1、T细胞表面受体 TCR为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可分为TCR和TCR两种类型。TCR-CD3复合物是T细胞抗原受体与一组CD3分子以非共价键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物,是T细胞识别抗原和转导信号的主要单位。机制:CD3的胞质区含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在TCR识别由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后,导致ITAM所含酪氨酸磷酸化,并与T细胞表面的TCR-CD3分子结合成复合物,从而将识别的抗原信号传递进细胞内。 细胞因子受体(CKR) 丝裂原受体:使静止状态的T细胞活化、增殖,转化为淋巴母细胞主要有植物血凝素(PHA)和刀豆蛋白A(ConA) 病毒受体:CD4是HIV的受体 其他:如抗体

26、受体(FcR)、补体受体(CR1)、绵羊红细胞受体(SRBCR)2、T细胞表面抗原 MHC抗原:所有T细胞均表达MHC-I抗原,活化的T细胞表达MHC-II类抗原 分化抗原(CD分子):表达多种CD分子,与T细胞识别和激活有关T淋巴细胞的亚群与功能 按TCR结构不同:TCRT细胞/TCRT细胞(DN)TCRT细胞的特点:其分子结构及与抗原结合特性同Ig更为相似;对多肽抗原的识别无MHC限制性,且多肽无须被处理为小分子肽段,可以完整形式被识别;能识别来自分枝杆菌的非多肽抗原;可对某些MHC-I类样分子所提呈的抗原产生应答,同时对热休克蛋白具有特殊的亲和力;是具有原始受体的第一线防御细胞(分布在皮

27、肤、肠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和皮下组织),在抗微生物感染免疫中(非特异性免疫),发挥重要作用。 按TCR T细胞功能不同:辅助性T细胞(TH)/抑制性T细胞(TS)/细胞毒T细胞(CTL,TC)/迟发性超敏反应T细胞(TDTH) 按T细胞表面CD分子不同: CD4+T细胞( Th、TDTH ) CD8+T细胞(TCL)CD4+T细胞 按功能分为Th和TDTH; 按其所表达的CD45结构不同分为初始T细胞CD45RA+和记忆T细胞CD45RO+; 按其所产生的细胞因子不同分为Th0/Th1/Th2/TrTr细胞:表达CD25的CD4+T细胞,可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CD8+T细胞:是

28、细胞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可特异性杀死靶细胞(肿瘤免疫、病毒感染、同种异体的移植反应)B淋巴细胞(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囊依赖性淋巴细胞)B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阴性选择和阳性选择 B细胞发育的两个阶段:非抗原依赖期(造血组织内):未成熟B细胞(SmIgM)成熟B细胞(初始B细胞)(SmIgD)抗原依赖期(外周免疫器官):受抗原刺激后,SmIgD丢失,继续增殖发育成浆细胞,产生抗体,部分分化成记忆性B细胞。 在B细胞发育的抗原非依赖期,可发生阴性选择。未成熟B细胞表面仅表达mIgM,此时若和骨髓中出现的自身抗原结合,则导致细胞凋亡。由此可清除自身反应性B细胞克隆。 在B细胞发育的抗原依赖阶段,发生阳性选

29、择。成熟B细胞在外周淋巴器官接受外来抗原刺激进入增殖状态,发生广泛的Ig可变区高频体细胞突变。有些B细胞BCR突变后可更有效的和抗原结合(另一些不能与FDC结合的B细胞则凋亡)即抗体亲和力成熟现象。此可视作抗原对B细胞的阳性选择。B细胞的表面标志2、 B细胞的表面受体 BCR-CD79a/b复合体BCR:B细胞抗原受体,即B细胞的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中的B细胞表位。(主要为IgM和IgD)CD79a/b:即Ig/Ig(IgSF),可将BCR的特异性识别信号传导至胞内(酪氨酸磷酸化) 细胞因子受体(CKR) Fc受体(多数为FcRII,与IgG结合,抑制B细胞分化和抗

30、体的产生,参与IgE合成的调节) 补体受体:CD35(CR1,C3b受体,见于成熟B细胞)/CD21(CR2,结合C3d/EB病毒),均为B细胞激活的调节物 丝裂原受体:丝裂原结合蛋白可与B细胞丝裂原(PMW、LPS等)结合而刺激B细胞的多克隆激活。2、B细胞的表面抗原 CD80/86、CD40 CD80/86:又称为B7-1、B7-2分子,同为B细胞上的协同刺激分子,均能与T细胞的CD28/CTLA-4分子结合,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或者抑制T细胞增殖。 CD40:协同刺激分子受体,与T细胞上的CD40L结合,作为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CD19/CD21/CD81 CD19:为全部B细胞共有的标志CD21:即CR2,可辅助抗原刺激信号传导 此三分子复合体在B细胞活化过程中发挥类似于CD4、CD8分子在T细胞活化过程中的作用。 MHC分子:MHC II 类分子可与Th细胞相结合,增强其与Th细胞的粘附作用,并参与抗原提呈和淋巴细胞的激活。B淋巴细胞的亚群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